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测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
(满分80分)
题号 客观题 主观题 总分
1—10 11 12 13 14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唐太宗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以前是农民起义的将领,有的曾效力于他的政敌,如魏征还曾策划要谋害他。但唐太宗对他们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表明唐太宗( )
A.以民为本 B.勤于政事 C.用人唯贤 D.勤俭治国
2.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
A.公开公平竞争 B.注重门第家世 C.取士方式多样 D.关注道德品质
3.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反映出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唐朝时期武将掌权的危害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4.王安石变法期间,政府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与以上内容相符合的是( )
A.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人 B.官僚地主无法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C.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促进农业发展 D.增加赋税收人,解决了财政危机
5.《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据此可知,元朝驿站的设置( )
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C.扩大了元朝的疆域 D.加强了全国各地的联系
6.《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表明( )
A.泉州是当时重要的商港 B.马可·波罗曾到达元大都
C.元朝的造船技术很发达 D.元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7.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宋代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贷,到了清朝,有些当铺还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B.商品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
C.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D.城市规模和商业范围扩大
8.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与“人为地隔绝于世”相关的史实是( )
A.设立军机处 B.人地矛盾加剧
C.大兴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9.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下面是李华同学制作的“唐诗宋词中的节日”知识卡片,从中看出传统节日( )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即春节。“屠苏”是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浸泡的酒,饮此酒可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佳节”指重阳节。“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灾镇邪。
A.承载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B.是有关信仰与崇拜的载体
C.在传承中不断进行创新 D.建立在农历节气的基础上
10.手工业者、各类苦力贫民、游民隶役、商人作坊主甚至部分城市下层文人,对通俗娱乐的需求,包括对读物的需求日渐明显,推动明清小说逐渐走向繁荣。材料叙述的是明清小说发展的( )
A.特点 B.目的 C.原因 D.影响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0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1题10分,12题12分,13题12分,14题16分,共50分。
11.中外交流 科文出新。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诸业并举·共创繁荣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走近历史图片,通过展板展示国际之间的交往,科技文化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的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项目任务】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图说历史·中外交流”为主题,整理了部分历史图片信息,准备布展
汉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历史 名片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入选理由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往来,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② 宋代造船业发达,海路交通畅通,海外贸易繁荣,促进中外经济和科技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④
(1)问题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分别为②和④写出入选理由。(6分)
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科技文化·推陈出新”为主题,搜集了如下图文资料设计展览
(
①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②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③李白《将进酒》
④孙思邈《千金方》
⑤僧一行《大衍历》
⑥杜甫《忆昔》
⑦颜真卿《颜勤礼碑》
)
(2)问题2:请将上面备选资料的序号填人下面对应的展板中,并据此为这一板面写出结语。(4分)
前言 为了解隋唐科技与文化,再现繁荣盛世的景象,举办本展览。展览共分三个板块。 展板一 叹为观止·科技篇 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 诗意盎然·文学篇 ______________ 展板三 妙笔丹青·书画篇 _______________
结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民族交融·巩固统一 妥善处理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的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隋唐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原汉族统治者基本把周边的民族地区视为蛮夷之地,把生活在周边的民族地区的人民称为蛮夷……但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从唐太宗开始,民族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开放、兼容并蓄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原汉族统治者”民族思想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举一例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历史事件。(4分)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交融。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出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出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状况。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4分)
材料三 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俗”。这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简述清朝历代统治者是怎样利用这一原则管辖西藏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1分)
13.建筑风貌·凝聚文明 建筑是用木石写成的史书,是凝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全长 3200 多公里,连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8省市,是世界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沟通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孕育滋生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文化形态,沿线物质文化 遗产超过 12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余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地区。
—摘自光明日报《大运河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后为清朝所沿用。明永乐(1406-1420年)完成了紫禁城及皇城的宫殿、门阙、城池,围绕中轴线的太庙、社稷坛、天坛、鼓楼、钟楼等一系列建筑。1546年,完成包围京城正南面的外城,因而北京城便是一个凸字形的轮廓。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一切城墙和沟池的修建,都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帝王的统治,一切庙字建筑都要烘托帝王的威严。
—摘编自《北京史》
材料三: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在梁架上,建造富有装饰效果的斗拱,用来减少横梁与立柱交接点的剪力。在平面布置上,中国建筑一般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组成,并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这种建筑组群,在艺术效果上和欧洲建筑有着一些根本的区别。
—摘编自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如识,说出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并从不同的视角评价大运河(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和政治理念。(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4分)
14.政权稳固·多元一体。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
【历程·见证中央集权】(4分)
(1)根据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单元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图中①②③处内容的完整性;并以明朝为例进行说明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人物·见证历史曙光】(4分)
历史人物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曙光。请对第一组人物的文学作品或第二组人物的事迹进行解说。(4分)
第一组:文学人物 第二组:民族英雄
图一:玄奘 图二:曹雪芹 图三:戚继光 图四:郑成功
【统一·见证历史发展】(8分)
元朝统一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行省制
(3)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重要内容。请以“元朝的统一和巩固”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测试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B D A B D A C
11.(1)问题1:②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④郑和七下西洋,时间长,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2)问题2:展板一:②④⑤(1分)展板二:③⑥(1分)展板三:①⑦(1分)
结语: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成就斐然,且不断推陈出新,有很大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开放的盛世景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12..(1)变化:由轻视到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历史事件:文成公主人藏;金城公主入藏;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模式:辽、西夏和北宋政权并立,形成了“分裂制据”的局面(2分)。说明:辽、西夏学习汉族文化,创制文字和设立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与辽、西夏进行边界贸易往来等史实说明了“割据中有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3)原则:尊重民族差异(或“从俗从宜"“各安其俗”);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措施: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建立金瓶掣签制度(每点2分,共3分)
(4)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言之成理即可)
13.(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加重人民负担;加据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的灭亡。(4分)
(2)布局特点:明朝北京城有紫禁城、皇城、内域和外城四个部分;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从宫城到外城沿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布局均衡、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任答一点,合理即可2分)政治理念:皇权至高无上;中正理念;等级秩序严明等。(任答一点,合理即可,2分)
(3)本制结构为主:建有起装饰与减少剪力作用的斗拱;组成庭院建筑组群。(答出2点合理即可,4分)
(1)①行省制②地方③军机处
说明: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权分六部:废除承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设立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任选一例)
(2)第一组:图一:《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图二:《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和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全书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第二组:图三戚继光:明朝中后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在沿海地区猖獗,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倭患,此后与其他抗倭将领先后消灭福建、广东地区倭患,保卫了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图四郑成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标题:元朝“统一·巩固”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总之,元朝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评分说明: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紧扣题目并进行阐述和扩展可得8分,之后按等级逐条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