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滏运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滏运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9 14:3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月一考试
高三年级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题分数: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新石器时代晚期,镶嵌绿松石的玉石器在葬仪和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绿松石的镶嵌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嵌法和平面镶嵌法。孔嵌法沿黄河自东向西传播;平面镶嵌法与之相反,从甘肃、青海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传播。这可用于印证( )
A.南北方生产工艺的融合 B.母系氏族社会审美的改变
C.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D.阶级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
2.考古学者认为,山西省芮城县清凉寺墓地第三期遗存具有龙山文化特征。其中,部分大型墓存在殉人现象,有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品,而仅可容身的小型墓无随葬品。据此推知,当时( )
A.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B.祭祀仪式规范 C.奴隶制国家已出现 D.阶层分化明显
3.在甲骨卜辞记录中,出现卜问灾祸时“殷”与“外”相对的区分。西周金文中出现“四方”等方位名词时,所指多是诸侯国与四夷,而“周、宗周、成周”则指王畿地区。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阴阳五行学说盛行 B.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
C.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D.井田制度已基本确立
4.《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寿梦二年(前584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指使者),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战( )
A.造成了伦理价值观的混乱 B.改变了中原的政治格局
C.客观上推动了区域的开发 D.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认同
5.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据此可知( )
A.历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B.城市功能不断增加
C.城市营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D.城市规划中礼制色彩浓厚
6.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攻战类乎盗贼之行为,乃大“不义”;攻战之事常招致灭亡之祸,亦“无利”于国家。据此判断,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7.《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城北部发现两处建筑基址,结合在此出土的楚国和燕国形制的瓦当,推测此处曾有仿照两国形制建造的宫殿。这体现( )
①秦国统一进程促进了文化交流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便利了交通
③考古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④当时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下表是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对周宣王的评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代 人物 评论内容
春秋 周 ·太子晋 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弥。
春秋 楚 ·诸御己 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 而周室卑……皆不能尊贤。
西汉 董仲舒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 灿然复兴。
A.春秋时期产生了“宣王中兴”说 B.董仲舒对周宣王的评价较为客观
C.周宣王的历史形象发生较大变化 D.对周宣王的历史认知具有一致性
9.岳麓秦简保存了一些秦王政时期颁行的法令,其中规定婚嫁和借贷都需要订立契约文书并在官府备案,否则没有法律效力,在诉讼时不予承认。这些法令旨在( )
A.维护等级秩序 B.鼓励商业发展 C.加强社会管控 D.践行法家思想
10.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了有关粮食等物资出入管理的简牍,其侧面多见用书刀刻上表示数字的刻齿符号。经研究,刻齿符号所表示的数字与简牍文书中所记数量相符。这些刻齿符号的使用( )
A.体现了行政管理的严密 B.保障了政令传递的有效性
C.适应了贸易发展的需要 D.表明了文书体例的规范化
11.汉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像的砖,风格处于绘画与雕塑之间。如图是一幅表现劳动人民插秧场景的画像砖拓片。该图( )
A.反映了坞堡庄园经济的具体特点B.佐证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C.表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D.提供了研究汉代经济的史料依据
12.张骞凿空西域,更多的西方物产传入中原。东汉灵帝颇爱胡食,令宫女在皇家苑囿西园开设饮食店,灵帝扮作客商光顾,以为戏乐。可能出现在西园饮食店的是( )
A.南瓜酥 B.玉米羹 C.芝麻饼 D.烤红薯
13.据专家考证,二十四节气最早见于《尚书》,汉武帝时完备的二十四节气正式编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颁行,当时南方人说“不准”,东北人也感觉“不那么准”,而山西河南人说“那叫一个真准”。这表明( )
A.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渊源 B.中央集权不利于农业发展
C.历史变迁导致古文明失传 D.西汉武帝大一统尚未建立
14.秦汉时期,“议贵议贤”原则备受瞩目。此原则规定,一定品级的官员、有爵位的贵族以及德行高尚之人,在触犯法律时,可享受一定的司法优待,其案件须交由皇帝裁决或由高级官员集议,以确定是否减免刑罚。秦汉“议贵议贤”原则体现了( )
A.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 B.礼法结合的司法倾向
C.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D.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
15.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16.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17.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肘后”者,犹言“袖珍”,意为可藏于手肘之后;“备急”者,“预先备办临急可用之要方”。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遂著成《千金方》。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
A.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用的理论总结
C.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D.药方与辨证施治的结合
18.北魏孝文帝任命元桢担任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出任前,孝文帝称赞元桢“孝行著于私庭,令间彰于邦国”,并告诫他到任后要绥抚饥民,切勿“恃亲骄矜,违礼僭度”。这反映出孝文帝( )
A.崇尚儒家礼教 B.倚重士族支持 C.重视军政建设 D.维护宗室特权
19.下图是魏晋时期学术文化地理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格局反映出( )
A.民族交融推动思想创新 B.传统儒学受到冲击
C.经济繁荣促进学术发展 D.文化重心向南转移
20.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人物造型以“秀骨清像”为特色,通过衣带飘举、动态舒展来展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韵。这一绘画风格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 )
A.绘画创作转向山水题材 B.士人审美追求神韵风骨
C.佛教艺术风格占据主导 D.社会风气崇尚人物品评
21.“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自尔渐久,人安其业……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这一建议有利于东晋政府( )
A.鼓励流民返回原籍 B.增加赋役强化管理
C.提高寒门政治地位 D.编制黄册管理户籍
22.《晋书》记载庾衮率其宗族“峻险厄,杜蹊径,修壁坞”。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坞堡遗址显示,坞堡普遍采取“高垣深堑”的防御工事,内部“积粟练兵”。这反映坞堡经济是(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 B.耕战结合的地主经济形态
C.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产物 D.地方豪强割据的政治工具
23.北魏初期,朝廷中枢机构如御史台(南台)等要职均由鲜卑勋贵掌控,至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宗室、鲜卑勋贵在将相大臣中占92.9%。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族士大夫在中枢机构占比提升至41%,中原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权力核心。这一变化( )
A.淡化了门第观念的羁绊 B.消除了守旧贵族势力的影响
C.推动了区域间均衡发展 D.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24.东晋南朝时原籍北方的侨流大部分成为白籍户,享受“不税不役”的待遇;再有京城一些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而南方不少土著人民因不堪赋役重负而投靠大族、逃亡他境或冒充白籍户。政府因此实行( )
A.土断政策 B.大索貌阅 C.十家牌法 D.保甲制度
25.度牒是古代合法出家的一种身份证明。安史之乱后,肃宗朝宰臣裴冕“奏下令卖官,鬻度僧尼道士,以军储为务”,遂启奏唐朝中央政府售卖度牒之先例。此后各地节度使竞相效法。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
A.唐中期赋役制度的变化 B.中央与藩镇的关系缓和
C.寺院经济的勃兴与发展 D.唐朝政府财政危机凸显
26.唐弘道元年(683),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将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至中书省。神龙元年(705),豆卢钦望担任尚书右仆射,因未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而无法参加宰相议事会议,这说明唐代( )
A.宰相的行政权力进一步加强 B.政事堂成为三省权力核心
C.中枢机构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D.三省长官可共同商议国政
27.唐代“太医署”规定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定期参加月考、季考、年考和毕业考等测试,学习9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学,考试成绩优良的则予以奖励。同时规定“凡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痊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这些规定( )
A.有利于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B.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C.完善了唐代医学教育体系 D.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28.吐鲁番出土一件贞观年间由中央逐级传递到地方的敕旨文书,部分内容见下面示意图。这反映唐初( )
①文书行政推广到了西域 ②尚书省是政令决策机构
③安西都护府下设县管理 ④加强了与吐蕃间的交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唐宪宗以后,翰林院学士起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舍人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同时又设枢密使,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枢密使认为诏敕有不便之处,可以黄纸书写意见,贴于诏敕之后,称为“贴黄”,以这种形式来指挥政事。由此可见唐中后期( )
A.中枢决策权异变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宦官掌控军政大权 D.皇权旁落宰相手中
30.下表为唐人李祐出任夏绥节度使后仕宦履历的记载。据此可知( )
时间 出处 履历
唐朝 《李祐墓志》 夏绥节度使→金吾大将军→沧景节度使
五代 《旧唐书·李祐传》 夏绥节度使→金吾大将军→泾原节度使→沧景节度使
北宋 《新唐书·李祐传》 夏绥节度使→泾原节度使→沧景节度使→神武将军→左右神策剑南西川行营节度使→龙武统军
A.《旧唐书》采信了墓志记载 B.晚出文献的史料价值较高
C.两《唐书》记载可相互证实 D.三者的史料来源不尽一致
二、材料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在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兴起。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与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相结合,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尚书·洪范》中记载了五行的特性,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阴阳五行学说不仅被应用于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还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产生影响。例如,邹衍将阴阳五行学说与朝代更替联系起来,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每个朝代都对应一种德行,朝代的更替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这一学说为新兴势力推翻旧王朝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促使统治者思考如何顺应“天命”以巩固统治。
——摘编自李华《先秦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与影响》
材料二 在汉代,董仲舒对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他将阴阳五行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相结合,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董仲舒认为,天与人是相互感应的,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如日食、月食、地震等,都是上天对人间统治者的警示。统治者若能实行德政,顺应天道,上天就会降下祥瑞;反之,若统治者无道,上天就会降下灾异。这一理论对汉代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借助阴阳五行化的儒家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秩序。此后,阴阳五行学说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
——摘编自王宇《汉代阴阳五行学说的演变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阴阳五行学说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被改造发展的影响。(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贞观四年,“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于是进行了一场关于如何处置突厥来降的大辩论。
“弃”之塞外 “受”之塞内
“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魏征) “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温彦博)
“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况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变生,犯我王略”(窦静) “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朝士)
——摘编自韩宏韬《王者无外:论唐太宗的华夷观念》
材料二 在击破车鼻可汗之后,“突厥尽为封疆之臣,于是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单于都护领狼山、云中、桑乾三都督、苏农等一十四州;瀚海都护领瀚海、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贺兰等八州,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唐高宗东行封禅泰山时,狼山都督葛逻禄社利等三十多位首领随行护驾,高宗还在封禅纪念碑上刻下了他们的名字。永徽之后的三十年间,北方边境一直相安无事。
——摘编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这场辩论中“弃”之塞外和“受”之塞内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高宗处理东突厥问题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8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与距离斗争秦和隋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国家治理上都面临着距离带来的新问题。
说明距离给秦朝和隋朝带来的相同问题以及它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12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D C A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B C D A A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D A D C A C A D
31.(1)特点: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与阴阳力量结合;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天文、历法、医学及政治思想等;提出“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更替。(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儒家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后世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32.(1)原因:“弃”之塞外:与中原文化的隔阂;多次少数民族反叛的历史;教化无望,少数民族深厚的部落情感和归属感;晋朝的历史教训。(任答两点即可)“受”之塞内:儒家思想影响;巩固中原统治基础的需要;客观上具有增加国家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作用。(任答两点即可)(8分)
(2)措施:设都督府(羁縻府州),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官职。(2分)简要评价:通过设立羁縻府州,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加深民族认同;加快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但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边疆地区,独立性较强,易形成割据力量。(正反两面都答到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6分)
33.相同问题:疆域扩张下的统治距离困境;地理空间辽阔与中央控制的矛盾。
解决:秦朝: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修建驰道、直道,统一车轨(车同轨),缩短中央与地方的空间距离;开凿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保障岭南军事与物资运输。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设置九原郡等边疆郡县;南平百越,设桂林、象郡、南海郡,派官吏与戍卒驻守,移民实边。隋朝:隋朝废除郡,以州统县,实现州、县二级制。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贯通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南北经济动脉;修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网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