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琥珀》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5《琥珀》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7:5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1.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通过多种途径寻求答案。
2.掌握琥珀形成的科学原理。
3.感受并欣赏文章中所用语言的生动性。
4.深入了解琥珀的形成原理及作者想象的依据,用条理清晰的语言详细介绍琥珀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的科学根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孩子们,本次课程我们将探索一篇名为《琥珀》的文章。
首先看看“琥珀”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两字的左边都带有“王字旁”,右侧部分负责发音,它们均为形声字。
追问:回忆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还有哪些字同样使用了王字旁
预设:诸如玻璃、珍珠、玛瑙、瑞、瑜、环……
2.引入”琥珀”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图片一探究竟,这些带“王字旁”的字代表的物品有何共同特质
预设1:它们通常十分美观,具有光泽,晶莹剔透……
预设2:我认为这些都是珍贵的宝物……
小结:如同学们所述,含有此偏旁的字大多关联珍贵的玉石或类似物品,因而“王字旁”亦称为“斜玉旁”。随着汉字的演化,它们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式。试想,“琥珀”是否也具备如此的美丽和光泽呢
3.提出问题,探究课文内容。
老师:既然你已对琥珀有所了解,那么关于”琥珀”,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预设1:到底什么是琥珀
预设2:琥珀的外观与其他宝石略有不同,它也是像珍珠和玛瑙那样完全天然的吗
预设3:我注意到书中的琥珀内部还有小昆虫的存在,这是怎么回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指导思路:同学带着问题自行阅读课文。特别留意新学的字词,稍后来分享你们的识记方法。
2.展示新词,验证学习成果。
出示:琥珀澎湃松脂拂拭怒吼美餐晌午冲刷埋没推测详细一番挣扎前俯后仰热辣辣嗡嗡叫
(1)多种形式复习新词:接龙领读、随机点名读 ……
学习多音字”扎”
“扎”的读音在课文”挣扎”中为zhá, 它还有其他两种读法,分别是zhā (如“扎针”)和zā (如“包扎”)。
(2)分享记忆字词的策略。
预设:通过相同部首的词语如“琥珀”、“澎湃”、“拂拭”、“挣扎”,利用形旁表示意义的规律;区分“晌”与"响”,晌午表示中午,日正当头,故有日字旁;区分”拭”与“试”,拂拭需用手,因此有提手旁;“埋”须入土,故用提土旁……
3.引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餐和番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餐:确保下方的“食”字部分笔画流畅,支撑上面的部分,同时最后一笔应由“捺”转为“点”。
番:上半部分的首笔应写短的平撇,竖画两侧的点位置适合,撇捺舒展覆盖下面的“田”。
4.学生自我练习,老师巡回指导,提供个别帮助。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预设1:琥珀是松柏树脂形成的化石。板书(松脂化石)
预设2:文中的琥珀里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科学家根据它们的样子,推测了几万年前的故事。板书(苍蝇蜘蛛)
预设3:课文讲了这块琥珀是如何形成和发现的。板书(形成发现)
2.启发质疑思考。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了解到的内容,把不懂的地方用提问的方式提出来。
预设问题1:“松树会腐烂,那为什么由松树脂形成的琥珀不会呢 ”
预设问题2:我发现文中频繁出现了许多与时间相关的表达,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点拨:在这里,我们看到大家的提问既有针对文章主题的,也不乏从内容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入手的,甚至一些同学融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多维度的探寻——我们可以通过搜索资料、咨询他人或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寻找答案。记在黑板上(题目内容表达方式……)
3.使用表格帮助我们整理文章的结构。
接下来:让我们利用时间线索,整理出文章的主线。
同时,将表格内容转化为脉络图,这样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就变得一目了然。记在黑板上(推测)
四、课后作业
1.复习新词,练习叙述。
2.借助表格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深入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推测的根据
1.上一课,大家就文章的标题、内容、表述方式等提出了许多问题,并通过相互交流找到了一些答案。现在,我们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2.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预设问题1: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预设问题2:作者如何得知“太阳暖暖地照射着大地”
预设问题3:为什么对苍蝇的描述如此详尽,仿佛作者亲眼所见一般
3.对于上述问题,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预设问题1: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在炎热的夏日,且发生在松树林中。
预设问题2:因为这块琥珀内含有苍蝇和蜘蛛,这表明当时的温度很高,足以使松脂融化。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 便提到“太阳暖暖地照射”,这是形成松脂球所必需的气温条件。
预设问题3:尽管作者未曾亲见,但当我读到文章末尾的这句话“从这块琥珀中,我们可以推测出数万年前发生的故事的细节……时,便立刻明白了这是作者的推断。
4.探寻”推测”的根据
(1)什么是推测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推测,即基于已知事实进行的合理想象和有根据的猜测。
记在黑板上(合理的想象与有根据的推测)
(2)文章中哪些内容是已知的事实 哪些又是作者的推测呢
预设:眼前的琥珀形态是已知的;琥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显然作者不可能亲眼见证,他是通过推测得出的。
(3)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找出推测的根据。
(板书:段落想象的情形推测的依据)
静心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作出了哪些推测,他的依据又是什么 先自己思考,再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二、故事情节梳理与语言鉴赏
1.结合琥珀的形成,分析故事线索。
指导思路:故事叙述应包含若干核心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回顾琥珀形成的知识点,思考这一自然过程如何被构建为一个故事。
出示:
故事六要素
时间:很久很久以前(约莫几万年前)的一个夏日
地点:离海很近的松树林(一棵老年松树上)
人物:苍蝇和蜘蛛
起因:蜘蛛想吃苍蝇
经过:正当蜘蛛扑向苍蝇,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而且松脂不断滴落,积成一个松脂球。
结果:几千年之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被海边的渔民和儿子发现。
指导思路:本文通过讲述琥珀的形成与发现,带我们进入一个既生动又有趣的故事世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琥珀特性的观察与合理推理,并非空穴来风。
2.对照“阅读资料”,深入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1)学生独立阅读。
(2)分析过程:松树分泌流动的树脂→树脂被埋藏,有机成分挥发,转化为坚硬树脂→树脂中有机成分继续挥发,最终石化成琥珀。
(3)读读“阅读资料”,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区别与联系。
出示:教材课后第4题:
相同:写的都是琥珀的形成过程;
不同:课文的语言更生动,表达更形象,就像在讲故事。
3.探索语言之美,感受其鲜活之处。
(1)教师引导:请大家寻找课文中的生动表述,并标记出来。
(2)学生自行阅读并标记。
(3)班级分享,引导朗诵。
出示: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4)追问:这一系列动作描述让你感受到小苍蝇的怎样的生活状态
预期答案:轻松自由、愉悦、舒适……
(5)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期答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阅读时仿佛能见到其场景,充满趣味;同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指导思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语言的生动性,区别于一般的科普说明文。
三、借助支架,复述故事
1.教师引导:经过学习,同学们已对琥珀的形成条件及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有了清晰的理解,接下来让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争取把琥珀形成的过程说清楚,抓住细致讲生动。
2.学生利用小组讨论整理的表格和故事要素进行复述,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指导重点:①小苍蝇与蜘蛛动作的详细描述;
②清晰阐述琥珀形成的各个阶段。
四、实践作业,拓宽学习视野
1.故事创编:
(1)追问:蜘蛛真的是在捕食苍蝇时被困于琥珀之中吗 你认为它们之间还有其他可能发生的故事吗
(2)教师引导:考虑到琥珀中既有苍蝇也有蜘蛛,作者柏吉尔据此构思了这样的一则经典故事。如果琥珀中包含 了蚂蚁、蜜蜂或者树叶等,会诞生怎样的传说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创作一段故事(写一段文字)。
2. 《琥珀》这篇文章选自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玻璃棺材》——生动形象,对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这本书,里面充满了许多精彩的科学小故事!这本书是孩子们极其喜爱的“科普童话”。
五、板书设计
5琥珀
合理想象 科学推测
讲故事:时、地、人、事(起因、经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