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验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实验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17 21: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实验4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学生必做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学业要求 能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及其性质。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而二氧化碳又是本章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则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试剂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较好范例,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
学情分析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的探究思路和方法,即制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方面进行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基本能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但对于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并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由于学生已接触化学一段时间,同时也体验了实验室制氧气和氧气性质的探究过程。对于另一种较熟悉的二氧化碳气体,充满兴趣。但学生的实验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自主探究能力尚弱,应采用“教师主导、学生合作”的探究模式。
素养目标 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教学重点 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
实验用品 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澄清石灰水、蜡烛、木条;烧杯、集气瓶、锥形瓶、导管、橡胶管、双孔橡皮塞、试管、长颈漏斗、试管夹、酒精灯、毛玻璃片、火柴、梯形架、镊子。
教学过程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在老师指导下各小组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并注意安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通过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后静置 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下降装置气密性良好
续表
续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用集气瓶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①锥形瓶内产生大量的气泡; ②燃着的木条熄灭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②集气瓶内已收集满二氧化碳(3)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4)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片刻后将试管加热,观察现象紫色溶液变红色,红色溶液又变紫色CO2+H2OH2CO3 H2CO3CO2↑+H2O(5)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将二氧化碳缓缓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 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问题讨论] 请试着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异同点。 相同:都可以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不同:制氧气还可以用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收集氧气还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化学,培养了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基础实验4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收集、检验、验满的方法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教学反思   实验后的反思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控制变量的能力还很欠缺,应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