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板块4世界古代史 第9单元古代世界文明(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板块4世界古代史 第9单元古代世界文明(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0 21:54:54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板块四 世界古代史
第九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拓展深化〕
一、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1)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
(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
(3)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和交往。
(4)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速,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二、古代帝国的发展
帝国名称 存在时间 兴起 衰落 特征
波斯帝国 公元前550— 前330年 公元前550年崛起,在大流士一世时期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希波战争后走向衰落,后被亚历山大所灭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比较完善的税收系统
亚历山 大帝国 公元前336— 前323年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通过征服战争,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伴随着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帝国迅速解体 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推广希腊文化
帝国名称 存在时间 兴起 衰落 特征
罗马帝国 公元前27— 公元476年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395年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 罗马法影响深远;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帝国名称 存在时间 兴起 衰落 特征
拜占庭 帝国 395— 1453年 395年,拜占庭帝国建立;是地跨三洲的帝国 6世纪中期后,帝国陷入混乱;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都城君士坦丁堡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查士丁尼法典》影响深远
帝国名称 存在时间 兴起 衰落 特征
阿拉伯 帝国 632—1258年 7世纪,穆罕默德领导建立政权;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0世纪帝国一分为三;1258年被蒙古汗国所灭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对东西文化交流贡献巨大
帝国名称 存在时间 兴起 衰落 特征
奥斯曼 帝国 1299— 1923年 1299年,奥斯曼一世建立帝国;16世纪后期,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7世纪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亡 政教合一;控制传统商路,影响了东西方商贸(共50张PPT)
板块四 世界古代史
第九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时空坐标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5世纪以前)
时代趋势: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阶级、国家和文字产生,人类迈入文明时代。古代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张,它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农耕文明区。
阶段特征
1.政治: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地区性帝国产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古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2.经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渔猎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逐渐有了剩余产品,这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进入文明时代的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生活为主,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发达。
3.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古希腊的文学与哲学成就突出。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扩展,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
时代趋势:中古时期的世界,一方面,明显呈现出文明多元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文明成就对当时的世界文明交流及后来文明的发展均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1.政治: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推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专制、城市自治和教会神权统治并存,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文明得以发展,《查士丁尼法典》名噪一时。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步入封建时代,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朝鲜半岛则先后出现了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东非出现了阿克苏姆王国和其他一系列国家;西非地区,加纳、马里、桑海先后崛起;南非的津巴布韦一度兴盛。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是三大著名的印第安文明。
2.经济: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盛行,城市工商业日益繁荣。拜占庭帝国工商业繁荣,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农耕经济繁荣,东亚的日本和高丽均实行土地国有。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但农业总体落后,东非和西非的一些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美洲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文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大学得到发展,但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的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为文化交流中心。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则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古代非洲的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第24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时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最早在______、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西亚
(2)社会分工的发展
①生产力发展,推动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发展。
②农业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出现分工,进而推动早期商业出现。
③脑力劳动者出现: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农耕生产也推动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____________。
早期城市
2.文明产生的标志
(1)阶级的出现: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进而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
(2)国家开始形成: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概念阐释〕
文化、文明
(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特指精神财富。
(2)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以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等出现为标志。
[特别提示]国家与氏族社会的区别
(1)国家管理下的居民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氏族制度下的居民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的。
(2)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已不再实行原始的民主,而是使用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
〔思考探究〕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提示]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充足的水源,有利于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也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文学呈现出恐惧悲观的色彩。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尼罗河还提供了通道,有助于埃及的统一,文学呈现出自信乐观的色彩。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原因: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3.表现
文明 条件 文明发展历程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古巴 比伦 文明 西亚的两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_________地区出现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 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②颁布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权威 ①_____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苏美尔
《汉谟拉
比法典》
楔形
吉尔伽美什
文明 条件 文明发展历程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古 埃 及 文 明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发展,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①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使用象形文字
②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三季
③修筑金字塔
④发明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文明 条件 文明发展历程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古代 印度 文明 _____________流域的大平原;随着铁器时代来临,生产工具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开发 公元前3千纪诞生;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①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③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诞生于印度河
文明 条件 文明发展历程 政治统治 文化成就
古 希 腊 文 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 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________ 的典型 ①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②历史:____________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____________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民主政治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拓展]
1.古印度种姓制度下的等级划分
等级 特点
第一等级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第三等级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第四等级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四个种姓之外,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
2.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2)局限性: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侨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理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点的原因
[史料一]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才能疏导和储积大量的水,而这大量的劳动力还必须进行协调,赋予纪律和加以领导。……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
——德裔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
[史料三]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原住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史料四]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烂;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中国秦汉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
——摘自《古典文明中的地理环境差异与政治体制类型》
[史料五]有学者认为,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中国陕西也出现了“房子盖半边”的奇怪现象,这与山陕地区较为干旱有关,人们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在人类的生活中处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摘自《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研究》
[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古代西亚经济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文明形态的影响。
(2)史料二中学者认为“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请以古埃及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3)根据史料三,指出地理环境对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东西方政治体制”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5)根据史料五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提示](1)特点:古代西亚农耕经济占主导。影响:推动两河流域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
(2)说明:尼罗河的泛滥给埃及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们意识到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尼罗河,必须团结协作,集中共有的力量,在一种统一的号令下发挥才干。然而,这却为统一这一地区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契机。法老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尼罗河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3)影响:古代印度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人们相信生命轮回,使得人们安于现状,印度成为种姓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沃土。
(4)观点:地理环境深刻影响政治制度。
理由: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多平原,农业经济发达,实行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自给自足。这种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推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多山,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易产生民主政治体制。
(5)影响: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组成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社会发展,反之可能会延缓社会发展,但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是重要条件。
[拓展]
世界古代文明多元性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世界古代文明多元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特点。
(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古希腊港湾众多,对其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3)周边环境。西亚文明处在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交汇处,这种情况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发展,导致政权更替频繁。古代中国、印度文明,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元性的重要表现,反过来也深化了文明的多元性。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1.(2023·浙江6月高考·10)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结合所学可知,《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文学中的著名史诗,其主要讲述了古代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婆罗多族的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故事,是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成就,A项正确;古代希腊形成的是民主政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婆罗多族并不属于古埃及文明,排除C项;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史诗是《吉尔伽美什》,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2.(2023·天津高考·10)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  )
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可知,古代埃及普遍存在将国王视为神的观念,这种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为国王的神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D项正确;材料本意是古代埃及人认为国王有修建神庙的职责,体现神化国王的思想观念,而非现实需要,排除A项;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神化国王,与注重血缘关系不大,排除C项。
3.(2023·河北高考·1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但低级种姓以职业集团为单位,通过传统所容许的途径,在其原种姓内形成了一些“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  )
A.中间阶层不断壮大
B.等级结构日益复杂
C.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D.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印度存在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但以职业集团为单位,通过传统所容许的途径,在其原种姓内形成了一些‘亚种姓’”,这样每个种姓下面还有成百上千个“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等级结构日益复杂,B项正确;“亚种姓”和中间阶层没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在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世代相袭,不同等级的地位权力等差异很大,材料中“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这说明古代印度血缘关系并未弱化,社会矛盾依然比较严重,排除C、D两项。
4.(2023·重庆高考·10)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代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
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革新教育体制
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宣扬法律权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代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可知,《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哲学和法律汇编,该条文要求信徒遵奉婆罗门和高种姓群体,有利于巩固婆罗门教地位,A项正确;该条文旨在巩固婆罗门教地位,并没有革新教育体制,排除B项;该条文维护了种姓制度,并没有打破种姓制度隔阂,排除C项;该条文旨在巩固婆罗门教地位,“宣扬法律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5.(2022·湖北高考·11)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雅典城邦,著名将军客蒙为获取政治上的支持,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容易造成社会精英利用手中的财富获得政治权利,影响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庇护村民是贵族的义务,排除A项;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无法体现公民责任意识衰落,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且表述太绝对,排除。
6.(2024·辽宁高考·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
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姆诺帕里亚节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举行这样一些公共节日,塑造公民的共同经历和情感,有利于增强公民集体意识,维护城邦团结,凝聚城邦公民意志,C项正确;斯巴达并没有建立民主政治,排除A项;举行这样一些公共节假日,并不能直接繁荣城邦经济,排除B项;多神崇拜在斯巴达早已有之,并非通过节假日来形成多神崇拜,排除D项。(共40张PPT)
板块四 世界古代史
第九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第24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2课时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标准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原因: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____________、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____________和管理系统;文化上的优势;农耕文明对土地、金属、马匹的需求;统治阶级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
2.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____________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古代希腊人以____________扩大影响。
3.古代文明扩展的表现
(1)古埃及文明的扩展: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_________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____________,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社会分工
社会组织
武力扩张
移民方式
叙利亚
两河流域
(2)西亚文明的扩张
①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__________________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②______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______。
(3)希腊文明的扩张:古代希腊人向_________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起数量众多的______国家。
4.古代文明扩展的影响: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_________的兴起。
古巴比伦王国
亚述
埃及
地中海
城邦
大帝国
[拓展]认识农耕文明的优势、古代文明的扩展与大帝国兴起之间的关系
①农耕文明的优势推动了古代文明的扩展,进而推动了古代大帝国的兴起;大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区。
②古代文明由于所在时空环境不同,其发展具有多样性。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
(1)波斯帝国兴起时间与范围: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_______________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巴尔干半岛
(2)波斯帝国的统治
①中央:实行__________________,王权至上,君权神授。
②地方:实行_________,行省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③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______体系和______系统。
(3)灭亡:公元前4世纪晚期,因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而灭亡。
君主专制制度
行省制
官僚
税收
2.亚历山大帝国
(1)亚历山大帝国兴起的时间与范围:公元前4世纪晚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选必链接〕
希腊化: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推动希腊文化不断发展。(选必3第11课)
3.罗马帝国
(1)罗马共和国时期: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它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_________地区扩张,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扩张过程中,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2)罗马帝国时期
①在1—2世纪空前繁荣。
②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③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原因: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同时,边境压力也逐渐增大。
④4_________,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⑤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_________帝国灭亡。
地中海
世纪末
西罗马
三、古代文明的交流
1.文明交流的总趋势
(1)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
(2)交往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2.文明交流的表现
(1)西亚、埃及文明的交流
①农耕技术的传播:______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______、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西亚
中亚
②冶铁技术的传播: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③艺术的碰撞——“雕刻”“神话”:西亚的______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尤其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④字母文字的推广——“腓尼基字母”:起源于西亚的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_________字母,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神话
阿拉马
[拓展]字母文字广泛流行的原因:字母文字符号少,易于记忆,书写简便,有固定读音,使用方便;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大量符号需要记忆,使用不便。
(2)汉朝和罗马帝国的交流
①间接交往: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
②直接交往: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并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认识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史料一]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灭性的破坏。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摘编自《亚历山大东征记》
[史料二]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地中海世界和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与东方各国接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问题](1)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东征既是一场人类文明的灾难,也是一场文明盛宴的开端。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
(2)根据史料二,分析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提示](1)灾难说: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掠夺了大量财富,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灭性破坏,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文明盛宴开端说:亚历山大东征沟通了各大文明间的交通,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希腊文化与古代东方文化相结合,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2)影响:罗马帝国统治区域内,各文明不断交融,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拓展]古代世界主要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1)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希波战争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章。
(2)亚历山大帝国:帝国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亚历山大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明,大大促进了希腊化进程。帝国崩溃后形成的国家也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形成一个庞大的希腊化世界。
(3)罗马帝国:一方面,继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将其在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帝国疆域内的亚非欧各文明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交流、融合,与东方的中国共同构成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
(4)中国汉朝:在整合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基础上,汉朝向统一方向进一步发展,并通过佛教开启了与南亚文明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开启了与中亚、西亚和罗马帝国的交往。同时,中国文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中华文化圈开始启动。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1.(2023·浙江6月·17) 下面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 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   )
图(1)          图(2)
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图(2)为6世纪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A项正确;罗马帝国则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亚历山大帝国包括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及印度河流域,是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但在疆域上的区别在于,其领土覆盖了马其顿和希腊,故不可能是亚历山大帝国,排除B、C、D三项。
2.(2023·江苏·11)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三个区域的缴税比例加起来超过一半,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个区域农业经济发达,可见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时期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D项正确;“统治中心转移到印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排除B项;波斯帝国建立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孤立发展”的描述有误,排除C项。
3.(2024·新课标卷·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两份契约分别记载了国王和商人把自己的水源、土地、农具、种子等租给别人的情况,条件是征收实物地租,以土地收成和小麦等实物为主,B项正确;材料未明确商人经营借贷业务“开始”出现的时间,且除商人外,还有“他人”承租的土地、水源等,“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也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与其他西亚国家进行对比,不能得出“最早”使用契约,排除C项;材料除国王占有生产资料外,还涉及了商人占有生产资料如种子等,排除D项。
4.(2023·新课标卷·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时间“公元前18世纪”“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结束语内容,材料强调他的法典的不可破坏性,谁敢破坏、不遵守法典,就将遭到严惩,这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波斯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亚述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上埃及与下埃及完成统一,古埃及进入早王朝时期,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
5.(2023·山东·10)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
6.(2024·湖北高考·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斗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提到禁卫军因特殊待遇和不断增加的赏金而权力膨胀,甚至认为皇帝任命需征得他们同意,这显示出军人集团的势力过大,对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禁卫军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繁荣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断提升禁卫军赏金,而非强调这些赏赐是为了增强军队战斗力,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军费支出的关系,排除D项。
7.(2024·广东高考·1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为巩固统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具有一致性,可见古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过程,各种文明之间内在地具有统一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帝国之间文明的互相借鉴,排除A项;古代文明发展并非同源,排除B项;这几大帝国存在的时间并非同时,无法得出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步性,排除D项。(共49张PPT)
板块四 世界古代史
第九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第25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西欧封建社会
1.背景:建立在___________的废墟和____________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罗马帝国
日耳曼人
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1)封君封臣制度
背景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内容 内涵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______,领取土地者为______
权利 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义务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_________
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封君
封臣
服兵役
(2)庄园制度
地位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耕地 类型 领主自营地 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 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______份地和_________份地,自耕自收
庄园法庭 ______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3)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缴纳租税。
农奴
自由农
领主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王权地位的变化
(1)封建制初期王权的地位: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15时期晚期王权的强化
①原因: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
②表现
a.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b.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c.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③影响:这些王国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选必链接〕
(1)法国:14世纪,国王与教士、贵族、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强化王权,法国形成等级君主制。
(2)英国:13世纪初《大宪章》,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国王与议会之间相互利用又相互制约,英国形成议会制度。(选必1第2课)
[拓展]中古西欧王权强化的影响
(1)使国家逐步由混乱割据走向统一,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2)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3)葡萄牙、西班牙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4)推动了西方近代议会起源。
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
(1)兴起原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_________逐渐复兴和繁荣。
(2)时间:10—11世纪。
(3)基本特征
①主要居民是____________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②封建主用对待______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③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______权。
工商业
手工业者
农奴
自治
(4)城市自治的影响
①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推动大学兴起,推动了教育学术发展。
③冲击了封君封臣制度,支持了王权,促进了统一。
④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提示]城市复兴对西欧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层。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层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2)经济上: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3)思想上: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张扬。
(4)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3.中古西欧的基督教会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济 拥有大量______和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政治 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思想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庄园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1)建立: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又称拜占庭帝国。
(2)社会状况
①经济:帝国境内_________发达,都城_______________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军事: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工商业
君士坦丁堡
③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__________________》。
(3)灭亡
①原因:连年的征服战争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使帝国陷入混乱;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蚕食。
②时间: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罗马民法大全
2.俄罗斯
(1)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13世纪上半期:被______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16世纪初:建立起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4)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①对内: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对外继续扩张。
(5)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蒙古
莫斯科公国
〔选必链接〕
俄罗斯文化的特点(选必3第4课)
①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②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多元特征
[史料一]在欧洲社会重建中,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宗教对于当时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进行了反征服。其结果,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然而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
——摘编自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等
[史料二]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分成两大类型来考察:“原生城市”和“新植城市”。原生城市是指6—10世纪里自发成长的城市,包括从罗马时代遗留下来、在外观上仍具备某些城市功能的居民点;在这几个世纪里与西欧和北欧贸易发展相适应而涌现的城市;9—10世纪,西欧国王们为防止北欧海盗入侵而建立的“堡”,因其能提供防卫功能而吸引着工商业者,结果成长为城市,围绕新建立的修道院而形成的工商业聚居点。而新植城市则是领主为了自己的利益,按照已有城市的样式,在自己领地上划定一块地方并赐予其特许状,宣称市民入居获得宽厚的条件,得到广泛的特权,从而“植入”城市。
——摘编自[英]诺尔曼·庞兹《中世纪城市》
[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王权与教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指出“新植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1)趋势:教权受到冲击,王权逐步加强。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的需要。
(2)原因:原有的城市基础;区域贸易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基督教传播的影响;宽松自由的城市政策。
特点:享有一定自治权。
影响: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庄园经济;壮大了市民阶层,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意识的觉醒;反对封建割据,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王权的加强;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孕育了近代社会因素,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拓展]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
(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
(2)封君封臣体制:以封土为纽带,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等义务。
(3)相对独立的庄园: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起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生活。贵族文化宣扬以忠诚为核心。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1.(2024·安徽高考·11)中古时期,一部取材于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史实的文学作品写道:“我的宝剑啊,你何其不幸!虽则我要死了,但仍旧不舍你!靠了你,我踏过多少山野;靠了你,我赢得了多少战争;靠了你,我征服了无数土地。由白发的查理统治到今朝。”这一表述旨在(  )
A.揭示战争真相 B.抒发乡土情怀
C.传播神话故事 D.歌颂骑士英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表述是在表现主人公的英勇拼搏,宁死不屈的英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出自中世纪法兰西的一部骑士文学作品、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主要描述了罗兰阵亡时的英勇不屈及对国王查理的无限忠诚,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是歌颂骑士英雄的英勇精神,没有体现战争的残酷,没有对乡土情怀的描写,排除A、B两项;材料是骑士文学,不是神话故事,排除C项。
2.(2023·广东高考·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王签署了《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的权利,明确了很多贵族和人民的利益与权利,主张财产自由和人身婚姻自由,为英国民众和贵族阶级维护人权开了明文的先例,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B项正确;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排除A项;宪章规定国王不得私自占有教会财产,不会激化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宪章内容主要与国王有关,与市民阶层关系不大,排除D项。
3.(2023·湖北高考·12)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可得出,原来自给自足的庄园,也开始依据市场的规律,寻求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农业,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C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13世纪,当时封建庄园并未崩溃,材料也未体现濒临崩溃,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寻求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并不能表现真的能依此获利,所以不能得出获利丰厚,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15世纪至19世纪的土地变革运动,题干涉及时间是13世纪,与圈地运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
4.(2024·甘肃高考·12)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可知,巴黎大学的教师执教资格授予权从主座教堂主事掌握专有权到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这说明巴黎大学中教师行会地位上升,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教师行会的地位提升,主座教堂主事的权力有所下降,但不能由此得出教师摆脱教会管控,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主事权力是下降,不是彻底废除,排除C项;据材料只能得出教师行会地位上升,不能由此得出世俗自由风气盛行的结论,排除D项。
5.(2023·福建高考·13)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   )
A.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
B.改变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
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复制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的法律、建筑、雕塑艺术等,即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故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以“罗马人”自称,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只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部分领土,并未完全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希腊正教,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罗马帝国的某些政治制度,并不是完全“复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6.(2023·湖北高考·11)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可知这肯定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据材料“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可知,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D项正确;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排除B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且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7.(2024·山东高考·11)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
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开放性,普通人能成为会员,13世纪之后,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入会门槛提高,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普通人无法在竞争中胜出,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便逐渐控制了行会,B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没有明显的技术革新,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行会准入门槛提高,与城市管理体制关系不大,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世纪城市实现自治,王权并未加强对城市的控制,排除D项。
8.(2024·重庆高考·10)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西欧诸国(  )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
C.王室鼓励铸币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1世纪,作为王权象征的铸币权较为分散,被不同的主体掌握,但随着英国封建王权的加强,统治者垄断铸币权,集中控制着金属铸币的铸造和发行,可见当时的西欧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神圣罗马帝国的铸币权由教会控制,排除A项;英国王室控制铸币厂体现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铸币工艺的创新,而是西欧诸国对铸币权控制的差异,排除C项。
9.(2024·湖北高考·12)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商业日益繁荣,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其发行的货币也逐渐在地区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D项正确;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在这一时期并不明显,且与货币转变的直接关联不大,排除A项;封建庄园制度主要关注的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而金币流通的变化更多地反映了贸易和商业活动的变迁,排除B项;此时新航路还未开辟,欧洲并没有大量的贵金属涌入,排除C项。
10.(2023·重庆高考·11)在中世纪西欧抄本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在页边处绘制装饰图画的传统。13世纪末,一些抄本页边绘有“骑士在蜗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场景,有学者指出这些“蜗牛”代表新兴银行家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
A.骑士阶层弃武从商
B.绘画艺术风格迎来变革
C.商人控制抄本创作
D.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绘制在抄本页边的装饰画反映了传统的骑士阶层在新兴银行家群体面前的不堪一击,说明社会阶级结构在发生变化,骑士所代表的原有的封建等级秩序面临挑战,D项正确;骑士阶层在银行家面前落荒而逃并不代表骑士阶层弃武从商,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并不是绘画艺术风格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足以体现出商人控制了抄本的创作,这一说明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共30张PPT)
板块四 世界古代史
第九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第1课时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建立的过程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____________。
(2)622年,穆罕默德在_________建立政权,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4)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_____________的大帝国。
伊斯兰教
麦地那
亚非欧三洲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1)政治:政治稳定,政教合一,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_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最重要的是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
(2)经济
①帝国经济繁荣,_________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②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哈里发
手工业
巴格达
(3)文化
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_________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东西方
〔概念阐释〕
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由穆阿维亚家族世袭,选举制度废弛,阿拔斯王朝时期仍如此,哈里发成为王室世袭职位。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帝国建立的过程
(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4)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______________的大帝国。
亚非欧三洲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______,他既是____________,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______上层和_________是统治阶级,____________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苏丹
宗教领袖
宗教
封建主
工商业者
(2)经济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_______________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______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引发了后来的新航路开辟)
伊斯坦布尔
亚欧
〔概念阐释〕
苏丹:“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三、南亚的国家
1.笈多帝国
(1)兴起: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_________。
(2)统治
①帝国____________,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③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_________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北印度
政局稳定
印度教
2.德里苏丹国
(1)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2)统治
①最高统治者称______,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②地方划分为______,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________担任。
③以____________为国教。
苏丹
行省
穆斯林
伊斯兰教
四、东亚的国家
1.古代日本
(1)经济: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______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政治:______年开始,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模仿______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3)10世纪,日本的__________________开始瓦解;______形成并推动______集团的形成发展。
冶铁
646
中国
中央集权体制
庄园
武士
(4)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_________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____________时期。
(5)幕府政治的特点: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______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源赖朝
幕府政治
锁国
2.古代朝鲜
(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______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__________选拔官员,中国的____________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3)14世纪末,高丽大将_________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4)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唐朝
科举考试
儒家经典
李成桂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认识阿拉伯帝国
[史料]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提示]作用:巴格达城的码头相当发达,有数英里长,停泊着各种船只,包括商船,市场上的货物显然多靠码头上的船只运送。从阿拉伯人的贸易范围看,向东到中国和印度、马来群岛,向西到非洲,向北到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几乎是当时所知世界的极限。市场上贩卖的商品有瓷器、宝石和奴隶,也有蜂蜜、香料和染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说明贸易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拓展]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的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1.(2024·江苏高考·11)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1774年至1852年期间,日本翻译了大量欧洲的医学、天文学等书籍,且有众多学者参与其中,尽管当时执政者对西欧科学的关心有限,但民间对西学的输入和研究热情较高。这显示出日本社会中部分民众和学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开始主动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反映了社会观念的逐渐转变,C项正确;此时日本还未完全摒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表述过于绝对,当时日本主要是在部分领域对西方知识进行研究和引进,排除B项;“文明开化”政策是明治维新时期推行的,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4·辽宁高考·13)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  )
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
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庄园制的不断发展,庄园之间以及庄园与国家各级政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突出,有实力的庄园主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兼并其它庄园,将一部分农民武装起来。整理庄园的措施将因证书不全等问题的庄园没收为公有,这有利于加强朝廷的经济基础,而且使许多庄园投靠皇室,天皇拥有的庄园迅速增加,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地方官员贪腐无关,且“遏制”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措施是为了打击庄园主,并非为起到稳定封建主从关系的作用,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存在法律政令不统一的问题,且材料未涉及法律政令的内容,排除C项。
3.(2023·湖南高考·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鼓励开垦荒地的《三世一身法》。此法规定: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由于贵族豪强可以驱使属民和奴婢开垦,然后把开垦的荒地占为己有,因此该法令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国有制原则日趋削弱,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的开垦,没有涉及灌溉技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天皇的地位,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冲击土地公有制度,而非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排除D项。(共30张PPT)
板块四 世界古代史
第九单元 古代世界文明
第26讲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第2课时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标定位 · 明考向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主干梳理 · 理思路
一、古代非洲文明
1.古代班图人
(1)贡献:培育出了_________、西瓜和棉花等;驯养了___,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______技术。
(2)活动范围:原是______居民,后逐渐扩展到_______________以南地区,到11世纪,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甜高粱

冶铁
西非
撒哈拉沙漠
〔概念阐释〕
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班图”意为人或人民,班图人因说班图语而得名,又称班图尼格罗人,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少部分信仰基督教。
2.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
①兴起:公元前后,在今______________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②鼎盛:4世纪,___________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世纪,____________、蒙巴萨、摩加迪沙等国家的产生
①产生条件: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
②概况:广泛使用______;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埃塞俄比亚
阿克苏姆王国
桑给巴尔
奴隶
3.西非文明
(1)总体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2)马里
①政治: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②经济、文化: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3)桑海
①兴衰: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②政治:实行____________,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③经济:扩大对外贸易,______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④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中央集权
奴隶
4.南非文明
(1)11世纪末,_________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2)14—15世纪,____________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班图人
津巴布韦
二、古代美洲文明
1.印第安文明的概况
总述: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_________、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文明。
马铃薯
2.玛雅文明
(1)起源:发源于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
(2)概况
①农业: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______为主的农业。
②政治:建立了众多______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③建筑: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④文化:制造精美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______进制,也知道“___”的概念。
(3)15世纪中期,逐渐衰落。
玉米
城市
20

3.阿兹特克文明
(1)发展过程:______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_________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
14
墨西哥
(2)特点
①政治:____________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____________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
②经济: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______,他们发明了“_______ _____”,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城市: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__________________,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上层阶级
部落首领
农业
浮动园

特诺奇蒂特兰
〔概念阐释〕
浮动园地:阿兹特克人用在水中打桩和在木筏上铺湖泥的办法扩大农田和菜园面积,这种地被称为“浮动园地”。直到今天,有些地区仍使用这种耕作方式。“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4.印加文明
(1)发展历程:12世纪,印加人以_________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2)概况
①最高统治者是______,世袭继承,拥有______、立法和军事大权。
②将全国划分为____________,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______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③土地、矿藏和牲畜归______所有。
库斯科
国王
行政
四大政区
贵族
国家
④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_______________。
⑤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______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⑥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人口调查表
命令
考点探究 · 释难点
主题
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发展的特点
[史料一]西非很早就和北非诸国有贸易关系。西非内地不产盐,大部分食盐需从外部输入。北非地区南缘有许多产盐区,用骆驼驮载南运,比较方便。西非盛产黄金,而控制北非的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商品货币关系都较为发达,需要大量黄金。这就构成了西非与北非贸易的基础。8世纪以来,与撒哈拉南缘相接的西非地区,通过繁荣的贸易来往,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而且受到北非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史料二]它(美洲文明)是一种在与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主体相隔绝的状态下独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明,美洲辽阔地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也使得美洲文明内部的各种文明之间隔绝、闭塞的特征极为明显。美洲文明在其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有少数地区进入了以发达的农耕经济为主的、相当强盛的奴隶制时期。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
[问题](1)根据史料一,分析8世纪以来西非文明发展的地理因素。
(2)根据史料二,简析古代美洲形成“独特文明”的地理因素。
[提示](1)地理因素:西非内地盛产黄金,因此与北非的贸易扩大。随着贸易往来,古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先进文化经北非向西非传播和渗透。
(2)地理因素:美洲与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主体相隔绝,独立产生和发展;美洲拥有辽阔的地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发展缓慢;皆起源于高原地带。
[拓展]
1.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
(1)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
(2)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巨大。非洲的土壤容易风化流失,非洲东高西低及高原众多的地形,难以形成大的冲积平原,限制了非洲农业的发展。因此很多国家进行商业贸易,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3)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从南向北的扩散性。
(4)发展进程缓慢。由于交通不便,多数古代非洲文明部族往往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社会发展进程非常缓慢。
2.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1)孤立封闭。古代印第安人几乎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对外交往贫乏,文明发展极为缓慢和艰难。
(2)反差巨大。农业生产成就与农业生产工具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印第安人培植了众多的农作物,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但生产工具较为落后。
(3)科技独特。凡与宗教信仰有关系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历法、建筑等)高度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相对落后。
(4)基础薄弱。文明均处于氏族社会或早期国家的阶段,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物质财富,导致其社会结构较脆弱,最终在外来冲击下,传统社会迅速土崩瓦解。
真题研习 · 立标杆
1.(2023·海南高考·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诉讼当事人可以援引谚语,并没有强调谚语是立法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公正的程序,且司法实践中更应重视证据,而材料强调在诉讼时援引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进步,排除C项;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援引谚语不等于遵循先例,排除D项。
2.(2023·浙江6月高考·11)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进攻阿兹特克人国家,抵达其岛上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之际,所发现的文明令他们大受震撼。下列选项中,“令他们大受震撼”的最有可能是(   )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进攻阿兹特克人国家,抵达其岛上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班牙对美洲墨西哥中部阿兹特克人国家的入侵,A项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金字塔神庙,故正确;B项描绘的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广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是古罗马的大竞技场,排除;D项描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城威尼斯小镇,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