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2024秋 庐江县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2024秋 福田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4秋 泰山区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4.(2024秋 西青区期末)李克强总理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秦朝时,为了让官员“有权不可任性”而设立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5.(2024秋 响水县期中)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
6.(2024 胶州市模拟)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分封制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7.(2024秋 福州期末)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8.(2024秋 抚松县期末)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批圆形方孔铜钱。该铜钱是( )
A.和同开宝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半两钱
9.(2024秋 大埔县期末)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0.(2024 红塔区二模)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11.(2024秋 郑州期末)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 )
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12.(2024秋 肥城市期末)与如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13.(2024秋 鹤城区期末)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14.(2024秋 长乐区期末)如图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
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
15.(2024 浦口区校级模拟)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
16.(2024秋 鼓楼区期末)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17.(2024秋 迁安市期末)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于(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
18.(2024秋 博兴县期末)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19.(2024秋 旬阳市期末)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这强调了秦统一文字( )
A.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B.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D.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20.(2024秋 建邺区期中)“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大泽乡,接着攻克蕲县城。……又集中力量向秦的交通要道——陈县逼近。”该起义发生于(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21.(2024秋 潼关县期中)“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有(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沉重
③秦朝统一了全国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24 酒泉三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23.(2024秋 天桥区期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24.(2024秋 新兴县期末)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25.(2024秋 榆树市校级期末)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陈胜、吴广起义
26.(2024秋 泰山区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秦统一中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2024秋 庐江县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新制度。
【解答】解题关键是理解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A属于经济方面,B属于思想文化方面,C属于军事方面,D属于政治方面。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中等题,略有难度。注意扎实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2024秋 福田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③说法错误。秦朝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①②④在图片中能体现出来。
故选:B。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有关内容。
3.(2024秋 泰山区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以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解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郡县制。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2024秋 西青区期末)李克强总理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秦朝时,为了让官员“有权不可任性”而设立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把握御史大夫的职责。
【解答】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分管监察百官。故秦朝时,为了让官员“有权不可任性”而设立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要熟记并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5.(2024秋 响水县期中)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统一中国的知识点。
【解答】咸阳是秦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仍然定都于咸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秦朝统一中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6.(2024 胶州市模拟)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分封制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知识点。
【解答】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郡县制是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分封制是周朝创立的制度,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制度。
故选:B.
【点评】要注意区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和分封制、行省制度的区别。
7.(2024秋 福州期末)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立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人治理,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解答】通过题干分析,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A是西汉时期实行休养生息。B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C材料题干没有涉及法律问题。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秦朝郡县制这一基础知识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8.(2024秋 抚松县期末)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批圆形方孔铜钱。该铜钱是( )
A.和同开宝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半两钱
【分析】本题以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批圆形方孔铜钱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统一货币的相关知识。
【解答】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秦始皇规定以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作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所以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批圆形方孔铜钱。该铜钱是半两钱。
故选:D。
【点评】注意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9.(2024秋 大埔县期末)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
【解答】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10.(2024 红塔区二模)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对地方的统治。
【解答】根据材料“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可知秦朝对地方治理的强化,故A正确;
本题涉及的是政治,未涉及到土地开发,排除B;
本题讲述的是对各县长官的管理,并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C;
本题是对地方的治理,并没有涉及中央,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对地方的统治,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
11.(2024秋 郑州期末)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 )
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B.“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D.“(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ABC反映的是史实,D是对秦始皇功绩的评论。故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秋 肥城市期末)与如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阶段特征。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据题干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相关史实是秦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上承夏商,创立分封的是西周;诸侯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国变法的是战国时期。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判断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13.(2024秋 鹤城区期末)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原始史料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题干四个选项中,选项A属于原始史料,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原始史料、什么是二手史料的相关史实。
14.(2024秋 长乐区期末)如图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
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造型精美,神态逼真,生动传神,体现了秦汉时期制陶艺术的高超水平,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兵马俑属于陶,故选项C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也无法体现出秦王统一和秦朝北疆防御体系,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史实。
15.(2024 浦口区校级模拟)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③④⑤
【分析】本题以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秦始皇历史功绩的知识。
【解答】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修建陵墓给人们带来是深重的灾难。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6.(2024秋 鼓楼区期末)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对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准确记忆郡县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制”应该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
故选:A。
【点评】本题郡县制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2024秋 迁安市期末)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于(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建立时间。
【解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秦朝建立时间。
18.(2024秋 博兴县期末)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4秋 旬阳市期末)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这强调了秦统一文字( )
A.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B.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D.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解答】据题干“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结合所学可知,这强调了秦统一文字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秦统一后,下令全国一律使用以秦篆为基础的小篆,以统一文字。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20.(2024秋 建邺区期中)“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大泽乡,接着攻克蕲县城。……又集中力量向秦的交通要道——陈县逼近。”该起义发生于(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大泽乡,接着攻克蕲县城。……又集中力量向秦的交通要道——陈县逼近。”描述提到的起义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反秦起义之一。根据历史记载,这场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和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或百千位上的数)加一。公元前的数值越大,时间上越早,数值越小,时间越晚,公元后的数值越大,时间越晚。因此公元前209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的时间范围,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2024秋 潼关县期中)“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有(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沉重
③秦朝统一了全国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秦的暴政,知道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等。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具体表现有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等,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统一了全国有利于政治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③说法错误,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4 酒泉三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纪年方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09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因而公元前209年属公元前3世纪末。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纪年方法的相关史实。
23.(2024秋 天桥区期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题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①②④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24.(2024秋 新兴县期末)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选项B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ACD项均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25.(2024秋 榆树市校级期末)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26.(2024秋 泰山区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
【解答】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的有关知识的把握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