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3课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预习衔接.夯实基础.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第1-3课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预习衔接.夯实基础.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202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7 21: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秋 长清区期末)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有多种途径,可信度最高的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影视作品 D.学者推断
2.(2024秋 广安区校级月考)“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3.(2024 南开区三模)促使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然环境 B.习惯了群居生活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学会了建造房屋
4.(2024秋 台江区期末)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石块和烧骨,部分石块和烧骨上还有加工的痕迹。由此可见,北京人已经(  )
A.学会使用火 B.懂得制造工具
C.过穴居生活 D.能够饲养家畜
5.(2024秋 济阳区期中)“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
6.(2024秋 路南区期末)《周易 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7.(2024秋 江阴市校级月考)《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8.(2024秋 濉溪县校级期末)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9.(2024秋 栾城区校级期末)《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10.(2024 锡山区校级模拟)“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1.(2024秋 湖北月考)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12.(2024秋 湖北月考)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13.(2024秋 清新区校级月考)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陕西
14.(2024秋 朔州期末)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
A.半地穴房屋 B.打制石器
C.稻谷 D.彩陶器
15.(2024 金安区校级模拟)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16.(2024秋 清新区校级月考)“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17.(2024秋 上思县月考)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秋 长清区期末)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有多种途径,可信度最高的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影视作品 D.学者推断
【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是第一手史料,是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可信度最高的方式,选项B正确;神话传说和影视作品常带有夸张和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选项AC排除;学者推断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选项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
2.(2024秋 广安区校级月考)“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材料信息解读。
【解答】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3.(2024 南开区三模)促使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然环境 B.习惯了群居生活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学会了建造房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定居生活.人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在某个固定地点长期生活.
【解答】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即原始农耕出现,它使人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在某个固定地点长期生活。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们掌握了原始农耕技能,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与原始人过定居生活之间的关系.
4.(2024秋 台江区期末)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石块和烧骨,部分石块和烧骨上还有加工的痕迹。由此可见,北京人已经(  )
A.学会使用火 B.懂得制造工具
C.过穴居生活 D.能够饲养家畜
【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需要把握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解答】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块和烧骨,部分石块和烧骨上还有加工的痕迹,这反映出北京人会打制石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5.(2024秋 济阳区期中)“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
【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6.(2024秋 路南区期末)《周易 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分析】本题以《周易 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为切入点,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
【解答】材料中强调的是“舟楫”与船有关,只有D项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与船有关。所以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考古发现是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
7.(2024秋 江阴市校级月考)《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会制造石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解答】据题干“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可知,北京人遗址出土10万多件石器,说明北京人会制造石器,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8.(2024秋 濉溪县校级期末)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后来,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的起源。
9.(2024秋 栾城区校级期末)《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题干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A项正确;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
10.(2024 锡山区校级模拟)“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居住地点。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可知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开始使用天然火,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准确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1.(2024秋 湖北月考)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12.(2024秋 湖北月考)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解答】由材料“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可看出,半坡原始居民过农耕定居生活。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的熟悉程度。考查基础知识。
13.(2024秋 清新区校级月考)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陕西
【分析】本题考查了元谋人。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应该去170万年前的云南。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元谋人的历史地位与生活地区。
14.(2024秋 朔州期末)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
A.半地穴房屋 B.打制石器
C.稻谷 D.彩陶器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会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故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图片是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与生产生活状况。
15.(2024 金安区校级模拟)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分化的出现。
【解答】根据材料“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可知,在此时期权贵的陪葬规格更加高,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故B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产生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如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属于原始的农耕时期,排除A;
禅让制盛行是在尧舜禹时期,排除C;
中央集权确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分化的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6.(2024秋 清新区校级月考)“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分析】本题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黄帝和炎帝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题干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涿鹿之战。涿鹿之战以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黄帝和炎帝的有关内容。
17.(2024秋 上思县月考)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分析】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知道题干现象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解答】题干现象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