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海陆的变迁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秋 朝阳区期中)2024年我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这一主题的设定旨在强调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关注安全。下列关于防震减灾措施错误的是( )
A.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
B.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和防震演练
C.设置应急避难的场所
D.听到地震传言,立即在网上传播
2.(2024秋 团风县校级月考)读图,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海域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多年后会消失
B.②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多发
C.③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
D.④海域由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发生张裂,不断扩张
3.(2024秋 临沭县月考)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4.(2024秋 莲湖区校级月考)读“局部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
A.红海会缩小 B.①山脉会增高
C.地中海会扩大 D.②山脉会消失
5.(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 )
A.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
D.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6.(2024秋 永兴县月考)中国的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海洋生物化石,该现象的形成原因是( )
A.海陆变迁 B.大陆漂移
C.火山地震导致 D.海平面上升
7.(2024秋 舒城县校级月考)地质学家的“板块构造学说”得出的结论是( )
①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组成的
②六大板块全是大陆板块
③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
④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24秋 西和县期末)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的轮廓比较吻合,古生物化石极其相似,由此魏格纳提出了( )
A.大陆漂移学说 B.板块构造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地球引力学说
9.(2024秋 驻马店期末)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凌晨4时17分,土耳其发生7.8级强震,伤亡惨重。该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A.地形复杂 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 D.板块运动
10.(2024秋 云岩区校级月考)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是因为下列哪两个板块相向运动所致的(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11.(2024 黑龙江模拟)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在太行山脉中发现许多海螺化石的事实,这一记载表明( )
A.太行山脉发生了火山喷发活动
B.太行山脉地区以前曾经是一片海洋
C.太行山脉不久以后将从陆地变为海洋
D.古代时期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12.(2024春 献县期末)在地质公园内的岩洞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A.围海造田和填海造陆
B.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D.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13.(2024秋 桦南县期末)以下说明桑田可以变成沧海的实例是( )
A.在上海市的西部发现一条的古贝壳沙带,这是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
B.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C.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
D.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造陆不断扩大
14.(2024 海城市模拟)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地震发生时安全的避震措施是( )
A.在市区——躲高楼下 B.高楼内——乘电梯逃生
C.教室里——蜂拥而出 D.操场上——空旷地蹲下
15.(2024秋 夏津县期末)小理同学了解到德国学者魏格纳注重观察地图,他也找来一些地图观察分析,有关下面四幅地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根据“大陆漂移说”,海陆分布变化的过程由远古到现在应该是甲→乙→丙
B.图b漫画表示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C.图c珠穆朗玛峰长高的原因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红海长胖的原因是欧亚板块与南美板块张裂拉伸
D.图d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老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是海陆变迁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2024秋 黄石港区校级月考)当地时间2021年5月19日8时26分,位于尼泊尔中北部地区的拉姆琼县再次发生5.3级地震。在此之前,当地时间5时42分当地已经发生了一次5.8级地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 (填“内部”或“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填名称)板块和 (填名称)板块相互 (填“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形成的。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为什么红海在不断扩张? 。
(4)尼泊尔位于 火山、地震带。
17.(2024秋 临沭县月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六大板块名称。
A 、B 、C 、D 、E 、F 。
(2)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 和 。
(3)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 火山地震带上。
(4)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
A.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
B.红海的扩大 。
C.地中海面积在缩小 。
D.我国西部多地震 。
18.(2024秋 云梦县校级月考)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是同学们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后整理的笔记,其中4处错误表述。请从中挑出2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被平均分成六大板块(如上图)。以陆地命名的有四大板块,以海洋命名的有两大板块。例如,非洲板块仅由非洲和大西洋的一部分组成,印度洋板块全部在海洋中。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判断英国比日本地震、火山活动频繁。由于板块运动有不同的方向,造成红海面积将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处山脉不断增高。
示例:错误:平均分成六大板块。
错误1: ;
错误2: 。
(2)通过学习,同学们尝试完成海陆变迁的结构图,请你将相应内容填入正确的框内,将其补充完整。
A 、B 、C 。
(3)印度尼西亚被誉为“火山之国”。同学们发现印度尼西亚处于 火山地震带和 火山地震带的交会处。
19.(2024秋 菏泽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项目主题:板块运动与地震、地形的关系。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3年10月9日4时25分,日本本州岛东南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平均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有1000多次,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日本境内还拥有众多的活火山,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10。
材料二:红海是年轻的海,大约2000万年前诞生,现在还可看出红海两岸的形状很相似,这是大陆被撕开留下的痕迹。在近300万年~400万年来,红海两岸平均每年以2.2厘米的速度向外扩张,红海在不断加宽,将来可能成为新的大洋。
材料三: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集信息
(1)读图可知,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A板块是 板块。我国主要位于 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该板块和 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形成的。
细分析
(2)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简述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明红海将来可能成为新的大洋的原因: 。
善总结
(4)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掌握地震逃生技能必不可少,请说出合理的避震措施。(至少答出两点)
20.(2024秋 西安月考)2023年9月9日6时10分,摩洛哥(北纬31.00°,西经8.55°)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准备就此展开探究,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他们一起探究。
(1)读图:摩洛哥西临 洋,位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2)归纳:学习研究后,同学们尝试绘制了板块运动相关思维导图,请将其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
(3)探究:摩洛哥发生地震时,居住在高层楼房的居民应该怎样正确逃生?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海陆的变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秋 朝阳区期中)2024年我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这一主题的设定旨在强调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关注安全。下列关于防震减灾措施错误的是( )
A.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
B.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和防震演练
C.设置应急避难的场所
D.听到地震传言,立即在网上传播
【考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生活实际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D
【分析】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区的活跃地带,90%以上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一些在火灾、地震、水灾中逃生的科学知识,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进行逃生和自救。
【解答】解: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和防震演练、设置应急避难的场所,均有利于防震减灾,ABC正确;切记不能听信地震传言,在网上散布谣言,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防震减灾的措施,理解作答即可。
2.(2024秋 团风县校级月考)读图,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海域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多年后会消失
B.②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多发
C.③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
D.④海域由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发生张裂,不断扩张
【考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
【专题】分布图;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C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读图可知,①海域是地中海,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板块不断的碰撞挤压,使得海域面积不断缩小,多年后会消失,故A错误;
②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故B错误;
③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故C正确;
④海域是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带,红海面积将不断扩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板块运动及其影响,结合教材知识点读图分析解答此题。
3.(2024秋 临沭县月考)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A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内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4.(2024秋 莲湖区校级月考)读“局部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
A.红海会缩小 B.①山脉会增高
C.地中海会扩大 D.②山脉会消失
【考点】板块的运动.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答案】B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拉伸处,因此红海的面积会扩大;①山脉是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随着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山脉的海拔会升高;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因此地中海会缩小; ②山脉是阿尔卑斯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处,随着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山脉的海拔将会升高,不会消失。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内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5.(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 )
A.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
D.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A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形成的,该山脉未来还会增高。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内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6.(2024秋 永兴县月考)中国的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海洋生物化石,该现象的形成原因是( )
A.海陆变迁 B.大陆漂移
C.火山地震导致 D.海平面上升
【考点】海陆变迁.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A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解: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海洋生物化石,该现象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属于海陆变迁现象,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现象,理解记忆即可。
7.(2024秋 舒城县校级月考)地质学家的“板块构造学说”得出的结论是( )
①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组成的
②六大板块全是大陆板块
③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
④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B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解: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组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主要是陆地板块;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组成的;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故①③④叙述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8.(2024秋 西和县期末)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的轮廓比较吻合,古生物化石极其相似,由此魏格纳提出了( )
A.大陆漂移学说 B.板块构造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地球引力学说
【考点】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海陆变迁.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A
【分析】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该学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个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解答】解:从两块大陆的轮廓比较吻合,以及两大洲的古生物化石极其相似这一现象,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块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发生漂移导致两岸的生物相似。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大陆漂移假说,属于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内容。
9.(2024秋 驻马店期末)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凌晨4时17分,土耳其发生7.8级强震,伤亡惨重。该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A.地形复杂 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 D.板块运动
【考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D
【分析】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中组成,板块运动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两种形式;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解:土耳其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地震。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土耳其发生地震的原因,结合教材知识点分析解答此题。
10.(2024秋 云岩区校级月考)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是因为下列哪两个板块相向运动所致的(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考点】板块的运动.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A
【分析】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形成海洋或裂谷;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由于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后将会消失,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及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结合教材知识点分析解答此题。
11.(2024 黑龙江模拟)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在太行山脉中发现许多海螺化石的事实,这一记载表明( )
A.太行山脉发生了火山喷发活动
B.太行山脉地区以前曾经是一片海洋
C.太行山脉不久以后将从陆地变为海洋
D.古代时期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考点】海陆变迁.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世界的海陆分布.
【答案】B
【分析】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有可能变成陆地,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的知识,理解答题即可。
12.(2024春 献县期末)在地质公园内的岩洞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A.围海造田和填海造陆
B.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D.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考点】海陆变迁.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B
【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解:在地质公园内的岩洞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抬升海洋变成陆地或海平面下降所致,B正确;人类活动、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小,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现象,正确理解相关地理知识解答即可。
13.(2024秋 桦南县期末)以下说明桑田可以变成沧海的实例是( )
A.在上海市的西部发现一条的古贝壳沙带,这是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
B.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C.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
D.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造陆不断扩大
【考点】海陆变迁.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C
【分析】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解:桑田可以变成沧海,是指陆地变为海洋。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桑田可以变成沧海。ABD都是沧海可以变成桑田的实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实例,理解即可解题。
14.(2024 海城市模拟)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地震发生时安全的避震措施是( )
A.在市区——躲高楼下 B.高楼内——乘电梯逃生
C.教室里——蜂拥而出 D.操场上——空旷地蹲下
【考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生活实际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D
【分析】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报。一旦发生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灾难,因此人们要学会正确的预防措施和逃生方法。
【解答】解:地震来临时,应该远离高大建筑物,谨防坠物或楼房倒塌,A错误;在高楼内,不可以乘坐电梯,地震容易引发断电和楼体变形,从而使电梯不能正常运行,发生危险,B错误;在教室里,应该有秩序的撤离,C错误;在操场上,选择空旷地蹲下,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应对地震的安全措施,结合生活经验分析解答即可。
15.(2024秋 夏津县期末)小理同学了解到德国学者魏格纳注重观察地图,他也找来一些地图观察分析,有关下面四幅地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根据“大陆漂移说”,海陆分布变化的过程由远古到现在应该是甲→乙→丙
B.图b漫画表示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C.图c珠穆朗玛峰长高的原因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红海长胖的原因是欧亚板块与南美板块张裂拉伸
D.图d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老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是海陆变迁
【考点】海陆变迁;板块的运动.
【专题】示意图;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D
【分析】(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解答】解:图a根据“大陆漂移学说”,海陆分布变化的过程由远古到现在应该是乙→甲→丙,A错误;
图b漫画表示的是“大陆漂移学说”,B错误;图c珠穆朗玛峰长高的原因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红海长胖的原因是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分离,C错误;
图d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老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变迁,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及大陆漂移假说等相关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2024秋 黄石港区校级月考)当地时间2021年5月19日8时26分,位于尼泊尔中北部地区的拉姆琼县再次发生5.3级地震。在此之前,当地时间5时42分当地已经发生了一次5.8级地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 交界地带 (填“内部”或“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亚欧 (填名称)板块和 印度洋 (填名称)板块相互 碰撞挤压 (填“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形成的。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为什么红海在不断扩张?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红海的面积会不断扩大 。
(4)尼泊尔位于 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板块的运动;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交界地带;
(2)亚欧;印度洋;碰撞挤压;
(3)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红海的面积会不断扩大;
(4)地中海—喜马拉雅。
【分析】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形成的,该山脉未来还会增高。
(3)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红海的面积会不断扩大。
(4)全球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另一条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尼泊尔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故答案为:
(1)交界地带;
(2)亚欧;印度洋;碰撞挤压;
(3)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红海的面积会不断扩大;
(4)地中海—喜马拉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内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17.(2024秋 临沭县月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六大板块名称。
A 美洲板块 、B 南极洲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E 亚欧板块 、F 太平洋板块 。
(2)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 火山 和 地震 。
(3)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上。
(4)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
A.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
B.红海的扩大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 。
C.地中海面积在缩小 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
D.我国西部多地震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板块的运动.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2)火山;地震;
(3)环太平洋;
(4)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1)读图依据位置可知,地球上有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图中字母A是美洲板块,B是南极洲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D是非洲板块,E是亚欧板块,F是太平洋板块。
(2)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世界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4)A.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运动,地壳褶皱形成山脉。B.红海面积在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运动,板块张裂海洋面积扩大。C.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运动,板块碰撞挤压面积逐渐缩小。D.我国西部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地震,板块挤压碰撞,地下岩层破裂,引发地震。
故答案为:
(1)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2)火山;地震;
(3)环太平洋;
(4)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点评】本题以板块示意图作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世界板块分布图、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以及红海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读图解答能力。
18.(2024秋 云梦县校级月考)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是同学们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后整理的笔记,其中4处错误表述。请从中挑出2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被平均分成六大板块(如上图)。以陆地命名的有四大板块,以海洋命名的有两大板块。例如,非洲板块仅由非洲和大西洋的一部分组成,印度洋板块全部在海洋中。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判断英国比日本地震、火山活动频繁。由于板块运动有不同的方向,造成红海面积将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处山脉不断增高。
示例:错误:平均分成六大板块。
错误1: 印度洋板块全部在海洋中 ;
错误2: 可以判断英国比日本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
(2)通过学习,同学们尝试完成海陆变迁的结构图,请你将相应内容填入正确的框内,将其补充完整。
A 填海造陆 、B 海平面的升降 、C 自然原因 。
(3)印度尼西亚被誉为“火山之国”。同学们发现印度尼西亚处于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火山地震带的交会处。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印度洋板块全部在海洋中;可以判断英国比日本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填海造陆;海平面升降;自然原因;
(3)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解答】解:读图可知,(1)印度洋板块还包括澳大利亚大陆,故印度洋板块全部在海洋中表述错误;日本地处板块交界处比位于板块内部的英国火山活动更频繁,故可以判断英国比日本地震、火山活动频繁表述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正在发生张裂,导致红海在不断扩张,故造成红海面积将不断缩小的表述错误。
(2)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人类活动(例如A填海造陆)、B海平面的升降和地壳运动,其中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是人为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地壳运动是C自然原因。
(3)印度尼西亚处在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处,因而多火山地震,它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故答案为:
(1)印度洋板块全部在海洋中;可以判断英国比日本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填海造陆;海平面升降;自然原因;
(3)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点评】本题以探究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为载体,考查了海陆变迁与板块运动相关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标规定的必考内容,必须牢固掌握。
19.(2024秋 菏泽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项目主题:板块运动与地震、地形的关系。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3年10月9日4时25分,日本本州岛东南海域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平均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有1000多次,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日本境内还拥有众多的活火山,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10。
材料二:红海是年轻的海,大约2000万年前诞生,现在还可看出红海两岸的形状很相似,这是大陆被撕开留下的痕迹。在近300万年~400万年来,红海两岸平均每年以2.2厘米的速度向外扩张,红海在不断加宽,将来可能成为新的大洋。
材料三:图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集信息
(1)读图可知,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A板块是 美洲 板块。我国主要位于 亚欧 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该板块和 印度洋 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形成的。
细分析
(2)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简述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日本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明红海将来可能成为新的大洋的原因: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张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将成为新的大洋 。
善总结
(4)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掌握地震逃生技能必不可少,请说出合理的避震措施。(至少答出两点)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美洲;亚欧;印度洋;
(2)日本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3)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张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将成为新的大洋;
(4)当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避震:①迅速从跑到室外空旷地带;②躲到卫生间等较为坚固的房间的墙角;③用软物体护住头部迅速躲在桌子或柜台下。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1)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读图可知,A是美洲板块。我国主要位于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该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形成的。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经常发生火山地震。
(3)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因为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正不断发生张裂运动,因此红海的面积应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大洋。
(4)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有当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避震,若是在低楼层房屋或是平房中,可以迅速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和危险物;如不能及时跑到室外,可躲在坚固狭小的三角地带(如承重墙角、卫生间等),用软物体护住头部迅速躲在桌子或柜台下,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如果不幸被掩埋,可以通过敲击寻求救援,保存体力,等待救援等。
故答案为:
(1)美洲;亚欧;印度洋;
(2)日本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3)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张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将成为新的大洋;
(4)当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避震:①迅速从跑到室外空旷地带;②躲到卫生间等较为坚固的房间的墙角;③用软物体护住头部迅速躲在桌子或柜台下。
【点评】本大题以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板块的分布、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红海将来可能成为新的大洋的原因、避震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4秋 西安月考)2023年9月9日6时10分,摩洛哥(北纬31.00°,西经8.55°)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准备就此展开探究,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他们一起探究。
(1)读图:摩洛哥西临 大西 洋,位于 亚欧 板块和 非洲 板块交界处。
(2)归纳:学习研究后,同学们尝试绘制了板块运动相关思维导图,请将其补充完整。
① 碰撞挤压 ;② 地中海—喜马拉雅 ;③ 环太平洋 。
(3)探究:摩洛哥发生地震时,居住在高层楼房的居民应该怎样正确逃生?
【考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海陆变迁与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大西;亚欧;非洲;
(2)碰撞挤压;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
(3)迅速躲到坚固的家具下,用枕头护住头部。
【分析】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解:(1)由图可知,摩洛哥西临大西洋,根据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可以判断出摩洛哥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
(2)结合所学知识,板块运动分为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两种类型,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
(3)摩洛哥发生地震时,居住在高层楼房的居民,如果来不及下楼,就要采取以下措施:迅速躲到坚固的家具下(或迅速躲到墙角),用枕头护住头部;打开房门,便于地震后逃生;关闭电源开关和燃气阀门,避免因地震导致的次生灾害;不要乘坐电梯逃生或跳楼逃生。
故答案为:
(1)大西;亚欧;非洲;
(2)碰撞挤压;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
(3)迅速躲到坚固的家具下,用枕头护住头部。
【点评】本题以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为材料,共设三个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板块的分布、板块的运动及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