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现代诗二首
1. 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积累诗中优美的语句。
学习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读和欣赏,初步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喜爱,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练、充满童真和童趣的想象等特点。
2.通过观察和仿写,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会诗歌创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重点: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难点:通过观察和仿写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诗歌创作的
一些基本方法。
学习重、难点
尽
占
zhān (占卜)
zhàn (占领)
多音字
jǐn (尽管)
jìn (用尽)
秋晚的江上
1.认识生字“巢、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目标
一、读故事导入新课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让我们跟着作者刘大白一起去看看秋天的美景吧!
现代诗简介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刘大白(1880年—1932年):浙江绍兴 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走近作者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2.齐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3.诗歌介绍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鸟儿、斜阳、芦苇
4.这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可以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
秋晚、斜阳——秋天的晚上
江上——江面上
5.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感受到的画面。
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
三、品味探究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一个“驮”字写出了鸟儿因为疲倦,身体像负重的姿态,也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描绘出倦鸟和斜阳相映成趣的画面。
2.“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1.“驮”字可以换成“背”吗 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驮”生动地体现出鸟儿负重的姿态,“背”则太平淡,体现不出这些内容。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翻”写出了鸟儿摆脱束缚的姿态,“掉”写出了斜阳将要下山时的样子,这句话描写出夕阳落山仿佛是被鸟儿蹬开落在江面上的情景。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妆”是化妆的意思,描写出芦苇在落日余晖的渲染下,变成了瑰丽的红色。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不矛盾,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一瞬”,不过是得益于“阳光”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上的“归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赧。
4.“头白”和“红颜”矛盾吗?
赏析:这首诗简笔勾勒,生动描写。全诗诗画同意、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秋天傍晚的江面上夕阳入江、鸟儿归巢的画面,让我们欣赏到瑰丽的景色 。
5.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6.带着作者的这种感情齐读诗歌。
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花牛歌
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学习目标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 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 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节奏。
3.再读课文,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花牛活动的几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
4.诗歌描写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诗歌描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各种活动的画面。
5.圈点出体现花牛活动的词语。
坐、眠、走、做梦
7.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诗歌每小节第一行的句式相近,整首诗语言简单明朗,充满童真童趣。
三、品味探究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花牛在草地里卧着的形态。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霸占”写出了天上的云很多,蔓延了半个天空,这句话描绘了天空白云朵朵,草丛中花牛静卧的幽静画面。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这句话是对花牛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花牛边走边甩尾巴时调皮、惬意的样子。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拟人句。“偷渡”写出了太阳偷偷下山的样子,好像藏在了西山的山峰下一样,说明时间过去很久了。
赏析:这首诗写了花牛在草地里或坐或走、或睡或梦的情景,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活泼、怡然自得的花牛生活图,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采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的基础上想象画面。
这篇课文是两首现代诗。第一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秋天傍晚的江面上,由斜阳、飞鸟 芦苇组成的风景图,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之情。第二首诗描写的是花牛在草丛里或坐或走、或睡或梦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幅动静皆宜的图画,表现了花牛的调皮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文主旨
追求自由
热爱大自然
思维导图
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知道了诗人刘大白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也体会到了诗人徐志摩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课堂小结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主题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