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六章 发展与合作 单元复习
要点一 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项目 欧洲、北美等地区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人口 增长 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人口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人口 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 环境破坏、资源消耗多、交通拥堵、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
应对 措施 鼓励生育,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典题1] 跨学科 数学 人口增长必须与当地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读某年四大洲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完成(1)~(2)题:
(1)图示四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D)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欧洲
(2)非洲人口增长特点带来的影响有(B)
①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太大 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③居民就业、教育等问题突出 ④劳动力短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变式练1]读甲、乙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表,完成(1)~(2)题: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甲 4.2 1.7
乙 0.8 1.0
(1)与甲国人口特点类似的国家多分布在(B)
A.欧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2)下列关于甲、乙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或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A)
A.甲国应控制人口规模
B.甲国应采取早婚早育政策
C.乙国应采取晚婚晚育政策
D.乙国应促进人口迁往国外
要点二 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原因
项目 人口稠密区 人口稀疏区
分布 规律 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典型 地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亚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形成 原因 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工农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典题2]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已达80亿。读世界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占比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D)
A.海拔越低的地区人口数量越少
B.海拔越高的地区人口数量越多
C.高纬度地区人口总量大
D.中低纬度地区的人口数量最多
(2)由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青藏高原人口比重大主要是因为海拔高
B.低纬度地区的人口比重大主要是因为降水少
C.中纬度地区人口比重大主要是因为气温适宜
D.高纬度地区人口比重小主要是因为降水多
[变式练2]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④地区人口分布稀疏的主要原因是(C)
A.地势高峻 B.极端干旱
C.气候过于湿热 D.终年严寒
要点三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 民居 东南亚 高脚屋 西亚的村庄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气候 特点 位于热带,全年炎热多雨 地处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位于寒带,气候严寒
建筑 特点 斜屋顶的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墙体较薄且透风 墙厚利于隔热,窗小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用冰块建造小屋,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聚落 民居 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我国江南地区的民居
气候 特点 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雨季降水较多 主要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气候较干燥,降水集中在夏季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降水丰富
建筑 特点 就地取材,建筑特点同东南亚高脚屋相似,既通风又防潮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点挖掘成窑洞,内部冬暖夏凉 房屋多为尖顶,有利于雨水下泄
[典题3]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土家吊脚楼,多依山而建,下层架空,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结合土家吊脚楼景观图,完成(1)~(2)题:
(1)土家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B)
A.地形平坦 B.气候潮湿
C.水源不足 D.木材匮乏
(2)政府对部分年久失修的吊脚楼进行合理保护,采取的措施是(A)
A.合理修缮,修旧如旧
B.放任自流,任其变化
C.整体拆迁,异地重建
D.全部拆除,原地重建
[变式练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尝试完成下面的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探究过程]
(1)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水源的有无、远近影响农业灌溉,以及人类生活饮用水,例如,世界文明多为大河文明,以中国为例,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河流孕育农业和人类;又如沙漠中聚落选择在大河绿洲沿岸;同时,水源影响交通运输,所以,聚落多分布于 河流 沿岸。
(2)气候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聚居的人口 多 (多或少),聚落也较 多 (多或少),且规模较大;气候寒冷的两极、干燥的沙漠地区和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 少 (多或少),聚落也 少 (多或少)。聚落的建筑特征受气候的影响明显。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其民居特点最有可能是下面的 D (填字母)。
A.窑洞 B.平顶屋
C.高脚屋 D.冰屋
(3)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从不同海拔地区的人口分布图(下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 平原 (填地形类型)地区,该地区聚落分布也较多;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人口少,聚落分布也较少。
[探究结论]
(4)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交通 便利 (便利或不便)、资源丰富的地区比较容易形成聚落,也有利于聚落的发展。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六章 发展与合作 单元复习
要点一 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项目 欧洲、北美等地区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人口 增长 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人口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人口 问题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 环境破坏、资源消耗多、交通拥堵、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
应对 措施 鼓励生育,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典题1] 跨学科 数学 人口增长必须与当地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读某年四大洲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完成(1)~(2)题:
(1)图示四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欧洲
(2)非洲人口增长特点带来的影响有( )
①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太大 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③居民就业、教育等问题突出 ④劳动力短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变式练1]读甲、乙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表,完成(1)~(2)题: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甲 4.2 1.7
乙 0.8 1.0
(1)与甲国人口特点类似的国家多分布在( )
A.欧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2)下列关于甲、乙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或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国应控制人口规模
B.甲国应采取早婚早育政策
C.乙国应采取晚婚晚育政策
D.乙国应促进人口迁往国外
要点二 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原因
项目 人口稠密区 人口稀疏区
分布 规律 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典型 地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亚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形成 原因 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工农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典题2]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已达80亿。读世界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占比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海拔越低的地区人口数量越少
B.海拔越高的地区人口数量越多
C.高纬度地区人口总量大
D.中低纬度地区的人口数量最多
(2)由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人口比重大主要是因为海拔高
B.低纬度地区的人口比重大主要是因为降水少
C.中纬度地区人口比重大主要是因为气温适宜
D.高纬度地区人口比重小主要是因为降水多
[变式练2]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④地区人口分布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峻 B.极端干旱
C.气候过于湿热 D.终年严寒
要点三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 民居 东南亚 高脚屋 西亚的村庄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气候 特点 位于热带,全年炎热多雨 地处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位于寒带,气候严寒
建筑 特点 斜屋顶的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墙体较薄且透风 墙厚利于隔热,窗小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用冰块建造小屋,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聚落 民居 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我国江南地区的民居
气候 特点 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雨季降水较多 主要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气候较干燥,降水集中在夏季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降水丰富
建筑 特点 就地取材,建筑特点同东南亚高脚屋相似,既通风又防潮 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点挖掘成窑洞,内部冬暖夏凉 房屋多为尖顶,有利于雨水下泄
[典题3]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土家吊脚楼,多依山而建,下层架空,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结合土家吊脚楼景观图,完成(1)~(2)题:
(1)土家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潮湿
C.水源不足 D.木材匮乏
(2)政府对部分年久失修的吊脚楼进行合理保护,采取的措施是( )
A.合理修缮,修旧如旧
B.放任自流,任其变化
C.整体拆迁,异地重建
D.全部拆除,原地重建
[变式练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尝试完成下面的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探究过程]
(1)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水源的有无、远近影响农业灌溉,以及人类生活饮用水,例如,世界文明多为大河文明,以中国为例,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河流孕育农业和人类;又如沙漠中聚落选择在大河绿洲沿岸;同时,水源影响交通运输,所以,聚落多分布于 沿岸。
(2)气候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聚居的人口 (多或少),聚落也较 (多或少),且规模较大;气候寒冷的两极、干燥的沙漠地区和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 (多或少),聚落也 (多或少)。聚落的建筑特征受气候的影响明显。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其民居特点最有可能是下面的 (填字母)。
A.窑洞 B.平顶屋
C.高脚屋 D.冰屋
(3)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从不同海拔地区的人口分布图(下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 (填地形类型)地区,该地区聚落分布也较多;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人口少,聚落分布也较少。
[探究结论]
(4)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交通 (便利或不便)、资源丰富的地区比较容易形成聚落,也有利于聚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