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上的农民》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土地上的农民》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7-17 21: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土地上的农民》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围绕土地上的农民展开,选取多幅展现农民形象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农民生活,是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美术作品深层内涵理解不足。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生活中对农民形象和农业生产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认识。学习中可能在理解作品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上有困难,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美术作品中农民形象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形式美感。
2. 体会作品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情感。
艺术表现
1. 学会从构图、色彩、情感等方面分析美术作品。
2. 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农民和土地情感的理解。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运用不同材料和形式创作表达农民与土地情感的作品。
2. 在创作中展现独特的创意和想法。
文化理解
1. 了解美术作品中农民形象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2. 认识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从构图、色彩、情感等方面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
2. 体会美术作品中中国农民的精神品质和情感。
3. 了解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农民形象的特点。
难点
1. 理解美术作品中象征手法和精神内涵的表达。
2. 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创作具有独特创意和情感表达的作品来展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相关雕塑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介绍袁隆平
(1) 展示袁隆平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介绍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被授予“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共和国勋章”等荣誉。
(2) 讲述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粮食问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强调他对土地和农民的深厚情感。
(3) 播放一段关于袁隆平在田间劳作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他的工作场景和精神风貌。
(4)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如勤劳、坚韧、奉献等,以及这些品质与土地和农民的联系。
(5) 提问学生对袁隆平的了解和认识,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6) 总结袁隆平的伟大事迹和精神价值,引出本节课关于土地上农民的主题。
(7) 展示课题“土地上的农民”,并简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8) 营造一种崇敬和感恩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1. 观看图片、视频,聆听教师讲解。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分享自己对袁隆平的了解和感受。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参与度:☆☆☆
思考深度:☆☆☆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袁隆平,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美术作品中农民形象奠定情感基础。
作品赏析 赏析《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 展示《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塑作品的图片,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和收藏地点。
(2)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整体造型,描述袁隆平的形象特点,如温和而富有内力的神态。
(3) 分析作品的材质,讲解选用旧式房屋房梁拼接木材的寓意,即“梁正粮丰”。
(4) 让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纹理和细节,如面部皱纹、衣领和衣服褶皱的刻画,体会艺术家的细致观察和精湛技艺。
(5) 探讨作品中抽象放大人物身体和化作抽象稻米的象征意义,理解其代表的袁隆平的不朽贡献。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如袁隆平的勤劳、坚韧、朴实等品质。
(7)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8) 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1. 观察作品,描述袁隆平的形象。
2. 思考材质和象征意义。
3. 参与小组讨论。
4. 代表小组发言。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思考能力:☆☆☆
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对《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赏析,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活动一 探讨农民精神 提出问题
(1) 展示多幅新中国美术作品中农民形象的图片,如《千年土地翻了身》《又是一个丰收年》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中农民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思考他们所体现的精神。
(3) 提出问题:“这些形象体现了中国农民怎样的精神?”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4) 为每个小组提供讨论的时间和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5)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细节和背景等方面进行思考。
(6) 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交流。
(7) 当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8) 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正确观点,补充和完善学生的回答。 1. 观察图片中农民形象。
2. 分组讨论农民精神。
3. 代表小组汇报。
4. 倾听其他小组发言。
评价任务 观察分析:☆☆☆
合作讨论:☆☆☆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农民的精神品质。
作品分析 分析《千年土地翻了身》 引导分析
(1) 展示《千年土地翻了身》油画作品,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和收藏地点。
(2)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构图,讲解放射线性透视和人物、动物组合紧凑的特点,以及这种构图所营造的行进感和整体感。
(3) 分析作品的色彩,描述画面中碧蓝的天空、高耸的雪山等色彩元素,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氛围和情感。
(4) 让学生观察作品中农民的姿态和表情,如农民姿态后仰、牦牛昂首奋蹄,体会作品所展现的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
(5) 探讨作品的历史意义,结合作品标题“千年土地翻了身”,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地位的巨大变化。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构图、色彩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7)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8) 总结《千年土地翻了身》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强调作品对中国农民形象和精神的生动展现。 1. 观察作品,描述构图和色彩特点。
2. 思考作品的历史意义。
3. 参与小组讨论。
4. 代表小组发言。
评价任务 观察分析:☆☆☆
思考深度:☆☆☆
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对《千年土地翻了身》的详细分析,让学生掌握从构图、色彩、情感等方面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活动二 分析喜欢的作品 布置任务
(1) 展示《又是一个丰收年》《潮》《山地》《粒粒皆辛苦》《耕者有其田》等作品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
(2) 提出分析要求,从构图、色彩、情感等方面对所选作品进行分析。
(3) 为学生提供一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如观察作品的布局、色彩搭配、人物表情等。
(4)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撰写自己的分析要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5)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6) 提醒学生注意分析的逻辑性和准确性,鼓励他们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7) 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作品并进行分析。
(8) 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分析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 选择喜欢的作品。
2. 独立思考并撰写分析要点。
3. 小组内交流讨论。
4. 代表小组上台汇报。
评价任务 分析能力:☆☆☆
表达能力:☆☆☆
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总结拓展 课堂总结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袁隆平的事迹、美术作品中农民形象的分析方法和中国农民的精神品质。
(2) 强调美术作品对反映社会生活和传达情感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美术作品。
(3) 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4)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情感,如绘画、作文、歌唱、舞蹈等。
(5) 推荐一些与土地和农民相关的美术作品、书籍或电影,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土地和农民的问题,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 宣布本节课结束,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1. 回顾本节课内容。
2. 聆听教师总结和作业布置。
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4. 明确课后拓展学习的方向。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态度表现:☆☆☆
思考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后。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选择一幅本节课赏析过的作品,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2. 用绘画的形式描绘一个农民劳动的场景。
3. 收集一幅表现土地和农民的美术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拓展作业
1. 以“土地上的农民”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或一篇散文。
2. 编排一个关于农民生活的小品或舞蹈,在班级中表演。
3. 开展一次关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社会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土地上的农民
一、袁隆平
贡献、精神
二、作品赏析
《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材质、象征
《千年土地翻了身》:构图、色彩、精神
三、农民精神
勤劳、坚韧、朴实等
四、作业
表达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情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介绍袁隆平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在作品赏析环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培养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的指导还不够及时和具体。
2. 对于一些抽象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困难,教学中应给予更多的实例和引导。
3.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最后总结拓展环节有些仓促,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不够充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