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散步》课时训练-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zhī) 桑树(sāng) 习惯(guàn) 熬过(áo)
B.拆散(cāi) 散步(sàn) 毕竟(jìng) 咕咕(gū)
C.粼粼(lín) 蹲下(dūn) 水波(bō) 一霎(shà)
D.取决(jüé) 领袖(xiù) 鱼溏(táng) 两全(quán)
2.下列各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了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她不禁感叹:“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D.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与物质无关,家庭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需要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都离不开家风。家风亦关乎国风,“______”,正如歌中所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相连相通。因此,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文中横线处所填写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B.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C.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D.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C.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阅读下面语段,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母亲”“妻子”是名词。
B.“瘦”“胖”用的是本义。
C.“自然”是多义词,这里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D.画线句有语病,应在句末加“的重量”。
6.陈莲河所用的药引,最平常的是________一对,而且要求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
A.蟋蟀 B.鸣蝉 C.蜈蚣 D.蝎子
7.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A.“这”是代词,“田野”是名词,“浓”是形容词。
B.“上”“起”都是动词,“一样”是数词。
C.“走”“叫”都是动词,“妻子”是名词。
D.“前面”是名词,“是”是动词,“我们”是代词。
8.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来到学校,为同学们普及食品安全卫生,强调要购买放心安全的食品。
C.酸奶作为人们的日常饮品,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蛋白质、钙、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组成。
D.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而且是一场体育盛会,世界将对中国有更准确更深入的认识。
二、基础知识综合
小语和大家分享了下面这样一段文字,请帮其完成下面小题。
后来发生了分岐: ①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②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折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wěi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③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④
9.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一霎时( ) wěi( )屈
10.第一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11.根据语境解释文段中画线词语。
(1)取决:
(2)各得其所:
12.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三、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选自莫怀戚《散步》)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⑥段中的“严重关头”是大词小用,使读者感受到“我”当时的束手无策和左右为难。
B.文中的“我”是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做事稳重的中年男人。
C.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舒缓从容的;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D.“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前后对称,结构整齐,读来亲切自然,属于“对称句”。
(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四、作文
14.【学以致用】《散步》通过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散步的小事来表现家庭的温暖、幸福和尊老爱幼的主题,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请你仿照《散步》,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表现一个鲜明的主题。(120字以上)
《第二单元《散步》课时训练-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D B D A B A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分歧(zhī)——qí;
B.拆散(cāi)——chāi;
D.取决(jüé)——jué,鱼溏——鱼塘;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的意思是忍受,艰难地度过。
A.“为了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这里的“熬”指的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忍受疲劳,度过一个漫长的夜晚,与题干中的“熬”意义相近,都表示经历艰难困苦的过程;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这里的“熬”指的是烹饪的一种方式,即把食材(如小米)长时间慢煮,使其变得软烂可口。这与题干中的“熬”意义明显不同;
C.“她不禁感叹:‘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里的“熬”表示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和努力,终于达到了某种地位或状态,与题干中的“熬”一样,都体现了经历艰难困苦而达到某种结果的过程;
D.“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这里的“熬”指的是经历长时间的困苦生活后,终于迎来了转机或解脱,与题干中的“熬”意义相近;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A.“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强调国家的广阔和伟大;
B.“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爱国;
C.“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强调国家的组成元素;
D.“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强调家与国的紧密关系;
联系上下文,结合“家风亦关乎国风”“家与国相连相通”可知,后面要解释“家”和“国”的关系,即“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B.在“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和“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这两处,“高大”与“然而很瘦”、“很胖”与“毕竟幼小”并非并列关系词组,这里不应该使用顿号,应将顿号改为逗号,表示语气停顿。“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与“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是并列关系的分句,且已经出现了逗号,两句中间应用分号;应改为“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D.分析不正确。画线句子中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作句子的主语,“就是”作谓语,“整个世界”作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没有语病。
故选D。
6.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陈莲河所用的药引,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而且要求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在鲁迅的《父亲的病》中,陈莲河这样奇特的药引要求,是鲁迅对当时庸医的讽刺描写。陈莲河被刻画成一个故弄玄虚的庸医形象,他开出原配蟋蟀一对这样的药引,这种药引毫无科学依据,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深莫测,掩盖自己无能的本质。故选A。
7.B
【详解】本题考查词性。
B.“上”是方位名词,“一样”是数量词;
故选B。
8.A
【详解】考查病句修改。
B.成分残缺,应在“安全卫生”后面加上“的知识”;
C.句式杂糅,将“组成”去掉,或者将“含有”改为“由”;
D.语序不当,应将“一场文化盛宴”和“一场体育盛会”互换位置;
故选A。
9. shà 委 10. 岐 歧 折 拆 11. 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语段中指由“我”决定。 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12.C
【解析】9.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一霎时,yí shà shí,形容极短的时间。
委屈,wěi qu,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感到心里难过。
10.本题考查字形。
分岐——分歧,意为:不一致;有差异。
折散——拆散,意为:拆开,使分散。
1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根据文段中“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段话可知,在出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时,家人各自有不同的想法和倾向,而最终要做出决定的关键在于“我”,也就是这件事的最终走向是由“我”来判定、裁定的,所以“取决”在这里的意思就是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在语段中指由“我”决定,“我” 的决定将影响一家人最终选择走哪条路这件事。
(2)从文中“我想折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这句话来看,“我”当时面临两难的选择,考虑过把一家人分成两路这种做法,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在合适的、满意的状态中,比如母亲可以走大路,走得平顺些,儿子可以走小路,满足觉得小路有意思的想法,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安排、安顿,所以“各得其所”在这个语境里表达的就是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的意思,在这里具体指家人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道路前行。
12.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③处,“走大路”是完整引用母亲说的话,故句末的句话应放在后引号内。
故选C。
13.(1)A
(2)“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同时庆幸自己的母亲又挺过了严冬,流露出我为母亲度过严冬的欣慰之情。
(3)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对生活对家庭应当有一种使命感。此句作为结尾,收束全文,点明主旨。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表明了“我”和妻子对家庭、生活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导语】《散步》通过描述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的情景,表现了家庭成员间浓浓的亲情、理解与温馨。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展现了“我”对母亲的孝顺、“我”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我”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所展现出的成熟与稳重。尤其是背母亲和背儿子的行动,象征着家庭的重量和责任,也突显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文章情感真挚,基调温馨,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美好与温暖。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第⑥段中的“严重关头”是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也表现了“我”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的强烈的责任感;
故选A。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是忍受、艰苦支撑的意思。根据前句“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可知,“熬”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明母亲度过漫长冬天的艰难,从而表现母亲生命的坚强,体现“我”对母亲又平安度过一个冬天的庆幸和欣慰之情。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作用分析。
根据第⑧段“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可知,出来游玩散步的是我们一家三代:母亲作为年长的一代,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照顾;儿子还未成人,无法照顾自己,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育。“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一句则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怕因闪失给孩子和老人带来伤害,他们就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全部。所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整个世界”则是“我”和妻子肩上的重要责任,这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明了“我”和妻子对家庭、生活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4.示例:我对父亲说:“这块磨刀石不重,再给我加一块吧,我能背走的。”“只背这一块,你能把它背回家就算不错了!”父亲把那块石头捧到我肩上,坚决地说。当时我觉得父亲太小看我了,可是回家的路才走了不到一半,背上的磨刀石就渐渐地沉重起来。不久,我的腿就像灌了铅一样难以移动,背上的石头像山一样压得我的肩膀开始发麻。我试着挪动了几次,感到肩膀疼痛,应该是红肿了,火辣辣地。我咬着牙再走了一段,肩膀竟然脱下皮来,脚上也被草鞋磨出了好几个血泡。我想歇歇气,父亲说:“这时千万是不能歇的,一歇你就爬不起来了。你想想磨刀石吧,经得起磨的才是好石头!”听了父亲的话,我看了看挑着四块石头,汗水淋淋却稳稳地一步步向前的父亲,仿佛明白了什么。我坚持着向前走,步子好像轻松了很多…… (《磨刀石》)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审题可知,本题要求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一件小事来表现家庭生活中温馨与甜蜜。同时要求字数在120字以上。作答时,选取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再现事件即可。
示例:周末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桌上的菜都是老爸亲自下厨煮的,老妈充当助手。吃饭时,我拿起个鸡腿,狼吞虎咽地啃起来。老爸看到了嘲笑我:“你几年没吃过东西了啊?”弟弟也边吃边说:“是啊,好几年没吃过好东西了。”大家笑了起来……我夹了一块鸡头给老爸,说:“老爸,祝您红运当头。”老妈假装生气地说:“儿子不要妈了,只顾老爸……”老妈的话还没说完,我又夹了一个鸡脚给老妈,并说:“祝老妈一步登天。”爸妈哈哈大笑起来,屋子里充满了温馨、和谐的味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