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庄里的草木诗经
积雪草
①年少时,觉得《诗经》里那些植物很遥远,仿佛远古生物打上了神秘的烙印。有一日,我幡然醒悟,那些远古的草木,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草木自有草木的存在方式,草木自有草木的光彩芳华。
②“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在我的老家辽南,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这种野生植物,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花不娇艳,形不妖娆,拙朴无华。
③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搓成草绳,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只需把蒿绳点燃挂于门楣处,便可高枕无忧。当然,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尔起疹,奇痒难耐时,用艾蒿煮水,淋浴擦身,便可解燃眉之急。艾蒿,一种野生植物,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时光荏苒,路途遥遥,它依然郁郁葱葱,简直太神奇了。
④“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天》,说的是桃花。桃树并不稀罕,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房前屋后,并旁街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每年春天,四五月间,各处桃花竞相开放,就像村子里十七八岁大姑娘的脸色,粉嘟嘟的,娇艳水嫩,弹指可破。这时节,远远地望着村子,会发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真是诗情画意,霞光烟影,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的花期大约有半个月,之后花落籽实。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静。
⑤“彼黍离离,彼稷之 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说的是黄米。黄米不是主粮,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小杂粮的一种,多种在山地,春种秋收,成熟后的籽粒叫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⑥老家的山地上,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秋天,庄稼快成熟的季节,农人就会在田里插些稻草人,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外祖父在世的时候,会用黄米酿酒,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黄米煮饭不大好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包粽子,特别好吃,特别香,粒粒晶莹剔透,也算物尽其用。
⑦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一直到今天,我回到老家,仍然能在田间看到种植的黍子。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⑧“采采芣莒,薄言采之”,出自《诗经·周南·芣莒》,说的是车前草。这种植物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药叶片厚实,大小不一,小圆叶,抽穗,长茎,碎花,花梦结籽,可入药。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⑨记得我小时候,下午放学回家,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挎着一个小小的柳条筐,和表姐结伴,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可笑吗 一占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一占粮食。
⑩《诗经》里的很多草木我的村庄都有,每一种都令我记忆深刻,它们曾像亲人一样生长在我的周遭,与我和谐相处。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分享过我的快乐喜悦。自然神奇,万物有灵。
(文章有改动)
1.为什么说《诗经》中那些远古的草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分条概括。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
(2)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4.文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笔下的村庄里有草木与人们“和谐相处”。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不得照抄原文内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迷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画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6.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7.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8.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9.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2)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直白到额头。
10.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萨拉的夏天
[美]朱利·布罗森·卡瓦奇
车子在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波浪轻轻拍打着湖岸,仿佛在欢迎他们的到来。“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爸爸领着她经过一个狭窄的、弯曲的楼梯,上到一个四面都是玻璃窗户的小屋。萨拉把手放在玻璃上,紧张地看着下面的湖。她数了一下,至少有 艘渔船在湖面上,但她看不到湖的对岸。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千万不能碰这盏灯。”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时你可以给我发出指示。”
萨拉看着太阳慢慢沉入了湖里,湖面上镀上了一层金光。当她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的时候,她转过身说:“爸爸,点灯!”爸爸擦亮了火柴,当火柴点燃灯芯的一瞬间,整间屋子顿时亮如白昼。微弱的灯光经过放大镜瞬间变得巨大,透过窗户,向漆黑的水面蔓延。
萨拉认为爸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每天黄昏,她跟着他来到灯塔,专注地看着太阳,在该点灯的那一刻给他发出指示。每天晚上,爸爸都守着灯光直到天亮,确保它不会熄灭。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上的那些渔船。“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了避风港。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他跑到灯塔脚下,迅速解开救生艇的绳子。这时,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雷鸣。萨拉焦急地问:“出什么事了?”“一个渔民遇到麻烦了。”爸爸说道。“但是,爸爸,你不能出去。暴风雨就要来了!”萨拉大喊。“我会没事的,萨拉。你在屋里等我。”说完,他把救生艇推进湖里,跳上去,开始划动双桨,朝湖的深处迅速划去。
萨拉恐惧极了。她跑上灯塔,通过望远镜,看到那艘渔船正在波涛中挣扎。爸爸的救生艇快要靠近它了,但巨大的波浪又把它们分开了。
萨拉的心在颤栗。暴风雨在屋外怒吼,而且天空很快暗下来了。萨拉几乎无法看到爸爸的救生艇以及那艘渔船了。
萨拉大惊,她意识到太阳已经完全躲到雷雨云后面去了。爸爸不在家,无法亲自点灯。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现在,萨拉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爸爸在哪里?如果他的救生艇翻了怎么办?如果他无法游回岸边怎么办?如果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
萨拉抓起火柴。当亮光穿透黑暗时,萨拉的泪水涌了出来:“我必须让它整晚都亮着!”
接近黎明时,雷声停止了,雨也停了,灯火还在燃烧。
萨拉走下灯塔,来到湖边,爬上爸爸观察渔船的那个悬崖。
突然,远处的两个黑点引起了她的注意。是爸爸的救生艇和那艘渔船!
一个小时后,爸爸和那位渔民回到了岸边。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点亮了灯,我想你也许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很高兴你点亮了灯,萨拉。我们整晚都跟着它。”
“爸爸,你还好吧?”
“没事。暴风雨把我们吹到了对岸,但我们最终回来了。”顿了顿,爸爸又说:“萨拉,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夏天你长大了许多。”
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冷,萨拉的身体在轻轻发抖。爸爸把外套披在她的肩上,笑道:“我想我再也不需要向上级申请一个助手了!”
萨拉裹紧爸爸的外套,心里充满了自豪。
1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萨拉的角度补全情节。
跟随爸爸来到北风灯塔安家(开端)→ (发展)→ (高潮)→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赞许(结局)
12.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她紧张地盯着火柴盒。爸爸曾说过,千万不能碰那盏灯。
(2)萨拉扑进了爸爸的怀里:“爸爸,我害怕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1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2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14.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①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②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③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④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⑤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⑥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⑦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⑧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⑨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⑩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15.选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内容分析。
16.第②、③段有什么作用?
17.请赏析选文第段“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一句中加点词语“凝固”的表达效果。
18.请谈一谈你对选文结尾处画线句的理解。
19.读了本文后,结合实际写出你的感受。
一夜能走多远
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糟糕。我想出去打工,多挣点钱给父母,或许那样能弥补我对他们的愧疚。父亲说,等把地里农活儿忙完再做打算吧。
那时候麦子已经收完,妈妈却病倒了,我家还有一块地没种上苞米。夜里落了一场透地雨,正是种苞米的良机,第二天中午,我和父亲出发了。
种子盛在塑料桶里,父亲刨坑我点种子,每个坑两粒种子。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我汗流浃背,父亲也直喘粗气。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我们还有四垄地没种完,种子却用光了。
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要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父亲没说话,把锄头藏在地头的麦秸垛里,我们回家了。
回到家,我喝了水,舒服地躺在炕上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却看见父亲又在弄苞米种子,我问不是明天才下种吗?现在准备有什么用?父亲笑着说,这块地今晚必须种完,否则将来会欠收。我觉得不可思议,不就差一宿吗?父亲说我们打个盹儿,一宿就过去了,但是种下去的种子不睡觉啊,同地块的苞米晚种一宿,产量差别可就大了。
见我半信半疑,父亲指指屋檐下挂的苞米说,你看吧,这些和囤里的都是这块地的收成,前后就差一天。我拿起檐下的苞米穗与囤里的比了比,短3厘米左右!我又拿了几个比较,无一例外,檐下的苞米个头普遍偏小!
原来,去年这片地还没有播种完,突然下了场雨,无法干活,地北头这5垄比其他地块晚种了一天。
我被这个事实惊呆了。父亲说,大片地玉米同时吐蕊秀穗时,晚种的这几垄还未吐蕊,错过了最好的授粉期,所以收成差了许多。没想到,短短一天差别如此明显。
一个黑夜,一个白天对于我们人类只算一个片刻,但是对于生命周期只有70多天的苞米,的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不也像一粒种子般短暂吗?刚开始就落后别人一步,如不努力追赶,到后来就像檐下的苞米一样……那天傍晚,我和父亲又回到田里,把那片地全部种完,回到家时已经满天星斗。
那年秋天我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了复读。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一晃12年过去了,我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与我一样落榜外出打工的几个同学,如今还辗转在烈日下的工地上辛苦地劳作,经常为讨要工钱而苦恼。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20.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21.本文题为“一夜能走多远”,结合全文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
22.按要求赏析句子。
(1)“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要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句中加点的“如释重负”好在哪里?
(2)“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母亲何雪媛没有文化,林徽因的启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1916年,林徽因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该校教风谨严而得法,原本聪慧的林徽因受到了良好培育,日后出色的英语即起步于此,并早早萌生了文化意识。
1920年春天,林长民赴欧洲考查西方宪制,特意携林徽因同行,旅居伦敦一年有半。林长民行前明确告知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要汝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在伦敦,林徽因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父亲的房东是位女建筑师,林徽因从她那里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
林徽因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以诗人的眼睛发现,坚硬冰冷的建筑物中蕴含着“诗意”和“画意”,她提出了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了人文的色彩,这是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独特的重要建树。
1928年,新婚不久的林徽因、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在生下儿子从诫后,她力争要与梁思成同行外出考查,在五六年时间里,林徽因的足迹遍及六七个省份。最为辉煌的一次考查,要数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发现。日本人曾扬言,中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已不复存在,要看这样的建筑只有去日本的奈良。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志要找到中国唐代的木结构建筑。1937年初夏,梁思成、林徽因向五台山进发,山路狭窄崎岖,他们只好骑着骡子慢慢前行。后来连骡子也不肯走的时候,只得下来牵着它继续前行。步履蹒跚地走了两天,他们在黄昏中突然望见了夕阳下金光四射的宏伟殿宇,再近看翘起的飞檐,硕大的斗拱,还有柱头、门窗,处处都像唐朝工匠的高超手艺。野外考查古建筑的生活异常艰苦,常常要担心断餐,行路要靠原始的大车和毛驴。而林徽因,一个身患肺结核的弱女子,却和男人一样,餐风宿雨,爬梁上柱,这显示出她的坚忍、刚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是林徽因事业上的又一辉煌成就。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全体起立通过了国徽图案决议。在这庄严时刻,受邀出席大会的林徽因泪花簌簌。
(节选自陈学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有改动)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林长民携女同行可谓用心良苦,不仅希望她能拓宽视野,还希望她能增强改良社会的责任感。
B.伦敦之行让林徽因领悟了建筑的魅力,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也成就了她的艺术气质。
C.林徽因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建筑物中不为常人所知的美。
D.林徽因虽是梁思成的妻子,但在建筑事业上她并不依赖于他,而是坚忍、执着地与他一起求索。
E.林徽因、梁思成对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考查历尽艰辛,其动力源于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5.从文中看,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26.根据文章内容,请探究林徽因取得建筑学多方面成就的原因。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①《诗经·王风·采葛》中的艾蒿,能驱蚊止痒;②《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花,能增添村庄的诗情画意;③《诗经·王风·黍离》中的黄米,可以酿酒、做年糕、包粽子;④《诗经·周南·芣苢》中的车前草,可以用来喂猪. 2.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桃树的密、多)。 3.(1)“疯”字写出艾蒿的生长速度之快,突出了它的“皮实”(生命力强)。
(2)“咕噜咕噜”是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作者肚子饿时的声音,突出作者的饥饿程度,引出下文打猪草的原因。 4.引出所写的植物,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严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5.可从保护乡村环境和传统等方面阐述。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一,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第二,要依据题目要求,确定阅读区间,从文中可知,答题区域在第②到⑨段;第三,针对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筛选、概括。文中提到四种植物,分别是艾蒿、桃花、黄米、车前草,题干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了,只要答出作用,分条表述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要分析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原文对其进行分析。夸张的作用是突出强调。“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桃树”,这句话中“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
3.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1)句中“疯”是修饰“长”的,这里“疯”是疯狂的意思,写出了艾蒿长得快,突出它很皮实。(2)句中“咕噜咕噜”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肚子饿的程度,所以,就有了下文解释打猪草的原因,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4.此题考查引用的表达效果。可以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和题目呼应,使文章清晰严谨;内容上,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题干提示的信息是自然与人的和谐。据此,可以结合实际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乡村环境;城乡如何更协调地发展等。
【点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赏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等。描写手法主要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明确效果。
6.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意思对即可) 7.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作铺垫。 8.示例: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9.(1)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的小心和急切。
(2)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 10.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解析】6.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写邻居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而彼得完成了这个“嘱托”的故事,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邻居和彼得想方设法完成 “嘱托”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7.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 “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失火”“ 囚徒们干的”交代事件的起因,“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引出囚犯的嘱托,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8.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一要使用第一人称,二要符合情节和人物内心。本题可结合囚犯的经历:被抓走,可能再也见不到老婆和孩子。此时的心理应该是:拜托邻居完成自己的嘱托,让家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并表达对家人的爱等等。
9.本题考查把握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1)“煞白”是神态描写,“压低嗓门刚说出”是动作描写。 “急”“压低嗓门”分别写出了人物交代嘱托时的急切和谨慎小心。(2)“越变越白,直白到额头”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得知玛留莎就是自己要找的人时的震惊。
10.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小说讲究构思技巧,如开头的造成悬念,引起兴趣,中间的一波三折,结尾的引人入胜,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以及线索的安排。本文“小红包”贯穿文章始终,作为线索出现;两次设置悬念,邻居和彼得分别如何完成嘱托,最后遇到玛留莎,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11. 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 点亮灯塔指引爸爸和渔船返回 12.(1) 写出了萨拉想要点亮灯塔又记起爸爸的叮嘱时,内心的焦急、犹豫和矛盾。 (2)写出了萨拉看见爸爸安全返回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13.①间接地写出了爸爸守护灯塔、指引渔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②点出渔船多,为下文写爸爸救遇险渔船埋下伏笔;③交代湖巨大,为写爸爸和遇险渔船在灯塔指引下安全返回做了铺垫。 14.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
【解析】1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已给出的情节,找到需要归纳的情节相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这篇文章的高潮主要写萨拉在爸爸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勇敢点亮了灯塔,为爸爸和渔船的返回指引了方向;确定了这一情节,在开端与高潮之间的内容,主要写萨拉帮助爸爸工作,每天观察日落准时指示爸爸点灯。
1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体会。解答此题结合语境,根据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来分析人物情感。①句的“盯”是对萨拉的动作描写,她专注的看着“火柴盒”,是因为她想要点亮灯塔,但想起爸爸的叮嘱又不敢点,表现了她内容的矛盾。②句的“扑”是萨拉看到安全归来的爸爸时的动作,表现了在焦急等待一夜的萨拉此时内心的兴奋。
13.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这句话交代了湖上的渔船很多,间接表现了爸爸守护灯塔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从结构上看,这句话交代湖大,为下文萨拉勇敢点亮灯塔,才得以使爸爸他们归来的情节做铺垫。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结合前文的叙述可知,萨拉每天都能及时提醒爸爸点亮灯塔,表现她很听话,能做好爸爸交代的事;主体事件表现萨拉一面遵守爸爸的吩咐不能随意碰那盏灯,一面又在危急时做出决定,毅然点亮那盏灯,正是她的果断、勇敢的决定,才使爸爸他们安全返回。由此可见萨拉是一个听话,能认真完成一项任务,果断、勇敢的孩子,所以爸爸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
15.性格特点:勤劳、有责任心、善良。 16.插叙。交代“他”离开家外出打工的原因和“他”挣钱的辛苦突出“他”的善良与挣钱的不易,为“他”掏钱救助小女孩做铺垫。 17.“凝固”是固定不变,停滞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他”在看到自己救助的小女孩竟然是自己的女儿时的震惊。 18.这句话将“善良”比作心灵的灯盏,意思是无论“他”的人生经历着怎样的事情,“他”都始终坚持着善良,这使“他”的心灵一直纯朴无瑕,并倍感人生温暖。(大意对即可) 19.(围绕“善良”的重要性或善良的好处回答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要注意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客观全面地概括人物特点。选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久在外打工的父亲回家过年,将身上的钱给了一个着急带孩子看病的陌生女人,并把给女儿买的礼物送给了生病的孩子,事后才知道那孩子正是自己很久没见到的女儿。文章中的“他”为了家庭,外出努力地打工,这说明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为了妻子和女儿,他忍受着辛苦,自己留下极少的钱,其余的全部寄回家,这说明他很有责任心;遇到带着孩子看病却没有钱的陌生女人,他将自己的血汗钱给了她,这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16.本题考查对插叙手法的把握情况。解答时,应先了解插叙的一般作用,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插叙主要有以下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本文中②、③段的插叙主要是补充说明他离开家的原因,使得故事的情节更加丰富和紧凑;交代了他挣钱的不易,凸显他主动掏钱给小女孩看病这一行为的善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突出文章的主题“善良”。
17.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从从词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修辞、描写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关键词与人物形象塑造及主题深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作答。选文第 段中的“凝固”是固定不变、停滞的意思,用在此句中来形容笑容,写出了他在看到自己救助的小女孩就是自己的女儿时内心的震惊。“凝固”使表达隐晦而又具有深意,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精巧,表达效果也更好。
18.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作用的归纳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注意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结构上与文章的关系,二是内容上与文章的关系。选文结尾处的划线句,提到了“善良灯盏”,照应题目,强调了善良的重要性,点明主题;划线句是全文的结束句,对文章中叙述的故事进行了总结,同时在情感上进行总结和升华,使得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更加完整。
19.考查学生的阅读感受。选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久在外打工的父亲回家过年,将身上的钱给了一个着急带孩子看病的陌生女人,并把给女儿买的礼物送给了生病的孩子,事后才知道那孩子正是自己很久没见到的女儿。所以围绕“善良”的重要性或善良的好处回答即可。
20.全文以“我”在种苞米前后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 21.一是指一夜之间苞米的生长情况就会有很大的差距;二是指我们的人生就像一粒种子一般短暂,需要努力追赶,否则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22.(1)“如释重负”在这里有卸下重担的意思,生动地表现了“我”经过一天的劳作已经精疲力竭,非常渴望休息的心理状态。(2)拟人和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农历5月天气炎热,酷暑难当的情形,为下文“我”渴望休息做铺垫。 23.勤劳能干:父亲带领“我”连夜种苞米。深明事理:教育孩子不讲大道理,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启发引导孩子。
【解析】20.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21.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应该从两方面回答,一、从苞米生长的过程;二、象征意义,人生中会怎样,重点解释第二点。从字面来看,标题“一夜能走多远”是指一夜之间苞米的生长会有很大的差距;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暗指我们的人生就像一粒种子,一旦错过机会,机会将永不再来。
22.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①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②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如释重负”在这里指的是卸下重担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过一天的劳作后“我”非常渴望得到休息的心理。
②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这个句子中“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可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五月天气的炎热,为下文“我”劳动时渴望休息作铺垫。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父亲带领“我”连夜种苞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从他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启发引导孩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深明事理,有教育智慧的人。
24.BE 25.(1)提出了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2)与梁思成共同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3)找到了中国唐代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推翻了日本人的论断;(4)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26.(1)良好的教育:大姑母的启蒙教育,培华女子中学谨严而得法的培育。(2)开阔的视野:旅居伦敦,增长见识,领悟建筑的魅力。(3)极高的天赋: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发现建筑物中蕴含着“诗意”和“画意”。(4)实证的态度:实地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5)可贵的精神:坚忍、刚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
【解析】2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伦敦之行对林徽因艺术气质的成就;E项,以偏概全,从文中看,还应有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责任感。据此,答案为BE。
25.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结合文章第3、4段叙写的内容,筛选出其中的“她提出了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了人文的色彩,这是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独特的重要建树”“1928年,新婚不久的林徽因、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最为辉煌的一次考查,要数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发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是林徽因事业上的又一辉煌成就”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2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林徽因取得建筑学多方面成就的原因是:依据文章第1段可概括出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第2段写其旅居伦敦,增长见识,具有开阔的视野;经3段写其发现建筑物中蕴含着“诗意”和“画意”,体现了她有极高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第4段写其坚持实地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即使是身患疾病的情况下,仍然以坚忍、刚毅的品质,坚持餐风宿雨,爬梁上柱,这些也是其取得成就的原因。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