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4:1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康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都有哪吒出场。那么在这两部书中,哪吒都有哪些神通,善使何种兵器呢?
在小说中,哪吒是莲花的化身。因为特殊的肉身材质给哪吒带来的神通,在《封神演义》中得到充分展示。书中有不少很厉害的法宝和法术,对哪吒都不起作用。如殷郊的“落魂钟”,钟声能让人陷入恍惚,失去对身体的控制;余化的“戮魂幡”,会出现黑气,攻击人的魂魄;张桂芳会“呼名落马”的法术,只要叫对手的名字,对手的灵魂就会被控制。然而这些法宝和法术,在哪吒面前纷纷失灵。原文说道:“但凡精血成胎者,有三魂七魄。被桂芳叫一声,魂魄不居一体,散在各方,自然落马,哪吒乃莲花化身,周身具是莲花,那里有三魂七魄,故此不得叫下轮来。”
与《封神演义》中哪吒善于利用身体相比,《西游记》中的哪吒更倾向于展现智慧。孙悟空为了骗取两个小妖(精细鬼、伶俐虫)的紫金红葫芦和玉净瓶,谎称自己也有一个葫芦,并且功能更强大,能够“装天”,为了配合这一骗局,孙悟空请天庭帮忙,是哪吒想出了一个办法,小说中描述道:
那班中闪出哪吒三太子,奏道:“万岁,天也装得。”玉帝道:“天怎样装?”哪吒道:“自混沌初分,以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天是一团清气而扶托瑶天宫阙,以理论之,其实难装。但只孙行者保唐僧西去取经,诚所谓泰山之福缘,海深之善庆,今日当助他成功。”玉帝道:“卿有何助?”哪吒道:“请降旨意,往北天门问真武借皂雕旗在南天门上一展,把那日月星辰闭了。对面不见人,捉白不见黑,哄那怪道,只说装了天,以助行者成功。”玉帝闻言:“依卿所奏。”
宋代有关哪吒“变形”的描述,有两种,一种是“三头六臂”,一种是“三头八臂”。
《西游记》继承了“三头六臂”这一系统,小说中描述说:“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封神演义》继承了“八臂哪吒”的系统,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哪吒吃了三枚火枣,真人送哪吒出洞府……(哪吒)只听得左右齐声响,长出六只手来,共是八条臂膊;又长出三个头来。”《封神演义》中殷郊会“三头六臂”也是因为吃了东西,这种通过“服食”获得神通的想象,带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因素。
《西游记》中对应着三头六臂的是六件兵器,这些法宝的特点是可以“裂变”无数分身,对敌人进行饱和式攻击,如哪吒在对付青牛精的时候,《西游记》中描述说:“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将六般兵器抛将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却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儿、火轮儿,大叫一声‘变!’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都是一般兵器,如骤雨冰雹,纷纷密密,望妖魔打将去。”
《封神演义》中对应着三头八臂的是八件法宝,古人的思维方式是不能空着手。小说中描述哪吒有了“三头八臂”后,“太乙真人传哪吒隐现之法,哪吒大喜,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一手执金砖,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
为了每个手中都有东西拿着,火尖枪变成了两根,太乙真人又赠他九龙神火罩和阴阳剑。九龙神火罩就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太乙真人打败石矶的那件法宝,阴阳剑是两把剑,这两把剑主要是“凑数”的,在《封神演义》中没有什么功能展示。但在《西游记》中,哪吒的随身兵器就是斩妖剑,哪吒曾用它来对付牛魔王。
(摘编自赵运涛《哪吒的法宝》)
材料二: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掀起国产动画观影热潮,不断打破票房纪录。屏幕上那个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身披混天绫的顽童,勾起无数人的童年记忆,也激发了今天孩童们的好奇心。
在小说故事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个儿子,故又称哪吒三太子。有学者认为哪吒源于印度教神话,与方位守护神和财神有关,今天能看到的哪吒早期记载均源自佛典,常与毗沙门天王相伴出现。毗沙门亦作昆沙门,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为北方守护神,哪吒则是毗沙门之子。《佛所行赞》记载,“毘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昆沙门轨仪》明确提到“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虽然也有佛经记载哪吒为天王之孙,但后世普遍接受的是两者为父子关系。哪吒作为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之神,职责为护持正法,降服邪魔,为人疾恶如仇,善使雷霆手段。敦煌莫高窟壁画《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中为哪吒早期形象,大眼、牛鼻、赤裸上身、肌肉线条明显,一副凶神恶煞模样,只有如此方能以恶制恶。哪吒在佛经中还拥有“哪吒鬼神王”“忿怒哪吒”的名号,与后世调皮孩童形象大异其趣,但是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人物性格倒是一脉相承。
因为要斩妖除魔,哪吒必须拥有神通法力,最明显的就是哪吒很早就有了多头广臂的形象,佛教中多头广臂是常见的神通法相,如观世音拥有千手千眼,密集金刚则是三头六臂,宋代《如净和尚语录》讲“哪吒八臂空惆怅”,《碧岩录》说哪吒“现三头六臂”,无论八臂抑或六臂都是哪吒异能的体现。佛教中常有恶龙妨碍佛法,哪吒作为护法神,因此出现哪吒降龙的故事。辽宁出土的一方辽代舍利石函上,刻有哪吒追杀恶龙的画面。《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讲哪吒参加如来法会时的装扮,“以难陀、乌波难陀二龙而为络腋,得叉迦龙以为腰绦”,这分明是后来哪吒闹海抽取龙筋为李靖束甲的预演。
(摘编自罗唯嘉《哪吒形象的演变·佛教护法神》)
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封神演义》中,由于哪吒是莲花化身,没有三魂七魄,这就使得殷郊、余化、张桂芳使用的法宝或法术都不会对他起作用。
B.《西游记》中哪吒更倾向于展现智慧,比如为配合孙悟空骗取紫金红葫芦和玉净瓶,想出了借皂雕旗“装天”的办法。
C.《封神演义》中哪吒通过“服食”火枣变成三头八臂,这种通过“服食”获得神通的想象带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因素。
D.《西游记》中哪吒的随身兵器是斩妖剑,而这把剑在《封神演义》中没有功能展示,它主要是为了让哪吒每个手中都有东西拿着而出现的。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哪吒形象源于印度教神话,今天所见的早期记载均源自佛典,常与毗沙门天王相伴出现,在佛经中拥有“哪吒鬼神王”“忿怒哪吒”等名号。
B.佛教中多头广臂是常见的神通法相,哪吒很早就有了多头广臂的形象,这与他作为护法神要斩妖除魔,必须拥有神通法力有关。
C.敦煌壁画《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中哪吒是“大眼、牛鼻、赤裸上身、肌肉线条明显”的凶恶形象,具有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性格。
D.《佛说最上秘密那孥天经》中讲哪吒参加如来法会时以龙为装饰、后来哪吒闹海抽取龙筋为李靖束甲的情节可能与之有关联。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对比《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法宝特点,阐述了道教“服食”思想对文学形象塑造的影响。
B.材料一以《西游记》中“皂雕旗装天”为例,说明哪吒是智慧之神,其智慧源于托塔天王李靖。
C.材料二引用佛典《佛所行赞》《昆沙门轨仪》的内容,说明哪吒的早期形象与佛教相关。
D.材料二通过分析辽代舍利石函的图案,证明哪吒“三头八臂”的形象在宋代就已经广泛流传。
4.请简要概括《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哪吒形象的主要差异。(4分)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只有如此方能以恶制恶”的理解。(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 妈 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
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的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我是主力上下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开了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了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过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另一只手扶着她,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伢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了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
正吃着,忽然和伢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妈妈身兼医院副队长、政委、看护员等多职,在医院事务中全权负责,展现出她的能力与担当。
B.老妈妈拿出特委留下的钱,表示钱花光就下山讨饭,这一举措不仅是为解决吃饭问题,更是为稳定军心。
C.老妈妈带着“我”到洞外大树下,用联络暗语表明身份,直接目的是让“我”负责洞里事务。
D.老妈妈把可吃的东西按伤员的伤情轻重进行了分配,体现出她做事细致、周到的性格特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这一反问表现了老妈妈对革命信念的坚守。
B.文中对“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我”紧张害怕的心情。
C.文中运用细节描写,如老妈妈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的过程,生动地表现出她经验丰富以及沉着镇定的性格特点。
D.本文中的“白发飘动”以及《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都具有特殊含义,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8.文中多次描写老妈妈忘记劳累,做各种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9.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自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暗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至公》)
材料二: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苏秦始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苏秦A死后B张仪C连横D诸侯E听之F西向G事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说之”与“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趣”的意思不同。
B.“不敢窥兵于关中”与“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两句中“关中”的意思相同。
C.“以蚕食六国”中的“蚕”与“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中的“云”的用法不相同。
D.“道之以政”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两句中“以”的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召集群臣商议传承制度,博士们无人应答,只有鲍白令之从五帝与三王治理天下的理念上进行了解答。
B.鲍白令之认为,秦始皇不可能像五帝那样禅让天下,秦始皇听后大怒,但在听了鲍白令之的解释后,秦始皇面带愧色。
C.在《〈战国策〉序》中,刘向认为,秦始皇能兼并天下是因为秦国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但他不施恩惠,灭亡也是必然的。
D.刘向认为秦朝依赖权谋诈术、忽视道德教化,与孔子的治国理念相背离,远离了王道,所以秦朝灭亡是必然的。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简要概括秦始皇没有实行禅让制的原因。(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屈原塔(节选)
苏轼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①。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③就沦灭。
此事④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⑤。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⑥知此理,所以持死节⑦。
【注】①眷眷:依依不舍的样子。决:分别。②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当时苏轼陪同父亲入京做官,途经此地。③子:指屈原或屈原的精魂。④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⑤考:老,长寿。折:断,指死亡。⑥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⑦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而赴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点明屈原是古时的壮士,赞扬屈原坚守节操以及舍生取义的精神。
B.“南宾”两句,交代了南宾曾是楚国属地,山上留存着纪念屈原的塔,为下文议论做铺垫。
C.“古人”两句,用反问句表达了诗人不计较生命长短的旷达的生活态度。
D.“名声”两句,诗人认为名声虚无缥缈,而富贵才是实实在在且能长久拥有的。
16.本诗在抒情方式上与《蜀相》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清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冬日泰山日出之前晨曦初现、光芒四射的壮美景象。
(2)在《陈情表》中李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在尽忠报国与侍奉祖母之间进退维谷,语言简洁而饱含恳切之情。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则形象描绘出曹军战船被烧毁的画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段大而言之分为三种:“赋”“比”“兴”。“赋”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有什么说什么,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诗歌又不能象日常语言那样仅仅限于说清楚, A ,要给读者预留下涵泳玩昧的余地,所以往往不直说而用“比兴”“比”“兴”较之“正言直述”的“赋”更加具有表达的能力。
“比”是由心而物,从一般到具体;而“兴”则相反,是由物而心,从具体到一般。它们的基础都是联想, B ,也可以说正好相反。歌德曾经明确地将艺术思维中的联想分为两类:“诗人或者从普遍概念出发,然后寻觅适当的细节;或者从细节里看出他的普遍概念来。”歌德说的这两种方法,大体正相当于中国古人常说的“比”和“兴”。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写物以附意”为“比”,而“起情,故兴体以立”。此说为后来李仲蒙著名的界定遥开其先河。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要说与蟋蟀结缘,我也有份。儿时顽皮好动的我,假日里 A ,便抱着玻璃瓶去逮蟋蟀玩。一望无际的田畈里,拖拉机拽着铧犁轰鸣着,为大地掀起一波波泥土的浪花。蟋蟀一涌而出,蹦蹦跳跳,迅即四散。我 B ,在松软的土壤上追捕着体型肥硕的蟋蟀。本以为个头越大,肯定身强力不亏,可是我高高兴兴带回家,全家人聚拢一瞧,都大笑起来。原来我在田野里闪展腾挪了半天,捉来的虫儿根本就不是蟋蟀。
那时,①我在校园里,住着土坯砌起的教师宿舍。②门窗单薄的骨架,任由年复一年的风霜雨雪拍打,裂开了些缝隙,③为许多可爱的蟋蟀和小虫留出与人类互动的通道。④长大后,当我读到《诗经》里的《七月》时,才发现,⑤先辈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用质朴、优美的诗歌,将蟋蟀这种小小的生物纳入了文学的囊中。那时的蟋蟀,是这样度过秋日时光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寥寥数笔,勾画出我孩提时代的蟋蟀记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神舟19号航天员凯旋。女航天员王浩泽在接受采访时说:“祖国母亲,你远行的儿女回来了!回家的感觉真好,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这次飞行,既是一场磨砺,也是一场修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康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外在形象:《封神演义》中哪吒因莲花化身免疫魂魄类法术,突出身体优势;《西游记》中哪吒更侧重智慧谋略。②神通特点:《封神演义》中为三头八臂,配八件法宝;《西游记》中哪吒为三头六臂,配六件兵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如此”指哪吒早期在佛经及敦煌壁画中呈现的“大眼、牛鼻、赤裸上身、肌肉线条明显、凶神恶煞”的形象。(2分)②这种极具威慑力的“恶相”是佛教护法神的典型特征,其外在的“恶”是降伏邪魔的必要手段。哪吒的职责是“护持正法,降服邪魔”,温和手段难以奏效,必须以更强的“恶”(即雷霆威慑力)压制对方。(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C
7.B
8.①突出老妈妈一心为伤员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她不顾自身疲惫,只为让伤员得到更好的照顾。
②推动情节发展,老妈妈“忘记了劳累”后去做各种事情,如照顾伤员、下山找食物等,使故事不断发展。
③深化主题,展现出革命年代里老妈妈这一类人舍己为人、为革命事业无私付出的伟大精神。(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以“我”的视角叙述,让故事真实可信,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②便于刻画人物形象。通过“我”的观察、感受和心理变化,如“我”对老妈妈称呼的变化,能更细腻地展现老妈妈的形象特点。③有助于表达主题。“我”在与老妈妈等人的相处过程中,更能洞察革命年代的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 D 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
12.C
13.(1)你上前来!你凭什么说我走的是和桀、纣一样的道路?(“前”“若”“何以”各1分,句意1分)
(2)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约束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纠正自己的错误。(“道”“齐”“格”各1分,句意1分)
14.①秦始皇自身行为方面: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偏颇自私,竭尽天下民力满足个人享受,不具备五帝禅贤的德行。②治国方面:秦国依靠权谋诈术兼并诸侯统一天下,秦始皇以刑罚治理国家,缺乏道德教化,与禅让制所需要的贤德理念不符。(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说:“古代五帝传位让贤,夏、商、周三王世袭,哪一种做法对?我将采用它。”七十多个博士官没有一人回答。鲍白令之回答说:“天下公有,那么禅让贤人就对;天下私有,那么世袭就对。所以五帝以天下为公有,三王以天下为私有。”秦始皇仰天长叹说:“我的国运出自五帝,我将以天下为公有,谁可以在我之后接替天下呢?”鲍白令之回答说:“陛下走的是和桀、纣一样的道路,想要像五帝那样禅让天下,不是陛下所能做到的。”秦始皇大怒说:“你上前来!你凭什么说我走的是和桀、纣一样的道路?赶快解释清楚,不能解释清楚就处死罪。”鲍白令之回答说:“我请求解释这样说的道理。陛下修筑楼台上接云霄,宫殿连绵五里,建造重达千石的大钟,(拥有)上百个嫔妃,上千个歌舞杂技艺人。兴建骊山宫室,到咸阳雍门接连不断。为了自己的享乐,耗费天下的资财,竭尽全国民力。这样偏颇自私,不能顾及他人,陛下是所谓自己立业仅能保存的君主,怎么能与五帝比较德行、想要以天下为公有呢?”秦始皇默不作声没有什么话可回答,面带羞愧的表情,过了好一阵,他才说:“令之这番话,是让众人羞辱我。”于是放弃了这个计划,再也没有禅让天下的意思了。
材料二:在这个时候,秦国最强,诸侯国正弱,苏秦(用合纵的方式)联合他们,当时六国联合成为一体,来抵抗秦国。秦国惧怕,不敢向关中进兵,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的状况有二十九年。然而秦国国势强盛,地形有利,善于权谋的人,都以投奔秦国为首选。苏秦一开始也想让秦国采用连横策略,秦国没有采用,因此才向东(游说诸侯)采用合纵策略。等到苏秦死后,张仪采用连横策略,诸侯听了后,开始向西侍奉秦国。因此秦始皇凭借国境四面的险要,占据崤山、函谷关的天险,拥有陇蜀肥沃的土地,听从众人的策略,继承六代先王的功业,蚕食六国,兼并诸侯,统一了天下。可秦国毕竟是依仗狡诈的谋略,结束于没有诚信笃实,没有仁义道德的教化,来凝聚天下的人心。依靠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相信一些小技巧或权谋作为治国之道,于是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往上轻视尧、舜,向下藐视禹、汤、文王。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下不施行恩惠,民间的情形不能向上传达给他;君臣互相猜疑,骨肉至亲互相疏离;教化之道变得浅薄,纲纪败坏;拥有天下十四年,天下分崩离析,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他们的做法比起王道来,岂不是很遥远吗?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但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约束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因此教化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且迎合以求存活,统治者这么做,又怎么能给百姓作表率呢?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15.D
16.①都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②《屈原塔》中“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追求名节的赞美,并通过对名声与富贵的议论,凸显出屈原的高尚品质。
③《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直接表达出诗人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和伤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2)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3)舳舻千里 樯橹灰飞烟灭
(每空1分,多字、少字、有错别字均不得分)
18.A.还要讲究说得有味道
B.但是路径不同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象”改为“像”,“昧”改为“味”。(每改对一处得1分)
20.A.无所事事B.欣喜若狂(每词2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21.③句修改为:为许多可爱的小虫留出与人类互动的通道。
④句修改为:长大后,我读到《诗经》里的《七月》时,才发现。
(每改对一处得2分)
22.儿时的我假日里去逮蟋蟀玩,因为捉来的虫儿不是蟋蟀而让家人大笑起来。(含义4分,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神舟19号航天员凯旋;二是王浩泽的讲话。写作时,首先要抓住“航天员”“感觉”“磨砺”“修行”等关键词语,理解航天员话语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人生体悟。第二,航天员的太空征程是科技探索的表征,要注意分析“远行”与“回家”、“磨砺”与“修行”等的辩证关系,既要体现航天事业的艰辛,也要展现精神境界的升华。第三,要联系现实进行延伸思考,从航天员凯旋可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的辩证关系等。
参考立意:
(1)家国同心,共赴星河。个人的成长、成就离不开祖国的培育与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个人在国家的平台上实现梦想,又反过来为国家争光,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
(2)磨砺为帆,修行为桨。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必然会遭遇各种困难与挑战,这些经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磨砺与修行,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塑造坚韧品格,实现自我超越。
(3)心怀家国,砥砺前行。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祖国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以家国为动力,在磨砺中不断前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