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预习衔接.夯实基础.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预习衔接.夯实基础.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7 21:5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秋 杜尔伯特县期末)西晋时期,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不包括(  )
A.氐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羌族
2.(2024 南关区一模)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3.(2024秋 诸城市校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4.(2024秋 硚口区期末)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5.(2024秋 香洲区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6.(2024秋 利辛县期末)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2024秋 姑苏区期末)“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8.(2024秋 河北区期末)据西晋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说明(  )
A.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
C.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
D.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
9.(2024秋 玉门市期末)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10.(2024秋 迁安市期末)“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11.(2024春 南宁月考)当代史学家朱绍侯评价孝文帝改革时指出:“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材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B.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12.(2024秋 滕州市期末)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东晋 C.隋朝 D.唐朝
13.(2024秋 河北区期末)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政权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它是(  )
A.东晋 B.前赵 C.前秦 D.鲜卑
14.(2017 桂林)“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15.(2024秋 罗湖区校级期末)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注重门弟,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16.(2024秋 綦江区期末)“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7.(2024秋 天桥区期末)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书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18.(2024 昂仁县一模)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19.(2024秋 琼海校级期末)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秋 杜尔伯特县期末)西晋时期,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不包括(  )
A.氐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羌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方民族的汇聚。要注意少数民族名称的正确书写。
【解答】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B蒙古族属于内迁五胡。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内迁五胡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2.(2024 南关区一模)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B;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图片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中①处应为人口迁徙。
3.(2024秋 诸城市校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
【解答】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2024秋 硚口区期末)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分析】本题以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为依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潮流,社会矛盾威胁北魏的统治,为此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措施,实行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5.(2024秋 香洲区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公元383年”可知评述的是淝水之战,这次战争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这里的“流亡政府”是东晋。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
6.(2024秋 利辛县期末)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题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依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知识。
【解答】①②④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出现了政权的分立的局面。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7.(2024秋 姑苏区期末)“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分析】本题以南朝《宋书》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知识。
【解答】汉朝时期,江南地区尚未开发,经济比较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由于北方人的南迁等原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到发展,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相关史实。
8.(2024秋 河北区期末)据西晋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说明(  )
A.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
C.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
D.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据西晋的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并没有体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A项;题干现象不能说明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以及表现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2024秋 玉门市期末)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准确识记。
【解答】解题的关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与题意要求不符;C项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D项是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
故选:A。
【点评】本题有点模糊性,需要学生认真审题并学会分清事件的原因及表现等。
10.(2024秋 迁安市期末)“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分析】本题以“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曹操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统一黄河流域,招募流民、士兵垦田,重视人才,发展经济,为中国历史的进步作出杰出贡献,所以分析材料可知,描述的是曹操的一生,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曹操的有关内容。
11.(2024春 南宁月考)当代史学家朱绍侯评价孝文帝改革时指出:“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材料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推行汉化政策增强北魏的实力
B.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推动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D.使鲜卑文化在北方获主导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而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解答】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尊重妇女的意识等。”意在说明,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注意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2.(2024秋 滕州市期末)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东晋 C.隋朝 D.唐朝
【分析】本题考查西晋的统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统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秋 河北区期末)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政权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它是(  )
A.东晋 B.前赵 C.前秦 D.鲜卑
【分析】本题考查了前秦。识记前秦的建立、淝水之战等知识。
【解答】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14.(2017 桂林)“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分析】本题以材料表述切入考查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注意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领域。
【解答】“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涉及农田、农作物等,可知它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情况。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观点。
15.(2024秋 罗湖区校级期末)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注重门弟,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分析】本题考查西晋的社会风气,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由材料“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可知,题干材料反复强调和讥讽的是钱,材料反映了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2024秋 綦江区期末)“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分析】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解答】“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7.(2024秋 天桥区期末)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书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
【解答】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了此书。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18.(2024 昂仁县一模)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分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掌握官渡之战发生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解答】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官渡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2024秋 琼海校级期末)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交融。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解答】根据“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故选:A。
【点评】理解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