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
教学目的
1.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并加以积累。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3.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设想
1.课外查找有关余秋雨的资料,了解其人品、作品,并给时间作交流。
2.在抓住全文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结合语言理解信客的品格。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行业规范。诚信不仅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更应该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我们应从主人公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格。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1986年全国首批获评“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获“上海十大高教精英”荣誉称号。
余秋雨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世界艺术理论史、城市文化学、全球华文文化关系史。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集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范例。其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等著作也倍受学术界推崇。其《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接济(jì)???唏嘘(xī?xū)???噩耗(è)???呵斥(hē)????诘问(jié)????伎俩(jì)????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跋涉(bá?shè)??潦倒(liáo)???诺诺(nuò)???猝然(cù)????昏厥(jué)
克扣:私自扣减应发给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
接济:在物质上帮助。
唏嘘: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呵斥:大声斥责。
诘问:追问,责问。
焦灼:非常着急。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颠沛:穷困;受挫折。
文绉绉:形容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潦倒:颓丧,失意。
一、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1.从业缘起
2.信客生涯
(一)
1.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二)
1.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当第二代信客。(做信客的缘起)
2.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但他有时还要受到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3.信客遭人诬陷,不再做了。但人们仍想念他请他代办邮政业务。
4.人们推举信客当教师,他工作出色,还当校长,赢得了人们的敬爱与怀念。
?
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
???????????????????????路途艰难(境遇)
做信客的缘起:老信客
???????????????????????诚信无私(德性)
?????????????????路途艰辛,罹患疾病????恪尽职守
?????????????????工作繁忙,无暇自顾????诚信无私
慢慢做成老信客???连接城乡,洞达世情????洁身自好
?????????????????忍辱负重,承担祸福????任劳任怨
不做信客的原因:无端受人诬陷(太凶险)
信客结局:好老师、好校长,万人景仰
㈡课堂探究
1.为什么作者在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明确:写老信客,是为了突出信客路途艰苦和强调必须将“信”字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的特点。老信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教训,也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作者赞扬了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品质。
3.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⑴语言典雅而不失质朴。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这句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
⑵警辟而又畅达。如“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明确: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富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2.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在对老信客的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信客这一职业有何特点呢?
明确:诚信无私,生活贫困,终年跋涉,非常辛苦。
4.信客为什么能当老师、校长呢?
明确:上过私塾,有文化;奔波一辈子,阅历丰富;代人写信,增长知识。
5.为什么他要求葬在老信客的墓旁?
明确:他通过多年的奔波、体会,他了解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因而,他同情老信客,敬重老信客,感激老信客。
6.信客的身上有哪些能打动人的精神品质?
明确: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优秀品质。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和羞辱;他们诚信无私。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因此不怕别人怀疑;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保护了一个家庭。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
1.信客为他人付出了很多,自己却落得遭人误解,穷愁潦倒,按现代某些价值观衡量,似乎很不划算。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2.学了本文你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收获?
总结固趣
?
布置作业
预习《中国石拱桥》,要求理解课文大意义,列出不懂之处。
?
?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
近日,刘德凯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将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搬上荧屏的设想,据记者了解,其实这一说法在2002年就曾出现,甚至当初刘德凯就透露,由他执导的根据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改编的同名电视电影开拍在即,担任《信客》女主角的将是实力派演员奚美娟。
?
将出版自传《借我一生》表示将退出文化圈,不再参与文化活动
本报上海专电(特派 记者张弘)“在修订完这四本学术书之后,我将退出文化圈,不仅是封笔,而且不再参与文化活动。”7月16日晚上,余秋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一段时间以来,余秋雨一直没有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只是让助理金克林对外发言。在这一段时间里,他除了撰写记忆文学《借我一生》之外,又应上海教育出版社之约,为他早年的四部学术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再版埋头做一些修订、补充的工作,余秋雨说,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这些书配上相关图片,也使得修订进展很慢,从开始着手至今,已有近两年的时间。预计全部工作将在今年8月底完成,今年年底出版。而《借我一生》已经由《收获》杂志第四期选载部分章节,全书将由作家出版社在7月底正式出版。
退出文化圈的原因
余秋雨称,除了对文化圈的不满之外,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文化苦旅”,达成了早年的心愿,也是他封笔退隐的原因之一。
早年的余秋雨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回忆这一段历史,余秋雨认为,“别人对我的尊重和服从不是针对我本人,而是因为我院长的权力。几年的院长当下来,已经使我变成了一个行政官员而不是一个文化人。”于是,他决定辞职,还说为此不惜放弃当文化部长的机会。余秋雨称,正是由于辞职,他才有机会从事中华文明的发掘和传播。与凤凰卫视的合作,更使他的心愿得到满足。借此机会,他亲身考察了不同的文明,与古老的中华文明进行了一番比较,并纠正了自己原来对于中华文明的一些看法。“我的心愿基本实现,以后可以不再理会任何是是非非了。”
?
谈“行走”写作
“一路上我很少看到欧洲人和美国人,他们马可·波罗时代的这种考察的雄风已经没有了。”
新京报:与凤凰卫视合作也没有商业目的吗?
余秋雨:我很感谢他们给了我这样一个行走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人人都有的生活补贴外,我没有拿过他们的钱。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以前教书时,我惊讶地发现,文化陷入了一种游戏的误区:我的知识来自老师,老师的知识来自老师的老师,但他们和我们谁都没有去实地考察,我们的描述几乎来自想象。我以为,“行走”本身比写作重要,脚板比笔头重要,文字只是脚步和情感“现在进行时态”的实录。
我在《千年一叹》记述了对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犹太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的实地考察,即将出版的新著又记述了对欧洲文明的系统实地考察。世界上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区域性文明存在,但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整体性影响的文明,基本上都已经被我涉足了。
这么多地方,我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走。因为我们走过塔利班控制的地区,没有任何保护,每天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活着。我比较早向我的读者报告,说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日本人和韩国人非常重视,说亚洲人发现了亚洲的危机了,他们很快就翻译了。一路上我很少看到欧洲人和美国人,他们马可·波罗时代的这种考察的雄风已经没有了。现在我们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而且从文化意义上考察,我们感到骄傲,我们感到某种骄傲。
采写:本报记者张弘
?
?
垂????钓(拓展阅读)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海参崴的海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开篇写景的用意何在?
答:海参崴的海的突出特点是深灰色的迷蒙中透出巨大的恐怖,狰狞昏暗,所有生物都成了大自然威仪下的可怜小虫。
展现了两老者活动场所,为全文定下意境和基调。
2.两钓者对收获的态度截然不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呢?
答:胖老人每次用六个钩下钓,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钓;瘦老人的钩硕大无比,安坐在海边与大海谈判。胖老人满载丰收的喜悦而归;瘦老人端坐着与大海对峙。
3.作者从两个老人钓鱼这一景象中领悟到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4.读完全文后,结合实际和平时所学知识,试说说“大海”一胖一瘦两“钓者”的象征意义。
答:大海:人生。胖老人:物质(喜剧美);瘦老人:精神(悲剧美)。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