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一个豆荚里的
五粒豆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
认识“豌、按”等字,会写“豌、按”等字,会写“豌豆、按照、暖洋洋”等词语。
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通过对所提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
2
3
4
教学目标
5
引导学生探讨“哪颗豌豆最了不起”,了解怎样的生命才最有意义,最了不起。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陆九渊
求学问的弊病在于提不出疑问,其实有了疑问就是有了长进。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提 问
针对部分内容或全文提问
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提问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wān àn jiānɡ yù jiē tāi qiú kuànɡ yì
豌 按 僵 预 揭 苔 囚 框 溢
一、课前谈话,聚焦“问题”
苹果 宫殿 皇后 魔镜 小矮人 安徒生 小孩 骗子 新衣服 皇帝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一、课前谈话,聚焦“问题”
“框”由“木”和“匡”组成;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为学”指的是学术研究,“患”意为
担忧。你能结合这两个词的含义解释一下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术研究中担心没有疑问,有疑问才能
有所进步。
思考: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框”由“木”和“匡”组成;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
提出我们的问题呢?
思考:
“框”由“木”和“匡”组成;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荚 豌 按 僵 预 揭 苔 囚 框 溢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框”由“木”和“匡”组成;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框”由“木”和“匡”组成;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指导书写:
豌 按 舒 适 暗 恐 僵 硬 枪 耐 探愉 曾 沟 溢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豌、按、枪、探、愉、
沟、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豆荚里的五粒豌豆成熟,被射出来,设想未来。(第1-12自然段)
第五粒豌豆在缝隙中生长,陪伴生病的女孩逐渐康复。(第13-21自然段)
五粒豌豆的各自命运。(第21-24自然段)
1
2
3
根据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划分:
提问:谁能来分享一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什么?
思考:如果将这个故事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你会如何划分段落呢?
分享你们的问题,尽量按照自然段的顺序进行汇报。请其他同学仔细聆听,看看他提出的问题是否也是你所关心的。
豌豆为什么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
为什么“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而不是“站”在那儿或“躺”在那儿?
五粒豌豆为什么要前往远方?
为什么描述第五粒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
五粒豌豆的愿望各是什么?它们的结局如何?
为什么妈妈称一株豌豆苗为“一个小花园”?
为什么原本虚弱的小姑娘看到第五粒豌豆后感觉好转了呢?
难道豌豆对她施了魔法?
……
四、问题的提出与分类整理
1.阅读故事,学生提出问题。
四、问题的提出与分类整理
“框”由“木”和“匡”组成;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谁来读一读这三个问题?其他同学仔细听,从提问的角度看,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
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
四、问题的提出与分类整理
针对某部分内容的问题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针对整篇文章的问题是在读完故事后,结合整体情节提出的。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框”由“木”和“匡”组成;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针对部分内容提问:
课文中提到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生长得很好,这是为什么?
母亲为什么将一株豌豆苗称作“一个小花园”?
针对全文提问:
掉进水沟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杰出的吗?
思考:
“框”由“木”和“匡”组成;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四、问题的提出与分类整理
按照针对部分内容和全文提问的分类要求,将自己的问题分类贴到“小组问题清单”中。
引导:
四、问题的提出与分类整理
思考:
“框”由“木”和“匡”组成;
“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
“豌—碗”是形近字;
“囚—因”是形近字。
针对全文,我们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传达什么?
故事的主角是第五粒豆,为什么作者还要描述其他四粒豆呢?
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查阅工具书、网络搜索资料、结合生活经验或通过课外阅读等。
五、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提问: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都尝试过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的方式:
“我能解决问题。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2
为什么母亲会将一株豌豆苗称作“一个小花园”?
问题:
课文中提到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生长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呢?
掉进水沟里的那颗豌豆真的最了不起吗?
1
黑头发黑眼珠小女孩图片
五、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3
六、课堂总结
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提问和针对全文提问有什么不同?
针对部分内容提问 针对全文提问
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针对第五粒小豌豆的生长提的) 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结合前后故事情节,对比五粒小豌豆的整个经历提的)
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针对母亲的一句话提的) 题目写的是“五粒豆”,为什么内容重点写了第五粒豆和小女孩之间的故事呢?(结合题目和整篇课文内容提的)
为什么小豌豆们觉着外面的世界也都变黄了?(针对第3自然段提的) 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结合第五粒小豌豆的经历和小女孩的经历来提的)
六、课堂总结
针对课文的部分内容提问和针对全文提问有什么不同?
针对部分内容提问题,就是根据某处语句、某个段落或者某个情节提出自己的问题。
针对全文提问题,就是读完故事,联系前后情节,结合全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七、 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和同学们分享。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陆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