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理想的校园》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2.《理想的校园》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赣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7-18 09:0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理想的校园》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赣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 美术七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将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教材围绕理想的校园展开,介绍了校园环境构成、环境设计类型及校园规划图的视觉表达方式等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和生活经验,但对环境设计和校园规划图绘制了解较少。他们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在设计表现时可能缺乏方法和技巧。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引导,突破学生在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上的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敏锐感知校园环境中建筑、景观等元素的美,提升对校园空间布局的审美能力。
2. 体会不同环境设计类型所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情感。
艺术表现
1. 掌握校园规划图的基本绘制方法,能用平面图等方式准确表现理想校园的布局。
2. 运用合适的手绘技巧,生动展现心中理想校园的特色。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对校园环境进行创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规划方案。
2. 尝试将个人创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解决校园环境设计中的问题。
文化理解
1. 了解校园环境设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认识到校园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场所。
2. 尊重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校园环境设计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2. 掌握平面图的绘制方法,能清晰呈现校园布局。
3. 学会从人、建筑、环境等角度思考理想校园的设计。
难点
1. 如何将创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设计出合理且有特色的校园规划图。
2. 运用美术语言准确表达心中理想校园的独特风格。
3. 提升对校园环境设计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教师播放一段校园生活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学校的教学楼、运动场、花园等场景,让学生沉浸在熟悉的校园氛围中。
(2)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大家对我们现在的校园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回忆校园生活,激发他们对校园的情感。
(3) 接着提出问题:“那你们心中理想的校园是什么模样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理想校园的初步想法,比如是否希望有更大的图书馆、更多的活动场地等。
(5)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表达信心。
(6)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校园环境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理想的校园。
(7) 展示一些不同风格的校园图片,包括现代化的校园、具有传统特色的校园等,让学生对理想校园有更直观的认识。
(8)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元素,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1. 观看校园生活视频,回忆校园生活点滴。
2.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校园感受的问题。
3.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中理想校园的模样。
4. 观察教师展示的校园图片,感受不同风格的校园特色。
评价任务 参与讨论积极:☆☆☆
表达想法清晰:☆☆☆
观察图片认真:☆☆☆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想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知识讲解 校园环境介绍
(1) 教师讲解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风貌最直接的反映,详细阐述安静有序的教学楼、热闹开放的运动场、生机勃勃的园林等构成了我们的校园,为我们提供学习、生活、成长的空间。
(2) 举例说明不同功能区域的重要性,如教学楼是学习知识的地方,需要安静的环境;运动场是锻炼身体的场所,要足够开阔。
(3) 引导学生思考校园环境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学楼与运动场的位置安排对学生活动的影响。
(4) 展示一些优秀校园的案例,分析其在校园环境设计上的成功之处,如合理的布局、和谐的色彩搭配等。
(5) 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校园环境的亮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从人、建筑、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6)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7) 请部分学生代表发言,分享他们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观点,同时补充一些新的视角。
(8) 引出环境设计的概念,强调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协调“人 - 建筑 - 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设计类型讲解
(1) 教师介绍环境设计大致分为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等类型。
(2) 结合校园环境,分别解释每种设计类型在校园中的体现,如城市规划设计可以类比为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建筑设计就是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的设计。
(3) 展示不同类型环境设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4) 引导学生思考校园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设计类型,加深学生对环境设计类型的理解。
(5)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要对校园环境进行改进,会运用到哪些环境设计类型。
(6)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7) 强调环境设计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设计理想校园时运用这些知识。
(8) 布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课后观察校园,找出其中运用不同环境设计类型的地方。 1.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校园环境的构成和重要性。
2. 参与讨论校园环境的亮点和不足,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观察教师展示的环境设计类型图片,思考其在校园中的体现。
4. 参加小组讨论,分享对校园环境改进的想法。
评价任务 理解知识准确:☆☆☆
参与讨论积极:☆☆☆
观点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校园环境和环境设计类型的知识,让学生对校园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环境设计的概念和作用。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技法探究 活动一:认识视觉表达方式 视觉表达方式介绍
(1) 教师讲解平面图、立面图、模型等都是视觉表达方式,重点强调平面图能直观清晰地呈现校园概貌及布局。
(2) 展示校园平面图的示例,详细解释平面图中各种符号和线条的含义,如用矩形表示教学楼,用圆形表示花坛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平面图,让他们尝试找出校园里不同场所的位置,体会平面图的实用性。
(4) 对比平面图和其他视觉表达方式,如立面图和模型,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平面图。
(5)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要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校园,会选择哪种视觉表达方式,为什么。
(6)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对平面图的认识。
(7) 布置一个小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简单绘制校园的大致平面图,只要求画出主要的建筑和场所。
(8) 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平面图的基本绘制方法。 绘制技巧讲解
(1) 教师示范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步骤,从确定比例尺开始,讲解如何根据实际校园大小和纸张大小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2) 展示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工具,如直尺、铅笔、橡皮等,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
(3) 详细讲解如何绘制校园里的建筑、道路、绿化等元素,如用直线表示道路,用不同的图案表示绿化区域。
(4) 强调在绘制过程中要注意比例协调、线条流畅,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
(5) 组织学生再次观察校园平面图示例,分析其绘制技巧和表现手法,如色彩的运用、阴影的处理等。
(6)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简单的绘制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7) 请部分学生展示他们的练习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8) 鼓励学生在后续的设计中大胆尝试不同的绘制技巧,发挥自己的创意。 1. 认真学习视觉表达方式的知识,观察校园平面图示例。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视觉表达方式的看法。
3. 进行简单的校园平面图绘制练习,掌握基本绘制方法。
4. 观察教师示范,模仿绘制并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
评价任务 理解知识透彻:☆☆☆
参与讨论积极:☆☆☆
绘制练习认真:☆☆☆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视觉表达方式和讲解平面图的绘制技巧,让学生掌握绘制校园规划图的基本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设计理想校园提供技术支持。
设计实践 活动二:设计理想校园 任务布置
(1) 教师明确任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手绘设计方式呈现心中理想的校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的校园规划图。
(2) 强调设计时要考虑校园的功能需求,如教学、运动、休闲等,以及“人 - 建筑 - 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参考资料,如不同风格的校园设计案例、校园功能分区的建议等,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4) 组织学生再次讨论自己理想校园的设计方案,要求他们从人、建筑、环境等角度进行完善,形成初步的设计思路。
(5)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予启发和指导,引导学生将创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6) 请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设计思路,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7)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设计的重点和注意事项,如合理的布局、和谐的色彩搭配等。
(8)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设计创作,提醒学生注意绘图工具的正确使用和绘图规范。 过程指导
(1) 教师巡视学生的设计过程,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 对于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和创意,帮助他们确定设计方向。
(3) 对于绘图技巧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耐心地讲解和示范,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绘制方法。
(4)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色彩搭配,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个性。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提出改进的建议。
(6)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创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7) 提醒学生注意时间进度,合理安排设计和绘制的时间,确保能够按时完成作品。
(8) 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 明确设计任务,认真思考理想校园的设计方案。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思路。
3. 选择合适的手绘设计方式,进行理想校园的设计创作。
4. 参加小组交流,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改进自己的作品。
评价任务 设计思路新颖:☆☆☆
创作过程认真:☆☆☆
交流分享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布置设计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创意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设计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展示评价 活动三: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
(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采用投影仪展示或在教室的展示区张贴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
(2) 要求学生在展示作品时,简要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创意点,如为什么这样布局、采用了哪些独特的设计元素等。
(3) 鼓励学生用自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作品和创意。
(5) 组织学生进行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最有创意、最合理的作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
(6) 统计投票结果,公布得票较多的作品,给予这些作品的作者一定的奖励和表扬,如小奖品、荣誉证书等。
(7)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再次强调这些作品在设计思路、绘图技巧、色彩搭配等方面的优点,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8) 对所有学生的作品表示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 评价反馈
(1) 教师引导学生从设计思路、功能布局、绘图技巧、色彩搭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要求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既指出优点,也提出改进的建议。
(3) 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创意,避免恶意批评和攻击。
(4)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进步,同时补充一些专业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5) 针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设计水平。
(6)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校园环境设计,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评价反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用美术的眼光去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 1. 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设计思路和创意点。
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展示,参与投票活动。
3. 进行自评和互评,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4. 听取教师的评价和建议,明确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评价任务 展示表达清晰:☆☆☆
评价客观公正:☆☆☆
参与投票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的总结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设计水平,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
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校园环境的构成、环境设计的类型、平面图的绘制方法以及理想校园的设计要点。
(2) 强调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还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3) 肯定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努力,表扬学生的创意和作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
(4) 总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注意避免类似的问题。
(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理想校园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美化自己的教室、社区等。
(6) 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收集更多优秀的校园设计案例,分析它们的设计特点和成功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和创作积累经验。
(7)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和美化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营造美好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
(8)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本节课结束。 1. 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思考如何将理想校园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接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
4. 明确课后拓展任务,准备收集优秀校园设计案例。
评价任务 总结内容理解:☆☆☆
思考应用积极:☆☆☆
接受鼓励良好:☆☆☆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根据课堂评价反馈,对自己的理想校园设计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合理和美观。
2. 用文字描述自己设计的理想校园,包括设计思路、功能布局、特色亮点等,字数不少于300字。
3. 收集至少3个不同风格的优秀校园设计案例,分析它们在设计思路、绘图技巧、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拓展作业
1. 尝试为自己的班级或社区设计一个小型的环境规划图,运用所学的环境设计知识和绘图技巧。
2. 与同学合作,共同设计一个大型的校园活动区域,如校园文化广场、科技活动中心等,并制作成模型或效果图。
3. 关注校园环境建设和美化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讨论和决策。
板书设计
理想的校园
一、校园环境
1. 构成:教学楼、运动场、园林等
2. 重要性:学习、生活、成长空间
二、环境设计
1. 概念:协调“人 - 建筑 - 环境”关系
2. 类型:城市规划、建筑、公共艺术等
三、平面图绘制
1. 方法:确定比例尺、绘制元素
2. 技巧: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四、理想校园设计
1. 思路:创意与需求结合
2. 表现:手绘设计方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示范讲解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讨论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设计理想校园的环节,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设计方案。
3. 评价环节设计合理,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通过投票和奖励机制,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绘图技巧和设计思路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设计理想校园的环节,由于学生讨论和创作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展示评价环节有些仓促,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于环境设计的一些专业知识,如设计原则、设计规范等,可以适当增加讲解,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