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8:2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字,会写“蚊子、即使、灵巧”等词语。
2.通过对问题清单的整理,知道提问的角度可以不一样,学会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经验的角度去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4.迁移运用,尝试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经验的角度去提问,提高提问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索过程。
2.掌握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些问题,写在了旁边和文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回顾学习第5课的具体提问方法。
出示: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
二、初读课文,独立提问
1.检查预习,完成练习。
(1)出示:蝙蝠即锐系铛蝇证障碍荧屏
讲解:
①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并及时纠正发音:“铛、蝇、证、障、荧、屏”属于后鼻音,需准确发音。
②多音字“系”有两种读音"xiji",联系 (xì), 系鞋带 (ji), 本课中读作系(ji),系铃铛。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①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jìxi)着许多铃铛。
②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biānpiān)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③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 (píngbǐng)上。
2.阅读课文,提出并记录问题。
(1)要求:独立阅读课文,针对课题和内容,独立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
(2)交流反馈:
预设:
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科学家是如何揭示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
(3)全班交流,总结提出的问题。
三、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一)提问:科学家是如何揭示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1.独立阅读课文第4~6自然段,标记关键词,填写表格。
出示: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出示:
实验准备实验方式实验结果
第一次实验拉绳子、系铃铛蒙上眼睛铃铛一个没响;绳子一根没碰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2.指定学生朗读第4~6自然段。
3.交流反馈表格内容:
出示:
第一次实验拉绳子、系铃铛蒙上眼睛铃铛一个没响;绳子一根没碰
第二次实验拉绳子、系铃铛塞上耳朵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实验拉绳子、系铃铛封住嘴巴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4.对比三次实验,用自己的话描述实验结果。
预设:
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提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
出示: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 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引导:仔细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小组合作标记关键词并绘制蝙蝠飞行原理图,完成练习。
出示:
(天线) (嘴巴)
雷达的( )相当于蝙蝠的( )
2.教师朗读第7、8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3.交流反馈。
(1)原理图。
出示:
超声波超声波(反射)嘴 → 障碍物 → 耳朵
(2)交流作业本中的练习。
过渡:这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很快就明白了课文的大意。那么剩下的问题,它们具体指向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究。
四、布置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与同学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程
1.回顾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2.讨论雷达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出示图片)
二、小组问题清单学习,探索多角度提问
展示出示教材P24 页课后习题2中的“小组问题清单”。
思考:这三个问题各是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提出的
要求:
1. 自由讨论,分享发现。
2.展示提示,明确不同的提问角度。
三、整理本小组的问题清单,理解多角度提问的重要性
1.分发小组问题清单表格,各小组填写完毕。
出示:
小组问题清单内容方面
写法方面
联系生活经验方面
2.小组之间进行分享。
预设问题:内容方面:蝙蝠的耳朵和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为什么当蝙蝠的嘴或耳朵被遮住时,它们会撞到物体
出示:
关于写法:课文为何未详细描述后两次实验
联系生活:夜间活动的飞蛾、萤火虫、猫头鹰是否也依赖超声波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由动物启发而来的
四、学法迁移,尝试从多个角度提问
1.聚焦课后习题3,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 》,有改动
2.出示激励方式:从一个角度提问可获得三颗星,从两个角度提问可获得四颗星,从三个角度提问可获得五颗星。
3.学生自主阅读,尝试提出问题。
预设:
内容:它们是如何变化成另一种形态的
写法:作者为什么选择使用”躲”这个词来描述它们
联系生活经验:还有哪些植物的茎是变态茎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提问,并在提问过程中提升了思维能力。古语有云:“学问在于质疑。”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多提问,多思考,成为善于发现的学习者。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呼风唤雨的世纪》,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并尝试解决
2.推荐阅读:《神奇的仿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