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乡村与城镇(预习衔接.夯实基础.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粤教.粤人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5.2乡村与城镇(预习衔接.夯实基础.含解析)-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粤教.粤人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8 17:4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乡村与城镇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4秋 宝丰县月考)2024年2月25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生5.7级地震,此次地震对当地造成严重影响。读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当地特色民居景观图,千足虫屋建筑特征与当地地震多发有关的是(  )
A.屋顶坡度大 B.木材建造
C.门窗较大 D.下层架空
2.(2024春 献县期末)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有(  )
①地表崎岖②土壤肥沃③交通闭塞④水源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秋 龙马潭区月考)东南亚(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如图示意东南亚某种民居景观,多为双层木楼或者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推测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寒冷干燥 B.寒冷潮湿 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
4.(2024春 新田县期中)位于西亚的伊朗古城亚兹德拥有5000多年历史,受自然条件影响,当地人把房子建在地下,并发明了“风塔”来通风降温。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如图)。亚兹德历史城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人把房子建在地下,并修建“风塔”,主要是由于当地(  )
A.土壤直立性强,便于修建
B.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风沙侵袭频繁
C.气温年较差较大,风塔有利于通风降温
D.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便于取水
5.(2024春 定西月考)某学生跟随父母去东南亚旅行,拍摄了一张当地的民居照片(如图)。图中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多雨 D.寒冷干燥
6.(2024春 绵阳期末)传统村落形态丰富、千变万化。如图示意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村落分布。图中所示传统村落(  )
A.沿山麓呈带状分布 B.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
C.在农田内横向展开 D.沿山脊密集排列
7.(2024春 大足区期末)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聚落不包括(  )
A.意大利威尼斯城 B.云南丽江古城
C.大足昌州古城 D.山西平遥古城
8.(2024 绥化)被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先行官”的是(  )
A.交通运输业 B.农业
C.工业 D.旅游业
9.(2024春 盐城期中)如图为西亚民居,具有墙厚、窗小,平顶等特点,当地人常把床铺安放在屋顶上,这种民居及居民生活习惯反映当地自然环境(  )
A.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B.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C.寒冷干燥,降水稀少 D.地势高峻,气候寒冷
10.(2024春 榆树市期中)巴塔克式传统民居下层是硬木搭建的家畜栏,中层是竹木拼接的生活区,上层是一个倒扣的船形屋顶。如图为巴塔克式传统民居景观图,读图完成。该传统民居出现在(  )
A.蒙古 B.沙特阿拉伯
C.加拿大 D.印度尼西亚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1.(2024秋 青县期末)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
探究过程:
探究一: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较大聚落的是    ,说明其原因    。
(2)据图分析,图2聚落成条带状分布的原因    。
探究二: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4)图3、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的是图    ,请从地形角度分析该地区很难形成大面积团块状聚落的原因    。
探究三: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图6分别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脚屋是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    ,冰屋主要适应当地气候    的特点。
成果展示:
(6)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    、   、   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2.(2024春 袁州区期末)读两种传统民居图(图1)和塔里木盆地略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两种传统民居,其中    (填“甲”或“乙”)是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解析这种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2)因地制宜是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绿洲农业是当地农业的典型与特色,简述当地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至少一点)    。
(3)塔里木盆地城镇及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的    (填“内部”或“边缘”)。
(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是原因不同,试分析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13.(2024 内蒙古)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博斯腾湖流域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灌溉农业历史悠久,这里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博斯腾湖是我国首批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湖面扩大了127平方千米,增幅约14%。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当地百姓也收获了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图为博斯腾湖流域局部图。
(1)描述图示区域聚落的分布特点。
(2)分析该区域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你认为该区域如何利用当地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
14.(2024 甘井子区模拟)受环境影响,各地传统民居各具特色。辽宁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以“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为主题的探究学习。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土耳其洞穴民居处于    板块与非洲、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在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中,利用高原地形依势而建。
【探究二:气候对聚落的影响】
(2)巴布亚新几内亚“A”形茅屋因其外形酷似字母“A”而得名,屋顶以茅草覆盖。这种设计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3)美国原住居民    人的土坯房建立在沙漠地区,缺少石头和树木,只能使用泥土建房。
【探究三: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4)①处的山体部位是    。
(5)图2所示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分析这里的聚落沿河分布的原因是    (至少列举一条)。
15.(2024 青州市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缺少高大植被,多风沙。新疆的传统地方民居形式是阿以旺。“阿以旺”寓意为“明亮的处所”。在建筑中间常会加上一个屋顶,屋顶与庭院之间是四个侧面的天窗。阿以旺既是完全封闭的室内空间,又是一个带天窗的大庭院。接待客人,喜庆聚会或小型活动都选在阿以旺厅举行。
如图为新疆民居建筑示意图1和“阿以旺”内部示意图2。
(1)由图1所示民居形式可以得知,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试简单阐述你的判断理由。
阿以旺由尼雅古民居“阿克塞乃”演变而来,属于生土建筑。生土即自然界经过千万年沉积的原生土壤,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2)联系自然环境简述阿以旺建筑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的原因。
阿以旺建筑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请提出三条合理的保护措施。
预习衔接.夯实基础 乡村与城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4秋 宝丰县月考)2024年2月25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生5.7级地震,此次地震对当地造成严重影响。读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当地特色民居景观图,千足虫屋建筑特征与当地地震多发有关的是(  )
A.屋顶坡度大 B.木材建造
C.门窗较大 D.下层架空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B
【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乡村聚落更能体现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印度尼西亚地震多发,千足虫屋多由木材建造,材质较轻,地震时可以有效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度尼西亚多降水,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印度尼西亚门窗较大、下层架空设计是为了通风散热,与当地地震多发关系不大。
故选:B。
【点评】考查千足虫屋建筑特征与当地地震多发的联系,可牢记作答。
2.(2024春 献县期末)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有(  )
①地表崎岖
②土壤肥沃
③交通闭塞
④水源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C
【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解答】解: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有②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②④正确;①地表崎岖、③交通闭塞不利于聚落形成,①③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知识点分析解答即可。
3.(2024秋 龙马潭区月考)东南亚(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如图示意东南亚某种民居景观,多为双层木楼或者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推测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寒冷干燥 B.寒冷潮湿 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C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解答】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当地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高温多雨地区的人们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
4.(2024春 新田县期中)位于西亚的伊朗古城亚兹德拥有5000多年历史,受自然条件影响,当地人把房子建在地下,并发明了“风塔”来通风降温。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如图)。亚兹德历史城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人把房子建在地下,并修建“风塔”,主要是由于当地(  )
A.土壤直立性强,便于修建
B.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风沙侵袭频繁
C.气温年较差较大,风塔有利于通风降温
D.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便于取水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C
【分析】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
【解答】解:伊朗亚兹德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土壤直立性差;风沙侵蚀频繁不是把房子建在地下的主要原因;沙漠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所以修建地下房子比地上房子温差低,且风塔可以通风降温,使屋内保持凉爽;这里地下水资源不丰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亚兹德当地人把房子建在地下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答题的关键。
5.(2024春 定西月考)某学生跟随父母去东南亚旅行,拍摄了一张当地的民居照片(如图)。图中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多雨 D.寒冷干燥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A
【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密切,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地形、 气候、 资源、 交通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解答】解:从图中看出,该民居是高脚屋,该种房屋通风防潮的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所以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高温多雨的气候。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记忆即可。
6.(2024春 绵阳期末)传统村落形态丰富、千变万化。如图示意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村落分布。图中所示传统村落(  )
A.沿山麓呈带状分布 B.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
C.在农田内横向展开 D.沿山脊密集排列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A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慢慢演变而来的。
【解答】解:读图可知,聚落沿着等高线延伸的方向呈带状分布,该处为山麓地带,A正确;图中村落没有沿河谷分布,没有沿山脊分布,BD错误;农田主要在平原地区,图中传统村落位于山麓地带,并不是在平原地带横向展开,C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传统聚落的分布,读图分析解答即可。
7.(2024春 大足区期末)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聚落不包括(  )
A.意大利威尼斯城 B.云南丽江古城
C.大足昌州古城 D.山西平遥古城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聚落.
【答案】C
【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聚落规模小,房屋低矮、稀疏;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聚落规模大,交通四通八达,房屋高大密集。
【解答】解: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古聚落有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威尼斯城、我国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大足昌州古城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文化遗产,识记即可。
8.(2024 绥化)被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先行官”的是(  )
A.交通运输业 B.农业
C.工业 D.旅游业
【考点】交通运输业的地位.
【专题】配对题;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
【答案】A
【分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初步形成了由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解答】解: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生产部门。它起着联结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纽带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具有先行发展的特征。
故选:A。
【点评】各种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均有各自的运输工具和线路,因而各有特点.
9.(2024春 盐城期中)如图为西亚民居,具有墙厚、窗小,平顶等特点,当地人常把床铺安放在屋顶上,这种民居及居民生活习惯反映当地自然环境(  )
A.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B.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C.寒冷干燥,降水稀少 D.地势高峻,气候寒冷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B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解答】解:由图可知,西亚地区的民居具有墙厚、窗小、平顶等特点,人们习惯把床安铺在屋顶上,反映了当地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10.(2024春 榆树市期中)巴塔克式传统民居下层是硬木搭建的家畜栏,中层是竹木拼接的生活区,上层是一个倒扣的船形屋顶。如图为巴塔克式传统民居景观图,读图完成。该传统民居出现在(  )
A.蒙古 B.沙特阿拉伯
C.加拿大 D.印度尼西亚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D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结合图示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从图中看出该民居为高脚屋;高脚屋属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一带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该种房屋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选项中印度尼西亚气候湿热,当地民居为高脚屋。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的分布,结合民居的形状和特点,理解答题即可。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1.(2024秋 青县期末)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
探究过程:
探究一: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沿河流分布 ,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较大聚落的是  B ,说明其原因  B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 。
(2)据图分析,图2聚落成条带状分布的原因  沿河分布 。
探究二: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地形平坦 。
(4)图3、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的是图  4 ,请从地形角度分析该地区很难形成大面积团块状聚落的原因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
探究三: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图6分别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脚屋是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  高温多雨 ,冰屋主要适应当地气候  寒冷干燥 的特点。
成果展示:
(6)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  水源 、 地形 、 气候 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分布图;示意图;聚落.
【答案】(1)沿河流分布;B;B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
(2)沿河分布;
(3)地形平坦;
(4)4;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5)高温多雨;寒冷干燥;
(6)水源;地形;气候。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读图可知,(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沿河流分布,三个聚落中,B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
(2)据图分析,图2中的聚落位于河流沿岸,成条带状分布。
(3)图1中的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
(4)图3、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的是图4;因为图4聚落处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该地区很难形成大面积团块状聚落。
(5)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图6分别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脚屋是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冰屋主要适应当地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6)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水源、地形、气候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故答案为:
(1)沿河流分布;B;B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
(2)沿河分布;
(3)地形平坦;
(4)4;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5)高温多雨;寒冷干燥;
(6)水源;地形;气候。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分析解答此题。
12.(2024春 袁州区期末)读两种传统民居图(图1)和塔里木盆地略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两种传统民居,其中  乙 (填“甲”或“乙”)是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解析这种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该地区降水少,屋顶平;该地区冬冷夏热,墙体较厚 。
(2)因地制宜是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绿洲农业是当地农业的典型与特色,简述当地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至少一点)  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
(3)塔里木盆地城镇及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的  边缘 (填“内部”或“边缘”)。
(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是原因不同,试分析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1)乙;该地区降水少,屋顶平;该地区冬冷夏热,墙体较厚;(2)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3)边缘;(4)西北地区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
【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地形区主要是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带,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的灌溉,分布着绿洲农业区。据题干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图1是两种传统民居,其中乙是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该地区降水少,屋顶平;该地区冬冷夏热,墙体较厚。
(2)因地制宜是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绿洲农业是当地农业的典型与特色,当地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有: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塔里木盆地城镇及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边缘,该地区有高山冰雪融水。
(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是原因不同。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西北地区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
故答案为:(1)乙;该地区降水少,屋顶平;该地区冬冷夏热,墙体较厚;(2)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3)边缘;(4)西北地区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
【点评】本题西北地区的相关知识点,知识点较多,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3.(2024 内蒙古)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博斯腾湖流域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灌溉农业历史悠久,这里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博斯腾湖是我国首批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湖面扩大了127平方千米,增幅约14%。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当地百姓也收获了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图为博斯腾湖流域局部图。
(1)描述图示区域聚落的分布特点。
(2)分析该区域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你认为该区域如何利用当地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1)主要沿河流分布;
(2)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广阔的灌溉区域、丰富的光热资源以及良好的土壤条件;
(3)不断加大特色水产养殖力度,不断扩大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助力博湖经济发展,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利用当地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电等。
【分析】博斯腾湖古称“西海“,唐谓“鱼海“,清代中期定名为博斯腾湖,位于焉耆盆地东南面博湖县境内,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一称巴格拉什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
【解答】解:(1)由图可知,博斯腾湖流域聚落主要沿河流分布,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同时有相对丰富的水资源,此外,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2)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广阔的灌溉区域、光热资源适宜,全年多晴日,气候干旱少雨,平均日照率达67%至68%,这样的光热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良好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灌溉农业。
(3)博斯腾湖流域可以依托博斯腾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优势,不断加大特色水产养殖力度,不断扩大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助力博湖经济发展;可以进一步做强做优高附加值的水产养殖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利用当地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电等。
故答案为:
(1)主要沿河流分布;
(2)丰富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广阔的灌溉区域、丰富的光热资源以及良好的土壤条件;
(3)不断加大特色水产养殖力度,不断扩大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助力博湖经济发展,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利用当地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电等。
【点评】本题考查博斯腾湖流域局部图的判读,涉及博斯腾湖流域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等知识点,读图及材料理解解答即可。
14.(2024 甘井子区模拟)受环境影响,各地传统民居各具特色。辽宁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以“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为主题的探究学习。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土耳其洞穴民居处于  亚欧 板块与非洲、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在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中,利用高原地形依势而建。
【探究二:气候对聚落的影响】
(2)巴布亚新几内亚“A”形茅屋因其外形酷似字母“A”而得名,屋顶以茅草覆盖。这种设计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全年高温多雨 。
(3)美国原住居民  印第安 人的土坯房建立在沙漠地区,缺少石头和树木,只能使用泥土建房。
【探究三: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4)①处的山体部位是  鞍部 。
(5)图2所示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山地 ,分析这里的聚落沿河分布的原因是  临近水源,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至少列举一条)。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1)亚欧;
(2)全年高温多雨;
(3)印第安;
(4)鞍部;
(5)山地;临近水源,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分析】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解答】解:(1)土耳其洞穴民居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在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中,利用高原地形依势而建。
(2)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屋顶以茅草覆盖。
(3)美国的原住居民是印第安人的土坯房建立在沙漠地区,缺少石头和树木,只能使用泥土建房。
(4)①处是两个山峰之间的低洼部位,称为鞍部。
(5)读图2可知,该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属于山地地形。该地的聚落沿河分布主要是因为临近水源,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人居住。
故答案为:
(1)亚欧;
(2)全年高温多雨;
(3)印第安;
(4)鞍部;
(5)山地;临近水源,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形、河流等对聚落的影响,读图回答即可。
15.(2024 青州市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缺少高大植被,多风沙。新疆的传统地方民居形式是阿以旺。“阿以旺”寓意为“明亮的处所”。在建筑中间常会加上一个屋顶,屋顶与庭院之间是四个侧面的天窗。阿以旺既是完全封闭的室内空间,又是一个带天窗的大庭院。接待客人,喜庆聚会或小型活动都选在阿以旺厅举行。
如图为新疆民居建筑示意图1和“阿以旺”内部示意图2。
(1)由图1所示民居形式可以得知,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干旱 ,试简单阐述你的判断理由。
阿以旺由尼雅古民居“阿克塞乃”演变而来,属于生土建筑。生土即自然界经过千万年沉积的原生土壤,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2)联系自然环境简述阿以旺建筑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的原因。
阿以旺建筑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请提出三条合理的保护措施。
【考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示意图;聚落.
【答案】(1)干旱;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重重山脉的阻隔,夏季风难以到达;(2)该地降水少,就地取材;(3)保护修缮古建筑,保留原风貌;调整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商铺;控制工业污染对古建筑的侵蚀;禁止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过度旅游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倡导文明旅游,禁止乱涂乱画等。
【分析】(1)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重重山脉的阻隔,夏季风难以到达。
(2)阿以旺建筑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的原因是:该地降水少,就地取材。
(3)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有:保护修缮古建筑,保留原风貌;调整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商铺;控制工业污染对古建筑的侵蚀等。
【解答】解:(1)新疆的传统地方民居形式是阿以旺。由图1所示民居形式可以得知,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重重山脉的阻隔,夏季风难以到达。
(2)阿以旺建筑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的原因是:该地降水少,就地取材。
(3)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有:保护修缮古建筑,保留原风貌;调整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商铺;控制工业污染对古建筑的侵蚀;禁止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过度旅游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倡导文明旅游,禁止乱涂乱画等。
故答案为:(1)干旱;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重重山脉的阻隔,夏季风难以到达;(2)该地降水少,就地取材;(3)保护修缮古建筑,保留原风貌;调整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商铺;控制工业污染对古建筑的侵蚀;禁止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过度旅游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倡导文明旅游,禁止乱涂乱画等。
【点评】本题考查新疆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