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9 17: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2.认识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了解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三、政权之变——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
元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同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元顺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元结束了在中原的统治。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元:中书省一省制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 废除宰相制度
问题1:结合教材75页问题与探究中的两则史料,思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理由是否充分?
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
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废宰相
绝对的皇权,存在皇帝独断的弊端。
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
——《明太祖实录》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 内阁制度——背景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内阁
(辅政)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思考2:废除宰相制度后引发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皇帝高度集权但政务繁忙。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 ——奠定基础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 内阁制度——发展过程
杨士奇、杨荣、杨溥时人合称“三杨”,三人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以大学士辅政,权倾一时。
【明】谢环《杏园雅集图》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 内阁制度——发展过程
票拟: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 内阁制度——职能
批红:
内阁大臣 “票拟”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批红高于票拟。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 内阁制度——发展过程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比较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权力来源
任免
职权
对君权影响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咨询机构,无决定权
经皇帝与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决定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不能制约君权
思考3: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异同?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 内阁制度——性质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常设机构。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3. 宦官专权——原因及表现
原因:皇帝更加信任宦官。
表现: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廿二史札记》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二)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3. 宦官专权——影响及实质
影响: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
实质:宦官无法制约皇权,必须依附于皇权,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
刘皇帝
九千岁
翁父
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废除宰相
设立内阁
重用宦官
皇权强化
危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变化: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一、制度之变——从政权建立到对内统治
明朝时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这段材料表明
A.内阁学士都是宰相 B.掌握实际决策权
C.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权力来源于皇帝
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缉事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
A. 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 B. 中枢的运作更趋完善
C. 皇权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 宦官专权的程度登峰造极
思考1:明代沿海形势有什么新的变化?该怎样应对?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明·仇英 《倭寇图卷》
《红毛番与仆人》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1. 倭寇之乱
倭寇的产生始于元朝。当时日本镰仓幕府统治衰落,经济凋敝,大批中小武士限于贫困化,下海从事走私贸易,很多人亦商亦盗,常以劫掠为生,元人称之为倭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1. 倭寇之乱
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
——海禁政策 + 朝贡贸易
海禁政策: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1. 倭寇之乱
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
——海禁政策 + 朝贡贸易
明成祖:刘江抗倭 + 郑和下西洋 ——积极的对外政策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1)目的
“宣扬国威”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1. 倭寇之乱
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
——海禁政策 + 朝贡贸易
明成祖:刘江抗倭 + 郑和下西洋 ——积极的对外政策
(1)目的:
宣扬国威
(2)实质:
朝贡贸易
(3)评价:性质: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上大大领先于欧洲远洋航行。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1. 倭寇之乱
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
——海禁政策 + 朝贡贸易
明成祖:刘江抗倭 + 郑和下西洋 ——积极的对外政策
(1)目的:
“宣扬国威”
(2)实质:
朝贡贸易
(3)评价:性质: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上大大领先于欧洲远洋航行。
积极影响: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影响:
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
——吕思勉
虽宣威异域,普及南洋,为中国历史所未有。
——蔡东藩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1. 倭寇之乱
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
——海禁政策 + 朝贡贸易
明成祖:刘江抗倭 + 郑和下西洋 ——积极的对外政策
明世宗:倭患更为严重--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倭寇问题基本解决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1. 倭寇之乱
明太祖:“片板不得下海”
——海禁政策 + 朝贡贸易
明成祖:刘江抗倭 + 郑和下西洋 ——积极的对外政策
明世宗:倭患更为严重--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倭寇问题基本解决
抗倭斗争
海禁政策
(经济封锁)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东南民间走私猖獗
明穆宗:有条件地允许私人贸易——开始解除海禁
16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航海大发现”的扩展,葡萄牙人到达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
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2. 西方殖民者到来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海疆形势
2. 西方殖民者到来
结合材料及教材73页“史料阅读”思考:
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会产生哪些影响?
明朝对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处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嘉靖三十二年,蕃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壕镜地,暴诸水渍贡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初仅麦合,商人牟奸利者,渐运瓶璧撩桶为屋。佛朗机遂得混人,高栋尽亮,栉比相望,久之,遂专为所据,蕃人之人居澳,自汪柏始,佛朗机既据澳,至万历二年,建闸于莲花茎,设官守之,而蕃夷之来日益众。——《澳门纪略》
海防威胁、主权危机
西学东渐、文明交往
影响:消极:
积极:
问题:
明清政府的海权意识和海防能力薄弱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陆疆形势
陆地边疆 政策 结果 边疆管理的作用
蒙古
西藏 东北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促进民族交融;
推动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归纳:请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战争、修长城、和议、册封、互市
恢复贸易维持和平
册封、 设奴儿干都司
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
巩固统治
二、边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一)陆疆形势
1616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
1636
1644
1644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三、政权之变——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
(倭寇)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宁镇,径侵南京。”
——明史《日本传记》
“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被)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笔记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韬钤深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