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29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29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1 11:32:28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十九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拓展深化〕
一、古代中国商路的变化
1.概况
(1)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2)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3)两宋时期,陆上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出现了另一条北方丝绸之路。
(4)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5)明朝时期,海运发达,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6)清朝时期,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准广州一地“十三行”从事对外贸易。
2.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1)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对当今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与交流有重要的研究、借鉴意义。
(2)世界意义: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文化纽带。
(3)经济意义
①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拓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4)民族意义: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中原与西部各民族之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增多,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对维护中华文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1)特征:战后世界进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战前,也超过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
(2)主要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打下了基础。
②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和扩大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③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
2.第二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缓慢、停滞与开始回升的不稳定发展阶段。
(1)第一个时期
①特点:国际贸易缓慢、停滞。
②原因: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能源危机的爆发;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农业危机严重。
(2)第二个时期
①特点: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开始回升。
②原因
a.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后,经济开始复苏和增长,促进了国际贸易增长。
b.世界贸易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c.科技革命使产业结构优化。国际分工日益广泛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国际间相互投资增加。
e.贸易方式多样化,贸易手段现代化,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f.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的大幅度升降,特别是美元大幅度贬值和日元、德国马克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贸易的回升。
g.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达成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共55张PPT)
第二十九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时空坐标
线索1:商路与贸易。古代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各洲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渐形成。
线索2:文化交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古代丝绸之路及世界其他区域的商路,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主干线索
第58讲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 标准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
1.标志:公元前138年,______出使西域,被称为“______”。
2.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______、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张骞
凿空
割据
[拓展]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1)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经济: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3)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4)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______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______等地。
3.“海上丝绸之路”
(1)早在______,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2)宋元时期,______、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里海
西亚
西汉
广州
[特别提示]“海上丝绸之路”两条航线
(1)南线:汉武帝时,开通由岭南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县)到达印度南部的航线。
(2)北线:由山东半岛到朝鲜、日本的航线。
[拓展]宋代转为海上贸易为主的原因
(1)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阻断了陆路丝绸之路。
(2)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政治中心南移,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
(3)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转移到江南地区,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3)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特别提示]郑和下西洋中的贸易特征
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朝贡贸易体制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对外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以不计经济效益“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为主。随着明朝综合国力的下降,无力承担远洋航行费用,传统远航走到尽头。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
(1)对外输出
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______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______主要经由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④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养蚕
瓷器
(2)对内引入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当地出产的良种“_________”,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______,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______、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______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汗血马
苜蓿
服饰
棉花
[拓展]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贸易商品的演变
汉唐时期,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商品为丝绸,故横跨亚欧大陆的贸易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唐宋以后,东西方贸易主要商品转变为瓷器和茶叶。
[特别提示]棉花的输入与传播
棉花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宋朝时传入中国。元朝上海松江地区的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到明朝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2.精神和文化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此后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______,融汇了东西艺术风格。
(3)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_________、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4)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5)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石窟
犹太教
二、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______大陆之间。
2.“地理大发现”后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______、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
亚欧
烟草
②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______市场销售。
③贸易的扩大促进了______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
④以______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美洲
股份
欧洲
[特别提示]新航路开辟的实质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逐渐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质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东方农耕文明之间的一场较量。
3.工业革命以后
(1)形成了西欧、______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北美
[特别提示]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发展本质上是由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操控的世界市场格局,他们利用世界市场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把亚非拉等殖民地作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各国围绕贸易、______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4)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
世界贸易组织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条件
(1)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______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各地的生产者、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______、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贸易
知识
2.表现
(1)饮茶风俗
①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②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__”。
③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
④各国创造出新的茶文化。
万里茶道
〔概念阐释〕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含蓄内敛包含了道家清静无为和儒家强调自我修养的思想内涵,与讲究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2)服饰变化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②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______”的中国大袍式系列。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_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孔子
中山装
(3)钟表技术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______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③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______特色。
澳门
文化
3.发展
(1)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______、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销往世界各地。
电影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认识丝绸之路
[史料一]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史料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问题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提示]原因:唐朝封建经济繁荣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唐朝政策开明,社会安定,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唐朝西部疆域广阔,先后设置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贸易往来,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对很多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
[史料三]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在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陆上丝绸之路广袤的沿线上焕发着青春。
[问题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提示]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贯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欧亚大陆人民的交往桥梁。
[拓展]
1.陆海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
(1)陆上丝绸之路
①军事外交:秦汉帝国建立后,形成了“御胡”和“拓疆”战略。当时朝廷致力于与外藩的朝贡关系,探察并消弭“夷狄”对“天朝”的军事威胁是国家政策的重心,因此,两汉派出的使节几乎全部肩负军政使命,正是这种军事外交推动了张骞“凿空”的伟业。
②商业诉求:西汉以前,从中原到西域早就有断续、零星的民间商贸活动。张骞通西域后,从长安到中亚、西亚的使节、商贾往来不绝,而东汉的班超、班勇父子在西域的经营活动,除军政目的外,也有确保商路畅通的意图。
③传道弘法:在丝路上,既有外域高僧沿丝路来华传教,如鸠摩罗什、菩提达摩等;也有中土高僧西天取经,如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
(2)海上丝绸之路
①北方战乱频繁,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③中国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④唐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的政策等。
2.丝绸之路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最早的丝绸之路距今已经有 2600余年的历史。
(2)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覆盖了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
(3)时间长,历时千年。从汉代张骞“凿空”到明代丝绸之路衰败,历时 1600余年。
(4)重经济,互利互惠。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可以说,丝绸之路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文化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丝路两端以及沿途国家和人民都大受其益。
3.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3)沟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4)扩大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1.(2023·海南高考·5)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琼剧在融合外来剧种的基础上形成,因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远传国内外,可见琼剧的影响力来自于自身的艺术形式,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琼剧的故土情结,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人口迁徙的信息,无法得出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中同样没有关于商路畅通的信息,排除C项。
2.(2025·南通)福建泉州曾发现一块以印度泰米尔文刻的石碑,碑文为“向庄严的湿婆神致敬。愿此地繁荣昌盛。时在释迦历1203年哲帝莱月(公元1281年4月),港主为感谢大汗御赐商业执照,特建寺庙,敬奉神灵入坐,并愿吉祥的大汗幸福昌盛”。该碑文可用于研究(  )
A.唐帝国的东西文化交流
B.伊斯兰教教义的传播
C.印度的君主向中国朝贡
D.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这块石碑的碑文提到“港主为感谢大汗御赐商业执照,特建寺庙”,表明当时的泉州是一个重要的港口,且有来自印度的商人活动。这反映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因此,这块石碑可用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碑文时间为公元1281年,属于元朝时期,排除A 项;材料中碑文提到的是湿婆神,属于印度教,排除B项;材料涉及碑文内容是商业活动,排除C项。
3.(2025·西安)1267年,以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首的天文学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他们从西域带回大批“回回书籍”和阿拉伯天文仪器加以研究,制造出了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以测天象。这说明宋元时期(   )
A.天文学发展具有吸纳性
B.科技发展落后于西亚
C.科技发展依赖民族交融
D.科学研究侧重天文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回族天文学家将西域和阿拉伯天文学介绍到中国,为宋元时期天文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反映了宋元时期天文学发展具有吸纳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和西亚科技发展的比较,不能得出“科技发展落后于西亚”的结论,排除B项;“科技发展依赖民族交融”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科学研究侧重于天文学,排除D项。
4.(2024·安徽高考·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增强,商品交流的规模和程度更加频繁,人们的饮食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故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国家对亚非拉等落后地区的掠夺,无法得出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机器大生产的内容,与工业革命无关,且材料体现不出社会分化,排除D项。
5.(2025·广州)下图所示为1947年《申报》上的一则广告。该广告可印证当时(   )
A.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西方大国加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C.西式餐饮文化已融入市民生活
D.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1947年”“美国新到OK咖啡”及所学可知,近代西方餐饮文化对中国民众产生显著影响,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仅是一则美国咖啡的广告,无法得出西方大国对中国文化侵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出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的结论,排除D项。
6.(2022·湖北高考·14)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髻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
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871、1872年,日本明治维新已经开始,岩仓具视出访欧美,由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转变到全身西式装扮,这反映了维新官员学习西方文化、习俗,积极践行“文明开化”,A项正确;B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反映明治维新促进社会习俗的转变,C项前后颠倒,排除;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