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祖国》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7-17 21:2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祖国》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我的祖国》是教材中重要的经典曲目,作为电影《上甘岭》插曲,创作于抗美援朝时期。歌曲结构规整,旋律优美且具民族特色,主副歌风格对比鲜明,通过歌词描绘祖国美景,抒发爱国情感,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音乐热情高,但处于变声期。他们能掌握基本音符和节拍,部分有演唱基础,但音准和节奏把控参差不齐。对流行音乐感兴趣,音乐理论薄弱,理解复杂作品能力不足。接受能力强,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待提升,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需提高。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歌曲旋律、节奏、情绪的感知能力。
2.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艺术表现
1. 让学生学会准确演唱《我的祖国》,把握歌曲节奏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用声音和肢体动作表现歌曲情感的能力。
创意实践
1. 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音乐表现任务。
文化理解
1. 使学生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认识。
2.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学会准确演唱《我的祖国》,掌握歌曲节奏和旋律。
2. 感受歌曲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内涵。
3.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题。
难点
1. 准确把握歌曲中主副歌的不同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将爱国情感融入演唱,生动表现歌曲意境。
3. 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展现出歌曲的气势和韵味。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歌曲音频和视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导入 引导思考
(1) 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亲切地说:“同学们,在我们心中,祖国就像一座温暖的港湾,给予我们无尽的庇护和力量。那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在你的印象中,祖国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停顿片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想象。
(2)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当有学生回答时,教师专注地倾听,用眼神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适时给予回应,如“你的想象很丰富,描绘得非常生动”。
(3) 若学生回答比较局限,教师进一步启发:“除了这些,我们祖国还有广袤的草原、神秘的森林、繁华的都市,大家再想一想,还有哪些独特的画面呢?”
(4) 当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进行简单总结,肯定学生的想法,如“大家的描述让老师仿佛看到了祖国那多姿多彩的模样,真的太棒了”。
(5) 接着,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系列祖国壮丽山河、人文景观的图片,包括长城的雄伟、故宫的庄严、桂林山水的秀丽等,同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美好的氛围。
(6) 展示图片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如“看,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它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见证了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7) 图片展示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
(8)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和升华,说:“大家都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和伟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首深情歌颂祖国的歌曲《我的祖国》。”然后在黑板上写下课题。 1. 闭上眼睛,认真想象祖国的画面。
2. 积极举手,分享自己心中祖国的画面。
3. 观看图片,聆听教师讲解。
4. 表达自己观看图片后的感受。
评价任务 想象丰富度:☆☆☆
表达清晰度:☆☆☆
感受深刻度:☆☆☆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观看图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学习歌曲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 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介绍背景
(1)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在了解这首歌曲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讲它的创作背景。《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当时,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首歌曲就是为了表达志愿军战士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创作的。”
(2) 提问学生:“大家对作曲家刘炽了解多少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信息。
(3) 若学生回答较少,教师进行补充介绍:“刘炽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底蕴,旋律独特而优美。他的代表作除了《我的祖国》,还有《祖国颂》《新疆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4) 再次强调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内涵。
(5) 播放歌曲《我的祖国》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绪。
(6) 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觉得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是欢快的、悲伤的,还是激昂的?”
(7)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描述歌曲的情绪,如“从旋律的起伏来看,歌曲的情绪有舒缓也有激昂;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充满了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感受,如“大家都很敏锐,准确地捕捉到了歌曲的情绪变化,这首歌曲既有主歌部分的柔美抒情,又有副歌部分的激昂壮阔”。
分析旋律
(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大家知道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调式和节拍吗?”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音乐元素。
(2) 向学生讲解歌曲采用F宫调式,4/4拍,这种调式和节拍的特点是节奏稳定,旋律优美。
(3)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旋律轻轻晃动身体,感受节拍的韵律。
(4) 提问学生:“从旋律中,你们能感受到歌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通过旋律想象画面。
(5)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如“我仿佛看到了一条大河波浪翻滚,两岸是金黄的稻田,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
(6) 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进行肯定和引导,说:“大家的想象都很精彩,歌曲的旋律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7) 让学生朗诵歌词,感受歌词的韵律和意境,同时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8) 朗诵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朗诵歌词,你们对歌曲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呢?”引导学生思考歌词与旋律的关系。 1. 聆听教师介绍歌曲背景和作曲家。
2. 认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
3.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
4. 朗诵歌词,体会歌词意境。
评价任务 背景理解度:☆☆☆
情绪感知度:☆☆☆
旋律想象力:☆☆☆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歌曲背景和创作信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通过聆听和分析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想象力,为学唱歌曲奠定基础。
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 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活动一:学唱主歌 哼唱乐句
(1) 教师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开始学唱这首歌曲。首先,我们来学习主歌部分。主歌部分的旋律舒展宽广,柔美婉转,具有很强的抒情性。现在,让我们跟着钢琴的伴奏,一起来哼唱第一乐句。”教师示范哼唱第一乐句,边唱边用手势引导学生把握音高和节奏。
(2) 学生跟着教师哼唱,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纠正音准和节奏上的问题。
(3) 若学生演唱有困难,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如“这个音有点低了,我们再升高一点;这个节奏要稍微慢一些,注意节拍的稳定”。
(4) 多次重复哼唱第一乐句,直到学生基本掌握。
(5) 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教学生哼唱第二、三、四乐句,每教完一个乐句,都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6) 当学生基本掌握四个乐句后,让学生完整地哼唱主歌部分,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7) 再次强调主歌部分的情感表达,说:“主歌部分要唱出对祖国的深情和赞美,声音要轻柔、优美,就像在和祖国轻声诉说。”
(8) 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哼唱主歌部分,感受情感与旋律的融合。
对比分析
(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来聆听主歌的第二乐段,大家对比一下,看看它和第一乐段在旋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呢?又表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播放第二乐段的音频。
(2) 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从旋律的起伏、音高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如“第二乐段的旋律比第一乐段更加起伏,好像是在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
(4) 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大家都很厉害,准确地发现了旋律的变化。第二乐段通过旋律的起伏,进一步展现了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5) 再次播放第二乐段,让学生跟着哼唱,感受旋律的变化。
(6) 提问学生:“通过对比,大家对主歌部分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呢?”引导学生思考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7) 让学生完整地哼唱主歌部分,将两个乐段的不同风格表现出来。
(8) 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指导,如“在演唱第二乐段时,可以稍微加强一些力度,突出旋律的起伏”。 1. 跟着教师哼唱主歌各乐句,注意音准和节奏。
2. 聆听第二乐段,对比分析与第一乐段的不同。
3. 分享自己对旋律变化的发现。
4. 完整哼唱主歌部分,表现出不同乐段的风格。
评价任务 音准把握度:☆☆☆
旋律分析力:☆☆☆
情感表现力:☆☆☆
设计意图 通过学唱主歌和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主歌部分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分析能力。
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 分析音乐,表现音乐(副歌部分) 活动二:学唱副歌 感受风格
(1)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副歌部分是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它的旋律更加激昂壮阔,与主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副歌部分的独特魅力。”播放副歌部分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其气势。
(2) 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跟随节奏,增强对节拍的感受。
(3) 提问学生:“听完副歌部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感觉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4)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我觉得副歌部分让我热血沸腾,好像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英勇的战士”。
(5) 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肯定和引导,说:“大家的感受非常准确,副歌部分就是要唱出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6) 再次强调副歌部分的风格特点,如“旋律的音高更高,节奏更紧凑,力度更强”。
(7) 让学生模仿副歌部分的旋律和节奏,用简单的发声练习来感受其特点。
(8) 对学生的模仿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发声和节奏。
跟唱练习
(1) 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跟唱副歌部分,每唱完一句,让学生重复演唱,及时纠正错误。
(2) 若学生对某个音或节奏掌握不好,教师进行重点辅导,如“这个高音要唱得更响亮、更坚定;这个切分节奏要注意强弱变化”。
(3) 多次重复跟唱,直到学生基本掌握副歌部分的歌词和旋律。
(4) 让学生完整地跟唱副歌部分,教师用钢琴伴奏,增强演唱的效果。
(5) 强调副歌部分的情感表达,要唱出激昂、豪迈的气势。
(6) 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跟唱副歌部分,感受情感与旋律的完美结合。
(7) 组织学生分组演唱副歌部分,互相倾听和评价,提高演唱水平。
(8) 对学生的分组演唱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1. 感受副歌部分的风格和气势。
2. 跟随教师跟唱副歌部分,注意音准和节奏。
3. 分组演唱副歌部分,互相评价。
4. 带着情感演唱副歌部分,表现出激昂的气势。
评价任务 风格把握度:☆☆☆
跟唱准确性:☆☆☆
情感表现力:☆☆☆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和学唱副歌部分,让学生掌握副歌的风格特点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 分析音乐,表现音乐(整体哼唱) 活动三:整体哼唱 完整哼唱
(1) 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分别学习了主歌和副歌部分,接下来让我们把它们结合起来,完整地哼唱整首歌曲。”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哼唱。
(2) 引导学生注意主副歌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以及情感的变化。
(3) 若学生在衔接处出现问题,教师进行提示和指导,如“主歌结束到副歌开始时,要稍微停顿一下,然后用更饱满的声音进入副歌”。
(4) 多次重复完整哼唱,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整体结构和旋律。
(5) 强调演唱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说:“我们要把整首歌曲唱得连贯、自然,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6) 让学生带着情感完整地哼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魅力。
(7) 对学生的哼唱进行评价和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如“大家的哼唱越来越有感觉了,声音也更加和谐了”。
(8) 让学生再次完整哼唱,进一步提高演唱水平。
融入情感
(1) 教师说:“一首好的歌曲不仅要有优美的旋律,更要有真挚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次感受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我们的演唱中。”引导学生回忆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提问学生:“当我们演唱这首歌曲时,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3) 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总结和引导,说:“我们要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用歌声表达我们对祖国的深情。在主歌部分,要唱出温柔和赞美;在副歌部分,要唱出激昂和豪迈。”
(4) 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完整演唱歌曲,教师用钢琴伴奏,营造出浓厚的氛围。
(5) 仔细倾听学生的演唱,观察学生的情感表达,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 若学生情感表达不够到位,教师进行启发,如“想象一下,你站在祖国的大地上,看着壮丽的山河,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把这种感觉唱出来”。
(7) 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表扬,如“大家的演唱非常有感染力,让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传唱这首歌曲,传承爱国精神。 1. 跟随音频完整哼唱歌曲。
2. 注意主副歌的衔接和情感变化。
3. 带着情感再次演唱歌曲。
4. 倾听教师评价,努力改进演唱。
评价任务 演唱完整性:☆☆☆
情感融入度:☆☆☆
整体表现力:☆☆☆
设计意图 通过整体哼唱和情感融入,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整体结构,提高演唱的完整性和情感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鼓励表演
(1) 教师热情地说:“同学们,现在到了大家展示自己的时候了。我们找几位同学上台,边哼唱边做声势动作来表现音乐。有没有勇敢的同学主动报名呢?”
(2) 当有学生报名时,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非常勇敢,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表现得很出色”。
(3) 若报名学生较少,教师进一步动员:“大家不要害怕,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地表现出来。”
(4) 安排报名的学生依次上台表演,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用钢琴为其伴奏,营造良好的氛围。
(5) 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表演,用眼神给予支持和鼓励。
(6) 当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鼓掌和评价,如“他的动作很有创意,和歌曲的节奏配合得很好;她的声音很响亮,情感表达很到位”。
(7) 对表演的学生进行总结和表扬,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表现,如“你们的表演让老师眼前一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8) 鼓励更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音乐表演,展现自己的才华。 1. 主动报名上台表演。
2. 上台边哼唱边做声势动作。
3. 观看其他同学表演并评价。
4. 听取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积累经验。
评价任务 动作创意性:☆☆☆
表演自信度:☆☆☆
整体表现力:☆☆☆
设计意图 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乐趣。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我的祖国》给家人听。
2. 复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加深记忆。
3.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故事。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写作等)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 与同学合作,编排一个关于《我的祖国》的小节目。
3. 学唱其他爱国主题的歌曲,如《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
板书设计
《我的祖国》
1=D 2/4 4/4拍 稍慢 优美 亲切地
主歌:柔美抒情
副歌:激昂壮阔
爱国情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导入、对比分析、互动表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题,并将情感融入到演唱中。
3. 学生在表演环节表现出了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上台表演,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表演能力。
不足之处
1.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2. 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拓展环节时间略显紧张,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不够充分。
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教师评价外,可以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评价的客观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