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1:3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何必要细细地盘算/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
如果能够大方/何必显得猥锁/如果能够潇sǎ/何必选择寂寞/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
(汪国真《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慷慨(  )  吝啬(  )  潇sǎ(  )
2、诗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大方”一词在诗中的意思是(  )
A.气量大,对财物等不计较 B.举止自然,不拘谨
C.式样、颜色不俗气、不土气
4.仿写画线的句子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B、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 还是不参加
B.艾青在监狱中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的挚爱和怀念之情。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D.对于这件事,我们既要反思发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还要反思这件事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7.下列关于艾青及其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发表这首诗时作者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
B.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与“火把”。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D.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达。
8.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沁园春 雪》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雪》中作者展开瑰丽想象,化静景为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 雪》中描写作者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6)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7)余光中的《乡愁》中把故乡之思升华为家国之思的句子是“     ”。
8.观察右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请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这首诗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爆发,山东、河南等许多地区都陷入战乱。②问死生:探问生死。
10、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舍弟”是对他人称自己的弟弟,“忆”字点明情感。
B.第二联写今夜露水白,故乡月亮明,都是写自己所见之景,写出秋夜的静谧美好,借景抒情,抒发虽在战乱中,仍逢良辰美景的喜悦。
C.第三联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情感。
D.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11.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2.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
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
1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
A.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B.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
C.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
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14.“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
A.古今中外的英雄。
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C.词中的风流人物。
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
15.“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16.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双重压力下,对新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已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和传统化石能源相比,风力发电无有害气体产生,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显著的环境友好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某海上风电项目是一项重大可再生能源工程,项目投资约60亿元,计划安装120台先进的离岸风力涡轮机,覆盖面积相当于约1000个标准足球场的总和。预计该项目可为约20万户家庭提供清洁能源,能够显著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技术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持。
材料二
地球上的风能资源极为丰富。据专家估计,全世界风能资源总量为每年1300亿KW,也就是说,仅1%的地面风力就能满足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风力发电主要适用于高风速的强风地带,这是因为强风地带风能密度大,发电效果明显。但风力过强,也给风力发电机的设计、使用和维护带来困难。我国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全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总量大约为10亿KW。东南沿海、山东和辽宁沿海及其岛屿、内蒙古北部、新疆北部、甘肃等地区均属风能资源丰富区,年平均风速26m/s,有效风能密度≥200W/m2,有很好的开发利用条件。
材料三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成本的持续下降,风力发电已逐渐成为我国极具竞争力的能源形式。2019-2024年, 。中国风电技术已从“跟跑”转向“领跑”,通过规模化应用、极端环境验证、全产业链自主化及国际标准制定,系统性证明了其成熟性。未来,随着“沙戈荒”大基地(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风电项目)和深远海风电的推进,中国风电技术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1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和化石能源相比,风力发电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B.强风会损坏设备,风力发电不适用于强风地带。
C.应在新疆北部、内蒙古北部地区推广风力发电。
D.风力发电已经成为我国极具竞争力的能源形式。
18.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和图1信息,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A.风力发电在我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略有提升。
B.风力发电在我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逐年提升。
C.我国风力发电总发电量每年都会略有提升。
D.我国风力发电总发电量每年都有大幅提升。
19.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 ① 、 ② 、 ③ 是我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原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  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 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 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 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 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 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 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选自《空白一片》,有删改)
20.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21.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说说你的看法。
2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23.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评析。
24.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 请说出理由。
三、写作
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1)河水奔涌时裹挟泥沙,在静谧处沉淀出沃土;树木生长时历经风雨,在年轮里沉淀出坚韧;我们在磨砺中沉淀力量,终将绽放光芒。请以“沉淀的力量”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在鲍尔吉 原野的笔下,蜘蛛和苔藓用书信的形式,从不同视角倾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初中三年,你对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有着深厚的情感。毕业在即,回顾校园生活,你想对谁倾诉心声,或想让谁对你说说心里话?请将“ 给 的信”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封信,书写经历,表达情感。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
1、kāng lìn 洒 2.猥锁--猥琐 3.A 4.如果能够快乐/何必栽培苦涩/如果能够不凡/何必装作平庸 5.C 6.B 7.B 8.(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7)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9.(1)标题:春光好,正读书;与春天一起读书;春光明媚读书时;阳春三月好读书。(符合画面主题即可)
(2)示例春光迷人,鲜花怒放,蝴蝶翩翩起舞,绿草如茵。姐弟俩背靠着背,席地而坐,捧着书本,陶醉其中。阳光洒在了脸上,知识滋润了心田。
10、.B
11.思乡 。思念亲人对时局的感伤、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1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3.D 14.D 15.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16.肯定: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
17.B
18.B
19.答案示例:①风力发电有利于环境保护 ②我国风能资源丰富 ③技术成熟成本低
20参考答案“我”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体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觉得父亲盖屋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意思接近即可)
21.参考答案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对旧土的深刻认识。
22.提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赏析点:将旧土赋予人的情感,从“喝”“唤醒”“醒着”“灵性”等词中任选一个赏析即可。
23.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耕种的土地喻为母亲,将正在抽芽的小麦喻为孩子,说明了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24.参考答案不能。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的,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主旨是赞美旧土;水只是行文中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