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的历史,认识罗马帝国对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古罗马从城邦兴起,历经共和国、帝国时期,最终走向衰落的历史发展进程。教材首先介绍了意大利半岛的地理环境,引出罗马城邦的兴起。接着阐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外扩张以及内部矛盾,重点介绍了《十二铜表法》。随后讲述罗马帝国的建立、繁荣与扩张,最后提及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灭亡。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罗马文明的发展脉络,认识到罗马文明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为后续学习中世纪欧洲历史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对世界历史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然而,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杂,涉及到较为抽象的政治制度等概念,如罗马共和国的元老院、执政官、公民大会等,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构建历史时空观念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但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更直观、便捷地获取历史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观看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多媒体资料,了解罗马城邦兴起的地理位置、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准确说出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2.史料实证:分析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史料,如《十二铜表法》原文片段、罗马元老院议事场景图片等,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论证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状况,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3.历史解释: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史料对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兴衰的原因等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复杂性,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4.唯物史观:认识到古罗马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奴隶起义、外族入侵等因素对罗马历史发展的影响,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5.家国情怀:通过对古罗马历史的学习,感受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培养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同时反思历史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教学方法 智慧课堂互动教学法(含投屏展示、在线讨论、弹幕互动)、史料分析法、情境模拟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重点 罗马城邦的兴起;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对外扩张;罗马帝国的建立、繁荣与衰落;《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演变;分析罗马从共和国演变为帝国的原因;认识罗马帝国衰落和灭亡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打开智慧课堂交互平台,展示动态对比地图:左侧为“亚历山大帝国鼎盛版图”(标注时间:公元前334年),右侧为“罗马帝国鼎盛版图”(标注时间:公元2世纪),点击地图触发动画,突出两大帝国在地中海区域的版图重叠与罗马帝国的扩张范围。 2.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两张地图,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均地跨欧亚非、罗马版图更大)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而罗马却延续数百年。这个从意大利半岛台伯河畔兴起的小城邦,如何成长为‘永恒之城’?今天我们通过第5课揭晓答案。” 3.在平台“互动区”发起投票:“你认为罗马崛起的关键因素可能是? A.地理环境 B.军事力量 C.政治制度 D.其他” 实时展示投票结果并简要点评。 1.观察动态地图,对比分析两大帝国的空间差异,举手回答教师问题。 2.点击平板参与投票,查看实时结果,部分学生自愿分享选择理由(如“我选B,因为听说罗马军队很强大”)。 利用动态地图强化时空观念,通过投票激活学生前认知,为后续分析罗马崛起的多重因素铺垫,同时体现智慧课堂即时互动优势。
新课讲授 一、罗马城邦的兴起 1.展示“意大利半岛地形图”(智慧课堂“地图工具”可放大台伯河、亚平宁山脉、地中海等要素),提问:“请用30秒在图中找到罗马城的位置(提示:台伯河畔),并标注出周边的地理要素(海洋、山脉、河流)。”2.随机抽取2名学生的标注结果投屏展示,引导全班补充:“意大利半岛三面临海(地中海、亚得里亚海),中部有亚平宁山脉,台伯河提供水源——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农业、航海有什么优势?”(学生回答后总结:便于农业发展和对外交往)。 3.展示“罗慕路斯建城传说”插图(狼孩喂养场景),播放1分钟动画片段,提问:“传说是否等于历史?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个传说?”(引导学生认识:传说反映早期居民对起源的记忆,而非信史)。 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十二铜表法》 1.展示“罗马共和国政治机构示意图”(元老院、执政官、公民大会),点击各机构弹出职能说明:“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掌握决策权;执政官2人,任期1年,主持政务;公民大会由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投票选举官员。”2.组织“模拟元老院议事”活动: 分组:每组5人,1人扮演“执政官”,2人扮演“元老院元老”,2人扮演“公民大会代表”。 任务:屏幕展示情境“公元前450年,平民与贵族因债务纠纷爆发冲突,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各组讨论“是否同意制定成文法?理由是什么?” 5分钟后,每组“执政官”陈述结论,教师点评:“贵族为何反对?(怕失去特权)平民为何坚持?(成文法可避免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3.展示《十二铜表法》条文片段(投影+平台推送原文图片):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提问:“这些条文体现了什么特点?(既有公平性——明确处罚标准;也有局限性——维护等级制度)与之前的‘习惯法’相比,进步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总结:成文法使量刑有依据,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三、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与罗马帝国的建立 1.播放“罗马扩张动态地图”(智慧课堂“时间轴+地图”功能): 标注关键节点: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64-前146年布匿战争击败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 提问:“扩张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土地、奴隶、财富)但同时会引发什么问题?” 2.展示史料(平台推送): 材料1:“罗马城的奴隶数量激增,到公元前1世纪,奴隶占总人口的1/3,大庄园主用奴隶种地,导致小农破产。” 材料2:“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率领7万奴隶起义,横扫意大利半岛,最终被镇压。” 引导分析:“奴隶起义和小农破产说明什么?(共和国体制难以适应庞大领土和复杂社会矛盾)” 3.过渡到帝国建立: 展示凯撒、屋大维画像,简述:“凯撒夺权后被刺杀,屋大维于公元前27年确立‘元首制’,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提问:“为什么共和国会转变为帝国?(学生结合前面的矛盾回答:需要强有力的统治稳定秩序)” 四、罗马帝国的繁荣与衰亡 1.展示“罗马帝国繁荣景象”图集(平台滑动浏览):罗马大竞技场、万神殿、公路网、海外贸易商品(香料、丝绸),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帝国的哪些成就?(建筑、交通、贸易)” 2.转折到衰亡: 展示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地图(东罗马、西罗马),播放30秒视频“蛮族入侵与西罗马灭亡”(公元476年)。 分组讨论“衰亡原因”,提供提示角度(政治、经济、军事、外部): 政治:皇帝频繁更换,统治腐败; 经济:奴隶起义破坏生产,赋税沉重; 军事:军队蛮族化,战斗力下降; 外部:日耳曼人入侵。 每组用平板提交1条核心原因,教师汇总展示并总结:“衰亡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1.用平板在电子地图上标注地理要素,提交后观察同学的标注结果。 2.小组讨论地理环境的影响,1名代表发言(如“靠近海可以发展贸易,河流能灌溉农田”)。 3.观看动画后自由发言:“传说不是真的,但能让我们知道罗马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很勇敢”。 1.观察示意图,记录各机构职能,标注疑问(如“公民大会权力为什么比元老院小?”)。 2.分组扮演角色,激烈讨论:“元老”说“习惯法由我们解释,制定成文法会削弱权力”;“公民代表”反驳“没有成文法,你们想怎么罚就怎么罚,不公平!” 3.阅读条文后举手回答:“进步是平民知道了法律规定,不会被随意欺负;但禁止通婚说明还不平等。” 1.观看动态地图,记录扩张时间线,同桌讨论扩张的利弊(“得到了很多土地,但奴隶太多会反抗”)。 2.阅读史料后,小组代表发言:“奴隶和农民不满,社会不稳定,所以需要一个强权人物来管理。” 1.浏览图片,归纳繁荣表现(“建筑很宏伟,说明技术发达;公路多,方便运输”)。 2.结合视频和提示,小组讨论后提交结论(如“统治腐败让人民不满,蛮族就趁机入侵了”)。 通过“标注地图”强化时空观念,结合传说与地理分析,培养学生区分传说与历史的能力,同时利用智慧课堂的即时标注功能提升参与感。 通过角色扮演将抽象政治制度具象化,利用《十二铜表法》原文培养史料实证能力,同时通过矛盾情境(贵族与平民的冲突)渗透唯物史观(阶级矛盾推动制度变革)。 用动态地图构建时空框架,通过史料分析扩张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制度变革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视觉材料感受帝国繁荣,通过多角度讨论衰亡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智慧课堂的分组提交功能提高效率。
课堂小结 1.打开智慧课堂“思维导图编辑器”,与学生共同填充: 中心主题: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分支1:罗马城邦(地理、起源) 分支2: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十二铜表法》、扩张) 分支3:罗马帝国(建立、繁荣、衰亡) 2.本节课你印象最深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如《十二铜表法》的进步性、罗马从城邦到帝国的转变)” 集体回答思维导图分支内容,1-2名学生分享感受(“我觉得法律很重要,能解决矛盾”)。 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强化时空观念和逻辑联系,通过分享感受深化家国情怀(认识法律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课堂检测 1.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检测题(限时5分钟),题型如下: (1)选择题: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执政官 B.元老院 C.公民大会(考查政治制度) (2)材料分析题:“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有权将其卖为奴隶。”——《十二铜表法》 问题:该条文反映了什么?(考查史料解读) (3)简答题:简述罗马从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原因(考查历史解释) 2.提交后,平台自动统计正确率,教师针对错误率超30%的题目(如第3题)即时讲解:“核心原因是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奴隶起义、小农破产)需要集权统治。” 在线答题,提交后查看错题解析,标记疑问并提问(如“为什么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构而不是公民大会?”)。 即时检测核心素养达成情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利用平台数据快速定位薄弱点,实现精准反馈。
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活动”第1题(绘制罗马扩张时间轴),拍照上传。 2.拓展作业:搜集资料,撰写短文《罗马的法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00字,提示:可结合《十二铜表法》与现代法律的共性)。 3.实践作业:用智慧课堂“AR功能”扫描教材插图,生成3D罗马建筑模型,截图分享到班级群。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时空观念,拓展作业联系现实培养家国情怀,实践作业利用AR技术提升学习兴趣,体现智慧课堂的技术优势。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在本次智慧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通过互动环节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历史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讨论深度有待加强;在讲解一些抽象概念时,虽然借助了史料和图片,但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指导,提高讨论质量。对于抽象概念,应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如运用生活实例进行类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