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包括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等遗产建筑,全长7.8公里。其中,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为北京中轴线建筑的核心。故宫是明清皇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即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北京城内本没有山,明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拆毁元朝宫殿的大量渣土无法处理,于是把这些渣土堆积成山,在其上广植树木,并称之为“镇山”,以灭元朝王气。镇山在清代改名为“景山”,并一直沿用至今。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与此同时,紫禁城内有一条长河,名为内金水河。内金水河与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向。
“负阴抱阳”即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老子《道德经》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海河流域处于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风;夏季高气压中心则在东南太平洋上形成,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因而从一定角度而言,“负阴抱阳”为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形式。
故宫古建筑台基等构造,造型美观。故宫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建筑防潮,而且能够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如作为皇帝执政场所的代表性建筑,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三台的周围为石质须弥座,上表皮为地砖,而核心部分则为分层夯实的灰土。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袱,地袱之上为望柱,望柱间安装有栏板。每段栏板的地袱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前朝三大殿共有排水龙头1142个,雨季时节,每个龙头可产生良好的排水效果,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而晴天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层层叠退的白石座上有千百个清晰的龙头投影,犹如色彩明快的水彩画。台基龙头造型的排水兽与建筑的庄严华贵氛围相协调,使得整座建筑产生恢宏的艺术效果。
紫禁城古建筑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出其壮观、威严之感,还能展现紫禁城古建筑的和谐之美。
瓦面的颜色一般为黄色。《周易·坤》里说“天玄而地黄”,意思是宇宙高深,孕育大地。由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地是黄色的,因而用黄色来代表“地”。另由于土地是国家的象征,因而黄色也代表着皇帝的权力。屋顶瓦面采用黄色,寓意紫禁城的建筑为皇帝所专用,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场所。
屋檐和天花板的颜色为青绿色。青色是蓝色和绿色之间的过渡色。绿色使人想到大自然的绿树和绿草,给人以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之感。青绿色属于冷色调,其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强,轻盈而又遥远。由于屋檐往外挑出,因而在梁枋下部及斗拱部位会出现阴影。采取青绿色的彩画对上述部位进行装饰,体现建筑的阴柔之美。
柱架和墙体颜色为红色。红色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的主色之一。红色给人充实、稳定、有力量的感觉。从功能上讲,墙体对建筑起到维护作用,柱子则是支持建筑屋顶的重要构件。可以看出,两种构件均能起到对建筑的防御、保护作用,其颜色采用红色,有利于体现阳刚之气,并表达护卫皇家建筑之意。
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从中轴文化角度而言,“中轴”源于“中”,后者有“中间、中央、核心”的含义。先秦《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可反映“中”在营建都域、宫室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中轴”则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连线。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将自然规律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根据正午时太阳的投影方向,确定南北方位(正午时太阳一般在正南或正北方位);而晚上则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向布置。先秦古籍《易经》之“说卦传”载“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轴方位(南北向),是古代帝王推崇的方位。相应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在古代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
(摘编自周乾《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美——以故宫古建筑为例》)
1.下列有关“三大殿”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为故宫三大殿,是皇帝执政场所的代表性建筑。
B.三大殿的“三台”构造代表我国古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准,尽显皇宫威势。
C.三大殿的瓦面为黄色,代表皇权;柱架和墙体为充实有力的红色,有护卫之意。
D.三大殿坐北朝南的中轴方位,体现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山”在明朝时被称为“镇山”,是由拆毁元朝宫殿后的大量渣土堆积而成,兼有巩固统治的设想和审美属性。
B.从地理学来看,紫禁城建筑“南面多门窗,北侧较封闭”有科学意义:利于御寒、光照和通风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C.青绿色属于冷色调,故天然给人以轻盈而遥远之感。紫禁城古建筑以该色彩装饰天花板、栏板等,呈现阴柔之美。
D.我国古人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重要,这是古人观察自然规律并将其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出的结论。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建筑的核心,文章以故宫为例介绍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美,代表性强。
B.文章第五段详细介绍“三台”的复杂构造,突出其实用性和艺术效果,反映出古代人民的匠心智慧。
C.文章中把景山比作屏风,把晴时龙头投影景象比作一幅水彩画,比喻将复杂的建筑问题讲述得通俗易懂。
D.作者在文章中补充地理知识,介绍科学意义,说明营建原因,可加深读者理解,体现出作者的学术素养。
4.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吸引不少外国游客前来参观故宫。现邀请你作为志愿者导游向他们介绍故宫古建筑的和谐之美,请结合本文简要列出要点。
5.本文和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都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文章,这类文章在行文思路、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来帮忙
杜官恩
从十里大坡出去到城里很远,是一条山路,高高低低,弯弯曲曲。小时候的弯宝,出去念书,跟着送他出去的父亲爬坡,爬过一段上坡路,便会累得脚瘫手软。转过一道弯,又是一段像伸到了天上的上坡路,似乎看不到尽头。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家不仅住得远,还住得高,住到了山巅上。出入就在云雾之中,伸手就能捞到星星和月亮。
山里的路,特别不好走。在弯宝的记忆里,他一出生就是满眼的黄格泥巴路。晴天浮起的灰尘淹脚背,可以蹚开一条条的沟槽来。雨天更是泥泞不堪,穿一双胶鞋走路,经常灌得满筒泥浆,一步一咕地“叫喊”着回家,特别狼狈。弯宝每走一次,就会在心里埋怨一次。稍稍长大之后,弯宝的想法也有了稍稍改变。他想的是,今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好好修一修这条路。
也许是穷山沟的孩子读书奋发图强,弯宝的成绩一直很好。镇里读初中,城里读高中,省城里读大学,一帆风顺地读了出去,离开了十里大坡。毕业之后,当上国家干部,几年一提升,前景不错。他老家的这条山路似乎有望得到改善了。
不管弯宝在外面的官当得多大,弯宝的父亲每年到农忙季节,都要叫弯宝回来帮忙抢收抢种稻谷。弯宝读书的时候有暑假,包括读大学时期。一个暑假过完,弯宝被太阳晒得黑巴泥秋,再回学校,变得同学们都不认识了。参加工作之后也是,特别集中了一年的公休假回来帮忙,再回单位也是黑得让同事惊叹不已。
后来,可能是职务提升了,不能随随便便调休了。父亲再打电话来询问“几时回来”时,弯宝犹豫地说:“我有点忙,能不能不回来?”
父亲说:“不能,你一定要抽空回来帮忙。”
弯宝说:“我给您汇一点钱回来,您在村里请两个人帮忙,行不行?”
父亲说:“不行,村里人都忙,请不到人。”
弯宝说:“我在城里请两个人回去帮忙,行不行?”
父亲说:“不行,一定要是你自己回来。”
弯宝无奈,只得年年回来,就是当上了局长也同样要回来。
每年,父亲看到弯宝都笑得合不拢嘴。
弯宝出去这么多年,十里大坡的这条山路一直没有多大改变。只是从土路变成砖渣路,又变成石头子儿路。但一直都是坑坑洼洼,一直不好走。拖拉机出去歪歪扭扭,小汽车进来擦刮底盘。弯宝有心捐款修混凝土路,无奈,工程量太大,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即便自己有了小汽车开回来,也只能停在外面徒步走进来。
村里有人直接问弯宝,“你在外面当局长,就不能帮忙修一条水泥路吗?”
弯宝尴尬地说:“我不是公路局的局长,我也没有这个能力。”
后来修“村村通公路”,隔壁村里已经修上了,十里大坡迟迟没有动静。弯宝父亲才有点着急。“你就不能帮忙到你同事那里去问一问,催一催?”
在父亲的认知里,把一个市里的局长都当成一个单位的同事了。
弯宝说:“好,我帮你去问一问。”
不久,十里大坡的这条山路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的工程。这本来就是计划之内的事,只是时间分早分晚,是十里大坡的人心里着了点急。道路虽说只有三米五宽,但好走多了,汽车三轮车拖拉机能进能出了。只是山路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跑不快。汽车爬坡只能挂二三档,还不能松油门,得一口气往上爬。摩托车三轮车也不敢跑快,十里大坡盲区多,岔路多,稍微不注意就会撞人撞车,吓得心脏崩裂。尽管如此,十里大坡的变化还是明眼可见的。村里人逐渐和城里人缩短了距离,环境逐渐山清水秀。比如房子,越修越漂亮,比如小汽车,越来越多,几乎家家都有。
以前的十里大坡,大批量地种小麦玉米和水稻,使用牛耕田,有一整套的生产模式。比如脱粒,有脱扬机可以用。量小一点的人家,还可以用牛拉石磙碾稻谷。现在,山上栽满了果树,旱地水田耕种换成了耕田机械,不用牛了,卖光了。水稻面积过小,只种口粮田,用脱粒机属于“高射炮打蚊子”,不划算了。时间一久,老脱粒机就锈坏了,也没有了。把谷籽儿碾下来就成了不大不小的难事。弯宝的父亲只能搬出爷爷辈的老古董“板仓”来用。割一把稻子,握紧,使力朝“板仓”摔打,也能下谷籽儿,就是有点费力气。父亲每年喊弯宝回来帮忙,主要就是帮忙下谷籽儿的。
不知是人老了,还是换的稻谷品种难下谷籽儿。父亲几把摔下去,稻穗子上仍然存留不少,只能继续用洗衣板搓。这个品种的稻米好吃,香喷喷的,无菜都能搬几碗,就是下谷籽儿特别难搞。
有人想到了,将稻穗子铺在门口的公路上,让来往的汽车碾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三两天过去,难下籽儿的稻谷,籽粒下得干干净净。
村级公路,跑的车不多,又特别结实耐用,又是从家门口经过,诱惑力很大。有时被农民拿来当稻场使用,也无可厚非。
弯宝开车回来了,被一摊稻穗子挡住了道路。他停下车,跟父亲打电话,“我回来了,被路上的稻穗子挡住了。”
父亲说:“稻穗子能挡你的车吗?你碾上去就行了。”
弯宝说:“碾上去不危险吗?”
父亲说:“路上又跑不快,危险什么?别人家孩子的车都是这么跑的。”
弯宝明白了,一路碾过去,有张家的稻穗子,李家的稻穗子。碾过去的汽车,也是张家的车,李家的车。回来帮忙的,也是张家的孩子,李家的孩子。
弯宝发动汽车,缓缓地从稻穗子上开了回去。一路与站在路边的人招呼:五叔,二伯,吴哥……村里人也一路搭话:弯宝回来帮忙了?弯宝慢一点开车……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宝出去念书,需要到距离很远的城里,路途高高低低,曲曲折折,这让他和送他的父亲爬过一段上坡路,便会累得脚瘫手软。
B.弯宝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修一修乡里的路,因为这条路晴天灰尘淹脚背,雨天泥泞不堪,让弯宝每次走在这条路上都会埋怨。
C.无论是在镇里读初中,城里读高中,省城里读大学,还是参加工作,当上国家干部,每年到农忙季节,弯宝都主动回来帮父亲。
D.村里人将稻穗铺在门口的公路上,让来往的汽车碾压,弯宝也和其他家孩子一样开车从稻穗子上压过,这也是“回来帮忙”的一种表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将转过一道弯后的上坡路比喻成伸到了天上的上坡路,突出上坡路的漫长和难走。
B.无论弯宝怎样商量,可父亲依然要求他必须回家帮忙,父子间的对话描写真实朴素有味。
C.文章以“路”为线索,记叙弯宝回家帮忙的情况,展现了农村的发展变化,主题积极。
D.“弯宝慢一点开车……”这句话表现村里人对弯宝的关心和提醒,体现乡亲间的良好关系。
8.“每年,父亲看到弯宝都笑得合不拢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弯宝并没有实现“今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好好修一修这条路”的想法,你认为文章这样设计情节的合理性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 ”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邑千五百户。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注],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宫车晏驾: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陛下A病B甚C大臣D震恐E不见臣F等计事G顾独与H一宦者绝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尚且,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且”意思不同。
B.益,增加,与《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的“益”意思不同。
C.“残”与《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残”用法不同。
D.加点的“恶”与《谏太宗十思疏》“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中的“恶”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以屠狗为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营帐,面对项羽对自己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词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升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命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押回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14.《陈涉世家》中,陈胜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印证了陈胜的说法,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②,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寄身山寺时所作。②款段:本指马行迟缓,此处指词人骑驴缓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是傍晚,季节是初春,同时交代词人居住的山中环境。
B.良辰美景引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闻说”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引出洊亭之游。
C.下片中“僧床”“素幔”表明词人寄身山寺的境况,也突出其生活清寂素雅。
D.“悲急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容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呜咽悲鸣。
16.这首词与《桂枝香 金陵怀古》都作于词人罢相后退居金陵时,但两者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疏证》曾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具体表现:人们可以在暮春时节与同伴一起“ , ”,最后唱着歌回家。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远观阿房宫盘结交错的建筑群,它们犹如密集的蜂房和旋转的水纹,接着作者感叹“ ”,建筑之多,让人不能分辨东西方向,是因为这些建筑“ ”。
(3)“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文人墨客的情感,含有“舟”的句子有“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 A 的解释性命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惨淡经营小说的大结构。以扑朔迷离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情节 B ,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漩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艺术世界。①时至今日,②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创作,③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④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红学”研究依然 C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
A.李纨 B.香菱 C.林黛玉 D.薛宝钗
六、整本书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过大厅,宝玉心里还自狐疑,只听墙角边一阵呵呵大笑,回头只见薛蟠拍着手笑了出来:“要不说姨夫叫你,你哪里出来的这么快。”宝玉怔了半天,方解过来了,是薛蟠哄他出来。
……
“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他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连忙孝敬了母亲,赶着给你们老太太、姨父、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
21.文中一连串的“这么”从薛蟠口中说出来,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2.有人认为画线句的表达看似不合逻辑,但极符合薛蟠“呆霸王”的形象特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以“我的校园生活”为主题的作文。小李想偷懒,于是打开某AI写作软件,输入关键词后,很快就生成了一篇内容丰富、辞藻优美的文章。看着文章,小李得意地说:“有了AI帮忙,写作文又快又好,根本不用费脑子!”
这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有人觉得AI写作高效便捷,能解决写作难题;也有人认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对于AI写作与日常写作学习的关系,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C 3.C 4.①布局和谐:“背山面水”“负阴抱阳”。
②造型和谐:美观协调、效果奇特。
③色彩和谐:壮观威严,搭配融洽。
④文化和谐:中轴文化,悠久深远。 5.①行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本文总起介绍的对象,接着从布局、造型、色彩、文化四个方面介绍故宫古建筑的和谐之美;文中说明紫禁城古建筑“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时,既解释其文化渊源,又结合地理知识。
②语言兼具严谨准确性与生动性。文中介绍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负阴抱阳”时,使用“重要宫殿”“一定角度”的表述等;文中合理设喻,将景山比作一座屏风等。
【导语】本文以故宫古建筑为例,详细阐述了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美。文章从建筑布局、色彩运用、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展开,揭示了故宫建筑群的独特魅力。通过“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等布局理念,展示了古人对自然与建筑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时,文章还通过“三台”构造、瓦面颜色等细节,强调了建筑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B.“‘三台’构造代表我国古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准”错误,根据第五段“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可知,“三台”是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并不是我国“古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故天然给人以轻盈而遥远之感”错误,根据第八段“青绿色属于冷色调,其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强,轻盈而又遥远”可知,青绿色“在阴影中”才有这种效果,并非“天然”就给人这种感觉;“栏板”错误,根据第八段“屋檐和天花板的颜色为青绿色”,可知是“屋檐和天花板”为青绿色,没有提到“栏板”为青绿色。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比喻将复杂的建筑问题讲述得通俗易懂”错误,根据第三段“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第五段“而晴天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层层叠退的白石座上有千百个清晰的龙头投影,犹如色彩明快的水彩画”,可知使用“屏风”“水彩画”等比喻,主要是让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建筑的特点和美感,而非“将复杂的建筑问题讲述得通俗易懂”。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第二段“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第三段“‘背山面水’即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第四段“‘负阴抱阳’即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可概括:布局和谐,“背山面水”“负阴抱阳”。
②由第五段“故宫古建筑台基等构造,造型美观。故宫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建筑防潮,而且能够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可概括:造型和谐,美观协调、效果奇特。
③由第六段“紫禁城古建筑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出其壮观、威严之感,还能展现紫禁城古建筑的和谐之美”,第七段“瓦面的颜色一般为黄色”,第八段“屋檐和天花板的颜色为青绿色”,第九段“柱架和墙体颜色为红色”,可概括:色彩和谐,壮观威严、搭配融洽。
④由最后一段“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将自然规律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在古代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可概括:文化和谐,中轴文化,悠久深远。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行文思路方面:文章开篇“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为北京中轴线建筑的核心”“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点明北京中轴线及故宫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总起论述对象。主体部分,“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故宫古建筑台基等构造,造型美观”“紫禁城古建筑色彩的运用……还能展现紫禁城古建筑的和谐之美”“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等内容,从布局、造型、色彩、文化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故宫古建筑的和谐之美,每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阐述,层次分明。在说明紫禁城古建筑“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布局时,既阐述了其文化渊源,如“镇山”以灭元朝王气,“负阴抱阳”出自《道德经》,又结合海河流域的地理气候知识,解释这种布局的科学性,使文章内容丰富,逻辑严谨,行文条理清晰。
②语言表达方面:在介绍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负阴抱阳”时,使用“重要宫殿”明确范围,“一定角度”限定条件,体现了语言的严谨准确。同时,文章运用了生动通俗的语言,如将景山比作“一座屏风”,形象地说明了景山的走向和形态特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语言风格既保证了科技论文的科学性,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兼具了严谨准确性与生动通俗性。
6.D 7.A 8.①亲情团聚的喜悦:弯宝常年在外,父亲对其思念深切。农忙时弯宝回来,父子得以相聚,满足了父亲对亲情的渴望,带来团聚的喜悦。
②对儿子成就的欣慰:弯宝从穷山沟凭借自身努力,学业有成且事业发展良好,父亲为儿子的成长和成就感到骄傲欣慰,笑容自然流露。
③家庭传统观念的满足:在父亲观念里,农忙家人一起劳作是传统。弯宝回来帮忙,符合父亲对家庭责任的认知,让父亲觉得家庭责任落实,家庭完整,故而开心。 9.①契合人物身份与能力:弯宝并非公路局局长,修路不在其职责范畴,且他有心捐款修路却因工程量大超出能力,如“弯宝有心捐款修混凝土路,无奈,工程量太大,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这符合其身份设定,使人物真实。
②反映现实状况:乡村道路修建需大量资金、政策支持与规划,靠个人难以完成。“村村通公路”工程是政府规划之事,弯宝无法独自修路体现现实复杂性,增强故事可信度。
③突出乡村发展主题:虽弯宝未实现修路想法,但“村村通公路”让十里大坡道路改善,村子发展变化显著,表明乡村发展靠多方努力,突出主题,丰富文章内涵。
④丰富人物关系情感:围绕修路,弯宝与父亲、村里人有诸多互动,展现村民渴望、弯宝无奈及父亲理解,丰富人物关系,使情感更真实立体。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描写弯宝的成长经历和家乡的变化,展现了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与差异。文章以“路”为线索,既象征着弯宝的人生历程,也反映了乡村发展的缓慢与艰难。弯宝从山里的孩子成长为城市里的干部,但每年农忙时仍被父亲叫回帮忙,体现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生活的冲突。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父子对话、村民互动等细节,刻画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温情,同时也揭示了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希望。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这让他和送他的父亲爬过一段上坡路,便会累得脚瘫手软”错误,原文是弯宝自己累得脚瘫手软,没有提及父亲。
B.“弯宝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修一修乡里的路”错,原文是“稍稍长大之后,弯宝的想法也有了稍稍改变。他想的是,今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好好修一修这条路”,说明弯宝是在稍稍长大后才产生了修路的想法,并非“发誓”,且原因也不只是路不好走让他埋怨,还有对家乡的情感等因素。
C.“弯宝都主动回来帮父亲”错误,从“弯宝犹豫地说:‘我有点忙,能不能不回来?’”可知弯宝并非主动。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艺术特色的能力。
A.“比喻成伸到了天上的上坡路”错,文中“像伸到了天上的上坡路”是夸张手法,描述了上坡路的漫长和难走。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弯宝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工作,常年不在家,父亲对他的思念之情日积月累。每年农忙时节弯宝回来,是父亲难得能与儿子相聚的时刻。这种亲情的团聚让父亲内心充满喜悦,所以看到弯宝就笑得合不拢嘴,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的自然流露。如,弯宝读书时,一个暑假过完被晒得同学们都不认识,参加工作后集中公休假回来帮忙,每次回来都能让父亲享受这种相聚的欢乐时光。
②弯宝从穷山沟里走出去,一路成绩优异,镇里读初中,城里读高中,省城里读大学,毕业后还当上国家干部,并且几年一提升。父亲看着儿子一步步成长、发展得越来越好,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弯宝的成就让父亲在乡亲面前也倍感自豪,这种欣慰和自豪也通过笑容展现出来。如文中描述弯宝的发展历程,就体现了父亲有足够的理由为儿子的成长而高兴。
③在父亲的观念里,农忙时家人一起劳作是一种传统,也是家庭责任的体现。他要求弯宝每年回来帮忙,当弯宝如约而至时,父亲觉得家庭责任得到了落实,家庭的完整性得以维护。弯宝的回来参与到家庭的农事活动中,符合父亲对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的认知,这使父亲感到满足和开心,从而笑得合不拢嘴。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弯宝虽然当上了国家干部且几年一提升,但他不是公路局的局长,修路并非他的职责范围,也超出了他个人的能力。文中提到“弯宝有心捐款修混凝土路,无奈,工程量太大,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这说明他即便有修路的想法,也难以凭借个人力量完成。这种情节设定符合他的身份和实际能力,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理想化和不切实际。
②在现实生活中,乡村道路的修建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政策支持和规划安排,不是个人能够轻易决定和完成的。文中“村村通公路”工程是计划之内的事,说明乡村道路的改善需要依靠政府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弯宝无法独自修路,体现了现实的复杂性和乡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感和可信度。
③文章通过描述十里大坡的变化,展现了乡村在时代发展中的变迁。虽然弯宝没有实现个人修路的想法,但“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完成,使十里大坡的道路状况得到了改善,村里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如“村里人逐渐和城里人缩短了距离,环境逐渐山清水秀。比如房子,越修越漂亮,比如小汽车,越来越多,几乎家家都有”。这表明乡村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突出了乡村在时代推动下逐步发展的主题,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
④弯宝与父亲及村里人的互动,如父亲对他的期望、村里人对他的询问等,都围绕着修路这件事展开。这种情节设计丰富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村民对道路改善的渴望,以及弯宝面对这种期望时的无奈和尴尬。同时,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尽管他希望弯宝能帮忙修路,但最终也接受了现实,使人物关系更加立体,情感更加真实。
10.CEG 11.D 12.B 13.(1)沛公率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谢罪说没有关闭(封锁)函谷关的事情。
(2)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下诏令给守门人不许让群臣进宫。 14.①樊哙以杀狗卖狗肉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
②先前萧何、曹参、樊哙、滕公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绸,后来能附于皇帝,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
【导语】这篇《史记》选段生动刻画了樊哙从屠狗之辈到开国功臣的传奇人生。文章以鸿门宴救主、战功封侯、直谏病榻三个典型场景,立体展现了樊哙勇猛忠直的性格特征。太史公的评述尤为精妙,通过今昔对比的设问,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全文叙事张弛有度,既有紧张激烈的政治博弈,又有温情细腻的君臣互动,在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感染力间取得平衡。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况且陛下病重,大臣们都很惊恐,不接见我们共谋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
“陛下病”是主谓结构,“甚”是“病”的补语,“大臣”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C处断开;
“大臣震恐”是主谓结构,“大臣”是主语,“震恐”是谓语,语意完整,所以E处断开;
“不见”前省略了主语“陛下”,“臣等”是兼语,是“见”的宾语,又是“计事”的主语,语意完整,“顾”表反问,置于句首,所以G处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尚且;/将要。句意:我死尚且不推辞。/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B.正确。增加;/更加、越发。句意:增加封邑八百户。/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更加骄横顽固。
C.正确。形容词作动词,摧毁;/形容词,残存、残余。句意:摧毁了东垣。/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D.错误。用法不同。动词,诋毁;/名词,奸邪之人。句意:有人诋毁樊哙和吕氏勾结。/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端正自身的品德来罢黜奸邪的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面对项羽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由“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可知,项羽赞赏樊哙的勇猛,称其为“壮士”,并赐他卮酒和彘肩,并未威胁樊哙。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因”,通过;“谢”,谢罪。
(2)“尝”,曾经;“甚”,严重;“诏”,下诏令。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是王侯将相并非天生就有高贵的血统,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成就大业。
①结合原文“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可知,樊哙出身平凡,早年以杀狗卖狗肉为生,社会地位低下,高祖让樊哙担任舍人;后来刘邦称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舞阳”“迁左丞相”,樊哙因战功被封侯,食邑不断增加,最终官至左丞相;而“樊哙卒,谥为武侯”,在樊哙去世后,追谥为“武侯”。樊哙由屠夫而拜将封侯,印证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太史公提到“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即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等人早年杀狗或贩卖丝绸,这说明他们出身卑微,最终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也印证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参考译文:
樊哙,是沛县人。以宰杀狗为职业,与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高祖做沛公,让樊哙担任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率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谢罪说没有关闭(封锁)函谷关的事情。饮酒半酣时,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帐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拿着铁盾闯入营帐中。项羽说:“壮士。”赏赐给樊哙一杯酒和一只猪腿。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酒吗 ”樊哈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独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平定咸阳,军队在霸上风餐露宿,来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我担心天下分裂,人们心里会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也因此最终作罢,不再有诛杀沛公的想法。这一天(如果)没有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危险了。
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和作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达陈地,战胜韩信,平定了楚地。又赏赐列侯爵位,和诸侯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平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一千五百户。后又趁机攻打陈豨与曼丘臣的军队,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子,所以和其他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下诏令给守门人不许让群臣进宫。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众多大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流着泪说:当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一带起兵,平定天下,多么豪壮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疲乏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们都很惊恐,不接见我们共谋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陛下难道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凭借相国的身份攻打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诋毁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有一天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杀尽戚夫人、赵王如意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让陈平带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担任将领,到军中就斩杀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他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谥号是武侯。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
15.A 16.①《渔家傲》上片通过写词人探奇览胜、醉心春色,抒发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超然尘外的感情,下片通过写词人梦断松声、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词人虽身居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情感状态。
②《桂枝香》上片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下片写词人在金陵之所想,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词人对历史兴亡更迭的感慨、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
【导语】上片通过描写正月半的灯火、山南山北的花景以及洊亭新水的漫溢,展现了春日的美好景象和词人悠闲的游玩心情。下片则通过“僧床”“素幔”等意象,表现了词人寄身山寺的清寂生活,同时通过“松声悲急管”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是傍晚”错误。词中说“灯火已收”,“灯火”指元宵节彩灯“收灯”之说,是传统节日习俗。农历正月十五为灯节,正月十三日谓上灯,正月十八日谓收灯,可见并非指傍晚。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渔家傲》描绘的是作者退隐生活的景象。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描写的是作者悠闲地游览山水之间,欣赏自然风光的美好。江南孟春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满野。而钟山一带,竹木葱茏,万花竞秀,景色更为诱人。抒发了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超然尘外的感情。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
《桂枝香·金陵怀古》则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上片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片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以“念”字为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这首词表明即便是在退隐生活中,王安石依然关注着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有着深沉的历史使命感。
17. 浴乎沂 风乎舞雩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高低冥迷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沂、雩、矗、冥迷、鉴、琼、着、鹭。
18.A.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B.跌宕起伏 C.长盛不衰(如火如荼) 19.②改为“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
③改为“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 20.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前文提出“《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这个问题是一个“解释性命题”,不同的人自然就有不同的看法,可填“见仁见智”或“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众说纷纭:表示人多嘴杂、议论纷乱,形容多种说法混杂且不一致。
B.由后文“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可知,语境描述的是《红楼梦》情节起伏多变,可用“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C.根据前文“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可知,“红学”研究持续兴盛,可用“长盛不衰”。长盛不衰:长时间兴盛而不衰落。可填“长盛不衰”或“如火如荼”。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如火如荼: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缺主语,以至于后面“导致”“体现”缺主语,将“了”改为“的”,使“创作”成为主语。
③搭配不当,“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中“导致”带有贬义,与语境不符,应改为“形成”。
2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名著相关内容的能力。
这几句诗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林黛玉在葬花时吟诵的《葬花吟》中的名句。全诗表达了黛玉对自身命运、高洁品格的坚守以及对世俗污浊的悲愤。
故选C。
21.“这么”用来表示程度或强调,符合薛蟠粗鄙无文、拙于表达的形象特点;体现他激动和得意的心理;能激发出读者对当时场景的想象。 22.“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表现了薛蟠有自知之明、惜福的一面;“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则现出其自命不凡的原形,话确实不合逻辑,但惟有这样矛盾的心思才符合薛蟠呆霸王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