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宏大不朽古建筑》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0.《宏大不朽古建筑》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7-17 21:1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宏大不朽古建筑》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典型类型、艺术特点,以及中西方古建筑的欣赏与对比。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古建筑的价值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古建筑的了解相对较少。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在欣赏和分析古建筑时可能缺乏方法和深度。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感受中西方古建筑的美学价值,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 体会古建筑的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元素所传达的美感。
艺术表现
1. 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临摹古建筑的某一角或结构,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对古建筑进行创意改造或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2.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表现古建筑,体验创作的乐趣。
文化理解
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认识中西方古建筑的差异,尊重不同文化的建筑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典型类型和艺术特点。
2. 欣赏中西方古建筑,体会它们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3. 掌握临摹古建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
1.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和等级制度。
2. 分析中西方古建筑在建筑材料、空间布局、建筑形体和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3. 运用所学知识,对古建筑进行有深度的欣赏和评价。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世界地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1) 播放一段包含多种古建筑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
(2)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宏大不朽古建筑。
(5) 介绍建筑艺术的重要性,强调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6) 展示一些著名的中西方古建筑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7) 提问学生对这些古建筑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简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1. 观看视频,认真观察视频中出现的古建筑。
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举手发言。
3.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分享自己的感受。
4. 对教师展示的古建筑图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
观察仔细:☆☆☆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
(1) 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的地位,强调它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2) 讲解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特点,展示一些木结构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大方实用的魅力。
(3) 讲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简单房屋到封建社会的宏伟宫殿,让学生了解建筑文化的演变。
(4) 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关系,强调建筑是时代的产物。
(5)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 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强调其光辉灿烂的成就。
(7) 提问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背景的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
我国典型的古建筑类型
(1) 展示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图片,如宫殿、坛庙、祠堂、陵墓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观特点。
(2) 按照性质和材料结构对古建筑进行分类讲解,让学生明白不同类型古建筑的特点和用途。
(3) 结合具体的古建筑实例,详细介绍每种类型的建筑,如北京故宫、天坛等。
(4) 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的细节,如门窗、屋顶、雕刻等,体会其艺术价值。
(5)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类型古建筑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6) 总结我国典型的古建筑类型,强调其丰富多样的特点。
(7) 提问学生对古建筑类型的认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 1. 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观看图片,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典型类型。
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讨论。
3. 仔细观察古建筑的细节,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对教师的讲解和评价进行记录,加深理解。
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
讨论积极:☆☆☆
观察细致:☆☆☆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的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典型类型,为后续的欣赏和创作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活动一:欣赏与评述 活动一:欣赏历史悠久的中西方古建筑 展示古建筑图片
(1) 展示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应县木塔、布达拉宫、北京天坛等中国古建筑的图片,详细介绍它们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展示科隆大教堂、泰姬陵、杰姆的罗马圆形竞技场等西方古建筑的图片,讲解它们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建筑的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入手,分析它们的美学价值。
(4)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让学生明白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5)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对古建筑的感受和理解。
(6)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古建筑。
(7) 提问学生对中西方古建筑的价值的认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组讨论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 - 5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古建筑价值的看法。
(2) 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3) 倾听各小组代表的汇报,对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4) 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古建筑的价值,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5) 组织学生再次讨论,深入分析中西方古建筑价值差异的原因。
(6)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7) 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古建筑的价值。
(8) 总结小组讨论的成果,强调欣赏古建筑价值的重要性。 1. 认真观看教师展示的图片,倾听教师的讲解,了解中西方古建筑的特点和价值。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学习他人的观点和方法。
评价任务 欣赏准确:☆☆☆
讨论深入:☆☆☆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组织讨论,让学生欣赏中西方古建筑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
活动二:探索与交流 活动二:在世界地图中寻找并标出古建筑 发放世界地图
(1)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地理位置。
(2)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寻找中西方著名的古建筑,如北京故宫、科隆大教堂等,并标出来。
(3)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古建筑,分享它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4) 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
(5)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6) 对学生的发现和疑问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建筑的分布规律。
(7) 提问学生对古建筑分布规律的认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古建筑分布规律的重要性。
比较中西方古建筑的异同
(1) 引导学生从建筑材料、空间布局、建筑形体和建筑文化等方面,比较中西方古建筑的异同。
(2) 展示中西方古建筑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差异。
(3) 组织学生讨论中西方古建筑异同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文化差异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4)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清晰的对比结论。
(6) 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古建筑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
(7) 提问学生对中西方古建筑异同的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加深学生的记忆。 1. 拿到世界地图后,认真观察地图上的地理位置。
2. 在地图上寻找并标出中西方著名的古建筑。
3. 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4. 倾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加深对中西方古建筑异同的理解。
评价任务 寻找准确:☆☆☆
讨论积极:☆☆☆
分析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在世界地图上寻找古建筑和比较中西方古建筑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古建筑的分布规律和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比较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差异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实践创作 活动三:选择喜欢的古建筑进行临摹 讲解临摹方法
(1) 展示一些古建筑的临摹作品,让学生观察临摹的效果和方法。
(2) 讲解临摹古建筑的基本步骤,如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的技巧。
(3) 强调临摹时要注意古建筑的比例、结构和细节,力求准确地表现出其特点。
(4) 示范如何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古建筑的轮廓,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5)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建筑进行临摹,可以是图片中的某一角或结构。
(6) 提醒学生在临摹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大胆下笔,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7)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
(8) 强调临摹的目的是学习和提高绘画技能,培养对古建筑的欣赏能力。
学生创作
(1) 学生开始进行临摹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2) 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度和表现,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作品。
(3) 对学生的创作思路和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4) 提醒学生注意绘画的卫生和安全,保持桌面整洁。
(5) 鼓励学生与同学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互相学习。
(6) 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和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7) 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问题,为评价做好准备。
(8)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休息和整理。 1. 观看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学习临摹古建筑的方法和技巧。
2. 选择自己喜欢的古建筑进行临摹,认真观察并大胆下笔。
3. 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与同学交流创作经验。
4. 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争取取得好的效果。
评价任务 临摹准确:☆☆☆
线条流畅:☆☆☆
创意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临摹古建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专注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
(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台上,让大家互相欣赏。
(2) 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包括选择的古建筑、创作思路和遇到的困难等。
(3)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作品和发言。
(4) 营造积极的展示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视。
(5) 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6) 提醒学生注意展示作品的顺序和纪律,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7) 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8) 对学生的提问和建议进行引导和解答,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
教师评价
(1)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评价,从构图、线条、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具体的表扬和鼓励。
(3) 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4)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对古建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5) 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让学生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6)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7)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8)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满意。 1. 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作品介绍和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
3. 对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问题和建议,积极参与交流。
4. 听取教师的评价和建议,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评价任务 展示自信:☆☆☆
评价客观:☆☆☆
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水平。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一幅完整的古建筑临摹作品,要求构图饱满,线条流畅。
2. 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古建筑图片,制作一个手抄报,介绍古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3. 用文字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座古建筑,包括它的外观、历史背景和给你的感受。
拓展作业
1. 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如寺庙、祠堂等,写一篇参观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2.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一个古建筑的模型,如纸艺、陶艺等。
3. 与同学合作,举办一次古建筑文化展览,展示大家的作品和研究成果。
板书设计
第10课《宏大不朽古建筑》
一、中国古代建筑
1. 历史背景
2. 典型类型
3. 艺术特点
二、中西方古建筑欣赏
1. 美学价值
2. 文化价值
3. 历史价值
三、临摹与创作
构图 线条 色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3. 实践创作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评价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封建伦理观念和等级制度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深度把握不够准确。
2. 由于时间有限,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的作品质量有待提高。
3. 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不够充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