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课时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世说新语二则》课时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5:3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课时训练-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fù) 俄而雪骤(zhòu)
B.谢道韫(wēn) 大兄无奕(yì)
C.差可拟(chà) 尊君在不(bù)
D.友人渐(cán) 太丘舍去(shè)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 B.尊君在不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3.下列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俄而雪骤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儿子和女儿)
C.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D.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5.“太丘舍去”中的“舍”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本逐末 B.屋舍俨然 C.退避三舍 D.魂不守舍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一句中“日中”指正午时分。
C.《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7.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即公/大兄/无奕/女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下列句子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白雪纷纷何所似
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陈太丘与友期行
二、语言表达
9.一同学根据《咏雪》内容拟了一则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有关内容,对下联。
上 联: 谢道韫咏雪形神兼备 下 联: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填空。
(1)“ , ”是《咏雪》中对“白雪纷纷何所似”所做的两种回答。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父亲友人的句子是“ , ; , ”。
四、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
及遭孙恩①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②所害,方命婢肩舆③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节选自《晋书 列女传 王凝之妻谢氏传》)
【注释】①孙恩: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后聚众起义。②贼:对人民有危害的人,此处指孙恩。③肩舆:抬着轿子。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请详细分析解题思路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及遭孙恩之难 查阅词典法:①赶得上,比得上;②等到……时候;③和;④至,到。 A (填序号)
俄而雪骤 参考成语法:暴风骤雨 B
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C
乱兵稍至 课内迁移法: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D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3)请用“/”给【乙】文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4)【甲】【乙】两文都写到谢道韫,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她是个怎样的人。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乙】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丙】
元方卖宅
陆元方曾于东都①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②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东都:指洛阳。②直:同“值”。③遽:急忙,立刻。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车引之”与“远近称之”中的“之”用法相同,都作代词,分别指代元方、元方的父亲。
B.“久而益敬”与成语“多多益善”中的“益”意思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
C.“法”有四个常见义项:①制度。②标准;法则,③合乎法度。④效法;仿效。“不知卿家君法孤”中的“法”是“合乎法度”的意思。
D.“是欺之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都应理解为代词“这”的意思。
(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识卡片
a.绥:①安,安抚;②安好(旧时书信用语);③登车时作拉手用的绳子;④一种旗杆顶饰有牦牛尾的旗子。
b.在文言文中,如果谓语后面跟着由介词(如“于”“以”等)引导的短语,这些短语通常是后置状语。例如,“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中庭”就是后置状语。翻译时,将这些短语移到谓语前进行翻译,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在《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里,“元”有“首”“大”的释义,“方”有“方正”“正直”之意,请结合【乙】【丙】两篇短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位“元方”是否人如其名。
(4)对于【丙】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愚,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课时训练-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A B A C C D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谢道韫(wēn)——yùn;
C.差可拟(chà)——chā,尊君在不(bù)——fǒu;
D.友人渐——友人惭,太丘舍去(shè)——shě;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舍:舍弃;去:离开,不含通假字。
B.句意:你的父亲在不在?不:通假字,同“否”,读“fǒu”,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C.句意: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去:离开,不含通假字。
D.句意:(友人)下车去拉元方。引:拉,不含通假字。
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句意: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儿女”古义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为“儿子和女儿”;
B.句意: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似”古今义均为“像”;
C.句意: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期”古今义均为“约定”;
D.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古今义均为“急”;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翻译。
B.有误,句意: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儿女,泛指家里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太丘舍去”中的“舍”意思是:舍弃。
A.句意: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舍:舍弃;
B.句意:房舍整整齐齐。舍:房屋;
C.句意: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D.句意:灵魂离开了躯壳。舍:住宅,这里比喻人的躯壳;
故选A。
6.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并非志怪小说集。
故选C。
7.C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
C.句意: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即”在这里是“就是”的意思,起到承接上文、引出对人物身份说明的作用,所以要单独断开;“公大兄”指的是谢太傅(谢安)的大哥,是一个整体的称谓;“无奕”是谢太傅大哥的名字,用以明确具体是谁,“女”则点明了性别与身份,说明是其女儿;即断句为:即/公大兄/无奕女;
故选C。
8.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A.倒装句,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要按是“白雪纷纷所似何”的倒装;“何”是一个疑问词,表示这是疑问句。
B.省略句和判断句,要在“即公大兄无奕女”的前面补充主语“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
C.省略句,翻译时要在“舍”字后面补充“友人”,要在“舍”前补充“太丘”,在“乃”字前面补充“友人”;
故选D。
9.示例:陈元方驳客有理有据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要求: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中“谢道韫”是《咏雪》中的人物,“咏雪”是其主要行为,“形神兼备”是对她咏雪表现的评价。要求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有关内容,对下联。《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年仅七岁的元方面对友人的无信和无礼行为,义正言辞、据理力争,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可据此进行拟写。
示例:陈元方驳客义正辞严。
10.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撒、柳絮、至、骂”等字词容易写错。
11.(1) ② 急 被 到
(2)谢太傅兄长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3)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4)甲文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表现了谢道韫有才气的一面,乙文写出了谢道韫面对凶残的贼人镇定自若、大义禀然的一面。
【导语】这两则文言选段通过对比手法,立体展现了谢道韫的才情与气节。【甲】文以咏雪雅集凸显其“柳絮才高”的文学灵性,笔调轻逸;【乙】文则用孙恩之乱中的刚烈言行,刻画出其临危不惧的士族风骨。一柔一刚之间,既见魏晋名媛的才情风流,又显乱世女性的勇毅担当,在尺幅之间完成对历史人物多维度的传神写照。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句意和题干所给的提示方法分析。
A处,在“及遭孙恩之难”中,结合查阅词典法给出的解释选项,“及”在这里表示时间上的“等到……时候”。句子意思是等到遭遇孙恩之乱的时候。所以答案是②。
B处,参考成语“暴风骤雨”的意思是: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骤”在这个成语中是“急”的意思。在“俄而雪骤”中,根据上下文,雪下得突然变得急促,所以“骤”解释为:急。
C处,联系“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分析,“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是说已经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贼人所害。在文言文中,“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式结构,所以“为”的意思是:被。
D运用课内迁移法,“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至”是“到”的意思。“乱兵稍至”是说乱兵逐渐到了,所以“至”解释为:到。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意思是: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于是没有杀刘涛。“恩虽毒虐”是说孙恩虽然歹毒残暴,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达,其后应断开。“为之改容”意思是因为(谢道韫的话)而改变了神色,这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其后应断开。“乃不害涛”是说于是没有杀害刘涛。
故断句为: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4)本题考查人物评价。
在甲文中,谢道韫面对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提问,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与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她将雪比作柳絮,柳絮轻盈、优美,富有诗意,这个回答展现出她才思敏捷、富有文学才华。
在乙文中,当遭遇孙恩之乱,听到丈夫和儿子们已被贼杀害后,“举厝自若”,这表明她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当贼要杀害她的外孙刘涛时,她勇敢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意思是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这体现出她勇敢无畏、大义凛然。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的行动一如既往,不久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于是没有杀刘涛。
12.(1)C
(2)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
(3)从乙文来看,陈元方没有直接回答谁效法谁的问题,避免了尴尬,又维护了父亲和袁公的尊严,体现出他的聪明机智、思维敏捷,同时也展现出他说话得体、不卑不亢的品格,符合“方正”“正直”之意。对父亲的敬重和对父亲高尚品德的认可与宣扬,表现出他为人的正直。从丙文来看,陆元方坚持不欺骗别人,体现出他的正直、诚实,不贪图钱财,符合“方正”“正直”的特点。所以这两位“元方”都人如其名,他们的行为和表现都体现出了“元”“方”所蕴含的“首”“大”以及“方正”“正直”的内涵。
(4)示例:我赞赏他的行为。陆元方竟然告诉买主,自己要卖的房子没有排水的地方,这种看似傻的行为,实际上体现的是他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精选了三则关于“元方”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道德风范。【甲】文通过“陈太丘与友期行”突显元方幼年时的机敏与守礼;【乙】文“陈元方候袁公”以周公、孔子为喻,体现其不卑不亢的智慧;【丙】文“元方卖宅”则彰显其诚信品格。三则故事层层递进,从“信”“礼”到“德”“仁”,最终落脚于“诚”,构成完整的道德叙事链,生动诠释了“人如其名”的传统文化内涵。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C.句意: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法,效法。故选C。
(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绥,安抚。以,用。德,品德。仁,仁爱。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在乙文中,袁公问陈元方“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陈元方以“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作答,巧妙地借周公和孔子的关系类比,避免了直接回答谁效法谁的尴尬,既维护了父亲和袁公的尊严,又展现出其聪明机智、说话得体,不卑不亢,这正体现了“方正”中为人处世正直得体的一面。且陈元方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对父亲的敬重及对父亲品德的宣扬,彰显出他为人的正直,契合“方”之正直内涵。在丙文中,陆元方卖宅时,在家人将收“直”且买者求见的情况下,主动告知对方“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并表示“不尔,是欺之也”,坚持不隐瞒宅子的缺点,不欺骗他人,体现出其正直、诚实,不贪图钱财,符合“方正”“正直”之意,也体现了“元”所蕴含的把正直诚信放在首位的“首”“大”内涵,所以这两位“元方”都人如其名。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文中“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以及“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可以看出,陆元方在卖宅时,主动将宅子存在“无出水处”这一缺点告知买者,他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是欺骗对方。这种行为在一些人眼中可能显得“愚”,因为他本可以隐瞒这一问题顺利完成交易获取利益,但他却没有这样做。然而,这正体现了他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高尚品质。他没有为了钱财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坚持以真诚对待他人,这种品德在当今社会也十分可贵,所以值得赞赏。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乙: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丙:陆元方曾经在东都洛阳卖一套小房子。家人将要收钱了,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陆元方)。陆元方于是告诉那个人说:“这房子很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房子的人听了,立刻推辞不买了。子侄们为此埋怨他,陆元方说:“不这样做,这是欺骗别人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