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09: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收藏了就等于学习了”“先码住再说”“放进收藏夹吃灰”……这些有趣说法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交媒体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矛盾心理,既想收集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又考虑到自己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以消化过多的数字内容。在信息大爆炸和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用户为满足对数字内容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为自己积累有价值的经验性信息,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兴趣和需求的数字信息库和数字知识空间,例如抖音中的好物分享、小红书中的学习经验贴、微信公众号中的健康“小妙招”等。用户还存在一些长期囤积而不愿清理和删除的情况,例如下载但几乎不使用的应用程序、对关键信息的截图、下载到本地的大量图片和音视频等。在信息巨量化的时代,这成为了社交媒体用户应对信息过载的一种自我调适和表达个性追求的手段。然而,随着信息的持续涌入,用户在这个数字信息海洋中迅速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内容,过多的内容积累也会让用户产生心理压力和混乱,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这与从古至今人们对实物的囤积有一定相似之处,即大部分人都有囤积的表现,但并非所有人都呈现临床上表现的囤积病症,甚至达到强迫性囤积的程度。
从概念根源上来说,数字囤积是指“用户积累数字内容,甚至到了失去思考和客观判断的程度,严重者还会导致压力和混乱”。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医学领域,并用“数字囤积症”一词用来描述数字囤积的极端情况,现在多指“不断积累数字内容并且难以丢弃的行为”。
数字信息的无限性和用户认知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构成数字囤积的关键矛盾。当今,人们面临的是过载的信息和难以计量的数据,社交媒体上的文字内容和视听内容种类繁杂。用户在浏览这些内容时会被感兴趣的话题所吸引,权衡价值后选择略过、浏览、囤积或者二次传播。数字囤积还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和收藏行为推荐个性化内容,这会进一步强化用户的数字囤积行为。然而,人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当收藏的内容过多,就会导致信息过载。面对囤积过量的“个性化”信息,用户在短时间内不能处理和消化这些囤积的信息,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决策,从而导致用户认知压力和心理混乱。
(摘编自张铮刘晨旭《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
材料二:
数字囤积分摊了人的记忆负担的同时,又加重了人的精神负担。一方面,杂乱无章囤积各种信息,这些累积起来的未阅读、内化的信息会造成无形的压力。根据蔡格尼克效应,即未完成的事情会持续占用人的大脑记忆,持续堆积的信息过多,好比大量待完成的任务占据大脑,加重压力和焦虑。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信息堆积在同一层空间上不加以管理,造成混乱与失序。而这混乱的观感会给人一种厌烦感,从而降低用户阅读和整理的意愿,正如众多网友的自嘲:“到我收藏夹吃灰吧”“等亿会就看”“收藏从未停止,学习从未开始”。低意愿导致行动上缺乏主动性,容易诱发拖延症,在拖延中囤积,在囤积中拖延,于是加重了数字堆积行为和心理负担。
形成低效的信息消费和知识获取习惯数字囤积看似充实,实则空虚。囤放信息资源而不是消化、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或者稍作扫视就收藏起来不加以处理,走马观花,长此以往形成对信息不加以严谨甄别和加工的习惯,这既不利于获取优质信息并据此来决策,也不利于知识的增长。数字囤积预期是稍后阅读,而对内容缺少了解就将其囤积起来,在囤积中阉割了仔细阅读、认真分析、批判吸收的学习的过程。这时用户更多是记忆信息的路径而不是内容,但是加工信息从而得到知识,再转化成实践中的生产力才是最终目的。然而,用户却在“收藏即学会”的幻想中,沦为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知识的吸收者。这种异化的信息消费和学习方式,颠倒原本的目的与方式,其本质是用占有代替了学会。用户在去除了信息处理环节的情况下,用占有感、控制感代替获得感。
当浸润在这种占有感和控制感中不能自拔时,囤积者也就成为“数字仓鼠”:“把信息保存起来备用,并误以为这种归档是可以转移到我自己的记忆中”,于是多多益善地囤积下去。但是,不断地只囤而不学,最终不仅导致信息的价值被埋没、浪费时间又没有实际收获还会形成浮躁、倦息、低效的学习习惯,这既降低知识获取的质量,也加剧了数字囤积随意化。
(摘编自吴仁瑾《“收藏夹吃灰”:数字囤积的流变与调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囤积现象反映了用户既渴望收集信息又难以消化的矛盾。
B.“数字囤积症”现多指不断积累数字内容并且难以丢弃的行为。
C.蔡格尼克效应表明,未完成的事情会持续占用人的大脑记忆,加重焦虑。
D.算法推荐系统虽然会推荐个性化内容,但不会强化用户的数字囤积行为。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囤积过量的“个性化”信息若不及时消化,会导致用户认知压力和心理混乱。
B.数字囤积可能诱发拖延症,进而形成“越囤积越拖延,越拖延越囤积”的恶性循环。
C.用户不停收藏微信公众号,实际是在构建个性化知识库,属于有效信息管理。
D.数字囤积行为无形中会使用户仔细阅读、深度思考和批判吸收的学习能力弱化。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中“数字仓鼠”特点的一项是( )
A.用户定期清理收藏夹,仅保留自己已消化吸收的高价值内容。
B.博主通过点赞功能标记优质视频,方便日后系统化学习。
C.学生下载了20G高考备考资料却从未打开,坚信“存着就能记住”。
D.年龄大的人因担心信息丢失,拒绝使用任何数字收藏工具。
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数字囤积”导致用户形成了哪些低效的学习习惯。
5.某教育博主“收藏夹灰尘过多”,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出合理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家里给她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我问。“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
师傅每一次作画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央求父亲,替我盘下了那家小店。我继续着师傅未完成的事业,渐渐地成了城里一个有名的炭精画画师。我想一边画像,一边等待师傅回来,就像小卿等待她的母亲一样。我相信有一天,师傅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一定会为我的炭精画而骄傲。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原名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卿将母亲的照片烧为灰烬的过激行为,表明她内心深处不接受母亲已经离世的事实。
B.师傅未先画眼睛,却从鼻子画起,说明提供的照片太陈旧模糊,看不清照片上人的眼睛。
C.师傅重画后,“我”把画像带回店里,因为我猜测师傅第一次画的画像就是他自己拿走的。
D.我潸然泪下的真正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观察揣摩人物,与茹志娟《百合花》中“我”的作用相似。
B.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与“1944”“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
C.小说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使情节出现突转,既交代了人物关系,又解答了前文的悬疑。
D.小说始终没有正面刻画地下工作者的革命形象,都是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来侧面烘的,这种留白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8.小说中杨宝丰选择从鼻子而非他惯用的眼睛画起,这种异常行为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状态?
9.结尾处“我”得知师傅结局后“潸然泪下”,这泪水融合了哪些复杂层次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条阐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至论治》)
材料二: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才不逮古人A而成功B过之C自不谕D其故E诸公F各率意G以实言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只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中的“止”意思相同。
B.退,摒弃,与《谏逐客书》中“退弹筝而取《昭》《虞》”的“退”字用法相同。
C.得,找到,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而天下之理得矣”的“得”意思不同。
D.与,赞许,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都认为唐太宗的功绩如天地般广大,是言语无法描述的,太宗不认同他们说的“无法描述”。
B.唐太宗认为,历代君王往往厌恶坦率的大臣,想着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
C.褚遂良称赞唐太宗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单单只说了以上五个方面,拥有谦虚的气度。
D.太宗不理解古人为何在小事上苦谏,褚遂良作了解释,太宗听后提出让褚遂良在事前、事后都要及时进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14.“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请简要概括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就功业的原因(每方面8字以内)。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直抒胸臆,以夸张手法表现愁绪之深广。
B.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写云起日落之景,暗示时局动荡不安。
C.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以动衬静,突出秦苑的荒凉寂寥。
D.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以劝诫口吻,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6.“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寒假期间,不少同学熬夜打游戏、刷短视频,作息时间完全紊乱,班长在班级群里发了《谏太宗十思疏》中“ , ”,来提醒大家不要放纵享乐,应自我约束。
(2)游客在观赏港珠澳大桥时,不由自主地用《阿房宫赋》中以龙为喻,写长桥壮美的句子“ , ”来表达赞美之情。
(3)中秋露营时,老李看到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天空的圆月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天地清澈明亮,这与《念奴娇·过洞庭》中“ , ”景色相似。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涂鸦”一词,如今常指随意而潦草的书写或绘画。①提起它,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常是墙上的乱画或孩子的信笔涂抹。可“涂鸦”原本却另有一番意味。这个看似随意的词,②为何最终指向了这种随性的书写呢?这还得从它的本义说起。
“涂鸦”最初并非贬义。在古代书写练习中,“涂”指涂抹修改,“鸦”即乌鸦,喻指书写得像乌鸦般排列不整的字迹。古人习字多用沙盘、石板或易于涂改的纸绢,③写错了怎么办?便就地“涂”改,留下密密麻麻修改的痕迹。特别是初学书法之人,宇迹往往稚拙歪斜,状如群鸦,④故自谦“信笔涂鸦”!
唐代书法家的故事里也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时有位官员,不善书法,字迹潦草却颇爱题字,尤其喜欢题壁。一次他在友人家中墙上信手写了一首诗,( A ),友人见后只能苦笑。⑤因其涂抹修改极多,墙面上的字,形如鸦群,大家背后便笑称其行为是( B )。
久而久之,“涂鸦”一词就逐渐脱离了其自谦或客观描述的本意,转而用来专指那些书写、绘画随意潦草、不成章法的行为了。
18.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浮现”改为“呈现”更符合语境。
B.句子②中,“为何”可以删除,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C.句子③中,“怎么办?”如果删去,会减弱疑问语气。
D.句子⑤中,“涂抹”与“抹布”中的“抹”读音相同。
19.文中③句中的问号和④句中的感叹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词语“涂鸦”的含义是如何发生演变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22.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一位学生展示笔记时自嘲笔记是“涂鸦之作”,引来哄笑。请你以分享会主持人的身份,用委婉、得体的语言化解这一情景,并鼓励该学生,不超过80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最危险的莫过于不去尝试。”祖冲之超越前人对“圆周率”孜孜探求,屠呦呦为发掘青蒿素踏遍无数荆棘小径,杨利伟成为第一位倾听太空音响的中国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C 3.C 4.①形式化收藏不处理:稍作扫视就收藏起来不加以处理,走马观花,长此以往形成对信息不加以严谨甄别和加工的习惯;
②阉割过程,用占有代替学习:缺少了解就将其囤积起来,在囤积中阉割了仔细阅读、认真分析、批判吸收的学习的过程,沦为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知识的吸收者。 5.建议:
①周期性整理:构建符合自身兴趣的数字信息库,并按重要级别和使用频率有序整理收藏内容,定期删除重复及过期内容以提升整理意愿;
②内化加工内容:清理时对部分囤积内容仔细阅读、认真分析,批判吸收,确保知识内化,降低误删风险;
③分类分层管理:构建“数字信息库”,将收藏的内容按主题分类存放,避免混杂;优先清理重复、过期和低时效内容。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数字囤积”展开,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材料一阐释数字囤积的概念、成因,指出“数字信息的无限性和用户认知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关键矛盾”,还提及算法推荐的影响;材料二则聚焦其负面影响,如“加重精神负担”“形成低效的信息消费习惯”。二者从现象到本质,从成因到危害,为理解和应对数字囤积提供了全面视角。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会强化用户的数字囤积行为”错,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会进一步强化用户的数字囤积行为”。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属于有效信息管理”错,材料二第二段原文有“囤放信息资源而不是消化、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或者稍作扫视就收藏起来不加以处理,走马观花,长此以往形成对信息不加以严谨甄别和加工的习惯,这既不利于获取优质信息并据此来决策,也不利于知识的增长”,故属于低效的信息管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最后一段对“数字仓鼠”的解释是“把信息保存起来备用,并误以为这种归档是可以转移到我自己的记忆中”,即“存着就能记住”的自我欺骗心态。
A.是健康管理行为。
B.是有效标记。
C.“却从未打开,坚信‘存着就能记住’”符合“存着就能记住”的自我欺骗心态。
D.是技术排斥。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据材料二中“稍作扫视就收藏起来不加以处理,走马观花,长此以往形成对信息不加以严谨甄别和加工的习惯”可知,用户在面对数字内容时,仅进行短暂浏览便选择收藏,既不做后续处理,也不对信息的价值进行严谨辨别与加工,这种收藏行为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信息消化过程。
②根据“数字囤积预期是稍后阅读,而对内容缺少了解就将其囤积起来,在囤积中阉割了仔细阅读、认真分析、批判吸收的学习的过程。这时用户更多是记忆信息的路径而不是内容……然而,用户却在‘收藏即学会’的幻想中,沦为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知识的吸收者。这种异化的信息消费和学习方式,颠倒原本的目的与方式,其本质是用占有代替了学会”可知,这体现了阉割过程,用占有代替学习的低效学习习惯,即不了解内容就囤积,省略了阉割了仔细阅读、认真分析、批判吸收的学习过程,只是占有信息而非真正学习吸收,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非吸收者。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兴趣和需求的数字信息库和数字知识空间”“各种各样的信息堆积在同一层空间上不加以管理,造成混乱与失序。而这混乱的观感会给人一种厌烦感,从而降低用户阅读和整理的意愿”可知,教育博主可以主动构建符合自身兴趣的数字信息库,在日常使用中按内容的重要级别和使用频率对收藏内容进行有序整理,并且定期删除重复及过期的内容,这样能有效提升整理收藏夹的意愿,从而实现周期性整理。
②根据“囤放信息资源而不是消化、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在囤积中阉割了仔细阅读、认真分析、批判吸收的学习的过程”可知,育博主在清理收藏夹时,对于部分囤积的内容,不能只是简单存放,而应进行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和批判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同时也能降低误删有价值内容的风险,这便是内化加工内容的建议。
③根据“构建一个符合自身兴趣和需求的数字信息库和数字知识空间”“各种各样的信息堆积在同一层空间上不加以管理,造成混乱与失序”可知,需要分类分层管理,将收藏的内容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分类存放,构建条理清晰的“数字信息库”,避免信息混杂在一起形成混乱避免内容混杂,清理时可优先处理重复、过期和低时效内容。
6.A 7.D 8.①选择从辨识度较低的鼻子起笔,是革命工作的警觉性体现。
②内心承受着对牺牲战友的愧疚与悲痛,强烈的心理负担迫使他选择了技术性回避。
③画师职业要求精准还原人物,地下工作者身份需掩盖一切关联,从非关键部位起笔,显露出两种身份在创作过程中的剧烈冲突。 9.①认知的震撼:朝夕相处的普通画师,竟是化名潜伏的烈士宋咸德,彻底粉碎“我”对师傅的原有认知。
②永诀的哀痛:以衣冠冢确认师傅为革命献身的事实,泪水中含有对师者逝去的哀伤。
③谜团的解悟:泪水蕴含对师傅隐秘牺牲的理解与释怀。
④共情的悲悯:小卿父母皆烈士,泪水是对战争吞噬普通人的时代悲鸣。
⑤信仰的传递:泪水是对革命精神隐性传承的顿悟。
【导语】《无法完成的画像》以画像为线索,串联起抗战背景下的隐秘故事。画师宋咸德(杨宝丰)的两次作画与焚烧,藏着革命者的担当;小卿寻母的执着,映出时代伤痕。结尾真相揭晓,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大义熔铸,于平淡叙事中见深沉力量,余韵悠长。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看不清照片上人的眼睛”说法不准确,文中并未说照片上的人眼睛看不清,从师傅“稍微犹豫了片刻”“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可以看出师傅是有意避开眼睛。
C.“我猜测师傅第一次画的画像就是他自己拿走的”错误,从文中“你见过那张画像没 ”“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能推测是小卿拿走的,而不是师傅自己。
D.“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于文无据,正真原因应是对身为画师的师傅为革命献身的哀痛。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小说始终没有正面刻画地下工作者的革命形象”错,小说中的师傅杨宝丰也是革命者之一,文章在刻画他的形象时运用了大量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师傅每一次作画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眼睛是肖像的关键,师傅此次从鼻子起笔,避开最具辨识度的眼睛,体现出革命工作者的警觉,避免因精准呈现“魂魄”而暴露画中人身份;
②“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画中人是他的战友,师傅内心满是对战友的悲痛与愧疚,从鼻子起笔是一种技术性回避,以此缓解直面战友“魂魄”时的沉重心理负担;
③根据“我这才知道,师傅原名叫宋咸德”(其地下工作者身份)及画师需精准还原人物的职业要求,从非关键的鼻子起笔,显露出他在“精准还原”的职业本能与“掩盖关联”的革命使命之间的剧烈冲突。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①“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原名叫宋咸德”,“我”一直以来只知晓师傅是技艺精湛的炭精画画师,却突然得知他是化名潜伏、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烈士,这一巨大反差彻底颠覆了“我”对师傅的固有认知,泪水里满是认知被震撼的冲击;
②“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师傅已然为革命牺牲,且仅有一顶帽子留存于衣冠冢中,“我”等待师傅归来的期盼彻底落空,永无再见之日,泪水中蕴含着对师傅逝去的深切哀痛;
③“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师傅此前作画时的异常迟缓、无法完成画作以及深夜烧毁画像等令人费解的行为,此刻都有了答案,皆是因其特殊身份与革命使命,泪水包含着对师傅隐秘牺牲的理解与过往困惑的释怀;
④“黄姨……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这就是我师傅”,小卿的父母与师傅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战争无情地吞噬了众多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泪水里有着对这种时代悲剧的共情与悲悯;
⑤“我继续着师傅未完成的事业,渐渐地成了城里一个有名的炭精画画师”,“我”不仅继承了师傅的绘画事业,更在无形中受到他革命精神的感召,此刻深刻领悟到这种精神的传承,泪水是对这份信仰传递的顿悟。
10.ACE 11.A 12.D 13.(1)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
(2)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业生产,编织华丽丝带会损害女工的正常事务。开创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危亡的征兆。 14.①不嫉胜己者;②弃短取长;③贤不肖各得其所;④奖掖正直;⑤爱中华夷狄如一。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唐太宗治国理念展开,一显为政胸襟,一彰纳谏智慧。前者借五事自剖,见其不嫉贤、善用人、待下宽、抚夷平的格局;后者以舜禹典故切入,述防微杜渐之理,显其明察隐患、从谏如流的清醒。文字简而意丰,既见帝王自省之姿,亦藏治世之要,于君臣对话间,勾勒出贞观之治的精神底色,堪称治政与纳谏的范本。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成就的功业却超过了他们,我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各位不妨随意照实说说。
“朕”是主语,“古人”作“不逮”的宾语,结构完整,在A处断开;
“成功”是主语,“之”作“过”的宾语,结构完整,在C处断开;
“自”是主语,“其故”作“谕”的宾语,结构完整,在E处断开。
故选ACE。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只有/停止。句意:只因为做到了五件事罢了。/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B.正确。句意:摒弃不贤之人时就想把他们推到深沟里(彻底抛弃)。/摒弃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
C.正确。找到/清楚。句意:使贤才和不贤之人都能各得其所。/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D.正确。赞许/亲附。句意:却只以这五件事赞许。/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事前、事后都要及时进谏”错误。根据“或在其渐,或已将终”可知,应是在事情刚萌芽时,或者是在将结束时,都应当及时进谏,而不是“在事前、事后”。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贵”,看重;“贱”,轻视;“如一”,平等。
(2)“害”,妨害;“纂组”,编织华丽丝带;“渐”,征兆。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可知,唐太宗不嫉妒胜过自己的人,看到别人的优点如同自己拥有。
②根据“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可知,唐太宗会舍弃他人的短处,取用其长处。
③根据“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可知,唐太宗让贤能者与不贤能者都有合适的安排。
④根据“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可知,唐太宗扶持正直的人,不让他们被贬斥。
⑤根据“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对中原百姓与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二十一年夏季五月庚辰日,太宗亲临翠微殿,问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即使平定了中原,也不能降服戎狄。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成就的功业却超过了他们,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各位不妨随意照实说说。”大臣们都称颂道:“陛下的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万物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太宗说:“不是这样的。我能达到这个地步,只因为做到了五件事罢了。自古以来,帝王大多嫉妒比自己强的人,我看见别人的优点,就像自己拥有一样。人的品行和才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常常舍弃他们的短处,取用他们的长处。君主往往提拔贤才时就想把他们揣在怀里(亲近备至),摒弃不贤之人时就想把他们推到深沟里(彻底抛弃),我看见贤才就敬重他们,看见不贤之人就怜悯他们,使贤才和不贤之人都能各得其所。君主大多厌恶正直的人,或明或暗地诛杀他们,没有哪个朝代没有这种事。我即位以来,正直的大臣在朝廷上比肩而立,从未贬斥责罚过一个人。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这五件事,就是我能成就今日功业的原因。”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史官,我说的这些,符合实际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的盛大功德难以尽述,却只以这五件事赞许,这正是谦虚的胸怀啊。”
材料二: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舜制作漆器,禹雕刻礼器,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多个人,不过是饮食器具罢了,何必苦苦劝谏呢?”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业生产,编织华丽丝带会损害女工的正常事务。开创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危亡的征兆。制作漆器不停歇,必定会用金器来替代;金器不停歇,必定会用玉器来替代。所以直言进谏的大臣必定在苗头出现时劝谏,等到奢侈成风,就没什么可再劝谏的了。”太宗说:“你说得对。我做的事情,如果有不当之处,无论是在萌芽阶段,还是快要结束的时候,都应该进谏。近来读前代史书,看到有的大臣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答应了’,最终不肯停止或改正。这样一来,危亡的灾祸很快就会到来。”
15.B 16.
①“欲来”写出雨前的压迫感,“满”字突出风势之劲,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形象入神地传出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②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政治风云变幻,勾画出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体现诗人对时局的敏锐感知。
③通过风雨将至的描写,含蓄表达诗人对唐王朝衰落的忧虑。
【导语】《咸阳城东楼》以“万里愁”开篇,融景入情。溪云、山雨绘时局暗涌,秦苑、汉宫寄兴亡之叹。末句渭水东流,将历史沧桑与个人愁绪汇入无尽时空,苍凉浑茫,尽显咏史怀古之深沉。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暗示时局动荡不安”错。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描绘的是溪云初生、夕阳沉落于楼阁之后的自然景象,虽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为“山雨欲来风满楼”做铺垫,但与“时局”无直接关联,主要是通过景物暗示天气变化,情感暗示较弱。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欲来”精准捕捉“雨前征兆”的瞬间,点明暴雨将至的态势,传递出山雨来临前的压迫感;“满”字强调风的范围,极写风势之盛,仿佛整座楼阁都被狂风席卷,生动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诗人“万里愁”的现实触发点。
②诗句将“山雨欲来”的自然现象,巧妙象征当时唐王朝面临的政治动荡,社会不安;“风满楼”的混乱、压迫感,则暗喻晚唐矛盾激化、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在风雨预兆中,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洞察。
③诗人不直接议论时局,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含蓄寄托了对唐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风雨将至的紧迫感,暗合他对王朝走向衰败的担忧,情感表达委婉而深沉,余味悠长。
17.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驱、懈、怠、慎、卧。
18.C 19.作用:
(1)第③句问号设置悬念,引出后文古人“涂改”的具体方法;
(2)第④句感叹号增强自嘲语气,凸显初学者的谦逊态度;
(3)第③句问号与第④句感叹号形成“问题—解答—评价”的完整表达链。 20.A.字迹实在难以辨认
B.“壁上涂鸦” 21.演变过程:
①本义阶段:表书写练习中的涂改行为(或字迹歪斜如鸦的自谦说法);
②典故固化:唐代官员潦草题壁故事使“涂鸦”与“随意修改”“字迹凌乱”关联;
③词义迁移:脱离自谦语境,专指书写、绘画随意潦草、不成章法的行为。 22.示例:笔记是思考的痕迹,“涂鸦”恰是古人勤学的证明。你看这位同学的字迹虽随意,内容却扎实,不如请他分享心得?我们读书会的精髓,正是包容每一份真诚的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