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第十八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拓展深化〕
一、白银货币化
(1)概念:是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完全货币形态的过程;是白银从非法货币到合法货币,再到整个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的过程;是白银形成国家财政统一计量单位和征收形态的过程;是白银成为主币,中国建立起实际上的白银本位制的过程;是白银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
(2)原因: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货币制度存在缺陷;白银作为货币本身有一定优势;白银供给来源增加;政府政策改革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白银功能和流通范围扩大,社会对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3)影响: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转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金钱关系日益冲击封建宗法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演变进程
1.鸦片战争后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特征:中国逐渐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和海关管理权。
(2)原因:西方工业国家崛起;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平等条约限制中国海关的职能;列强攫取了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中国政府腐败落后。
(3)影响: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大大便利了其对华商品输出,使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护;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海关制度的近代化,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1)特征:政府多次修订税则,提高关税,基本实现关税自主。
(2)原因: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的统治亟待巩固;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影响:树立国家独立的形象,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关税收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物资准备;客观上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较具现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3.新中国成立后
(1)特征:从“封闭式”保护发展为“开放式”保护;从长期高关税发展到大幅度自主降税;再到加入WTO后的承诺降税。
(2)原因
①新中国收回帝国主义在华海关管理权,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中国关税的主要职能是保护本国经济。
②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关税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和财政收入作用的重要性。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对外经济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
(3)影响:关税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建立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提高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40张PPT)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八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时空坐标
本单元主要讲述两大主题: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和赋税制度的演变。
主题1: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线索1:中国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了从海贝、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进过程,明朝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近代中国机器铸币银元与纸币“法币”先后流通使用。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币在解放区开始发行,成为新中国的法定货币。
主干线索
线索2: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19世纪初建立起来,实行黄金自由兑换、自由铸币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主题2:赋税制度的演变
线索1: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经历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向以土地、财产为主征收的转变,由以实物、劳役为主的征收内容向征收货币的演变。1937年,中国结束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长期并存的局面,但海关管理权控制在西方列强手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征税内容与国际接轨,开征个人所得税。
线索2:1799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后传播到全世界,个人所得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税种,为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7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课时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 标准 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2.商朝后期:开始出现______币。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4.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以圜钱为基础),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5.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______,称为“交子”。
铜铸
纸币
6.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7.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自明朝中期起,______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拓展]明朝法定货币从铜钱到宝钞,再到铜、钞、银兼行,最后白银升为主币的原因
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政局较为稳定;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宝钞信用日益丧失;政府赋税制度改革推动;明朝中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或明朝长期保持巨额对外贸易顺差);新航路开辟,大量白银涌入中国。
白银
8.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9.______: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10.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11.国民政府前期:1935年,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晚清
1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1)国统区:法币急剧贬值,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和银圆券。
(2)解放区
a.背景
①随着____________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②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
b.发行:1948年12月1日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解放战争
1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1)概况: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2)意义: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____________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民经济
〔图解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货币的演变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概念阐释〕
世界货币体系
世界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其目的在于建立汇率机制,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提供有力手段和解决途径;促进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
1.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1)背景
①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②1816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______制。
(2)特征
①以______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②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3)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金本位
英镑
[拓展]金本位制评价
积极作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各国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与贸易合作;加强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消极作用:黄金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各国经济贸易增长的速度,由此造成的清偿手段不足,严重制约了各国经济的发展,黄金供求的矛盾和分配的不平衡是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有限。
(4)崩溃
①原因: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②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_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形成
①标志: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②目的: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③特征:以______为中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
美国
美元
(3)影响
①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______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②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4)崩溃: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3.当代世界货币格局: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货币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1
认识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史料]
时间 特征
商晚期到春秋初期 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春秋初期到战国晚期 钱币上出现文字,以记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秦统一到唐中期 由记地变为记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摘编自张宏明《钱币》
[问题]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钱币演变的影响。
时间 特征
唐中期到清朝覆灭 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白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提示]趋势:钱币形制走向统一;钱币质地逐渐多样化;钱币形制和兑换规范化。影响:稳定金融和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拓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
演变规律 表现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海贝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用铜铸币,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货币舞台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统一后,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演变规律 表现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唐初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废除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钱文不书重量,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
演变规律 表现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由手工铸币向机制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1.(2022·湖北·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2.(2023·湖北高考·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信息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不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
3.(2024·新课标卷·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中“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以及英国对美国行为的指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本质上显示了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心货币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巨大影响力,反映了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A项正确;题干信息虽涉及埃及民族解放运动,但主要讨论的是美英之间的金融互动及其影响,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方大国间的盟友关系虽受到考验,但“破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2024·安徽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世纪70年代至欧元诞生之前,欧洲货币危机频发,美元汇率波动对欧洲货币存在着单向冲击。对外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削弱了美国的综合实力,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从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得这两个主导货币
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摘编自成思危、刘骏民《国际货币
体系的演变逻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持有的标准。
[答案] (1)特点:国际货币体系由相对稳定到不稳定;货币危机频发;从单一货币主导到二元主导;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2)标准: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多元化;利益共赢;平稳稳定。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自20世纪70年代至欧元诞生之前,欧洲货币危机频发,美元汇率波动对欧洲货币存在着单向冲击”得出国际货币体系由相对稳定到不稳定,货币危机频发;根据材料“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从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得出从单一货币主导到二
元主导;根据材料“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得出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2)标准:根据材料“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反向得出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根据材料“使得这两个主导货币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反向得出多元化,利益共赢,平稳稳定。(共44张PPT)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八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47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2课时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 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及其实行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1.田赋
(1)秦朝的田赋:史称“收泰半之赋”。
(2)汉朝的田赋:汉初统治者采取“____________”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2.人头税
(1)秦朝的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2)汉朝的人头税: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税。
3.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与民休息
财产
(二)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1.隋朝的赋役制度: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的赋役制度
(1)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租调役的基础之上,发展成__________。
(2)两税法:唐朝中期,____________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______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租庸调制
土地兼并
资产
[拓展]
1.租庸调制实行的意义
纳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得到保证。同时,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2.两税法的意义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图解历史〕
自秦汉至唐赋役制度变化
(三)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1.宋朝的赋役制度
(1)附加税繁多。
(2)徭役繁重。
(3)募役法: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概念阐释〕
募役法是指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人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元朝的赋役制度: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四)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1.明朝的赋役制度
(1)明初两税: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______实物。
(2)金花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3)一条鞭法
①背景:明朝后期,____________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折成______,统一征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米麦
商品经济
银两
[拓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的背景和影响
1.背景:专制统治强化,官场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出现财政危机。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通量增加。
2.影响
(1)积极:①简化征收手续,有效防止官员腐败。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赋役征银,对货币地租的发展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④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⑤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2)消极:没有解决明朝存在的根本问题,出现伤民现象。
2.清朝的赋役制度
(1)“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
(2)摊丁入亩:______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雍正
[特别提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赋。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力役和兵役,即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图解历史〕
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出现及早期形态
出现 西周时期,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类型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演变 中国直到______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地位 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1937
(2)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①起始:____________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协定关税:《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
③海关管理: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鸦片战争
(3)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提出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过程 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
②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
③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定》。
④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别提示]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长期丧失关税自主权和关税税率低的背景下进行的关税自主运动,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是近代中国外交领域的重大突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税制度
①全国关税制度的统一。
②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5年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_________建设
1987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法制化
2.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演变
(1)1914年,____________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但并没有实施。
(2)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新中国成立以后,在____________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4)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北洋政府
计划经济
[拓展]新时期个人所得税实施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原因
(1)改革开放逐步深化。
(2)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长。
(3)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政策。
2.意义
(1)有利于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的不平衡。
(2)减轻了广大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3)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4)推动税收事业朝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1
认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中国古代的税制历经了多次变革。汉代征收的赋税主要有两项,即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汉魏之际,赋税制度发生了较大改变,由租、赋变为租、调,并沿袭了很长时间。隋及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征纳,其中“庸”是指不应役者,可按照每日缴纳三尺绢以代替。唐后期实行“两税法”,地方官府将过去的税收项目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办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明代实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清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摘编自《中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问题1]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特点。
[提示]特点:税收项目逐渐简化;征收标准逐渐由人丁向土地、财产转变;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
[问题2]根据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影响。
[提示]影响: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来源;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人口的增长;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拓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除。
(2)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3)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5)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1.(2025·吴忠)西汉初年,汉朝的政治方针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较多采取无为而治、相对宽松的政治政策。但是据研究表明,汉朝初年对女子在15岁以上30岁以下未婚者进行罚款。由此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赋税 B.重视民心
C.增加人口 D.重视农业
[答案] C
[解析]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对于晚婚者重罚,这样有助于推动早婚早育,由此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口,C项正确;打击晚婚不能增加赋税,而且也无法体现重视民心,排除A、B两项;打击晚婚与重视农业并无关联,排除D项。
2. (2024·重庆高考·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答案] C
[解析] 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的田税);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应该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 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家这么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
3.(2024·安徽高考·5)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 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
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808 3457 18 999
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304 29 276
1621 南直隶 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657 40 952
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两)较多,役银分摊后,丁银(两)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增长,B项正确;役银分摊的做法减轻了人丁税额,排除A项;税收使用银两,有利于商业发展,排除C项;役银分摊后人丁税额降低,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
4.(2025·太原)1887—1888年,针对中国茶叶出口衰退的问题,海关总税务司组织9个通商口岸海关对茶叶国际贸易进行专项调查,剖析出口下滑原因,并提出提升茶叶品质和改进茶业经营管理的建议,但对茶叶出口税过高的问题却故意不回应。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列强通过海关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B.官督商办管理模式的效率低下
C.对华商品倾销冲击中国茶叶出口
D.清政府缺乏调控贸易的自主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80年代,海关总税务司针对茶叶出口衰退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剖析了原因,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对关税过高的问题却故意不回应,结合所学知识,协定关税后,清政府关税主权丧失,无法通过调整关税以解决贸易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排除A项;官督商办是洋务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中国茶叶出口受限,而非外国商品对华倾销,排除C项。
5.(2023·湖南高考·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可见,贫农、中农所负担的税率较低。结合所学可知,统一累进税把商业税、农业税、工业税等合并征收,采用累进税制。主要对剥削阶级征税,对被剥削阶级及劳苦阶层的人民免税,B项正确;抗战时期,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制度,并非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排除C项;“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作出的税率的分配不等于“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此项是干扰项,排除D项。
6.(2022·北京高考·19)军费与财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二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答案] (1)不同:明代:田赋占比最高。清代:关税和厘金占比逐渐超过了田赋。
(2)趋势: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政府蠲免田赋;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加。
[解析] (1)不同: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明代:田赋占比最高。清代:关税和厘金占比逐渐超过了田赋。
(2)趋势:根据材料二曲线图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根据材料二“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可知,政府蠲免田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