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精彩瞬间》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捕捉精彩瞬间》是湘美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此课能让学生了解摄影基本知识、创作技巧与欣赏方法,对提升鉴赏与审美水平意义重大,有助于学生领悟摄影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基本角度与方法,能用多种形式表达感受认知。但摄影文化观念薄弱,学习新知识缺乏耐心。本节课旨在提升他们对摄影的认识,感受摄影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深入了解摄影的人文精神,深化对摄影作品形式语言的认知与理解。
2. 丰富并提高审美知觉能力,能敏锐感知摄影作品中的美。
艺术表现
1. 明确摄影的含义,熟知摄影拍摄过程中不同拍摄角度的特点。
2. 了解经典构图代表作,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方法。
创意实践
1. 通过欣赏与分析不同摄影的拍摄角度和经典构图,体会其独特美感。
2. 尝试运用所学拍摄技巧和构图方法进行摄影创作。
文化理解
1.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增强热爱生活、记录美好生活的意识。
2. 理解摄影艺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正确认识摄影的拍摄角度特点,如低角度、平衡视角、高角度等。
2. 掌握摄影的构图艺术特点,包括三分法构图、框架式构图、三角形构图等。
3. 理解摄影作品中形式语言的运用,如点、线、面的组合。
难点
1. 学会应用拍摄技巧,根据不同场景和主题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构图方法。
2. 拍摄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准确表达主题和情感。
3. 突破常规构图,进行创意摄影创作。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作品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导入 引导语
(1)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更新,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很多转瞬即逝的瞬间,我们想把它保存下来,最直观记录,最便捷是相机或者手机自带相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手机相机已经很便捷啦,如果是想专业一点,还得是专业相机更胜一筹!
(2) 展示一张照片,提问学生:“这张照片表达了什么?请你说说看到作品后的感受?”
(3) 倾听学生的回答,如“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表达爱、感恩”“感觉两个人可能好久都没有相见,表达喜悦、希望、美好”“将美好的瞬间拍摄下来,定格下来,表达永恒、不朽”等,并给予肯定和补充。
(4) 总结:一幅优秀的作品是可以将美好定格下来,可以表达出作者拍摄的感受和主题的!
(5) 强调摄影艺术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更是对生活的“再创作”。记录生活离不开深入观察,放慢脚步,寻找,等待,总有不期而遇的精彩瞬间,值得我们去拍摄。
(6)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摄影的相关知识,拍摄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7)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记录生活;画面的形式美感;摄影的构图方法;摄影时光线的运用。”
(8)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节课的学习,共同探索摄影的奥秘。 1. 认真倾听教师关于科技与摄影的介绍。
2. 观察教师展示的照片,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 分享自己看到照片后的感受。
4.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
感受表达:☆☆☆
兴趣激发:☆☆☆
设计意图 通过科技发展引入摄影,以照片引发学生思考与感受,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记录生活讲解 作品展示与分析
(1) 讲解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多样,我们可以用相机记录时间流逝中的人和事,用摄影图片来分享彼此的感受。
(2) 展示现代程周平的摄影《初春》,提问学生:“摄影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3) 倾听学生回答,如“这样的景物我们也遇到过,但是没有摄影家拍摄的这么有意境”“湛蓝的天空投映在平静的水面,如同一块蓝色的画布,树和屋檐的倒影与明亮的花瓣一起,组成了一个灵动的画面”等,并给予肯定和点评。
(4) 展示以幸福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引导学生分享类似经历,如“这样的场景我们也拍摄过,我回家会坐在父亲腿上,我也会和妈妈拥抱。感谢爸爸妈妈!”“照片中的老人随儿子进城,在家附近做清洁工。孙女偶尔跑来与爷爷亲热,于是有了这温馨感人的一幕。”
(5) 总结:精彩就藏在平时的生活中,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捕捉!
(6) 展示动物题材的摄影作品,如白鹭从大鱼嘴里飞夺小鱼的瞬间,引导学生观察水面泡沫形成的流动感,反衬出鱼和鸟的竞争关系。
(7) 展示重要时刻题材的摄影作品,如2016年11月18日18点30分许,“神十一”返回舱回收任务圆满完成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对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礼赞。
(8) 强调摄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1. 思考教师提出的关于摄影记录生活的问题。
2. 观察摄影作品,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摄影场景,与同学交流。
4. 体会摄影记录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感受分享:☆☆☆
意义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不同题材的摄影作品,让学生体会摄影记录生活的功能,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美的能力。
拍摄角度讲解 活动一:认识拍摄角度 角度介绍
(1) 提出问题:“那如何拍摄出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呢?首先拍摄时要注意拍摄的场景和角度。”
(2) 解释拍摄的角度是指摄影师在拍摄时相机所处的方位,包括拍摄方向、距离和高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相机在三维空间中的具体位置。
(3) 介绍低角度(蚂蚁视角):将镜头倒转朝下贴近地面,就能拍摄出平常所不能窥见的景色。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如“这个是独特的拍摄角度,我们可以多尝试”。
(4) 介绍平衡视角:利用镜面反射来拍摄照片,让水面看上去更加平静,水面倒影还能把天空的细节反射出来。
(5) 介绍高角度(“上帝视角”自上而下拍摄)和仰拍角度,说明仰拍角度可以拍摄出气势与壮观感,画面呈现出高大、胜利和庄重的感觉等,表达情感。举例说明在拍摄大场景时常用高角度和仰拍角度。
(6) 展示两幅不同拍摄角度的作品,提问学生:“这两幅作品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7) 倾听学生回答,如“第一幅作品表现大家一起游玩的欢乐的场景,拍摄角度平视角”“第二幅作品表达大自然的美景,拍摄角度低视角”等,并给予肯定和点评。
(8) 总结不同拍摄角度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强调根据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 1. 认真倾听教师关于拍摄角度的讲解。
2. 观察不同拍摄角度的示例,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分析作品,感受不同拍摄角度带来的不同效果。
4. 理解不同拍摄角度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评价任务 角度理解:☆☆☆
效果感受:☆☆☆
场景判断:☆☆☆
设计意图 详细介绍不同拍摄角度,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其效果,帮助学生掌握选择合适拍摄角度的方法。
画面形式美感讲解 活动二:感受画面形式美感 作品赏析
(1) 强调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能抓住生活中一瞬间的“感动”,而且讲究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等要素的运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2) 展示匈牙利罗伯特·卡帕的摄影作品: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正在表演,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如“抓住舞蹈的精彩瞬间,舞台的灯光下芭蕾舞演员的精彩表演”“姿势的起伏错落有致,聚焦的灯光让芭蕾舞演员优美的舞姿和定格的代表性动作尤为醒目”。
(3) 引导学生将人物的头部连成线,观察曲线的构图。
(4) 展示现代任国恩的摄影《海潮》,提问学生:“如果用刚才的构图形式,我们会发现什么?”
(5) 倾听学生回答,如“海浪组成的线的律动”“海鸥组成的点的节奏”“整幅摄影很好的将点线结合,构成画面律动”等,并给予肯定和点评。
(6) 总结散射光线下,画面色调柔和,湛蓝的海面上点(海鸟)和线(海浪)瞬间的交集,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精彩。
(7) 布置任务:请从动态和形式美感的表达方面入手,用绘制草图的方式分析两到三幅摄影作品。
(8) 巡视学生的分析过程,给予指导和建议。 1. 理解画面形式美感的重要性。
2. 观察摄影作品,描述画面特点和构图形式。
3. 分析作品中点、线等元素的组合,体会形式美感。
4. 用绘制草图的方式分析摄影作品。
评价任务 美感理解:☆☆☆
元素分析:☆☆☆
草图绘制:☆☆☆
设计意图 通过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画面形式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分析能力。
摄影构图方法讲解 活动三:学习摄影构图方法 构图方法介绍与分析
(1) 讲解摄影构图是摄影艺术的主要造型手段之一,是指摄影画面的布局、结构,包括对景物的取舍、位置及画面构成因素等的处理。和谐的构图能将画面中景物之间的内部“冲突”和外部视觉效果协调起来,给欣赏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和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
(2) 介绍常用的摄影构图方法共有9种,如居中构图、三分法构图、框架式构图、三角形构图等。提问学生:“我们同学们常用的有哪些呢?”
(3) 倾听学生回答,如“三角形构图”“引导线构图”“前景构图”等,并给予肯定和补充。
(4) 重点介绍三分法构图(九宫格构图):拍摄时将画面横、竖平均三等分,将主体物置于四个交叉点的任一个点上,都符合视觉习惯,是突出主体的一种方式。提问学生:“重点在于主体物哪里?”引导学生回答主体物应置于四个交叉点的任一个点上。
(5) 展示摄影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属于哪种构图方法,尝试分析画面中的主题及主体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突出主体画面的。如分析“左上作品,变现主题是日出景象,船出海,太阳和船都在左上和右下对角线上”“左下作品,画家和作品位于左下交叉点上。表现画家将美好定格在画布上”“右边小女孩和小狗位于交叉点上,表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
(6) 详细分析一幅运用九宫格构图的作品,指出左上的交叉点是秃鹰的眼睛,右下的交叉点是贫困孩子的头颅,加上地平线处在五分线上,因此构图相当完美,很有视觉冲击力。强调那四个交叉点是重点,是主体最适合待的地方。
(7) 展示表达爱与感恩的作品,说明将两个主角合成一个整体,放在画面的中心点上。
(8) 布置任务:用三分法构图为一张图进行裁剪。巡视学生操作过程,给予指导。 1. 了解摄影构图的概念和作用。
2. 参与讨论常用的构图方法。
3. 分析作品的构图方法、主题和主体。
4. 用三分法构图进行裁剪操作。
评价任务 构图理解:☆☆☆
作品分析:☆☆☆
裁剪操作:☆☆☆
设计意图 系统介绍摄影构图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构图技巧。
光线运用讲解 光线知识讲解
(1) 提出问题:“大家想想:什么是摄影的生命?”引导学生回答光线是摄影的生命。
(2) 强调光线是摄影成像、造型、构图的重要手段。
(3) 说明不同的光线下拍摄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同一个景物随着一天中太阳的照射不同,呈现出来的面貌也是不同的”。
(4) 结合摄影作品,详细讲解光线塑造形体的一般规律:顺光(被拍物正面受光)时,对象的体积感减弱,画面色彩还原较好;侧光(被拍物左右侧受光)时,体积感强,画面明暗对比强烈;逆光(被拍物背面受光)时,对象轮廓边缘得到强调,画面暗部色彩较暗。
(5) 展示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摄影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光线对画面效果的影响。
(6) 总结不同光线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强调根据拍摄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的光线。
(7)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不同光线的效果,为摄影创作积累经验。
(8)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尝试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拍摄同一景物,对比效果。 1. 思考摄影的生命是什么。
2. 观察不同光线条件下的作品,感受光线的影响。
3. 理解不同光线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4. 接受课后实践作业。
评价任务 光线认知:☆☆☆
效果感受:☆☆☆
作业接受:☆☆☆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光线对摄影的重要性,掌握不同光线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尝试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拍摄同一景物,对比效果并记录感受。
2. 用三分法构图为一张照片进行裁剪,并说明裁剪思路。
3. 分析一幅摄影作品的拍摄角度、构图方法和光线运用。
拓展作业
1. 运用所学的拍摄技巧和构图方法,拍摄一组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的摄影作品。
2. 制作一份摄影作品集,附上作品说明和创作感受。
3. 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和创作经验。
板书设计
捕捉精彩瞬间
一、记录生活
- 日常场景、重要时刻
二、画面的形式美感
- 点线组合、曲线构图
三、摄影的构图方法
- 三分法构图、框架式构图、三角形构图
四、摄影时光线的运用
- 顺光、侧光、逆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课程导入环节通过科技发展和照片展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
2. 在讲解拍摄角度、构图方法和光线运用时,结合大量实例,学生理解较好,能积极分析作品。
3. 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意识。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运用拍摄技巧和构图方法进行创作时,仍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2.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作品展示和交流不够充分,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