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种植。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棉、麻、茶、甘蔗、蔬菜、果
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概括材料一中图1、2工具的共同作用。(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宋南北方户数发生的变化,概括这一变化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
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4)综上所述,请你就当今我国农业发展提出建议。(2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即
各族共同的君主。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
者是也。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列举其在位期间民族交往的史实一例。(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皇帝所说的“守国之道”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康熙
皇帝稳固“边境”的史实一例。(4分)
(3)综上所述,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期,吏治腐败和封建剥削加重,起义不断发生。宋神宗决心变法图强,
以改变局面。变法涉及财政经济、军政、教育和科举方面,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
到了某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宋神宗死后,除教育和科
举的部分改革外,其他新法全部被废除。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朝万历九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改革。此外,还正
在整理驿递、裁汰冗官、整理学校方面多做改革。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吏治有了很大
改变,财政亏空变得绰有剩余。但由于改革触及了一些权贵的利益,最终大多付之东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中改革的名称。(4分)
七年级历史第5页(共6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改革的相同点。(6分)
(3)综上所述,请写出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含嘉仓是隋唐时期最大的国家粮仓,被誉为“天下第一仓”。含嘉仓始建于隋
朝,位于当时东都洛阳的含嘉城内…大量的粮食通过水路从江南运输到洛阳。关中地区
遇到灾荒缺粮时,朝廷就从中及时调拨,稳定市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洛阳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系当时在洛山、陕两省的巨商大贾
集资修建而成,供其经商、聚会、议事等活动之用。会馆坐落于洛阳城南关附近,这里水
陆通汇,成为山陕商人们开辟中原市场及实现商品货物转运重要的集散枢纽之地。
—摘编自楚程茜《洛阳山陕会馆建筑艺术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粮食从江南运到洛阳的水路名称,概括洛阳在隋
唐的地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洛阳山陕会馆的历史价值。(4分)
(3)综上所述,指出历史遗址遗迹对研究历史的作用。(2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建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消除唐后期以来地方权重、武将跋扈等
现象。宋初统治者为此殚精竭虑,制定了一系列富于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专制集权得到
空前强化。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秦汉宰相位高权重、总领百官。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权力大至可与皇权抗衡。
隋唐时期三省分权,相互制约,皇权得到加强。宋朝皇权高度专制,宰相的行政权和财权被分
割,皇权进一步加强。明初,废丞相,皇权在与相权的博弈中取得胜利,从此再无君相之争。
—摘编自鲍麒方《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材料三清代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到雍正时已发展到最高水平。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3)举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2分)
(4)综上所述,写出这些制度或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4分)
七年级历史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