《都市公共建筑 》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都市公共建筑 》是初中美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展示了不同风格和功能的都市公共建筑,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城市建筑文化的窗口。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都市公共建筑的认识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渴望了解新鲜事物。不过,在分析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敏锐感知都市公共建筑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等审美特征。
2. 体会不同风格公共建筑所营造出的独特氛围和情感。
艺术表现
1. 尝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描绘都市公共建筑的形态。
2. 能用简单的方式表现出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对现有公共建筑进行创意改造或设计新的公共建筑。
2. 运用手工、绘画等形式将创意转化为具体作品。
文化理解
1. 了解都市公共建筑与当地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
2. 尊重不同地区公共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都市公共建筑的基本审美要素。
2. 学会用美术语言表现公共建筑。
3. 理解公共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难点
1. 准确把握不同风格公共建筑的特点并进行艺术表现。
2. 从文化层面深入解读公共建筑。
3. 进行有创意且合理的公共建筑设计。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绘画工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知导入 引导讨论
(1) 教师开场:“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有许多公共建筑,它们就像城市的名片,展示着城市的风貌。大家能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公共建筑吗?”
(2) 播放一段城市公共建筑的视频,涵盖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不同类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建筑的多样性。
(3) 提问:“看完视频,这些建筑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4) 展示一些常见伴手礼的图片,如特产、纪念品等,引出伴手礼的概念:“伴手礼指出门到外地时,为亲友买的礼物,一般是当地的特产、纪念品等。那建筑能不能也成为一种特殊的‘伴手礼’,承载城市的特色呢?”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送伴手礼的经历和感受。
(6)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7) 提出问题:“都市公共建筑和伴手礼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8) 过渡到本节课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都市公共建筑的世界,去探索它们的魅力。” 1.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公共建筑。
2. 观看视频,表达对建筑的第一印象。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送伴手礼的经历。
4. 思考建筑与伴手礼的相似之处。
评价任务 参与讨论积极:☆☆☆
表达观点清晰:☆☆☆
思考问题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和视频展示,激发学生对都市公共建筑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建筑与生活中的伴手礼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新知讲解 介绍建筑风格
(1) 以PPT形式展示不同风格的都市公共建筑图片,如古典风格的故宫博物院、现代风格的鸟巢、后现代风格的央视大楼等。
(2) 详细讲解古典风格建筑的特点,如对称布局、飞檐斗拱、红墙黄瓦等,结合故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进行阐述。
(3) 分析现代风格建筑注重功能与形式统一,强调简洁、实用的特点,以鸟巢为例,说明其独特的钢结构造型和先进的建筑技术。
(4) 介绍后现代风格建筑对传统元素的借鉴和创新,如央视大楼奇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引导学生观察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5) 组织学生对比不同风格建筑的外观、结构和文化内涵,小组讨论并总结各自的特点。
(6)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7) 提问:“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哪些不同风格的公共建筑?它们给城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8)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风格与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的关系。 1. 观看图片,了解不同风格建筑的特点。
2. 参与小组讨论,对比不同风格建筑。
3.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 思考建筑风格与城市的关系。
评价任务 了解建筑风格:☆☆☆
参与讨论积极:☆☆☆
发言表达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展示和详细讲解,让学生系统了解不同风格的都市公共建筑,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
艺术欣赏 活动一:建筑细节欣赏 引导观察
(1) 展示一些建筑的局部细节图片,如建筑的门窗、装饰、雕塑等,让学生观察其独特之处。
(2) 提问:“这些细节部分运用了哪些美术元素?它们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形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3) 以哥特式建筑的尖拱门窗为例,讲解其线条的流畅性和向上的动势,以及在宗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建筑细节的发现和感受。
(5) 请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细节与整体风格的关系,如中式建筑的木雕装饰如何体现其古典韵味。
(7) 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建筑细节,锻炼表达能力。
(8)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建筑的细节之美。 1. 观察建筑细节图片,分析美术元素。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发现和感受。
3. 代表小组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4. 描述喜欢的建筑细节。
评价任务 观察细节仔细:☆☆☆
分析元素准确:☆☆☆
表达感受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对建筑细节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微观角度欣赏建筑艺术,体会建筑的精致之美。
实践练习 活动二:建筑绘画实践 布置任务
(1) 教师提出绘画任务:“请同学们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都市公共建筑,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运用之前学到的美术语言,突出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2) 展示一些优秀的建筑绘画作品,为学生提供灵感和参考。
(3) 讲解绘画的步骤和技巧,如构图、线条运用、色彩搭配等。
(4) 强调绘画过程中要注意表现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通过光影的处理来实现。
(5) 学生开始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6)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
(7)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整洁和布局,合理安排建筑与背景的关系。
(8)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绘画后,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自我评估和小组交流。 1. 选择建筑进行绘画创作。
2. 学习绘画步骤和技巧。
3. 接受教师指导,改进绘画。
4. 进行自我评估和小组交流。
评价任务 绘画表现准确:☆☆☆
创新意识体现:☆☆☆
交流分享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建筑知识和美术技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意拓展 活动三:建筑创意设计 激发想象
(1) 提出创意设计任务:“假如你是一名建筑师,你会如何设计一座未来的都市公共建筑?它的功能、造型和风格会是怎样的?”
(2) 展示一些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建筑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环保、科技、人文等因素的结合,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设计理念。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构思未来建筑的方案,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启发和引导。
(5) 请小组代表介绍小组的设计方案,包括建筑的名称、功能、造型、材料等方面。
(6)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
(7) 教师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创意和亮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8) 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1. 参与创意设计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2. 介绍小组设计方案。
3. 对其他小组方案提问和评价。
4. 听取教师评价,完善设计方案。
评价任务 创意构思独特:☆☆☆
方案介绍清晰:☆☆☆
评价建议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创意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发挥想象,探索未来建筑的可能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堂总结 总结回顾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不同风格的都市公共建筑、建筑的细节之美、绘画表现和创意设计等方面。
(2) 强调建筑艺术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身边的建筑。
(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肯定全体学生的努力。
(4)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更多不同风格的公共建筑图片,制作一份手抄报。
(5)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建筑之美。
(6)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7)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本节课结束。
(8) 提醒学生整理好绘画工具和学习用品。 1. 参与课堂总结回顾。
2. 听取教师评价。
3. 明确课后作业。
4. 整理学习用品。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准确:☆☆☆
态度认真积极:☆☆☆
作业理解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拓展学习。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收集不同风格的都市公共建筑图片,制作一份手抄报,标注建筑的名称、风格和特点。
2. 用文字描述一座自己喜欢的公共建筑,包括外观、功能和感受。
3. 完成一幅未完成的建筑绘画作品,进一步完善画面。
拓展作业
1. 选择一座当地的公共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写一篇考察报告。
2. 与家人一起讨论未来城市公共建筑的发展趋势,记录讨论内容。
3. 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小型的建筑模型。
板书设计
都市公共建筑
- 建筑风格:古典、现代、后现代
- 建筑细节:门窗、装饰、雕塑
- 绘画表现:构图、线条、色彩
- 创意设计:功能、造型、理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建筑的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创意设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设计方案。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建筑风格时,部分内容可能过于专业,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应更加通俗易懂地进行阐述。
2. 实践练习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作品,下次应合理安排时间。
3. 对学生创意设计方案的评价可以更加具体和深入,给予更多有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