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 第16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件(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 第16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件(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1 10:05:37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十六单元 法律与教化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拓展深化〕
一、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 特点 指导思想 内容
汉代 “引礼入法” ——法律儒家化的发端 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指导思想 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 “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确立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
时期 特点 指导思想 内容
三国两 晋南 北朝 “纳礼入律” ——法律儒家化的发展 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 “伦理纲常”入律、等级特权入律、“死刑复奏”原则
时期 特点 指导思想 内容
唐代 “礼法合一” ——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 在立法上,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到宽简稳定,重惩“十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等级特权制度;发展了“矜老恤幼”原则;发展“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为“同居相隐不为罪”,扩大了相隐免罪的范围
时期 特点 指导思想 内容
宋元 明清 “礼法合一” ——法律儒家化继续发展 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进社会道德教化 道德教化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二、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因、特点、意义
1.原因
(1)吸取历史的教训。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2.特点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和根本任务。
(3)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
(4)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
3.意义
(1)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
(2)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共56张PPT)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六单元 法律与教化
时空坐标
线索1: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线索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古时期在罗马法基础上,形成日耳曼法和英国普通法。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形成以英美为中心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国为中心的“大陆法系”。同时,基督教宗教伦理与教化在欧美社会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主干线索
第44讲 法律与教化
第1课时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 标准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3.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背景
(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____________”思想。
(2)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敬天保民
〔概念阐释〕
周初“敬天保民”思想
“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特别提示]子产“铸刑书”
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内容
(1)儒家的德治思想
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
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__________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的法治思想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______。
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____________阶级的权益。
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为政以德
法治
新兴地主
3.评价
(1)儒家主张通过____________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它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道德礼义
中央集权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律:历朝______多以“律”命名。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②汉沿袭秦律,制成_______________。
(2)令: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法典
《九章律》
2.魏晋时期
(1)特点:律令_________。
(2)概况: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儒家化
〔概念阐释〕
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3.唐朝
(1)编纂《唐律疏议》
①时间:唐高宗命人修订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②特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___确立的标志。
(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中华法系
[拓展]中华法系的特点
法律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法律以刑为主;重刑轻民;司法从属于行政。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编纂了《宋刑统》,著有《天圣令》。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____________的体例。
(4)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
律例合编
[特别提示]“律”与“例”的关系
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可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而且例的数量大大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往往大于律,例成为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工具。
2.教化
(1)背景
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
②______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
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内容
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南宋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
(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拓展]
1.全面认识乡约制度
(1)概念
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它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来的开展思想教化的制度。
(2)乡约的特点
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以往大都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
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
④自愿加入,民主选举。
⑤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
(3)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有利于发展生产。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
(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
(2)设官教民。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
(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
(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
四、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成就
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时期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____________、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中国法治建设的完善时期
(1)中共______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执法必严
十五
(3)到________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______权威。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010
宪法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2018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⑥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拓展]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1)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
(2)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3)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4)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表现
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
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③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出
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认识中国古代法律
[史料一]中国历代有卷帙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问题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
[提示]特点: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史料二]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问题2]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
[提示]法律传统: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
积极作用:德主刑辅给法律涂上了德的色彩,减少了推行法律的阻力;德礼入律,道德条文化、法律化增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行性,也促进了法律的稳定;古代中国以德化民、德主刑辅的法律传统有利于调控封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拓展]
1.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形成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①政治:官僚制度的等级结构是礼法融合的基础。
②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
③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重视血缘亲情;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礼刑互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
①由汉代创设的礼法结合统治模式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巩固了封建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②重刑主义色彩逐步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
③以礼入法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使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结果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及随意性,不利于人们法治意识的形成。
④儒法结合重在礼法合一,纳礼入律,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1)刑法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
(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
(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
(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1.(2022·海南高考·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
2.(2023·重庆高考·2)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
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公主遭驸马殴打流产,朝廷两方持不同意见,一方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一方坚持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选择判处死刑,说明法律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遵从儒家伦理道德,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B项正确;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最终的结果依然是皇帝决定,并没有体现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排除C项;皇帝支持门下省意见,只能说明皇帝个人倾向是判处死刑,不能由此说明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排除D项。
3.(2024·北京高考·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其作者张鷟在吏部参加铨试(选拔官员的考试)时“凡四恭选判,荣为铨府之最”。由于判词考查在选官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像《龙筋凤髓判》之类的优秀“范文”被应试举子奉为圭臬。这本书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反映出唐代注重通过判例解读来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C项正确;唐朝重视道德礼义,编制了《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判例集提升官员司法素养,与家训以及教化渗透至基层无关,排除B项;明朝的法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
4.(2022·北京高考·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对经济的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
5.(2024·江苏高考·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肖楠森教授问询攀枝花的需求后,多次勘查并利用自己的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凸显了他至诚报国的情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排除A项;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材料未涉及三线建设,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C项。
6.(2022·天津高考·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80年代新雷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对时代楷模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排除D项。(共37张PPT)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六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44讲 法律与教化
第2课时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 标准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渊源
1.罗马法地位及其影响
(1)罗马共和国——《_______________》: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是一部成文法。
(2)东罗马帝国——《__________________》
①背景:罗马帝国时期,统治区域扩大和人口激增,6世纪,皇帝____________下令编纂。
②地位: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十二铜表法
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
2.中古时期的三大法律支柱
(1)“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_________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_________,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2)教会法:教会根据_______________,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3)罗马法:______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习惯法
成文法
基督教神学
11
〔概念阐释〕
(1)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规定来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
(2)成文法:是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的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文件。
(3)教会法:也称寺院法、宗规法,是基督教关于教会本身的组织、制度和教徒生活准则的法规,它对于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土地、婚姻家庭与继承、刑法、诉讼制度等方面也都有规定。教会法的阐释是基督教发展的结果,到中世纪中期教会法形成了独立的法律体系。
(二)两大法系的形成与发展
1.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1)起点:11世纪,英国诺曼王朝建立,王室设立______并巡回审判,这成为英国法律真正起点。
(2)发展:12世纪前后,普通法形成:建立在_________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_____逐渐形成;13世纪,英国通过《_______》,确立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原则;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_______________,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3)形成: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______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英美法系”。
法院
习惯法
英国
大宪章
法律至上
王权有限
君主立宪制
英国
2.大陆法系(民法系)
(1)背景
①13世纪以后,随着王权的加强,建立在_________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②近代,法国在____________和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的影响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罗马法
启蒙思想
(2)形成过程
①________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②后来,逐渐形成了以_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_________”。
1804
罗马法
法国民法典
民法系
[拓展]比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不同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法律渊源 判例法 成文法
基本原则 遵循先例 宪法为根本法
立法与司 法相互关系 司法地位高,可以开创先例,法官地位突出 司法地位低,(立法地位高),立法司法分工明确,法官作用不太突出
法官作用 制定、解释、执行法律 执行法律
国家代表 英美加澳印 法德意日
相同点 性质: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指导思想:都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背景: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
2.基本特征
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 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________和司法权。法律由______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
在法律内容上 注重保护____________,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启蒙思想家们
行政权
议会
个人权利
在司法实 践过程中 坚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______制度和_________制度。
局限性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为____________利益服务。它确认了____________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对____________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20世纪,______、原住民和______还在为享有完全的_________积极斗争。
程序公正
无罪推定
律师
陪审团
资产阶级
私有财产
个人权利
黑人
妇女
公民权
〔概念阐释〕
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意义在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其主要内容有:对任何人有罪的宣告,只能由法院决定,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无权决定。强调证据裁判主义精神,法院应当用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不能推定或假设。在判决生效之前,被告人是无罪的,不能因为其被逮捕、被起诉、被审判而认为其有罪。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1.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
(1)背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日耳曼人国家为了取得罗马人和教会的支持,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2)影响: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2.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1)主张:反对______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______》理解教义;提倡______和___________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2)影响
①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②新教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
③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
④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教皇
圣经
节俭
积极入世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认识近代西方法律
[史料一]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凡是有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准确确的“对”和“错”来!只是到了最近30年,诉前调解也开始逐渐增多。
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法律。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
[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法律的特点。
[提示]特点:西方的法律在社会地位上神圣不可侵犯;在内容上强调法律条文的精细、准确和“契约精神”;在运用过程中注重审判轻视调解,不怕对抗。
[史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问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提示]特点:欧洲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欧洲法制传统追求理性和公平。
[拓展]西方法律制度发展演变趋势
(1)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形成法典、法系(法典和系统化)的过程。
(2)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繁荣了大陆法系。
(3)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法律渊源和法官地位上存在明显不同。
(4)近代法律制度在继承罗马法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5)其他:西方中世纪法律分为世俗法和教会法,罗马法和教会法是西欧中世纪法律的基础,法律适用范围从少数男性公民扩大到全体公民,以及法律性质的变化;等等。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1.(2024·凉山)古代罗马一位农民向法庭申诉,称他的邻居在屋顶上喂食鸽子,这些鸽子飞到他的田地上吃掉了农作物。问题在于,鸽子属于野生动物,法律规定野生动物属于公共财产。最终,法院裁定邻居需对鸽子造成的损失负责,尽管鸽子本身并不属于邻居所有。这体现了罗马法(   )
A.注重诉讼程序的规范
B.对私有财产给予尊重和保护
C.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
D.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邻居喂食的鸽子吃掉了受害者的农作物,法官裁定邻居需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给予尊重和保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诉讼程序,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对比,排除D项。
2.(2024·湖南高考·12)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法律会吸收新加入族群的法律,这说明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D项正确;拜占庭帝国的法律不属于大陆法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帝国的法律会吸收新加入族群的法律,北方族群文化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新加入族群的某些习惯法,习惯法并没有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排除C项。
3.(2024·镇江)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律体系是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分为公法和私法两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注重程序“诉讼中心主义”。这两大法律体系都(   )
A.以习惯法为基础
B.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
C.注重成文法作用
D.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答案] D
[解析] 材料涉及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根据所学可知,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D项正确;以习惯法为基础的是英美法系,排除A项;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的是英美法系,排除B项;注重成文法作用的是大陆法系,排除C项。
4.(2025·杭州)1792年9月,法国国民公会颁布法令取消嫡长子继承全部权益的制度,设立了离婚制度,同时取消了对非婚生子女的歧视。这些法令(  )
A.源于拿破仑法典的规定
B.保护了个人权利
C.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D.简化了司法程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取消嫡长子继承全部权益的制度,使得财产继承更加公平,保障了其他子女的合法权益;设立离婚制度让人们在婚姻关系中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取消对非婚生子女的歧视,给予了这一群体平等的地位和权利,B项正确;拿破仑法典颁布于180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家庭和婚姻领域的权益问题,并非直接针对提高妇女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司法程序相关内容,排除D项。
5.(2024·威海)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欧洲趋于稳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混乱中唯一剩下的是成为帝国精神影子的基督教。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基督教文化的弊端明显
B.民族文化正悄然兴起
C.科教文化发展严重受阻
D.有着统一的文化纽带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欧洲趋于稳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混乱中唯一剩下的是成为帝国精神影子的基督教”可知,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都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可见当时欧洲各国有着统一的文化纽带,即都认可基督教文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督教文化弊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共性而不是个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世纪欧洲科教文化发展受阻,排除C项。
6.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三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   )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答案] D
[解析] 材料“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三条宪法修正案”说明1787宪法存在局限性,故选D项;材料“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说明不是禁止各州立法,排除A项;国会掌握立法权,1787宪法赋予国会立法权,而不是修正案,排除B项;国会掌握立法权是三权分立的体现,不是破坏三权分立原则,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