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的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在新时代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十九年解牛数千之功力,使技法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这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蕴含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的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完美、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等,其技艺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
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予,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他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对所有手工艺人的统称;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许多手艺精湛的普通工匠。
B.在现代工业社会,手工工匠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匠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因此发生改变。
C.工匠必须具备内在的德性,在这一点上中国哲学中道技合一的认知与苏格拉底关于德性典范的认知是相同的。
D.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具有广博的胸怀,才能靠一技之长实现自我的物质追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笔下的庖丁与当代大国工匠技艺娴熟,都注重通过反复实践去把握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
B.德性论认为,人的行为由他的内存德性决定,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像工匠那样去生活和工作。
C.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仅凭技能来为自己谋事谋食,更应努力成人成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D.孔子秉持“以德为先”的人才评判标准,因此他批评子贡、宰予、子夏,甚至否认冉有是自己的弟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中国传统的“匠人培养”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我国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能把焊接误差控制在0.16毫米之内,并且将焊接停留时间从0.1秒缩短到0.01秒。
B.为了活化滩头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第四代传承人钟星琳锐意创新,开发了以年画为基础的文创产品。
C.大国工匠胡双钱秉承“学技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凭良心”的原则,兢兢业业工作,为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D.故宫博物院青铜修复师吕团结先是日复一日地跟着师父干,然后带着徒弟干,凭借传承有序的古老技艺,默默守护着“青铜记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三段的行文脉络。(4分)
5.有人认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身上就闪烁着“工匠精神”的光芒,请结合文本和屠呦呦的相关事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
“逃驿?!”
这个词猛然刺入李善德脑海,让他惊得一激灵。
李善德面色凝重地里外转了几圈,真的是屋徒四壁,干净得紧。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
石头马槽,槽底留着一条浅浅的脏水。
李善德坐在门槛上,展开驿路图,知道这回麻烦大了。这个黄草驿所在的位置,是远近八十
里内唯一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一旦这里发生逃驿,整条线路将会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飞骑将不
得不多奔驰八十里路,才能更换骑乘和补给。
更麻烦的是,一离开昌江县的山区,就要立刻弃马登舟,进入汨罗江水路。这里耽搁一分,
水陆转换就多一分变数。
如今已经是五月二十二日未时,转运队已从岭南出发三日,抵达黄草驿的时间不会晚于五
月二十三日午时。
没过多久,李善德抬起头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而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了。
绕行一段曲折山路,迂回离开山区。
李善德斜靠在船舱里。他浑身酸疼得要死,只有嘴巴和胳膊还能勉强移动。小舟轻捷地在
江水表面滑行着,顺流加上桨划,让它的速度变得惊人。几只夜游的水鸟反应不及,惊慌地拍动
翅膀,才算堪堪避开船头。
李善德面无表情地咀嚼着干硬的麦馍,从船篷上抽下几根干草,充做算筹,在黑暗中飞速计
算着。这一次荔枝转运,意料之外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按照原计划,荔枝转运中枝节枯萎,将发生在抵达江陵之时。当地已经准备好了冰块和竹
节。但刚才的计算表明,枝节枯萎很大可能会提前,在进入岳州时发生。而岳州无冰,他们只能
用“盐洗隔水之法”坚持到江陵,再改换冰镇。岳州到江陵这段空窗期,对荔枝的新鲜程度将是
致命打击。
李善德疲惫地闭上眼睛,山岳他可以翻越,但从哪里凭空变出冰块来啊?这道题,解不开,
完了,完了……
在绝望和疲惫交迫之下,李善德的潜意识接管了身体,强制他进入了睡眠。李善德梦见自
己走进一片林中,有桂树有荔枝树,他信手剥开一枚荔枝,却发现里面是一张陌生人的面孔。
他吓得把荔枝抛开,攀上桂树的高处。那桂树却越来越歪斜,低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在树
下狞笑着抓着树干。李善德正要呼喊求饶,却发现不知何时夫人与女儿也在树头,紧紧抱住自
己。女儿嚎啕大哭着,喊着阿爷阿爷。
本来他以为老虎不会爬树,暂时是安全的。可荔枝树的树根却猛然拱起来,把地面抬得越
来越高,猛虎距离树项越来越近。一瞬间,所有的荔枝都爆裂开来,喷出浓臭的汁水。无数魂魄
呼啸而出,把整棵桂树扣他们全家都淹没了。
他霍然醒来,挣扎着要起身,不防整个人“咣当”一声摔到船舱底部。这时桨手进来禀报,已
快接近洞庭湖的入江口了,耳边哗哗的水声传来,他竟睡了足足快十二个时辰。
这噩梦实在离奇,不过随着神智复苏,梦里的细节正飞快地消退,一如烈日下的冰块。等等
……李善德突然意识到什么。
对了,冰块。他想起来昏睡之前的那个大麻烦。也许是充足的睡眠让思考恢复了锐利,也
许是噩梦带来的并不止于悚然。李善德突然看懂了最后一片残留梦境的真正解法。
桂树没有倒在地上,地面却在逼近桂树,那么荔枝赶不到冰块所在,那就让冰块去找荔枝!
原来我连做噩梦都在工作啊……李善德顾不得感慨,赶紧拿起舆图,勾算起行程来。只要先赶
到江陵,让他们把冰块反方向渡江运到岳州,应该刚刚能和转运队衔接上!“立刻换舟,我要去
江陵!”李善德挣扎着起身,对篷外喊起来。
五月二十四日卯时,一条江舟顺利抵达江陵城外的码头。码头的水手们都好奇地看过来,
区区一条长鳅江舟,居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个个累得汗流浃背。虽说溯流是要配备桨手不假,
可这一条小船配三十个,你当这是龙舟啊!
李善德全然不理这些眼光,直奔转运使衙署而去。负责接待他的押舶监事态度恭谨,可一
听说要派船把冰块送去岳州,便露出为难神色,只嗫嚅道:“可是,可是江上暑热,冰块不堪运
啊。”
李善德亲自来到冰窖门口,吩咐库丁们把四块叠压在一起,再用深井水泼在缝隙处。他一
共动用了二十块,合并成五方。这五方搬运上船后,再次叠压,看上去犹如一座冰山似的,用三
层稻草苫好。
监事有些心疼地唠叨说:“即便如此,送到岳州只怕也剩不了多少了。”李善德不动声色道:
“我算过了,融剩下的,应该足够荔枝冰镇的用量。”
可很快问题又来了。这条运冰船的吃水太深,必须要减重才能入江。
李善德扫了他们一眼:“这船上多少水手?”
“十五名。”
“减到五名。与行船无关的累赘一律拆掉!”李善德的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
于是他们拆下了船篷,拆掉了半面甲板,连船头饰物和舷墙都没放过,还扔掉所有的补给。
一条上好的江船,几乎被拆成了一个空壳。李善德目送着光秃秃的运冰船朝下游驶去,没有多
做停留,继续北上。前面出了这么多状况,他更不敢掉以轻心,他已经失去太多,绝不能接受
失败。
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有删改)
【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将岭南鲜荔枝于六月初一贵妃寿辰
当日运抵京城。岭南距长安不下五千里,当时普通文书传递约需29日,实际商贸会采用更高效
的驿站分站接力方式,约需11-14天,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草驿“屋徒四壁”的描写,暗示驿站因长期无人维护而荒废,反映出唐代驿传系统的衰败与官僚体系的懈怠。
B.李善德梦中“地面抬升”的荒诞场景,象征其潜意识中对转运计划失控的无力感,最终却成为逆向运冰的灵感来源。
C.“全然不理这些眼光”“扫了他们一眼”“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刻画出李善德临危不乱的果决性格。
D.面对转运路上的各种变数,李善德拆船减重、逆向运冰等举措,体现其面对突发状况时缜密的思维与极强的应变能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荔枝转运”为主线,通过时间节点的密集铺排,构建倒计时般的叙事框架,强化任务的紧迫性与人物的焦虑感。
B.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尽可能减少次要人物与不必要的情节,使荔枝转运这个中心事件推进迅速,矛盾集中突出。
C.小说对话简洁明了,监事与李善德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塑造了人物形象,延宕了叙事节奏,营造了紧张氛围。
D.结尾“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戛然而止,直接交代结果,呼应前文“绝不能接受失败”的心理刻画。
8.小说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增强李善德面临的危机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分)
9.本文与鲁迅的《祝福》均刻画了“小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但两者的困境性质、应对方式与主题表达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①、巢②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征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吾属虽往,人不信。”即贷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隐太子(李建成)。②巢:巢剌王(李元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A以事B有不可C故谏D若不从E辄应F恐遂G行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蚤,同“早”,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意思相同。
B.白,禀告,与《窦娥冤》中“要什么素车白马”的“白”意思不同。
C.所以,用来……的,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相同。
D.厌,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历史兴替出发,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阐明忧深诚至,虽南北为一家;功成傲物,虽至亲成陌路。
B.材料一中作者魏征将百姓比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船。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地把君王之治、国家安危与民心向背紧密联系起来。
C.太宗刚即位时,隐太子和巢剌王在河北的旧臣惶恐不安,到处藏匿、预谋作乱;太宗命魏征去安抚他们,魏征圆满完成任务。
D.魏征引用舜曾告诫群臣的话,表明人臣应避免当面顺从背后却有异议,旨在强调当今圣上并非尧、舜之类的明君,暗讽太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14.魏征受到唐太宗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主①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③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④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③东府:东晋简文帝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④《黍离》《麦秀》:《黍离》是《诗经》篇名,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就读,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旧都,因悯伤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直言历代建都于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借此抛出问题,为颔联叙事做铺垫。
B.“《后庭》余唱落船窗”与“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C.尾联借两个典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人们无力左右兴亡更替的感慨以及借酒排遣伤感的无奈。
D.后两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怀古的诗情述说旧事,以此对北宋统治者进行委婉的劝谏。
16.本诗饱含王安石作为一名政治家对历史的高度总结和对现实的深度忧虑。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 ▲ ”二句,以夸张手法描绘宫人们弃掉的脂粉水之多,表现了秦宫生活的骄奢淫逸。
(2)《六国论》中,苏洵用“ ▲ , ▲ ”二句,为保全燕、赵两国的可能性提出了合理化设想。
(3)《航拍中国》节目组在拍摄了南京长江的美景后,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 ▲ ”两句给视频配上文字,突出金陵一带山水的壮丽与开阔高远的意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今天的阅读正在经历一场 ① 的变革。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公众号、播客等多种媒介的兴起,与传统的纸质图书一起,构建起崭新的阅读互动新生态。“三分钟读书”让经典 ② ,播客将思想交流融入日常,社交平台的共读话题则打破阅读的私密边界,使阅读以更轻盈、多元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有人借助声音媒介打造文化节目,延续“听故事”的古老传统,搭建起人与人、人与知识的桥梁;有人深耕网络平台,精心推荐优质书籍,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人立足专业领域,以新颖视角解读经典,激发大众对知识的热情。尽管阅读形式 ③ ,但人们对知识的敬畏、对思想的追求始终如一。各方力量协同努力,让经典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生,助力读者寻觅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①戏剧是行动的艺术,②它要求一部戏要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时间和空间内展开,③并完成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全部过程,④这也是戏剧语言之所以要具备动作特性的原因。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并非简单的肢体指令,( ① )。例如,在曹禺的经典剧作《雷雨》中,周朴园的“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些看似直接的质问,实际上却透露出他内心的慌乱与恐惧,这种情绪的外露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
( ② ),决定了人物“说什么”和“怎么说”。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风格八面玲珑,这与她在贾府中的管家身份和泼辣性格密不可分。她的言辞既显示了她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她处理事务的圆滑和机敏。
戏剧语言的诗化,不是简单地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简洁的语言传递深刻意蕴。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以十余字勾勒春景,以“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的强烈反差,( ③ ),余韵悠长。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B.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
C.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1.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增广贤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毛泽东主席也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书信选集·致陆定一》)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了解了他们的智慧和情感。这些作品启迪了读者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知,促进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请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你的感受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C(3分)
2.D(3分)
3.C(3分)
4.首先提出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道技合一”的认知;接着以《庄子》中庖丁解牛为例,阐释古代工匠精神是实践积淀与对道的追求的结合;最后指出当代大国工匠的技艺境界同样源于对劳动对象自然机理的深刻把握(4分)。
5.屠呦呦身上体现了工匠精神:①她历经多年实验,反复实践,最终提取青蒿素,体现“道技合一”中对“技”的精益求精;②她以解救疟疾患者为目标,坚守科研初心,彰显工匠精神中的伦理德性;③她将传统中药知识与现代科技结合,展现对“道”(科学规律)的追求(6分)。
6.A(3分)
7.D(3分)
8.①时间紧迫:多次强调日期(如“五月二十二日未时”“六月初一”),突出任务时效性;②环境阻碍:黄草驿荒废导致线路缺口,增加转运难度;③荔枝特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暗示失败风险;④突发状况:运冰船吃水太深需减重,加剧危机(4分)。
9.①困境性质:李善德的困境是具体任务(转运荔枝)的客观阻碍,《祝福》中祥林嫂的困境是封建礼教的系统性压迫;②应对方式:李善德积极应变(逆向运冰、拆船减重),祥林嫂在绝望中麻木顺从;③主题表达:本文凸显小人物的智慧与韧性,《祝福》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6分)。
10.C、E、F(3分)
11.C(3分)
12.D(3分)
13.(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愤怒来震慑他们,最终(人们)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君王的)仁德,表面恭敬却内心不服(4分)。
(2)陛下引导我让我直言,我才敢这样;如果不接受(劝谏),我怎敢多次触犯您的威严呢(4分)。
14.①为人正直,敢于直言;②劝谏切中要害,符合太宗心意;③太宗善于纳谏,能弃怨用才(3分)。
15.A(3分)
16.①首联、颔联总结历史:开国君主艰辛创业,子孙因逸乐亡国,警示统治者戒奢戒骄;②颈联借东府旧址、《后庭》遗曲,讽刺荒淫误国;③尾联以《黍离》《麦秀》典故,暗含对北宋统治者的忧虑,呼吁以史为鉴(6分)。
17.(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6分)
18.①翻天覆地②层出不穷③日新月异(3分)
19.排比句式列举不同主体的阅读推广方式,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多方力量对阅读生态的贡献,强调阅读形式的多元与人们对知识的共同追求(4分)。
20.C(3分)
21.③修改为“并完成塑造人物形象和展开情节的全部过程”;④修改为“这也是戏剧语言要具备动作特性的原因”(4分)。
22.①而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化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③蕴含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