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调研测试(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调研测试(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0:4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①,非是而欲餍②阅者之心难矣。《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罹③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
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 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④。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材料二:
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他认为在礼法禁锢的现实中,情感没有自由实现的天地;可是,梦想是不受礼法束缚的,故有“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之说,主张“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创作观。《牡丹亭》写的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梦中之情”,抗衡现实中“有法之天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直接受到汤显祖影响。《红楼梦》中,以宝玉为中心、众女儿们为群体,大观园构成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在情感与礼法的对立中,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构成了真与假、有与无、是与非相互颠倒和转换的关系。第五回,太虚幻境入口处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所追求的情感理想,是与贾府的礼法原则相对立的。第34回,宝玉挨打后,黛玉看望,哭着对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的“死不悔改”正是对礼法家教的坚决抵触。这样的颠倒和转换,不仅揭示了理想境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而且深刻展现了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太虚”一词出自《庄子》,曹雪芹以“太虚幻境”作大观园的理念原型,其深刻寓意是:这个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是人心中最本真的理想,是人与生俱来而自然而然的企盼。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关于贾宝玉,脂砚斋有“情不情”之说:“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所谓“痴情”,就是指宝玉情系万物的自然率真和广博无限。
宝玉对大观园中的丫鬟们,无论远近亲疏,甚至无论认识与否,只要遇见她们痛苦、为难,总是给予关照和维护。宝玉无私地关爱大观园中这些弱势女儿们,无缘无故而用心深细,是凭常人之眼不可测度的。
第二十八回,宝玉收拾一怀落花来寻黛玉,在远处听到她吟唱《葬花词》当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巨大的悲痛袭上心头,恸倒在山坡上。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预感,触发了宝玉对个体生命消亡的终极悲痛。他想到林黛玉等女儿们和自己“都将到无可寻觅之时”,继而想到:“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宝玉为个体生命必然消亡而哀痛,他并不企求解脱,也不因此绝望。写“葬花”一节,曹雪芹用两句诗作结束:“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这两句诗将无可排解的生命消亡之终极预感,化解到天地自然的生气运行中。
太虚幻境还有一副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这当是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曲唱腔《皂罗袍》化出,写出在春天美好与家庭束缚对立中,杜丽娘感春、惊春和伤春的心情,表达少女向往自然和自由的理想。曹雪芹的化写,将汤显祖抒发的女儿之情,提升到对人生根本困境的体认和表达。“幽微灵秀地”,直指“太虚幻景”(大观园),实指人心深处,生命根本而美好的境界。“无可奈何天”,就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摆脱的束缚和困厄。在现实中,生而为人,都会有许许多多无奈,而且还有根本性的无奈—死亡。同时,人之为人,在一切桎梏之下,还有一番来自生命本身、与天地同生长的、无限的美和力量。说不尽、无人解是大悲剧,在不可解悟与不能解脱的悲剧中,生命精神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蕴。人生的无奈和烂漫,都是生活着的不可解悟,令我们为之歌哭。
(摘编自肖鹰《〈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注】①亨:顺达;②餍:满足;③罹:遭受;④人生之所固有故也:人生本来就固有的情况导致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的“痴情”,不仅表现为对黛玉的真挚爱恋,还反映在他情系万物的自然率真和广博无垠,如关爱身边的丫鬟们。
B.《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其突破了我国戏曲、小说的传统写法,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属于王国维所言的“第三种悲剧”。
C.《葬花词》生动地表达了林黛玉对自我人生的感悟,“花落人亡两不知”一语触发了宝玉对个体生命易逝的感伤。
D.曹雪芹在文学创作理念上受到汤显祖的直接影响,创造一个“有情之天下”来表达对礼法禁锢的思索与抗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了中国古人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中国古代的戏曲和小说作品大多是大团圆式结尾。
B.大观园是曹雪芹构建的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体现生命的本真和美好,可以消解摆脱现实人生的各种困境。
C.材料二借助《红楼梦》的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揭示人生的无奈,与材料一“通常之境遇”观点相反。
D.《皂罗袍》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抒发了杜丽娘在家庭束缚下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3.下列有关《红楼梦》的内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第一回贾雨村对月寄怀:“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B.第三回词:“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C.第五回曲:“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D.第五回秦可卿房内一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4.两则材料对悲剧的美学意蕴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王国维认为《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又认为“《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那这两部作品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药(节选)
鲁迅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地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地垂着;笑嘻嘻地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地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地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地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①,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小栓慢慢地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地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地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
“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注】①指作品中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者夏瑜。
6.下列对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的细节,既暗示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奔波操劳,又烘托出他对小栓病情的焦虑担忧,为下文他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愚昧行为埋下伏笔。
B.夏三爷因告发亲侄夏瑜而得二十五两银子,独自落腰包,其行为不仅暴露了人性的贪婪自私,也折射出底层民众在利益诱惑下的道德崩塌,更凸显了封建制度下亲情的扭曲。
C.华大妈听到“痨病”二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这一神态变化既体现她对儿子病情的敏感忌讳,又表现出她面对康大叔时的隐忍讨好。
D.众人听到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言论后,先是“眼光板滞,话也停顿”,随后又恍然大悟,说明他们被夏瑜的思想触动,内心产生了觉醒。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采用双线结构,华老栓为子买人血馒头治病是明线,夏瑜革命牺牲为暗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林冲经历为线索,是单线结构。
B.选文借茶馆众人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促织》围绕促织展开,情节曲折多变,两个文本都精心设计了情节来吸引读者。
C.选文“人血馒头”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变形记》里格里高尔变成的甲虫象征着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异化状态。
D.选文借华老栓夫妇视角展现社会黑暗,《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视角呈现贾府风貌,两个文本都采用有限视角展开叙事。
8.康大叔是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9.钱理群在《鲁迅作品十五讲》中说:“鲁迅笔下的‘病’,不仅是身体的病症,更是精神的病态。”请结合选文中“人血馒头”的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立谈之间A存郑于将亡B不惟退C秦师D而又得E秦置戍而去F何移之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动词,表判断;与《鸿门宴》中“我为鱼肉”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B.厌,满足,与《六国论》中“暴秦之欲无厌”的“厌”意思都相同。
C.说,通“悦”;与“烛之武出说秦穆公”中的“说”意思不同。
D.以,用;与《六国论》中“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烛之武以“亡郑利晋弊秦”“舍郑利秦”的对比,说服秦伯退兵。
B.材料二认为秦穆公背晋亲郑的根本原因是被烛之武高超的游说技巧打动。
C.材料二用“弃强援、附弱国”等排比句,揭示了秦穆公逐利的根本目的。
D.材料二指出秦穆公对郑国的亲近是暂时的,未来可能因更大利益改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4.“说服人的永远不是语言,而是对对方利益的洞察”,这一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赏心亭①
(宋)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泪已流。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瓜步:即瓜步山。与建康隔长江相对。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以“昔”“今”起笔,隐含人生漂泊的感慨;陆诗以“蜀栈秦关”“今年东游”开篇,回顾岁月流逝,点明行程。
B.杜诗的颔联从宏观视角落笔,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无边;陆诗的颈联用萧瑟秋景,渲染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
C.陆诗写全家平安顺遂地穿过黄牛峡后,带着半醉的兴奋,来探访白鹭洲的秋景。写出了作者乘兴东游的闲适之情。
D.两首诗均以登楼(亭)为线索展开,杜诗由景及情层层递进;陆诗则先叙事写景再直抒胸臆,结构层次各有特色。
16.两首诗都写了“流泪”,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流泪”的原因有何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用比喻手法勾画出金陵山水的壮丽,成为后世传诵的写景名句。
(2)班会上,班主任引用了《谏太宗十思疏》中“ , ”来提醒大家不要沉迷玩乐,要自律,要坚持。
(3)“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例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常听到有人生气时说“气死我了!”,那么生气都有哪些危害?真的会死人吗?( 甲 ),生气可能并不会立马要命,但对于本身有疾病的人群来说,过度生气,可能真的就会被气死了。我们在生气时,心跳增速,血压增高,血流增加,大量血液会涌向心脏,心脏只好“疲劳驾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车祸现场”。
常常听人说“气大伤肝”,此言不虚。肝脏在我们体内的地位 A ,肩负着“解毒”的重任。在生气时,我们体内分沁一种神经类物质叫儿茶酚胺,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相应地产生的毒素也增加,肝脏超负何工作,功能出现紊乱。( 乙 ),还伤肺。在生气时,我们的呼吸就会变得很局促,肺泡不停地扩张,没有得到适当的收缩。如果总是生气,处于我们常常讲的“肺都气炸了”的状态,肺功能就会出现问题。同样,胃肠道感受到“生气信号”后,活动会受到抑制,蠕动减慢,胃酸增多,胃部出现不适症状。
由此看来,生气的危害不容忽视,心、肝、肺、胃等重要部位无一幸免。所以,我们遇事不要暴跳如雷,应尽量保持 B 的状态。①在感受到生气情绪时,②应该通过我们深呼吸或者转移注意力等方法,③使自己保持冷静;④生气后切忌暴饮暴食,⑤否则会提高消化负担;⑥也不要剧烈运动,⑦以免造成心脏耗氧量增加,⑧导致心肌缺氧。
18.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9.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最好将“超越别人”的想法,转变为“超越自己”的想法。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D 3.C 4.(1)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造成的悲剧产生的审美力量胜于由恶人和命运拨弄所造成的悲剧。
(2)虽有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不可解悟与不能解脱,生命精神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蕴,令我们为之歌哭。 5.相同点:这两部作品都是悲剧,都具有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
不同点:
①《窦娥冤》的悲剧属于“恶人交构其间”,有张驴儿威逼迫害等;而《红楼梦》的“悲剧”由“普通之人物”造成,如贾政对宝玉的“父爱暴力”,袭人对宝玉的“忠诚之恶”,薛姨妈对香菱的“温柔禁锢”。
②《窦娥冤》中窦娥宁死不私休、斥天地不分清白、三桩誓愿诉冤情等,体现了窦娥强烈主观意志精神,彰显了悲剧之美;而《红楼梦》多着墨于贾府的日常生活,所写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却共同营造了悲剧感。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剖析《红楼梦》的悲剧美学。材料一王国维指出其突破传统“乐天精神”,展现“第三种悲剧”——由人物关系与普通境遇必然导致的悲剧,揭示人生固有之不幸。材料二聚焦“情与礼”的冲突,通过大观园“有情之天下”与贾府礼法的对立,体现生命本真理想与现实束缚的永恒矛盾。二者均强调《红楼梦》悲剧性源于对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而非偶然或外力。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其突破了我国戏曲、小说的传统写法”错误。由原文“《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可知,《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属于王国维所言的“第三种悲剧”,但这并不意味着《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其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和属于“第三种悲剧”。《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其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语言艺术等,而不仅仅是其悲剧性质。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反映了中国古人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错误。由材料一“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可知,大团圆式的结尾是为了满足“阅者之心”,即满足阅读者的心理需求;“中国古人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
B.“可以消解摆脱现实人生的各种困境”错误。由材料二“这个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是人心中最本真的理想,是人与生俱来而自然而然的企盼”可知,大观园是曹雪芹构建的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它虽然代表着一种理想的情感世界,但依然无法摆脱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解现实人生的各种困境,选项夸大其词。
C.“与材料一‘通常之境遇’观点相反”错误。由材料一“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可知,材料一中“通常之境遇”强调的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困境和不幸,与材料二中通过对联所揭示的人生无奈的观点是一致的。两则材料都关注到了人生中存在的无奈和困境这一本质问题,观点是一致的,并非相反。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句诗描绘的是贾雨村对月亮的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间万姓仰望的想象,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宏大的场景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并未直接触及到悲剧的核心,因此不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B.“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句词生动地描绘了林黛玉的柔美与病态,虽然林黛玉的命运最终是悲剧性的,但这句词本身更多是在刻画人物的外貌与气质,并未直接揭示出人生的普遍不幸或悲剧性,因此不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C.“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这句曲词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生从辉煌到衰败的急剧转变。它揭示了即使地位显赫、爵禄高登的人,也最终难逃黄泉路的命运,这正好契合了材料一中关于第三种悲剧的描述,因此最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强调的是对世事的洞察和对人情的理解,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与材料一中强调的悲剧性并无直接关联,因此不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一观点的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1)由材料一“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可知,材料一明确指出悲剧有三种之别,而《红楼梦》属于第三种,即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人物明知其害却不得不如此。这种悲剧揭示出人生最大不幸并非例外之事,而是人生固有情况导致。它没有极端恶人作祟,也非纯粹命运捉弄,更贴近现实生活,让读者能从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可能面临的困境,产生强烈共鸣。这种悲剧的审美力量,因其真实性和普遍性,比前两种更具感染力,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与悲哀。
(2)由材料二“生而为人,都会有许许多多无奈,而且还有根本性的无奈—死亡。同时,人之为人,在一切桎梏之下,还有一番来自生命本身、与天地同生长的、无限的美和力量”“人生的无奈和烂漫,都是生活着的不可解悟,令我们为之歌哭”可知,生而为人,面临着诸多无奈,其中死亡这一根本性无奈更是无法回避,它如影随形,给人生蒙上一层悲剧色彩。同时,在现实的重重桎梏之下,生命却展现出与天地同生长的无限美和力量。这种美和力量与人生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却又相互交织。人生的无奈与烂漫交织,构成了一种不可解悟的复杂状态,让读者既为其中的悲剧性而哀伤,又为生命的蓬勃力量而感动,进而为之歌哭,深刻体会到悲剧美学独特的魅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相同点:由材料一“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可知,材料一指出第三种悲剧源于剧中之人物的位置及关系,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成,且《红楼梦》正是此类悲剧,其美学价值正源于此。
由题干“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可知,王国维认为《窦娥冤》虽剧中存在恶人交构,但主人公蹈汤赴火是出于自身意志,同样赋予了作品令人震撼的悲剧审美价值。由此可见,《红楼梦》和《窦娥冤》本质上都是悲剧作品,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情节设置与人物塑造,展现出了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能让读者或观众深刻感受到悲剧所蕴含的强大情感力量与思想深度。
不同点:
①《窦娥冤》的悲剧明显带有“恶人交构其间”的特征。张驴儿这类恶人构成了悲剧的重要推手。他强行威逼窦娥,使窦娥陷入绝境,其恶行直接引发了后续一系列悲剧事件,是典型的外部恶势力对主人公的迫害,让窦娥的命运急转直下,凸显出恶人在悲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而《红楼梦》“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悲剧”则主要由“普通之人物”造成。如贾政对宝玉实施“父爱暴力”,看似出于关爱,实则束缚了宝玉的个性发展;袭人以“忠诚之恶”,打着为宝玉好的旗号,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自由;薛姨妈对香菱的“温柔禁锢”,以看似温和的方式剥夺了香菱的某些权利。这些普通人物的行为共同构成了悲剧的成因,在不知不觉中束缚、限制了他人的发展,共同编织出一张无形的悲剧之网,这种源于普通人物和日常境遇的悲剧成因,更具现实感和普遍性。
②在《窦娥冤》中,“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展现出强烈的主观意志精神。她宁死不私休,坚决与恶势力抗争到底;斥天地不分清白,表达了对不公命运的强烈控诉;三桩誓愿诉冤情,更是以极端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冤屈,这种强烈的主观意志极大地彰显了悲剧之美。
反观《红楼梦》,“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它多着墨于贾府的日常生活,没有如此激烈的主观意志表达。书中描写的是通常之道德,如封建礼教的种种规范;通常之人情,像家族成员间的复杂关系;通常之境遇,如贾府的兴衰变迁。然而,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元素,却共同营造出了浓厚的悲剧感,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悲剧的沉重与无奈。
6.D 7.A 8.①蛮横粗野,粗俗无礼。他“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进门就叫嚷,毫无礼貌,尽显粗野。
②贪婪市侩,唯利是图。提及没从夏瑜处得到好处不满,羡慕夏三爷得赏银,十足的市侩嘴脸。
③愚昧凶残,维护封建。骂夏瑜劝造反是“不成东西”,赞赏打夏瑜,体现其愚昧且维护封建统治。 9.(1)身体之病的表象:小栓患痨病。
(2)精神之病的内核:老栓一家及茶馆众人对“人血馒头包治百病”的盲目相信;众人将革命者夏瑜的牺牲视为谈资表现出来的冷漠;暴露了当时民众思想的麻木、愚昧与对革命的不理解,这是比身体疾病更严重的“精神病态”。
【导语】这段文字展现了鲁迅小说《药》的核心主题:封建迷信与革命悲剧的交织。通过华老栓夫妇求“人血馒头”治病的愚昧,批判了民众的麻木;借夏瑜之死,揭示了革命者的孤独。茶馆众人的反应,尤其是对“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困惑与嘲笑,深刻表现了旧社会的精神痼疾。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D.“说明他们被夏瑜的思想触动,内心产生了觉醒”错误。众人“眼光板滞”是因无法理解夏瑜的革命言论,后称“疯了”实为愚昧麻木的体现,并非“内心觉醒”。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林冲经历为线索,是单线结构”错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并非严格单线结构,其中陆谦等人的阴谋构成暗线,与林冲的遭遇形成双线交织。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蛮横粗野,粗俗无礼。外貌描写“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行为上“突然闯进”“对老栓嚷道”,以及语言中多次重复“包好!”的嚷叫。通过外貌和动作的粗犷描写,突出其缺乏教养的市井流氓形象;语言上的喧嚷表现其对他人感受的无视,符合封建社会中底层权力执行者的典型特征。
②贪婪市侩,唯利是图。抱怨“一点没有得到好处”,强调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银子”,并称“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康大叔对利益的直接计较,暴露其将人命与革命事件视为交易筹码的价值观。他对金钱的艳羡(“雪白的银子”)和利益分配的强调,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性的异化。
③愚昧凶残,维护封建。辱骂夏瑜“不要命”“不成东西”,称其言论“不是人话”,并赞同红眼睛阿义殴打革命者的行为。康大叔对夏瑜革命理想的完全否定(“疯话”),以及对暴力镇压的认可(“打不怕”),既体现其愚昧无知,又揭示其作为封建制度卫道士的凶残本质。众人对“阿义可怜”的误解,进一步凸显其精神麻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1)身体之病的表象:文中多次描写小栓“不住地咳嗽”“按了胸口”等病症,以及华老栓夫妇为治病奔波的黑眼眶细节,表明小栓患痨病(肺结核),为“人血馒头治病”的荒诞情节提供现实基础。
(2)精神之病的内核:愚昧迷信,老栓夫妇“黑着眼眶”,却对康大叔“恭恭敬敬”,用革命者鲜血治病,体现封建迷信对民众的毒害,华大妈对“痨病”一词的忌讳(变脸色又堆笑),显示其病态心理。人性的冷漠, 众人“耸起耳朵听”行刑细节,驼背少爷为狱卒打人“忽然高兴起来”,茶馆众人将革命者牺牲当作谈资,都表达了作者批判国民劣根性中的麻木愚昧。革命的困境,夏瑜“可怜可怜”的呼喊被解读为“疯话”,花白胡子等人恍然大悟地说“发了疯了”的描写,凸显民众对对革命的不理解,这是比身体疾病更严重的“精神病态”。
10.BDF 11.A 12.B 13.(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2)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就把晋国像鼻涕唾沫一样抛弃,(秦国)对于郑国又有什么顾念呢? 14.(1)烛之武直接抓住秦穆公“利益”这一点。他说“亡郑只能让晋国变强,对秦国没好处”又说“留着郑国,秦国使者路过还能得到物资”秦穆公一听对自己有利,就退兵了。
(2)秦穆公不是因为喜欢郑国才退兵,而是“利害深中其心”。秦穆公能“弃晋如涕唾”,未来如果有更大的利益,他也会立刻改变。
(3)郑伯用“郑国灭亡,你也有不利”来劝说烛之武,烛之武想到自己与郑国唇齿相依,便答应了去见秦君。
【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不同角度展现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政治智慧。材料一以《左传》典型叙事,通过对话展现烛之武从“郑国存亡”到“秦晋矛盾”的层层递进式游说策略,突出其抓住秦穆公“利”之要害的敏锐。材料二吕祖谦的史论则跳出事件本身,以“利合利离”为纲,尖锐指出秦穆公决策的功利本质,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关系的脆弱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立谈之间”是时间状语,“存郑于将亡”为状语后置句,故B处断开;
“退”做谓语,“秦师”做宾语,故D处断开;
“得秦置戍而去”,“而”表顺承,连接“得秦置戍”和“去”,故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代词,这/表判断。意义和用法不同。句意:这是我的过错。/我是鱼和肉。
B.正确。句意:怎么会满足呢?/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C.正确。通“悦”/游说。句意:秦伯非常高兴。/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
D.正确。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材料二认为秦穆公背晋亲郑的根本原因是被烛之武高超的游说技巧打动” 错误,由“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可知,材料二强调秦穆公背晋亲郑的根本原因是“利害深中其心”,而非烛之武的技巧。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把……当作边邑;“陪”,通“倍”,增加。
(2)“怵”,诱惑;“何有于郑”,状语后置,“于郑有何”。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知,烛之武从地理和战略角度直指亡郑对秦无益;由材料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可见,他更提出存郑对秦有实际利益,这是典型的利益剖析。
②由材料二“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可知,吕祖谦直接点明决策核心是利益驱动;“弃晋如涕唾”“一怵于烛之武之利”的尖锐比喻,更强化了秦穆公唯利是图的行为模式;由材料二“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的断言可知,这种利益关系具有临时性,进一步证明说服力在于动态的利益计算,而非语言本身。
③由材料一“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郑伯同样采用利益关联策略。这与烛之武说秦本质相通,形成“利益洞察”的双层印证——游说者与被游说者皆受利益逻辑支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材料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15.C 16.相同点:都因时局动荡、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
不同点:①个人境遇不同:杜甫暮年独自漂泊西南,处境困顿;陆游奉召东游,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②情感不同:杜甫面对恢宏气象,引发个人孤独无依之感;陆游面对肃杀凄凉之景,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
【导语】 杜甫《登岳阳楼》以雄浑笔触绘洞庭壮景,转笔写孤病忧国,涕泗中见沉郁苍凉;陆游《登赏心亭》以游踪为线,秋景萧瑟衬孤臣忧时,迁都之议泪含愤懑。二者同怀家国之悲,杜诗苍茫,陆诗激切,皆显诗人襟怀。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了作者乘兴东游的闲适之情”错。陆诗“半醉来寻白鹭洲”表面写“乘兴东游”的闲适,实则隐含“孤臣老抱忧时意”的沉郁——“半醉”是借酒排遣愁绪,“寻洲”是故作轻松,并非真正的闲适。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杜诗“戎马关山北”直写战乱,诗人因“戎马关山北”(北方战乱未平)而“涕泗流”,因国家动荡、民生疾苦而悲痛落泪。陆诗“忧时意”“欲请迁都”写出了诗人关切国政。因此,两首诗都是因时局动荡、国家安危而忧伤落泪。
不同点:①个人境遇不同:杜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联交代了诗人亲朋离散,漂泊无依、年老多病的境遇。陆诗中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欲请迁都泪已流”,念及迁都之事,不禁涕泪交流,不能自已。
②情感不同:杜诗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面对恢宏气象,引发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伤,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孤独无依的心情。陆诗前半由一“兴”字点出,后半为一“忧”字包孕。“兴”乃因一线希望而引起——赴阙召对,将面陈恢复大计,或蒙采用,则宿愿得偿。“忧”,则是希望渺茫的表现——面对现实,他深知朝廷的软弱,国家前途如满目衰败之秋景。诗人情感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
17.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澄、簇、驱、懈怠、呕哑。
18.“沁”改为“泌” “何”改为“荷” 19.A举足轻重 B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20.句②,改为:我们应该通过深呼吸或者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句⑤,改为:否则会增加消化负担。 21.甲:对于健康的人群来说
乙:气大不仅伤肝/生气不仅伤肝 22.①排比。“心跳增速,血压增高,血流增加”句式一致,把生气时身体变化的过程展现出来,节奏感强。
②拟人。“疲劳驾驶”赋予心脏以人的行为和状态,形象生动地写出心脏在生气时超负荷运转的状态。
③比喻。将心脏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比喻为“车祸现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气可能导致的突发心脏问题的严重性。
④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生气对心脏的危害,警示效果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