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31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总结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31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总结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0 21:39:30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第三十一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时空坐标
线索1: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等形式出现,后来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对人类文明的延续起到重要作用。
线索2:文化的保护。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战争,以及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人类文化遗产不断遭受破坏。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主干线索
第60讲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 标准 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①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
a.官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央官学:太学,国子监;______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b.私学的产生和发展:______时期私学产生。______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
春秋
宋代
[拓展]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1)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2)宋代重文抑武,大兴科举,推动了书院的发展。
(3)宋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书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
(2)古希腊学校教育: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______教育的基础。
分科
[拓展]
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影响: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利于传承儒家思想。
2.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起源早;政府主导;官学与私学并存;儒学主导;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2)评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政府提供了后备人才,巩固了专制皇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但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专制政策阻碍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2.近代大学
[拓展]欧洲近代大学建立的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1)近代欧洲大学
①法国:_________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______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______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_________与商业化。
拿破仑
洪堡
研究
世俗化
(2)近代中国大学
①北京大学
A.创建: 戊戌维新运动中。
B.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____________建立的综合大学,是中国教育_________的标志。
②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中央政府
近代化
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____________服务;③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______制度恢复。
(4)改革开放后:①____________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②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国家建设
高考
1983
科教兴国
4.近现代学校教育的作用
在传承文化、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1.发展历程
时间 概况
约公元前30世纪 ______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______
东汉 蔡伦改进制成“_________”,促进文化的传播
唐朝 已有______印刷品
北宋 毕昇发明了用胶泥制的活字
约15世纪中叶 德国人_________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
埃及
帛书
蔡侯纸
雕版
谷登堡
2.印刷书诞生的意义
(1)印刷书的诞生,使得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2)有助于文化的_________,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化
[拓展]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3)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发展。
(4)为书籍的传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书籍及时有效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国外图书馆
(1)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_________的图书馆。
(2)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______图书馆。
最齐全
公共
2.国内图书馆
(1)古代
①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______,并建有“府” “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私家藏书伴随______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2)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________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史官
私学
1916
(3)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_______________”。
②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3.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_________的职能。
服务公众
〔图解历史〕
中国图书馆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拓展]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5)提供文化娱乐。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国外博物馆
(1)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
(2)1683年,____________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博物馆建立。
阿什莫林
[拓展]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原因
(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为近代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提。
(2)藏品数量的增长和收藏范围的扩大为近代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
(3)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博物馆的产生。
(4)一批博物馆学著作的出现,促进了博物馆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2.国内博物馆
(1)近代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______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1905年,______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③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正式开馆。
④________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
上海
张謇
1933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②故宫博物院:______年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_______年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3年2月正式组建,是世界上____________ 最大的博物馆。
1925
1959
单体建筑面积
3.作用:(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也是进行____________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拓展]图书馆、博物馆建立的作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
人类文化遗产
国民教育
二、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原因
(1)文化遗产是_________的共同财富。
(2)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严重______。
2.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1)古代
往往是从收藏____________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______与权力的体现。
全人类
威胁
艺术珍品
财富
(2)近现代
①外国
近代 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现代 1964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_________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真实性
②中国
晚清 1906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国时期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 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__________________颁布的法律
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古物保存法
文物普查
1982
最高立法机关
(二)《世界遗产公约》
1.制定原因
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通过
197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7届会议通过。
3.目的
旨在集____________,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各国之力
〔概念阐释〕
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的内涵: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
(2)世界遗产的基本形态: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
4.内容
①《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______________”,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____________、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概念。
突出的普遍价值
自然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阐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
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历程
①_______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②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____________、合理利用、____________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_________和完整性”。
④______年,中国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198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抢救第一
加强管理
真实性
2011
(2)意义
保护遗产、____________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传承文化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外国
(1)古代:____________、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_________等。
(2)近代:____________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2.中国
(1)代表: 长城、莫高窟、____________、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______。
(2)现状:______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雅典卫城
金字塔
佛罗伦萨
明清皇宫
泰山
中国
[特别提示]文化遗迹与文化遗产的区别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迹又称自然和文化遗迹地,分为自然遗迹和文化遗迹。二者没有根本区别,只是词性不同:文化遗产是抽象的概念(包括建筑物、碑雕、壁画、戏剧、工艺等),文化遗迹是具象的概念,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实物(如故宫、颐和园、长城、圆明园等)。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认识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
[史料一]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提示]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经费有国家的保障;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官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和管理。影响: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史料二]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
——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
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
[问题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书院教育的社会作用。
[提示]社会作用: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应试的需要;弥补了官办教育的不足;提高了大众素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史料三]在1100年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问题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提示]积极影响: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史料四]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官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
[问题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拓展]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1.内容:儒家经典,注重伦理道德教育,重文轻理(技),以文科知识为主。
2.目的:培养封建官吏,培养学生的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3.形式:以私塾教育为主要形式(孔子开创),还包括学院教育(唐朝兴起,宋朝兴盛)。宋朝有著名的四大书院,这就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4.局限性: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的,“学而优则仕”。所以,事实上对科技的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教育与学风对科技进步起了反作用。但在封建社会繁荣时期,专业教育的贡献是较突出的,应予以肯定。
二、书院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
(4)书院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
2.作用
(1)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3)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研学,学术风气浓厚,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4)书院有许多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典例研习 · 立标杆
1.(2025·信阳)1898年,汉口出现阅报社一所,“将各报备齐,以供众览”。之后,各地阅报社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尤其是1903年后,阅报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仅1904至1908年五年间就有374处阅报社出现。这是(   )
A.实行新政宪政改革的现实需要
B.推动社会风气开化以救亡图存
C.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D.有识之士为了获得政治参与感
[答案] B
[解析] 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运动兴起,汉口出现阅报社后,各地阅报社纷纷创办,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民族危机加深,革命形势发展,阅报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是因为部分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开民智”是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而报刊传媒是“开民智”的重要工具,所以,阅报社的创办与宣传救亡图存有关,B项正确;新政从1901年开始,与材料中的时间“1898年”不符,排除A项;阅报社的出现及增长主要反映救亡图存,而不是社会治理,排除C项;阅报社的出现及增长不是为了获得政治参与感,排除D项。
2.(2024·福建高考·9)下图是某博物馆馆藏的1957年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它为研究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  )
A.历史解释 B.时空背景
C.历史线索 D.文本记述
[答案] C
[解析] 这张毕业证书中包含了诸多信息,如学校名称“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姓名“王新民”、籍贯“山东省掖县”、年龄“十六岁”、所在班级“二级一班”、毕业时间“1957年6月15 日”以及校长姓名“刘仲瑞”等。这些具体的个人信息和学校、班级等细节为研究教育发展提供了“历史线索”,C项正确;这些具体的个人信息和学校、班级等细节更多的是在描述特定个体和具体情境,需要提取和解读,并非直接构成历史解释,排除A项;毕业证上除了时间,其他的信息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材料也不仅仅反映时空背景,排除B项;文档记述是指通过书面形式详细记录信息的过程,它涉及对事实、数据、过程、结果等的系统性描述,旨在传达、存储或作为参考,这与毕业证提供的信息不太符合,排除D项。
3.(2025·淄博)公元前29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答案] A
[解析] 材料“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博物馆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及传承,A项正确;亚历山大博物馆属于人文遗产,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印刷术改进是在中国的宋朝时期,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4.(2025·盐城)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   )
A.见证了欧洲深厚的历史底蕴
B.充分发挥育人教化的作用
C.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D.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欧洲国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这主要和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从世界各地带回陈列品有关,C项正确;欧洲国家建立的博物馆内涉及海外地区的奇珍物品,说明其并不完全是欧洲历史的见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博物馆育人教化作用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博物馆的建立与科学革命迅猛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5.(2025·邯郸)如图所示为2020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各类经费投入情况。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当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
A.管理工作系统规范
B.社会参与潜力较大
C.与经济的开发并重
D.得到社会广泛重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20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各类经费投入中,中央财政经费和地方财政经费占比很大,社会筹集经费较少,说明当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潜力较大,B项正确;材料说明当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潜力较大,未涉及管理工作系统规范情况,排除A项;材料说明当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潜力较大,“与经济的开发并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说明当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潜力较大,不能体现当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得到社会广泛重视,排除D项。
6.(2025·重庆模拟)2023年8月19日,来自中国、英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的10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重庆大足,参加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论坛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并发表重要宣言。这(  )
A.说明气候变化已严重危及文物
B.旨在强调气候研究工作的重要
C.体现了国际社会重视文化遗产
D.亟需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2023年8月多国学者聚集中国重庆,研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问题并发表宣言,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重视,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各国学者讨论的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环境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讨论的是如何保护石窟寺,而不是在强调气候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都是不同的,其形成背景和所处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不能用统一的方式来保护传承,因此,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是不科学的,排除D项。(共11张PPT)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十一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拓展深化〕
一、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载体
1.学校教育
(1)古代官学和私学
①有利于保存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化。
②有利于传承儒家经典。
③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2)大学教育
①大学能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②大学中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③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研能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2.书刊印刷
(1)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2)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3)翻译其他国家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4)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图博馆藏
(1)图书馆
①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②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地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③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④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博物馆
①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品牌效应;结合地方民俗,推动旅游业发展。
②突出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国民教育学习基地,利用馆内的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③对外文物展出,向公众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可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可。
二、保护世界遗产
1.必要性:世界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紧迫性
(1)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世界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2)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和频繁发生的战争。
(3)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二战后表现更为突出。
3.重要性
(1)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不朽足迹。它们各自代表的独特文明,反映了世界不同区域历史发展的文化特征;它们的交汇融合,表现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及影响。
(2)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是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借鉴,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创造更高级文明的基础、源泉和动力。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行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4.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这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
(2)世界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3)学术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