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声明:本资源属本人原创作品,授予21世纪教育网独家发行。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同步练习题
(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
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必估读
C.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D.作v -t图像时,所描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
2.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 平衡摩擦力时,应将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 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 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后接通电源
D.“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如不满足,对探究过程也不会产生影响
3.(多选)对于同一电磁打点计时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交流电的频率增大时,打点时间间隔变小
B.当交流电的频率增大时,打点时间间隔变大
C.当纸带运动速度增大时,打点时间间隔增大
D.当纸带运动速度增大时,打点距离间隔增大
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
44.0
62.0
81.0
100.0
119.0
138.0
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其倾角,由公式a=tanα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21教育网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5.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减小实验误差来说,下列方法中无益的是( )
A.选取记数点,把每打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
C.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D.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
6.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所得纸带点间距过密,若利用该纸带分析小车运动情况,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每隔9个点取一计数点,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2 s
B.每隔2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04 s
C.只研究纸带后端几个间距较大的点所在区域
D.只研究纸带前端几个较密的点所在区域
7.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得到的纸带打的点很稀,这是由于( )
A.接的电压太高 B.接的电源频率偏高
C.所挂钩码太少 D.所挂钩码太多
8.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带上可以每隔任意相同数量的点选取一个计数点
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进行估读
C.作v-t图象时,所描曲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
D.在数据处理时,常用公式法和图象法
9.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也不能一端高一端低
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在打点计时器上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
D.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
10.(多选)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三条纸带,分别以间隔相同点迹的方式依次剪成短纸条,按先后顺序一端对齐粘贴在一起.然后用平滑线段将各段纸带顶端的中点连起来,形成如图所示的图象,则根据纸带的特点即可研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图甲表示物体处于静止
B.图乙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图乙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
D.图丙表示物体的速度先随时间均匀增加,后保持不变
11.(多选)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对于减小实验误差来说,下列方法中有益的是( )21·cn·jy·com
A.选取计数点,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
C.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D.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不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
12.学生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打出的点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是因为( )
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稳定?
C.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压太低?
D.振针到复写纸的距离太小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________电源.
A.低压交流
B.低压直流
C.220 V交流
(2)某同学利用电火花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用代号表示).www.21-cn-jy.com
①电火花计时器 ②刻度尺 ③秒表 ④带滑轮长木板
⑤小车 ⑥纸带 ⑦天平
14.电火花计时器正常工作时,其打点的周期取决于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 电源,电火花计时器使用 电源,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5.在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时,根据 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若所得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则表明小车做 .
在做此实验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先接通 ,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 .
(2)要防止 落地,避免 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实验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17.如图甲所示,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小车开始在水平玻璃板上运动,后来在薄布面上做减速运动。所打出的纸带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单位:cm)如图乙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间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s。试用作图法(v-t图象)求出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8.光电计时器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①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图②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上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 s和4.0×10-3 s.用精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为d,其示数如图③所示.21·世纪*教育网
(1)滑块的宽度d=________ cm.
(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 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www-2-1-cnjy-com
(3)由此测得的瞬时速度v1和v2只是一个近似值,它们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________,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________的宽度减小一些. 21*cnjy*com
19.关于打点计时器的时间间隔,下列是四位同学各自发表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越高,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B.纸带速度越大,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C.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由电源的频率决定
D.如果将交流电源改为直流电源,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保持不变
(2)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 电源的计时仪器,若电源频率是50 Hz,则它每隔 s打一个点,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 接通电源, 释放纸带。【来源:21cnj*y.co*m】
20.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________的仪器,它使用低压交流电源,如果电源的频率是50 Hz,它每隔________打一次点.在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实验点未画出),分别标为0、1、2、3、4、5、6……用刻度尺量得各计数点到计数点0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2-1-c-n-j-y
(1)打点计时器打计数点1时,小车的速度v1=________m/s.
(2)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若在实验过程中,电源的频率忽然略高于50 Hz,实验者又不知电源频率已改变,这样计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是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的. 2·1·c·n·j·y
本人声明:本资源属本人原创作品,授予21世纪教育网独家发行。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同步练习题
(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
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必估读
C.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D.作v -t图像时,所描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
【答案】:C
【解析】: 实验过程中,一般长木板应平放,不能侧向倾斜,但适当一端高一端低,也是可以的,A错误。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估读,B错误、C正确。作v -t图像时,若各点与直线拟合,则作直线并使直线经过尽量多的点,D错误。
2.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 平衡摩擦力时,应将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 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 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后接通电源
D.“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如不满足,对探究过程也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平衡摩擦力时,不把悬挂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即不对小车施加拉力。在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薄木块,反复移动其位置,直到拖在小车后面的纸带上打出的点距均匀为止。设木板的倾角为θ,则平衡摩擦力后有mg sin θ = μ mg cos θ,即θ = arctan μ,θ与小车的质量无关,故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放开小车。实验要求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因为只有这样,重物的重力才近似等于细绳对小车的拉力。正确选项为B
3.(多选)对于同一电磁打点计时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交流电的频率增大时,打点时间间隔变小
B.当交流电的频率增大时,打点时间间隔变大
C.当纸带运动速度增大时,打点时间间隔增大
D.当纸带运动速度增大时,打点距离间隔增大
【答案】:AD
【解析】:交流电的频率增大时,打点周期变小,所以打点时间间隔变小,选项A正确;纸带运动速度增大,打点距离也会增大,但打点周期只与交流电的频率有关,与纸带运动速度无关,选项D正确. www.21-cn-jy.com
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
44.0
62.0
81.0
100.0
119.0
138.0
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其倾角,由公式a=tanα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21cnjy.com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答案】:C
【解析】:方法A偶然误差较大。方法D实际上也仅由始末两个速度决定,偶然误差也比较大。只有利用实验数据画出对应的v-t图象,才可充分利用各次测量数据,减少偶然误差。由于在物理图象中,两坐标轴的分度大小往往是不相等的,根据同一组数据,可以画出倾角不同的许多图象,方法B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图象找出不同时刻所对应的速度值,然后利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即方法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减小实验误差来说,下列方法中无益的是( )
A.选取记数点,把每打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
C.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D.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
【答案】:B
【解析】:用计数点的方法,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可减小测量误差;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可以减小因速度变化不均匀带来的误差。21·世纪*教育网
6.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所得纸带点间距过密,若利用该纸带分析小车运动情况,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每隔9个点取一计数点,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2 s
B.每隔2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04 s
C.只研究纸带后端几个间距较大的点所在区域
D.只研究纸带前端几个较密的点所在区域
【答案】:A
【解析】:实验中既要考虑减小实验测量时的相对误差,又要得到尽量多的数据以减小误差,只有选项A可行.
7.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得到的纸带打的点很稀,这是由于( )
A.接的电压太高 B.接的电源频率偏高
C.所挂钩码太少 D.所挂钩码太多
【答案】: D
【解析】:电压的高低不影响点的疏密,故A错,电源频率偏高、钩码太少都会使打的点较密集,故B、C错,只有D对. 21*cnjy*com
8.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带上可以每隔任意相同数量的点选取一个计数点
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进行估读
C.作v-t图象时,所描曲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
D.在数据处理时,常用公式法和图象法
【答案】: C
【解析】:可以每隔任意相同数量的点选取一个计数点,但相隔四个点时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计算时更方便,A对;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要进行估读,B对;作v-t图象时,应使尽量多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离线较远的点大胆舍弃,C错;数据处理可选择公式法和图象法中的某一方法,D对.
9.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也不能一端高一端低
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在打点计时器上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
D.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
【答案】: A
【解析】:实验中调节滑轮的高度使小车、纸带、细绳和定滑轮上边缘在一条直线上,减小摩擦即可,不强调长木板的两端高低,A错;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在打点计时器上,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要使小车停止运动,B、C、D正确.21·cn·jy·com
10.(多选)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三条纸带,分别以间隔相同点迹的方式依次剪成短纸条,按先后顺序一端对齐粘贴在一起.然后用平滑线段将各段纸带顶端的中点连起来,形成如图所示的图象,则根据纸带的特点即可研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来源:21cnj*y.co*m】
A.图甲表示物体处于静止
B.图乙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图乙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
D.图丙表示物体的速度先随时间均匀增加,后保持不变
【答案】: CD
【解析】:短纸带的高度即表示相应时间内物体的位移Δx;因点迹间隔相同,故发生各位移Δx的时间间隔Δt相等,而纸带宽度是相同的,正好可以用水平方向的宽度来表示时间.Δt相同时,v=∝Δx,即纸带的高度恰可反映小车的速度大小.综上可知,平滑的线段可表示物体运动的v-t图象,故选项C、D正确.21教育网
11.(多选)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对于减小实验误差来说,下列方法中有益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选取计数点,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
C.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D.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不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
【答案】: AC
【解析】:选取计数点可以使用于测量和计算的相邻点间的间隔增大,在用直尺测量这些点间的间隔时,在一次测量绝对误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相对误差较小,因此A正确.在实验中,如果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过小,打出的点子很密,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测量准确度会降低,因此小车的加速度略大一些较好,B错.为了减小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舍去纸带上过于密集甚至分辨不清的点是必要的,因此C正确.如果实验中所用长木板各部分的平整程度和光滑程度不同,小车的速度变化会不均匀,从而导致实验误差的增大,因此在实验前对所用长木板进行挑选、检查是必要的,所以D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2.学生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打出的点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是因为( )
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稳定?
C.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压太低?
D.振针到复写纸的距离太小
【答案】: D
【解析】:由于振针到复写纸距离太小则在很短的时间内,纸带还未运动一定距离就打下一个点,就会形成一些短线.2·1·c·n·j·y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________电源.
A.低压交流
B.低压直流
C.220 V交流
(2)某同学利用电火花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用代号表示).2-1-c-n-j-y
①电火花计时器 ②刻度尺 ③秒表 ④带滑轮长木板
⑤小车 ⑥纸带 ⑦天平
【答案】:(1)A (2)③⑦
【解析】:(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为6 V以下的低压交流电源;
(2)“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时间可据打点纸带求得,不需要使用秒表;实验中不测量质量,不需要使用太平.故不需要的器材是秒表和天平.【版权所有:21教育】
14.电火花计时器正常工作时,其打点的周期取决于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 电源,电火花计时器使用 电源,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交流电的频率 交流 交流 220
【解析】:电火花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交流电频率的倒数,故打点周期由交流电的频率决定,两种打点计时器都使用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V21*cnjy*com
15.在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时,根据 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若所得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则表明小车做 .
【答案】:图象的形状 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速度时间图像的形状可以看出小车具体做什么运动,如果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则斜率不变即加速度不变,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做此实验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先接通 ,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 .
要防止 落地,避免 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答案】:(1)电源 小车 (2)钩码 小车
【解析】: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要防止钩码落地,避免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www-2-1-cnjy-com
实验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17.如图甲所示,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小车开始在水平玻璃板上运动,后来在薄布面上做减速运动。所打出的纸带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单位:cm)如图乙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间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s。试用作图法(v-t图象)求出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
【答案】:0.85m/s
【解析】:设对应点1、2、3、4、5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1、v2、v3、v4、v5,则有
v1=cm/s=75cm/s=0.75m/s,
v2=cm/s=65cm/s=0.65m/s,
v3=cm/s=55cm/s=0.55m/s,
v4=cm/s=45cm/s=0.45m/s,
v5=cm/s=35cm/s=0.35m/s,
以速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小车在薄布上做减速运动时的v-t图象。将图象延长,使其与纵轴相交,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小车做减速运动的初速度为0.85m/s,即为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
18.光电计时器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①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图②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上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 s和4.0×10-3 s.用精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为d,其示数如图③所示.
(1)滑块的宽度d=________ cm.
(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 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由此测得的瞬时速度v1和v2只是一个近似值,它们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________,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________的宽度减小一些.
【答案】:(1)1.010 (2)1.0 2.5
(3)平均速度 滑块
【解析】:(1)d=10 mm+0.05 mm×2=10.10 mm=1.010 cm.
(2)v1== m/s=1.0 m/s
v2== m/s=2.5 m/s.
(3)v1、v2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平均速度,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滑块的宽度减小一些
19.关于打点计时器的时间间隔,下列是四位同学各自发表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越高,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B.纸带速度越大,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C.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由电源的频率决定
D.如果将交流电源改为直流电源,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保持不变
(2)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 电源的计时仪器,若电源频率是50 Hz,则它每隔 s打一个点,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 接通电源, 释放纸带。
【答案】:(1)C (2)交流 0.02 先 后
【解析】:(1)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只与交变电流的频率有关,与电压、纸带速度都无关,A、B错误,C正确;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可知,如果将交流电源改为直流电源,计时器无法工作,D错误。
(2)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若电源频率是50 Hz,则它每隔0.02 s打一个点,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20.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________的仪器,它使用低压交流电源,如果电源的频率是50 Hz,它每隔________打一次点.在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实验点未画出),分别标为0、1、2、3、4、5、6……用刻度尺量得各计数点到计数点0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
(1)打点计时器打计数点1时,小车的速度v1=________m/s.
(2)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若在实验过程中,电源的频率忽然略高于50 Hz,实验者又不知电源频率已改变,这样计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是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的.
【答案】:时间 0.02 s (1)0.34 (2)0.88 (3)偏小
【解析】: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时间的仪器,因为它使用的电源周期为0.02 s,所以它每隔0.02 s打一次点.
(1)打计数点1时的速度等于打点0到2时的平均速度,即v1= m/s=0.34 m/s.
(2)从纸带中的数据可得:x1=3.00 cm,x2=6.80 cm-3.00 cm=3.80 cm,x3=11.50 cm-6.80 cm=4.70 cm,x4=17.10 cm-11.50 cm=5.60 cm,x5=23.51 cm-17.10 cm=6.41 cm,x6=30.92 cm-23.51 cm=7.41 cm,打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5×0.02 s=0.1 s.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可得a1==0.87 m/s2,a2==0.87 m/s2,a3==0.90 m/s2,a==0.88 m/s2.
(3)频率偏高,则打点时间间隔偏小,代入计算的时间大于实际的时间,使得计算出的加速度值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