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课时训练-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诗人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开篇点题,由“观”字统领全篇,交代了“观”的方位、地点及对象。
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几句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大海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高昂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感慨。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东溪
北宋·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①发船迟。
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③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④。
情虽不厌住不得⑤,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①孤屿:这里指水中孤石。②野凫(fú):野鸭。③着(zhuó)花:开花。④净于筛:被筛选干净。⑤住不得:不能再停留了。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乙】诗颔联两句均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画面感极强,诗人推己及物,恬淡悠闲的心绪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C.两首诗都运用了描写。【甲】诗颔联“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边齐平的景象;【乙】诗颈联“剪”和“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东溪岸边蒲草的齐整、沙石的洁净。
D.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今自由闲适生活的赞赏。
3.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七言绝句,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指王昌龄被降职。
B.诗中“杨花”“子规”两个景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暗喻友入前途未卜,“子规”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希望他早日归来。
C.第三、四句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明月当作是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D.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渲染出在夏末秋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表达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乡之情。
4.对下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别薛华
唐·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A.【甲】诗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B.【乙】诗首联“穷”“独”两字,是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
C.【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
D.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一片深情,甲诗开篇借助景物描绘来烘托气氛,乙诗则以叙事开篇,表达了真挚的情思。
5.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借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B.【甲】诗前三句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乙】诗最后一句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生动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乡情结。
C.【甲】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黄昏图景,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色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乙】诗描述了诗人离开家乡,来到洛阳城后所感到的秋风凄凉与思乡之情。
D.两首诗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表达了一种人在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感。
二、综合性学习
6.某中学开展“秉承诗书传家,传承优良家风”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在写“耕读传家”时,小卉同学对使用哪种字体很是犹豫,请你帮他选择并简述理由。
(楷书) (隶书) (行书)
(2)请你将正确的选项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只填字母)
从 中,我明白了“家”满载着爱和期望;从 中,我明白了“家”是一份真诚和信任;从 中,我明白了“家”是绵绵的思念和温暖的避风湾;从 中,我明白了“家”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与担当。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诸葛亮《诫子书》
C.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D.曾子杀猪
(3)活动结束后,小卉写了一段感言,请你修改。
【甲】对个人而言,家风是我们从哪儿来的根、到哪儿去的魂,对社会而言,家风是一种情怀、一种积淀、一种信仰。【乙】家风不仅蕴含着社会的道德乘性、民族的文化根源,更承载着家庭的精神根脉。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优良家风,从不同层面诠释着诗书传家、崇仁尚德、艰苦朴素、清廉守法等中华传统美德,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丙】历代优良家风的涓涓细流,汇成了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汪洋大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①【甲】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
②【乙】句有语病,应改为:
③【丙】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三、语言表达
7.小组用右边这幅摄影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情韵的景致。请默写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
四、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小语默写这首诗歌时总是把“生”残夜写成“升”残夜,请你给他简单分析“生”的表达效果,帮助他准确记忆。
(2)小语想把诗歌的颔联画成一幅画,请你帮他把颔联的内容描绘出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①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在戴天山读书之时。不遇:没有遇到。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通篇无华丽辞藻,以“访”为线索,从清晨入山至午时倚松,时间推移与情感起伏层层递进,清新自然。
B.首联“犬吠水声”“桃花带露”,以听觉与视觉开篇,点明清晨入山,渲染山林的静谧与生机。
C.颔联“树深见鹿”“溪午无钟”,通过“鹿”的意象暗示环境的清幽,“不闻钟”暗示道士外出,为“不遇”埋下伏笔。
D.“野竹分霭”着一“分”字,以静写动,表现出竹林的茂密与生机;“飞泉挂峰”,以“挂”字将飞泻的瀑布定格,化静为动,展现瀑布飞泻的壮美。
10.尾联说“愁倚两三松”,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写到了“愁”。试分析两诗中的“愁”哪一个更沉重。
五、名句名篇默写
11.古诗文默写。
(1)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3)《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5)《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 。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课时训练-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D D D C A
1.D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在表现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感慨;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D.有误,在【甲】诗《次北固山下》中,诗人王湾通过描写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潮平岸阔、海日江春等景象,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非选项所说的“对现今自由闲适生活的赞赏”;而【乙】诗《东溪》中,诗人梅尧臣描写了东溪的自然风光,体现了诗人对东溪美景的喜爱。“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一句则表现了诗人虽然对东溪的景色流连忘返,但因客观原因不能久留,流露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
所以两首诗虽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故选D。
3.D
【导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D.有误,本诗创作季节为春末夏初,并非是“夏末秋初季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王昌龄的深切关怀、同情以及惋惜之情,并未“思乡之情”;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C.【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将“明月”拟人化,让明月带着自己的愁心陪伴友人一直到夜郎西,而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5.A
【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甲】诗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萧瑟的秋景,营造出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孤寂、悲凉心境;【乙】诗主要是通过叙事来抒情。诗中“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只是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媒介,重点在于诗人“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心理和行为描写,没有像【甲】诗那样借景物渲染萧瑟悲凉的意境来烘托心境;
故选A。
6.(1)示例一:我选楷书,因为楷书字形工整,笔画方正,与传统家风要求为人方正一致。
示例二:我选隶书,因为隶书方劲古朴,沉稳庄重,与“耕读传家”应有的沉稳庄重的特点一致。
示例三:我选行书,因为行书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与“耕读传家”培养出思想活跃,为社会所用的人的宗旨一致。
(2) B D A C
(3) “魂”后面的逗号(“,”) 分号(“;”) 家风不仅承载着家庭的精神根脉,更蕴含着社会的道德秉性、民族的文化根源。(意思对即可) 培养 滋养
【详解】(1)本题考查书法字体鉴赏。作答时应先明确字体特征,然后结合主题“秉承诗书传家,传承优良家风”相关联即可。
例如:我选楷书,因为楷书笔画横平竖直、字体方正工整,就如同踏踏实实做人一样,这与传统家风要求为人方正一致;
又如:我选隶书,因为隶书笔画厚重古朴,庄重严整,这与沉稳庄重的家风一致;
再如:我选行书,因为行书笔画灵活,如行云流水,这与头脑灵活、富有创造力的“耕读传家”家风主题相符。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B.诸葛亮《诫子书》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志存高远、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表现了作者对儿子的爱以及对其寄予厚望;
C.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讲述的是大禹在治理水情时曾三次路过家门,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发出痛苦的声音,还有婴儿的啼哭声。手下劝他进去看看,但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情况紧急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声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暂且不能回家,于是又匆忙离去,没进家门。人们由衷的钦佩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D.“曾子杀猪”讲述的是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马上杀猪煮了肉吃。这里体现的是为人应诚信;
由此可知①②③④横线处依次填写:BDAC。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①:结合甲“对个人而言”和“对社会而言”可知,这里是从两个层次来谈论家风,“对个人而言,家风是我们从哪儿来的根、到哪儿去的魂”是第一层,因此“魂”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
②:结合乙句“家风不仅蕴含着社会的道德乘性、民族的文化根源,更承载着家庭的精神根脉”可知,这里的病因是语序不当,“承载着家庭的精神根脉”“蕴含着社会的道德秉性”“民族的文化根源”之间是递进关系,由家庭到社会,再到民族,因此修改后的句子是:家风不仅承载着家庭的精神根脉,更蕴含着社会的道德秉性、民族的文化根源。
③:“涓涓细流”与“培养”搭配不当,应将“培养”改为“滋养”。
7.(示例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幅作品借游子的行舟与清丽的江水,表达淡淡的羁旅之愁。
(示例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幅作品借广阔的江面和高悬的船帆,表达开阔的心境与雄放的激情。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诗词的鉴赏。
解答此题,首先分析这幅作品画面的内容,然后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进行鉴赏即可。
这幅作品画了宽阔的水面,水面上有帆船在行驶,因此从《次北固山下》选择与水、船有关的诗句来鉴赏。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船在水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结合以上分析,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任选一联进行赏析即可。
8.(1)“生”字表现出红日仿佛从残夜中自然生成而来,更能表现出昼夜轮回、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而“升”字仅仅是“升起”,表现不出诗歌的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
(2)潮水上涨,江面显得非常开阔;一艘船顺风行驶在江面上,船上高悬的帆张得鼓鼓的。
【导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及思乡情愫。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新生与旧境的交替,勾勒海上日出的画面,富有生机。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书信到达的担忧,借雁传递思乡之情。全诗意境清新,情感细腻。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及炼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句子展现新生与旧境的交替,勾勒海上日出的画面,富有生机。“生”字表现出红日仿佛从残夜中自然生成而来,更能表现出昼夜轮回、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而“升”字仅仅是“升起”,表现不出诗歌的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因此“生”不能写成“升”。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作答此类题目,需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是的前提下,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结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知,诗句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9.D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更沉重。友人被贬,天各一方,诗人处于政治漩涡中身不由己,“愁”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沉痛心情,对两人即将分离的痛苦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本诗的“愁”是因为诗人探访友人无果而产生的遗憾,以及在欣赏了道士所居住的清幽、脱俗的环境之后所产生的对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导语】这首访友不遇之作展现了李白早期诗风的清新自然。全诗以时间为序,通过犬吠、桃花、野鹿、飞泉等意象,勾勒出戴天山的幽静美景。“愁倚两三松”的怅惘与《闻王昌龄》的深沉愁绪形成对比,前者是访友不遇的淡淡失落,后者则饱含对友人的深切牵挂。炼字精妙,“分”“挂”二字尤见功力。
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以静写动”与“化静为动”错误:“野竹分青霭”中,“分”字意为“分隔”,写野竹生长繁茂,仿佛将青色的云霭分隔开来。这里是以动态的动作描写静态的竹林,属于化静为动,而非“以静写动”,突出了竹林的挺拔与生机。“飞泉挂碧峰”中,“挂”字将飞泻的瀑布比作悬挂在碧峰上的画卷,是以静态的“挂”描绘动态的瀑布,属于化动为静,而非“化静为动”,以奇特的想象展现瀑布的壮美与飘逸。
故选D。
1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背景:诗人早年入山拜访道士未果,目睹山林清幽之景。“愁”源于探访不遇的遗憾,以及对道士隐逸生活的向往而产生的怅惘。这种“愁”是文人雅趣中的淡淡失落,带有对自然与超脱境界的憧憬,情感基调偏向清浅、含蓄。全诗前六句铺陈山水之美,尾联“愁倚两三松”的愁绪被自然之景冲淡,更像是一种诗意的留白,而非深沉的痛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背景:友人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诗人身处远离友人的异乡,且自身仕途亦受牵连。“愁”包含多重沉重情感:对友人遭遇的痛惜;王昌龄被贬荒远之地,前途未卜,诗人为其命运担忧。分离的痛苦与孤独:天各一方,友情难寄,“我寄愁心与明月”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对自身处境的忧虑:诗人当时亦因政治风波处于失意状态,友人的被贬更触动了他对仕途险恶的感慨,愁绪中暗含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无奈。所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更沉重。
11.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客路青山外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烂、澹、竦、峙、碣、悬”等字词容易写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