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世界的地形
发现
说起“世界地形之最”,你可能会想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太平洋西部的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世界地形之最”?
将收集到的“世界地形之最”在世界地形图上标注出来,并与同学分享。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
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及西南部,平均
海拔 4000 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面积约 337 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面积
约 560 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 紧靠太平洋, 长度近 9000 千米。
答: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等。
新课导入
????????????????????????????????????????????????????????????????>>
????????????????????????????????????????????????????????????????????????<<
318国道(起点:上海——终点:樟木)
串联起无数美景,令无数人魂牵梦萦,号称“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点击视频播放
新课导入
地形:
概念: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基本类型: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海洋与陆地
地形与地形区
地形区:
概念: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称为地形区。
命名方式:一般为地名+地形类型,如青藏高原、亚马逊平原、刚果盆地等。
新课讲解
海拔:
相对高度:
A、B、C、D、E 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A、B 两点和 D、E 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活动
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合作探究
答:A、B、C、D、E五点的海拔分别大约是1240米、620米、 220米、320米、80米。
答:A、B两点相对高度是620米,D、E两点相对高度是 240米。
????????????????????????????????????????????????????????????????>>
????????????????????????????????????????????????????????????????????????<<
山地
高原
丘陵
平原
盆地
陆地地形
陆地地形类型
新课讲解
平原
地表起伏小,海拔低,一般在200m以下。
高原
地表起伏小,海拔高,一般在500m
以上,边缘陡峭,内部较为平坦。
平原海拔示意图
高原海拔示意图
平原和高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对比
相同点
不同点
平原
高原
地面起伏小
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海拔高,边缘比较陡峻
陆地地形
陆地地形类型
新课讲解
山地
地表崎岖不平,海拔较高,多在500m以上,起伏较大,沟谷较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丘陵
地表崎岖不平,海拔低,一般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 。
山地海拔示意图
丘陵海拔示意图
山地和丘陵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对比
相同点
不同点
山地
丘陵
地面崎岖不平
海拔高,多在500米以上,坡陡,谷深
海拔较低,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陆地地形
陆地地形类型
新课讲解
盆地
四周多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中部低,四周高。
盆地海拔示意图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200米
>500米
>500米
200-500米
四周高,
中间低。
平坦广阔
起伏不大,
边缘陡峻。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较低。
地面起伏小
地面崎岖
不平
陆地地形
陆地地形类型
新课讲解
平原是陆地上分布面积相对广阔的地形,占陆地总面积的 1/4 以上。世界著名的平原有亚马孙平原、东欧平原等。
陆地上著名的高原也很多,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世界地形的分布
陆地地形
新课讲解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安第斯山脉
1.科迪勒拉山系
落基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如太平洋东岸自北向南纵贯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方向延伸,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等。
世界地形的分布
陆地地形
新课讲解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
海底地形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 200 米以内。
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超过 1 万米。
大洋中脊也称中央海岭,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洋盆也称大洋盆地,是指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深洋底。
岛弧也称岛链,是指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常常和海沟相伴而生。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阅读
????????????????????????????????????????????????????????????????>>
????????????????????????????????????????????????????????????????????????<<
阅读
马里亚纳海沟
1951 年,英国“查林杰 8 号”船在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发现了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长约 2550 千米,最宽约 70 千米,大部分水深 8000 余米,最大水深为 11034 米,是已知世界海洋最深处。2020 年 11 月 10 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 10909 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新课讲解
学看地形图
地理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地形图。有了合适的地形图,即使是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也可以通过读图,了解那里的地形状况。
议一议:下面哪种地形图更好?
常见的地形图
新课讲解
直观,但无法表示海拔和海深。
常见的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
新课讲解
图 3-29 是根据图 3-28绘制的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图上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哪里高,哪里低,哪里是山地,哪里是盆地,都能从图上看出来。但是线太多了,看起来真费劲!
常见的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
新课讲解
在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绘制成的分层设色地形图真好!对照陆高与海深,陆地和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就一目了然了。
常见的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
新课讲解
思考:立体的地形是如何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呢?
活动
制作地形模型:
(1)利用沙土等材料制作一个山体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
(2)在你制作的地形模型上,用白色棉纱线表示等高线。
合作探究
????????????????????????????????????????????????????????????????>>
????????????????????????????????????????????????????????????????????????<<
等高线: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地形图。
活动
合作探究
????????????????????????????????????????????????????????????????>>
????????????????????????????????????????????????????????????????????????<<
思考: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1)闭合曲线(陡崖外,等高线不相交 、不重合);
(2)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同);
(3)等高距相等(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相等)。
海拔都是100m
等高距都是100m
活动
合作探究
????????????????????????????????????????????????????????????????>>
????????????????????????????????????????????????????????????????????????<<
(4)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思考:等高线怎样反映出坡度的陡缓呢?
活动
合作探究
????????????????????????????????????????????????????????????????>>
????????????????????????????????????????????????????????????????????????<<
山峰
山谷
山脊
鞍部
陡崖
活动
合作探究
????????????????????????????????????????????????????????????????>>
????????????????????????????????????????????????????????????????????????<<
活动
山峰的判读:等高线数值外低内高,示坡线指向外侧。
山脊的判读:等高线凸向低处,脊线的海拔高于两侧。
山谷的判读:等高线凸向高处,谷线的海拔低于两侧。
鞍部的判读:位于两山峰之间。
陡崖的判读:等高线重合。
合作探究
????????????????????????????????????????????????????????????????>>
????????????????????????????????????????????????????????????????????????<<
读图 3-32、3-33,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
(1)根据图 3-32 所示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在图 3-33 上标注出其位置及名称。
合作探究
????????????????????????????????????????????????????????????????>>
????????????????????????????????????????????????????????????????????????<<
(2)A 点海拔是多少米?A、B 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 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从 A 点和 B 点出发,分别
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 C,哪条登山
线路较陡?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4)在图 3-33 中设计不同陆
高范围的颜色,并在不同海拔的等
高线之间涂上相应的颜色。
活动
合作探究
答:A点的海拔是150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150 米,山顶C的海拔在900~1050米之间。
答:从B点爬到山顶C线路较陡。依据是由B点到山顶C的线路等高线排列紧密。
????????????????????????????????????????????????????????????????>>
????????????????????????????????????????????????????????????????????????<<
山峰
山谷
山脊
鞍部
陡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200米
>500米
>500米
200-500米
四周高,
中间低。
平坦广阔
起伏不大,
边缘陡峻。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较低。
地面起伏小
地面崎岖
不平
课堂总结
陆地地形
海面
①
②
③
④
⑤
1.写出①-⑤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___。
2.坡度和缓,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____。
3.新海底诞生,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方是_________。
4.海底地形中,坡度最陡,水深急剧增加的地方是________。
5.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是________。
6.海洋底部面积最大的地方是________。
7.世界最深的海沟是________________。
大陆架
大洋中脊
大陆坡
海沟
洋盆
大陆坡
大洋中脊
大陆架
海沟
洋盆
马里亚纳海沟
课堂总结
海底地形
1.把___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特点: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的点,_______相等。
②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________相等;
③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__;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__。
3.山地的不同部位:
①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中部高,四周低是____。
②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容易形成分水岭是____。
③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处是是____。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
④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形似马鞍是是____。
⑤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____,容易形成瀑布,适合攀岩等体育活动。
海拔
高度(海拔)
高度差(等高距)
大
小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课堂总结
学看地形图
1.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山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山体部位③的海拔最可能是( )
A.200米 B.250米 C.280米 D.320米
D
随堂练习
A
C
4.图中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相对高
度大约是 ( )
A.4000米 B.5000米
C.8000多米 D.11000多米
5.图中a、b、c三处的地形分别是( )
A.山地、平原、高原 B.山地、平原、丘陵
C.丘陵、盆地、高原 D.山地、丘陵、山地
6.读海底地形剖面图,判断字母所代表的海底地形对应
正确的是( )
A.E—大陆架 B.D—大洋中脊
C.B—洋盆 D.A—大陆坡
下图为“沿南纬22°某区域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题。
C
A
随堂练习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