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时空坐标
总体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以前)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1.政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阶段特征
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渐废除;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出现商帮;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但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3.思想:宋明理学禁锢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文艺大众化、世俗化;科技上逐渐落后于西方,传统科技步入总结阶段。
4.民族关系: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5.对外关系:遭受西方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中学进一步西传,“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传入中国。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1.政权更迭与兴衰
(1)明朝建立:_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清易代
①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
②_______年,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
③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1368
1636
(3)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4)危机初显: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衰象更加明显,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
①废除宰相:_________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
②设置内阁:_________时期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______”。
③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_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______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明太祖
明成祖
票拟
司礼监
批红
(2)清朝
①奏折制度:特点是迅速、机密,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②军机处:______时设立,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③文化专制: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特别提示]内阁的性质: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
雍正
〔选必链接〕
(1)地方行政制度:明代地方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选必1第1课)
(2)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官员考核制度严格;监察机构主要是都察院和六科。(选必1第5课)
(3)法律与教化:明代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代乡约与法律合流。(选必1第8课)
二、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明朝
1.内陆边疆
(1)蒙古族
①筑长城防御: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②战争: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曾包围北京,俘虏明英宗。
③和议与册封:1571年,鞑靼首领_________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④贸易交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俺答汗
(2)藏族
①封授称号:明廷封授给当地的____________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机构管辖:设立了_____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女真族
①设机构管辖: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________。
②封授官号: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僧俗首领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概念阐释〕
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中国明代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管辖机构。奴儿干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照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相当于内地的赋税。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①概况: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沿岸。
②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③影响: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给政府造成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非洲东海岸
红海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宋代以后历朝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由历朝政府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收购的部分,除供宫廷消费和赏赐外,也有再行出售的。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以及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种不平等的国家间易货贸易后来因财政困难而逐渐消退。
(2)平倭斗争
①背景:起于元末的“倭寇”;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东部沿海倭乱盛行。
②斗争:_________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_________合作,重创倭寇。
③结果: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政府逐渐放松了对______海外贸易的限制。
戚继光
俞大猷
私人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①背景: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②表现:16世纪中期,_________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______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葡萄牙
荷兰
(二)清朝
1.边疆治理
(1)设中央机构:专设__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治理特点:采取____________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3)经略台湾:_______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击败郑氏后裔,_________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4)反击沙俄:康熙时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1689年签订《_______________》。
理藩院
因地制宜
1662
1684年
尼布楚条约
(5)治理西北
①平叛: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
②行政管理:在_________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设立____________,总领军政事务。
蒙古族
伊犁将军
〔选必链接〕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选必1第11课)
(6)管理西藏
①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为“__________”,册封五世班禅为“____ _________”。
②派遣驻藏大臣:______年派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达赖喇嘛
班禅
额尔德尼
1727
(7)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①原因: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
②概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世袭制度,实行中央委派______统治的政治措施。乾隆年间基本完成。
③意义:强化中央政府统治,减轻西南人民负担,促进边疆开发,改善民族关系。
流官
2.对外交往——闭关锁国
(1)原因
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
②以______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____________。
(2)表现
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______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英国
中国市场
广州
“十三行”
(3)影响:初期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特别提示]“海禁”与“闭关锁国”的不同
(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1
认识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史料一]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如到印度古里,成交时以拍掌为定,“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到锡兰王居之城,得知该国“崇信释教,尊敬象牛”等情况后,遵其习俗。到爪哇国,了解到爪哇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相继写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这为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和贸易,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
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来朝;甚至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不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明朝朝贡等,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中国历代战争分布表(按明代行政区域划分)
序号 省名 战争 总数 各历史时期战争次数 先秦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五代 宋辽金 元明
1 京师 712 89 73 116 228 60 146
2 南直 841 50 65 343 149 98 136
3 山东 437 141 67 103 85 18 23
4 山西 478 95 35 109 131 33 75
5 河南 820 203 138 271 150 43 15
序号 省名 战争 总数 各历史时期战争次数 先秦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五代 宋辽金 元明
6 陕西 1281 46 201 432 365 158 79
7 四川 381 6 38 82 107 52 96
8 湖广 406 29 34 148 79 63 53
9 江西 126 1 8 37 14 15 51
10 浙江 208 1 4 20 35 21 127
11 福建 107 0 4 3 13 11 76
序号 省名 战争 总数 各历史时期战争次数 先秦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五代 宋辽金 元明
12 广东 95 0 2 5 10 17 61
13 广西 123 0 2 0 13 28 80
14 云南 130 0 11 8 31 2 78
15 贵州 47 0 0 0 1 1 45
合计 6192 661 682 1677 1411 620 1141
注:京师:指北直隶,以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南直:即南直隶,以今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一带。
——据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问题1](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与前代相比,明代中后期的战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提示](1)特点:以和平交往、公平贸易为主;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注重调查研究,重视资料的搜集;突出“朝贡贸易”。
(2)①新变化:由陆上威胁向海上威胁变化(或东南沿海地区的战争数量增加)。说明:明代以前战争威胁主要来自陆上,明代中后期后,来自海上的威胁不断加强;明朝倭寇不断袭扰沿海地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也开始侵略沿海地区(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②新变化:战争的性质由内部战争向反侵略战争转变。说明:中国古代战争的性质主要是内部各政权和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明代中后期之后,倭寇袭扰;西方殖民者侵略东南沿海,逐渐出现了反外部侵略的战争。
[拓展]明朝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
(1)新旧交替: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开始侵扰中国,西学传入中国。
(2)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与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3)政治优先:朝贡贸易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重政治轻经济。
(4)优势明显: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中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主题 2
认识世界的变化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史料三]“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
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
[问题2]有学者认为,双方的此次交涉是“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理解:说明双方对彼此缺乏理解,甚至是误解。乾隆认为英国是“蛮夷”,其对中华文化充满景仰;而马戛尔尼则认为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理所当然,其要求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
表明双方都极其固执而自信,导致双方的沟通无果而终。乾隆具有浓厚的天朝意识,对中国文化和国力充满自信;而马戛尔尼自恃英国实力,态度傲慢,提出了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
[拓展]
清朝中后期面临的统治危机
表现 原因
内 部 官场腐败 各级官吏结党营私,贪污腐败 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员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
军队颓废 军纪败坏,军备废弛;将领贪污,将士颓废 官场腐败之风的蔓延;久无战事
财政危机 经济衰退,国力越来越虚弱 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虚耗严重;官吏截留税款
表现 原因
内 部 土地兼并 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用地紧缺,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起义 白莲教等起义不断 人地矛盾;贫富差距大;政治腐败
外部 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清政府“闭关自守”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1.(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元朝圣旨形式‘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圣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无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项;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024·湖北高考·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明祖行事多仿汉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也及时建立宗室藩屏,这与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实行封国制异曲同工,D项正确;明太祖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排除A项;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汉高祖没有废除行政中枢,排除C项。
3.(2022·湖南高考·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要表达周兴岱更愿意使用“南书房行走”来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相比之下不愿用“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的身份,官员俸禄并不是材料的主旨,且材料根本没有提到官员俸禄是否入不敷出,排除B项;材料中是在拿“南书房行走”与“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作比较,来突出皇帝的高度集权,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到中央吏治是否混乱的问题,而是提到官员借助皇帝的权威为自己谋利问题,排除D项。
4.(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乌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
5.(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共17张PPT)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拓展深化〕
一、明清时期的中西对比
中国 西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 “海禁”和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二、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新气象
1.表现
旧传统 新气象
政治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旧传统 新气象
文化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 “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对外 关系 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
2.制约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因素
(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
(3)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解题指导〕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1)比较变化类选择题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异同或变化的选择题。这一类选择题是高考命题设问中难度较大的题型,通常命题情境复杂(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皆有)。
(2)设问方式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常用的设问关键词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新变化”等。特殊连接词如“前……之后”“但是(但)”“而且(而)”“然而”“与……相比”。
解题思路
(1)分解题干材料信息。在这一步,我们要重点梳理出是对一个事物还是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比较的项目是什么,每个项目都有什么信息。
(2)总结比较项目信息,得出结论,如有什么趋势、变化等。
(3)对接知识,分析选项得出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本质原因或涉及的历史现象;结合选项内容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典题训练
1.(2023·重庆高考·5)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
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
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英雄豪杰观带有“圣人”性质和“不近人情”,但明代认同英雄有情,对英雄的认识逐渐理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它推动了明朝英雄观的变化,A项正确;民本即以民为本,与英雄观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英雄观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明代的英雄观趋于理性化,并不能说明圣人崇拜有所弱化,排除D项。
2.(2024·山东高考·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下,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
3.(2024·全国甲卷·26)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可知,明代中后期士大夫们编纂的书籍更关注日常生活与农事活动,体现出士大夫更愿意参与到世俗生活中去,强调的是士大夫思想的世俗化特征,B项正确;《便民图纂》的编纂与“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无关,且该类书籍是服务于百姓生活的,排除A项;材料的主语是士大夫阶层编纂书籍出现新方向,并非平民的文化需求的变化,排除C项;《便民图纂》有利于增加百姓日用生活方面的知识,但并非意味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走向标准化,排除D项。(共50张PPT)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 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与当时世界潮流进行比较,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______、甘薯推广种植。
②江南等地农业的____________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玉米
多种经营
[拓展]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
(1)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2)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
(3)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4)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______,使用____________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
①美洲等地的______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____________的集聚。
②形成了实力雄厚的____________,如徽商和晋商。
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_______________,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工场
自由雇佣
白银
商业资本
商人群体
工商业市镇
〔选必链接〕
(1)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食物种类,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选必2第2课)
(2)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选必1第15课)
(3)信贷: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选必2第7课)
2.经济的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____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____________,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概念阐释〕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有利于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保护自己。
小农经济
专制统治
〔图解历史〕
阻碍明清时期新的经营方式发展的因素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背景:____________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南宋_________和明朝中期_________。
(3)主张:“_________”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4)评价:陆王心学强调_______________,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_____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程朱理学
陆九渊
王守仁
致良知
主观能动性
平等
2.李贽的思想
(1)主张:提倡____________,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1)背景
①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吏治腐败。
④“西学东渐”带来先进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个性自由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黄宗羲:严厉抨击____________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____________”。
②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____________进行了批判;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____________”。
[特别提示]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带有一定的民主启蒙色彩,但并没有发展形成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体系,而是对传统儒学的批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当时的思想主流仍然是理学。
君主专制
工商皆本
政治制度
匹夫有责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____________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1)明清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商品经济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_________》和清朝中期吴敬梓的《____________》,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
(2)戏曲
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_________、清朝_________等。
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______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______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______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______,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汤显祖
孔尚任
昆曲
徽班
昆曲
京剧
四、科技
1.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
(1)李时珍所著_____________、徐光启所著_____________和宋应星所著____________,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
(2)徐弘祖的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方科技的传播——“西学东渐”
(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_________等。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利玛窦
(3)表现
①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__________________,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____________,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西方科学书籍
测绘技术
〔概念阐释〕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这段时期,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为重要窗口,西方文明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解历史〕
古代中国科技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史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诸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史料二]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民生财计大有利益”。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王思明《晚明学人的
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问题](1)根据史料一,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末期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示](1)主张:倡导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学校是议政场所。进步性: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特点:推崇以数学为基础的数理逻辑方法;注重实验和实践;主张科技为国计民生服务。原因: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危机严重;知识分子对理学的反思;“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拓展]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提倡男女平等。
(2)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当时思想家提出的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5)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儒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改造,但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
2.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影响
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治 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经济 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实质 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1.(2024·甘肃高考·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D项正确;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不能得出其白银主要来自日本,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2.(2024·广东高考·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一春之计全赖西湖”“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而且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比较全面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雇佣关系,也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业资本积聚主要代指的是商帮,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
3.(2023·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4.(2023·江苏高考·5)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C.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江南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材料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
5.(2023·福建高考·5)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因为当时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鲜花成了市场上畅销的商品,故很多农田种植了鲜花,这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D项正确;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女性以鲜花为头饰是一种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鲜花种植出来后是否进行加工,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种植粮食作物或其他经济作物变为了种植鲜花,不能体现土地利用相对于之前是否精细化了,排除C项。
6.(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不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 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家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主张,三者均与材料内涵不符,排除B、C、D三项。
7.(2023·湖北高考·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答案] A
[解析] 根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
8.(2024·全国甲卷·27)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这导致了( )
A.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
B.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
C.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
D.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可知,材料呈现前后两个变化,民间流行具有反封建色彩或强调政权合法性的小说,清政府对此予以封禁,也就是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来为政权辩护,结果必然是“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的延续,D项正确;世俗文化发展会走向缓慢,并非停滞,排除A项;清政府将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列为禁书,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不会导致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排除B项;明清政府思想文化专制,是导致材料行为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C项。
9.(2023·河北高考·5)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反映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所述图片除了描绘农具制作,还有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农具制造工艺革新”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在材料中只能看出种植果树蔬菜,这在明朝以前就有,不能看出种植物种增多,排除C项;小农经济模式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非进行集体劳作,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