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5:3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①)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②)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③)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④)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第二段文字引用庄子、孔子、曾文正公的名言,进行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比较,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 )
A.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越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B.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C.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D.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
A.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时候,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一直抱着希望,从未觉得无聊与枯燥。
B.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
C.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
D.为了比赛的胜利,乔丹可以放弃娱乐和休息,拼命苦练。
4.对选文内容和论述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B.选文的语言准确,对事例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选文中的“唯一”有“只有一个”“独一无二”之义,却比“仅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D.选文中运用关联词、反问等词语或句子,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使衔接自然,论证严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
①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篮。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②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③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④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⑤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5.下列不属于“材料”的一项是( )
A.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B.法兰西帝国把圆明园的藏品拿出来展出,
C.那儿不仅仅有艺术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D.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6.第⑤段中,作者对“英法联军”的称呼是“ ” ,其行为是“ ”,作者的情感态度是 。
7.(1)概括节选第①段内容。
(2)作者借节选第①段内容要表达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节选的第③段、第④段依次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分别是 、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9.联系语境,简析加点部分的含义。
鲜花课
乔 叶
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每枝都用淡绿色的彩纸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②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身上还背着一只包。他忙不迭地冲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进了安检区。看着他在安检机的传送带旁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③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甲】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鲜花已不复娇艳,我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④我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心情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令人狼狈的。【乙】
⑤因此,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鲜花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
⑥只见他走到候车席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他踌躇了片刻,然后解开花束的包装纸。接下来,他开始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每人一枝,人人有份。
⑦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说手上的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
⑧人群中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他,注意到他。
⑨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离我越来越近,我居然有些紧张,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⑩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一直是虚妄的,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的: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丙】而眼前的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他一定想到了,而且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丁】
(选自《读者》,有删节)
10.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A.【甲】 B.【乙】 C.【丙】 D.【丁】
11.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1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
13.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了“我”对鲜花的感悟,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各自的作用。
14.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隐形的翅膀
①她出生时就没有双臂。懂事后,她问母亲:“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胳膊和双手,可以拿饼干吃,拿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呢?”
②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因为你是上帝派到凡间的天使,但是你来时把翅膀落在天堂了。”她很高兴:“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来,那样我不但能拿饼干和玩具,还会飞了。”
③7岁上学前,母亲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精致的假肢。那天,母亲对她说:“我的小天使,你的这双翅膀真是太完美了。”但她却感觉到,这双冷冰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那双翅膀。在学校里,缺少双臂的她,成了同伴们取笑的对象。
④课余时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是荡秋千,而她只能站在远处痴痴地看着。只有在他们离开后,她才偷偷地走到秋千旁,用那冰冷的假肢勾住绳子,努力地踮起小脚尖坐上秋千板。她坐稳后,那瘦小的身子前后使劲地晃动着,慢慢地,秋千荡了起来。这时,她闭上眼睛,听耳边掠过的风声,想象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像天使一样在操场上空飞翔。
⑤14岁那年的夏天,父母带她乘船到夏威夷度假。
⑥每天,她都站在甲板上,任两截空飘飘的衣袖随风飞舞,每当看到海鸥在风浪中自由飞翔,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________”
⑦“孩子,其实你也有一双翅膀的!”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她循声望去,吃了一惊!一位黑皮肤的老人,没有双腿,整个身体就固定在一个带着轮子的木板车上。此刻,老人用双手熟练地驱动着木板车,在甲板.上自由来去,她看呆了。她了解到,老人是十年前从非洲大陆出发的,如今已经游遍了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而支撑他“走”遍世界的,就是一双手。“孩子记住,那双翅膀,就隐藏在你的心里!”船靠岸那天,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
⑧她开始练习用双脚做事。为了让双脚保持柔韧有力,她每天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来锻炼。不懈地努力让她的双脚越来越敏捷,她的脚趾开始能像手指一样自由弯曲,她不但学会了写字、梳头、打电脑、弹钢琴,还获得跆拳道“黑带二段”的称号和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她练习用双脚来开汽车,事实上,她比普通人更快拿到了驾照。
⑨一路走来,她的成就已足够令自己和父母骄傲了。但童年时那个飞起来的梦想却总让她挥之不去,她要像天使一样自由飞翔。
⑩一次培训残疾飞行员的机会让她欣喜若狂。她认定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获得轻型飞机的驾照,需要学习6个月,她却用了整整3年时间。经过艰苦训练,她可以用双脚熟练驾驶轻型运动飞机,并成功通过私人飞行员驾照考试,这让教练都惊叹不已。
她叫杰西卡,今年23岁,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名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
心灵与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隐形翅膀,只有勇于展开它们的人,才会飞起来,超越一切,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
(有删改)
15.“隐形的翅膀”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章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17.结合第⑥段的语言环境,猜想一下人物想说的话,将结尾画线处补全。
18.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19.好的文章能触动人的心灵,读完本文,请结合自身,联系杰西卡,写出你的感想。(不少于4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顺境和逆境
吴灿华
①在人生道路上,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会有不同的境遇。在境遇中有顺境与逆境,幸运和厄运之分。人生的历程,就是在顺境与逆境的矛盾转换中不断前进的。
②人生道路的宽阔平坦,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利的环境。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良好条件,比较容易做出成绩来。尤其在顺之又顺的条件下,“机遇”来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但切不可对机遇梦寐以求,而放弃主观努力。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斯巴得说过: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在牛顿之前人们也常见苹果落地的现象,而偏偏牛顿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鲁班之前不知有多少人也被茅草多次划破手脚,而他们并未多加联想,鲁班却由此而发明了锯子。马克思之前人们经常接触商品,但都熟视无睹,只有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规律。这些事实说明,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再多,如果不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会“机”而不“遇”。还应注意,顺利和幸运可以给人信心,但也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优游度日,不能充分地利用外部良好的条件而使顺境虚度。
③人生道路的曲折,即所谓逆境就是人们向着理想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顺利的境遇。如事业上的挫折、失败、政治蒙冤、考试落镑、自身病残、家庭不幸等等。这些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不幸的时候,你该怎样对待人生呢
⑤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裹足不前,这是无济于事的。灰心丧气,屈从命运,拜倒在“命运女神”的脚下,也只能成为它的奴隶。玩世不恭,逃避现实,只能成为被捉弄的懦夫和懒汉。
⑥真正的英雄,敢于面对生活的磨难。“逆境总是有的,人生就是进击”。青年人的人生道路漫长,不可幻想人生之路宽广平坦,始终处于胜利的成功的顺境。要准备吃苦,要时刻提防崎岖小路,经受考验经受锻炼。
⑦人生旅程中不但常有挫折和失败,有时还有种种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使人面临着沉沦和奋起的抉择。一个真正懂得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人,就能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做出通常情况下不能做出的奇迹,与之相反,有的人却从此一蹶不振。司马迁因遭李陵之祸,被处腐刑,受到人生最大的屈辱。可是他奋发努力,经过十五年的辛劳,终写成《史记》,对国家和民族作了贡献。我国著名国画家徐悲鸿说得好:一个人在走投无路时能够自拔,才是真正的强者。
⑧有志长进,立志成材的青年人,不要寄希望于平坦的大道,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举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3.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人生旅程中什么是逆境,该如何面对逆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上行路
毕飞宇
①说起行,我的故乡顶有特色了。我们的“行”其实就是行船。我的故乡兴化在江苏的中部,所谓里下河地区。它的西边是著名的大运河。因为海拔只有负一米的缘故,一旦大运河决堤,我的故乡在一夜之间便会成为汪洋。这样的事曾多次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严重影响了兴化人的文化基因,兴化人不太相信这个世界,他们更相信的,是自己。兴化人对教育有一种恋爱般的情感——柔软、绵长、坚毅,这一点和犹太人很像——只有装在脑袋里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凯撒、强盗和洪水都带不走它。
②洪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刷让兴化的地貌变得很有特色,兴化成了一个水网地区。河流就是我们的路,水也是我们的路。兴化人向来是用手走路的——两只脚站在船尾,用篙子撑,用双桨划,用大橹摇。运气好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你就可以扯起风帆了。
③风帆意味着好运气——你赶上顺风了。也许因为我是兴化人的缘故,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对“运气”就有了非常科学的认识:有顺风的人就必然有逆风的人,有顺风的时候就必然有逆风的时候。在一条河里,好运的人和倒霉的人相加,最终是零;在人的一生里,好运的时候和倒霉的时候相加,最终依然是零。零是伟大的,恒久的。零的意义不是意味着没有,相反,它意味着公平。这是天道,一切都要归零的。
④不会撑船的人都有一个习惯——一上来就发力。这是人在学习的时候常犯的错误:努力。老师常常告诫我们,要努力!可努力有时候是愚蠢的。以我撑船的经验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感受”比“努力”要重要得多。过分的“努力”会阻塞你的“感受”。就说撑船吧,在掌握正确的方法之前,“努力”的结果是什么呢?船在原地打圈圈,你在原地大喘气。好的学习方法是控制力气,轻轻地,把全身的感受力都调动起来。在人与物合一的感觉出现之后,再全力以赴。
⑤我来讲一个撑船的故事吧。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曾经把一条装满稻谷的水泥船从很远的地方撑回打谷场。以我那时的身高和体重来说,那条装满了稻谷的水泥船太高、太大、太重了,划动它是我力所不及的。可事实上,我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做到了。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水泥船在离岸的时候被大人们推了一把,笨重的船体就开始在水面上滑行了,这是极其重要的。巨大的东西往往具有巨大的惯性。这就是泰坦尼克号在关闭引擎之后还会撞上冰山的缘故。事实上,在巨大的惯性之下,只要加上那么一点儿的力量,它前行的姿态就保持住了。问题是,你不能停,一停下来就再也无能为力了。
⑥我经常告诉我的儿子,无论多大的事情,哪怕这件事看上去远远超过你的能力,你也不要惧怕它。“不可能”时常是一个巍峨的假象。在它启动之后,一定会产生顽固的、巨大无比的惯性,你自己就是这个惯性的一部分。只要你不停息,“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并最终成为奇迹。
⑦农业文明的特征其实就是植物枯荣的进程,一个字——慢。每个周期都是一年,无论你怎样激情澎湃,也无论你怎样“大干快上”,它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一年。在农业文明面前,时间不是金钱,效益也不是生命。为了呼应这种慢,农业文明的当事人——农民,他们所需要的其实就是耐心。
⑧农民的“行”也是需要耐心的。这就牵扯到农业文明的另一个特征,它和身体捆绑在一起。工业文明兴起之后,文明与身体脱离开来,所以,工业文明又被叫作“解放身体”的文明。而农业文明不同,它是“身体力行”的——还是回到撑船上来吧,既然是身体力行的,你在使用身体的时候就不能超越身体。这一点和竞技体育有点儿相似,它存在一个“体力分配”的问题。
⑨在我刚刚学会撑船的时候,急,恨不得一下子就抵达目的地。它的后果是,五分钟的激情之后我就难以为继了。一位年长的农民告诉我:“一下一下地。”是的,对农业文明来说,五分钟的激情可以忽略不计。
⑩“一下一下地”,这句话像河边的芨芨草一样普通,但是,我不会因为它像芨芨草一样普通就怀疑它包含的真理。“一下一下地”这五个字包含着农业文明无边的琐碎、无边的耐心、无边的重复和无边的挑战。
有时候,我们要在水面上“行”一天的路,换句话说,撑一天的船。如果你失去了耐心,做不到“一下一下地”,那么你的处境就会像一首儿歌所唱的那样——小船儿随风飘荡。那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场景,而是狼狈的,凄凉的。这种事在我的身上发生过。
在水上行路的人都有流水一般的耐心。水从来都不着急,它们手拉着手,从天的尽头一直到另一个尽头。
2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水上行路”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
25.阅读第②③两段,分析作者怎样把“兴化的水路”与“运气论--运气是公平的、是天道”联系起来的?
26.请按要求进行分析。
(1)兴化人对教育有一种恋爱般的情感。(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不可能”时常是一个巍峨的假象。(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句子的含义。)
27.“农业文明”一段内容和题目《水上行路》看似没有联系,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28.结合第④段撑船的经验,谈谈你对正确学习方法的看法。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分析】1.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阅读第一段,①处前文语境是“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后面应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显然“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不能解答这个问题,所以不能放在①处。“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是对第①句的解答,然后得出“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观点。是从“一件事”的角度,阐述“敬业”。后面举出“大总统”“拉黄包车”具体事例阐述“敬业”。所以放在②处恰当。故选B。
2.阅读第二段,引用庄子、孔子、曾文正公的名言,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例子,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注意到文段中寻找作者的观点句(去附近找原文)“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故选A。
3.选文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要敬业”,接着阐述解释“敬”的含义,然后再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最后赞美敬业的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所以选取的论据要能证明以上观点。BCD都能论证以上观点。A项“居里夫人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一直抱着希望”论述的是“坚持、努力”,与“敬业”无关,所以不能作为选文论据。故选A。
4.D.“反问”有误。议论文在论述过程中,常使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内容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如第一段中“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和第二段“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采用设问的方式过渡,承接上文论述“敬业”的重要性,开启下文论述如何做到“敬业”。再如第一段“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和第二段“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中,关联词“凡……没有……”,“所以……”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故选D。
5.D 6. 窃贼 偷窃 鄙视(抗议等) 7.(1)英法联军将堪称“世界奇迹”的圆明园洗劫一空后回到欧洲。(2)英法联军的远征是野蛮的强盗行为 8. 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应该受到制裁 英法联军应该把赃物归还给中国 9.用反语的形式,讽刺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洗劫圆明园的无耻行径,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进行控诉谴责(抨击抗议)
【解析】5.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判断。
D.“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是作者的观点,不属于材料;
故选D。
6.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从第⑤段“有两名窃贼”可知,作者对“英法联军”的称呼是“窃贼”;“发生了一次偷窃”其行为是“偷窃”;由“偷窃”“窃贼”两个词语可知,作者对英法联军的行为表示鄙视。
7.(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一般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结合“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可概括为:英法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回到欧洲。
(2)结合文中语句“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可知,作者认为英法联军的远征是野蛮的强盗行为。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从第③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可概括出作者的看法是:英法联军的行为应该受到历史的制裁;从第④段“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可概括出作者的看法:英法联军应该把赃物归还给中国。
9.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要结合词语意思和语境,综合进行分析。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一句中,“赞誉”的意思是“称赞”,用在这里是反语的修辞,讽刺并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10.C 11.从作者的角度,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和鲜花,亲切自然又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对事件的关心,推动下文的发展。 12.“温馨”原指温暖、馨香。文中指男人给旅客分手中鲜花的画面带给人和谐温暖的感觉,“温馨”写出了“我”对他的这一行动的肯定与赞扬。“腼腆”指的是因害羞而举止不自然。在文中写的是中年男人分花时看似严肃不热情中的那份真诚,不仅仅是害羞不自然,更是对鲜花、对他人的尊重。“可爱”一词写出了“我”对中年男人这一举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3.第一处写出了“我”对收到的鲜花的不同感受,引出下文男人对鲜花的态度与处理方式,与自己的幸灾乐祸形成对比。第二处写出了“我”对鲜花的虚妄意识,对人生的消极态度,从而更好地衬托了男人对鲜花的态度,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14.①交代文章线索:鲜花;②点明文章事件:围绕鲜花上了怎样的一堂课;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好奇心。
【解析】10.考查语句的衔接。“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一句中的“如同”二字,说明了上句是象征着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丙】的上一句“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说的正是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据此可知应放在【丙】句。
故选C。
11.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本文第①段“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往的陌生人解闷。……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和鲜花。亲切自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下文的情节正是围绕这一大捧鲜花展开的,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12.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第⑦段中的“严肃”,从上文“每人一枝,人人有份”和下文“还有一些腼腆”分析,这里的“严肃”指的是他发花时每人一枝,人人有份,非常认真有诚意,也表现了他腼腆、不苟言笑。“温馨”原指温暖,馨香。文中指男人给旅客分手中鲜花的画面带给人和谐温暖的感觉,“温馨”写出了“我”对他的这一行动的肯定与赞扬。“腼腆”指的是因害羞而举止不自然。在文中写的是中年男人分花时看似严肃不热情中的那份真诚,不仅仅是害羞不自然,更是对鲜花对他人的尊重。“可爱”一词写出了“我”对中年男人这一举动的喜爱与赞美。所以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13.考查对重要情节的分析。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第④段写出了“我”对收到的鲜花的态度,结合语境“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鲜花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分析,引出了下文中男人对鲜花的态度,与自己的“看笑话”形成对比。最后一段“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写出“我”对鲜花的虚妄意识,对人生的消极,衬托了男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14.考查把握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常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本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个男人在高铁候车席送给陌生人鲜花的故事,可用“人+事”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中心是:“鲜花课”是指“他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即13——17段告诉我们的:即使人生是黯淡和虚妄的也应该有勇气有智慧的好好活着,人生需要分享的勇气和生活的智慧;男子给“我”上的“鲜花课”,使“我”受益匪浅,“我”对男子非常的赞许和敬佩;另外,“鲜花”贯穿文章始终,因此是文章线索;本标题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颖而独特,“鲜花”和“课”联结在一起,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带着好奇心,会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
15.心灵与梦想。 16.动作描写,体现了她的顽强毅力和渴望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的强烈愿望。(表达顺畅,意近即可) 17.示例:如果我能有一双翅膀该多好啊!(“翅膀”二字一定要有) 18.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了“只要心怀梦想,勇于面对挫折,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一中心。 19.示例:杰西卡是一名残疾人,凭借努力、毅力追求理想,实现梦想,我们身体健康,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努力认真去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呢?我要向杰西卡学习,改掉抱怨、懒惰等一些坏毛病,充实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分析】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文章结尾“心灵与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隐形翅膀,只有勇于展开它们的人,才会飞起来,超越一切,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可知,“隐形的翅膀”具体指的是心灵与梦想。
16.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走”“勾”“坐”“晃动”“荡”一系列动词,是对她的动作上的细节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偷偷地走到秋千旁,用那冰冷的假肢勾住绳子”“努力”等词句写出了她的顽强毅力和渴望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的强烈愿望。
17.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心理、补写人物语言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结合全文准确解读文章主旨,然后再根据上下文解读人物心理。文中“她出生时就没有双臂”,且一直渴望“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结合母亲告诉她是失去了“翅膀”的天使,因此当她“看到海鸥在风浪中自由飞翔”时,她内心应是对自己能像海鸥一样拥有“翅膀”的渴望。注意表述时要使用第一人称。如,我多想拥有一双这样的翅膀啊!
18.本题考查记叙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最后一段的作用有:1.结构上,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本文最后一段,“心灵与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隐形翅膀”照应题目“隐形的翅膀”;“只有勇于展开它们的人,才会飞起来,超越一切,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19.本题考查谈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来谈。文中的杰西卡出生时就没有双臂,但是她并没有颓废,而是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来练习用双脚做事,最终不但学会了写字、梳头、打电脑、弹钢琴,还获得跆拳道“黑带二段”的称号和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而且比普通人更快拿到了驾照,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名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主人公凭借努力、毅力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全的人都应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努力拼搏,勇于实现心中的梦想,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
20.人生的历程,就是在顺境与逆境的矛盾转换中不断前进的。 21.举例论证。如:在牛顿之前人们也常见苹果落地的现象,而偏偏牛顿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具体证明了“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再多,如果不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会‘机’而不‘遇’”,增强文章说服力,让观点浅显易懂。 22.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人生的历程,就是在顺境与逆境的矛盾转换中不断前进的。然后分别从顺境与逆境两方面来分析:何为顺境?面对顺境的人生态度;何为逆境?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最后,总结论点,激励年轻人不要寄希望于顺境,要准备迎接逆境。 23.逆境就是人们向着理想的目标奋进过程中出现了不顺利的境遇。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磨难,要准备吃苦,要时刻提防崎岖小路,要经受锻炼,要能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做出通常情况下不能做出的奇迹。
【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的题目“顺境和逆境”是论题,围绕这个论题作者在第①段中明确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的历程,就是在顺境与逆境的矛盾转换中不断前进的。
2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第②段为了论证“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再多,如果不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会‘机’而不‘遇’”,作者连用三个事例:在牛顿之前人们也常见苹果落地的现象,而偏偏牛顿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鲁班之前不知有多少人也被茅草多次划破手脚,而他们并未多加联想,鲁班却由此而发明了锯子;马克思之前人们经常接触商品,但都熟视无睹,只有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规律。
第⑦段为了论证“一个真正懂得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人,就能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做出通常情况下不能做出的奇迹”,用“司马迁……奋发努力,经过十五年的辛劳,终写成《史记》,对国家和民族作了贡献”的事例。
所以举例论证是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使论证过程具体有力,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文章在第①段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人生的历程,就是在顺境与逆境的矛盾转换中不断前进的。
接下来第②段解答什么是顺境——“人生道路的宽阔平坦,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利的环境”,接下来谈面对顺境的人生态度;
第③段提出何为逆境——人生道路的曲折,即所谓逆境就是人们向着理想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顺利的境遇。④——⑦段论述“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不幸的时候,你该怎样对待人生呢 ”
第⑧段总结论点,提出“有志长进,立志成材的青年人,不要寄希望于平坦的大道,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23.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第③段提出何为逆境——人生道路的曲折,即所谓逆境就是人们向着理想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顺利的境遇。
从⑥⑦段相关语句中可找到“该如何面对逆境”的答案:真正的英雄,敢于面对生活的磨难。青年人的人生道路漫长,不可幻想人生之路宽广平坦,始终处于胜利的成功的顺境。要准备吃苦,要时刻提防崎岖小路,经受考验经受锻炼。一个真正懂得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人,就能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做出通常情况下不能做出的奇迹。
24.①对运气的正确认识,有顺风的人就必然有逆风之刃,天道是公平的。所以要对运气有正确的认识。②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比“努力”要重要的多,过分努力会阻塞你的“感受”,所以努力之前正确的学习方法更重要。③无论多大的事情,哪怕这件事看上去远远超过你的能力,事情一开始会产生顽固的、巨大无比的惯性,所以遇事不要惧怕,“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④做事要身体力行,使用身体时不能超越身体。⑤做事要有耐心,像水一样不要着急,一定会成功。 25.通过过渡句“你就可以扯起风帆了”联系起来的。行水路运气好,顺风时可以扯起风帆,有顺风逆风,好运好倒霉相加等于零。零是伟大的,恒久的,它意味着公平,这就是天道。 26.(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兴化人对教育柔软、绵长、坚毅的情感,突出兴化人对教育的重视。
(2)无论多大的事情,哪怕这件事看上去远远超过你的能力,也不要惧怕,事情一旦发生会产生顽固的巨大比的惯性,只要你不停止,就会成功,所以”不可能“就是巍峨的假象。 27.不能删除,因为农业文明的特征是植物枯荣,进程要”慢“,需要耐心,用这个众所周知的规律,更能突出文章主题,即做事不要着急,要有耐心,形象具体,所以不能删除。 28.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重要,方法更重要,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掌握正确的方法,再去努力学习,会事半功倍。
【解析】2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中作者通过“水上行路”谈了一些生活启示。在③段作者阐释了对运气的认识,“有顺风的人就必然有逆风的人,有顺风的时候就必然有逆风的时候”“在人的一生里,好运的时候和倒霉的时候相加,最终依然是零。零是伟大的,恒久的。零的意义不是意味着没有,相反,它意味着公平”;④段阐释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感受’比‘努力’要重要得多。过分的‘努力’会阻塞你的‘感受’”;⑤⑥段借助自己撑船的故事,说明了“‘不可能’时常是一个巍峨的假象。在它启动之后,一定会产生顽固的、巨大无比的惯性,你自己就是这个惯性的一部分。只要你不停息,‘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并最终成为奇迹”;⑦⑧段说明了做事要“身体力行”“在使用身体的时候就不能超越身体”;⑨- 段通过农民的名言“一下一下地”,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
25.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衔接与过渡。文章在开始讲了“兴化的水路”,然后在第②段结尾通过“运气好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你就可以扯起风帆了”一句自然过渡到了对下文中运气的阐释“在人的一生里,好运的时候和倒霉的时候相加,最终依然是零。零是伟大的,恒久的。零的意义不是意味着没有,相反,它意味着公平。这是天道,一切都要归零的”。
26.(1)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兴化人对教育有一种恋爱般的情感”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兴化人对教育的情感”比作“恋人之间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兴化人对教育的关心、热爱和珍视。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不可能’时常是一个巍峨的假象”一句中的“不可能”经常是阻挡人们前行的心理障碍,“假象”说明这种障碍是说有就有,说无就无的,关键是自己怎么对待。无论多大的事情,哪怕这件事看上去远远超过你的能力,你只要不惧怕它,“在它启动之后,一定会产生顽固的、巨大无比的惯性,你自己就是这个惯性的一部分。只要你不停息,‘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并最终成为奇迹”。
27.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情节安排。对于此类试题,要把握好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结合上下文分析,对突出中心有作用的情节就需要保留,如果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可以考虑删去了。文中第⑦段中提到了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特征其实就是植物枯荣的进程,一个字——慢”,这自然的引出“农民,他们所需要的其实就是耐心”,有耐心就是要做到“一下一下地”,这与上文撑船的相呼应。所以不能删。
28.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文章第④段中借撑船谈到了“努力”和“感受”的关系,作者认为“‘感受’比‘努力’要重要得多”“好的学习方法是控制力气,轻轻地,把全身的感受力都调动起来。在人与物合一的感觉出现之后,再全力以赴”,所以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明白在学习中对方法的掌握尤其重要,在掌握方法之后再努力学习,会变得轻松且效率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