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望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沙市望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9 19:4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177人,《左传·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评道:“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若之何夺之?”中原封国如宋国、鲁国虽偶有人牲现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对(如宋国司马子鱼、鲁国臧武仲)。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秦国等级秩序的严密 B.周朝的礼制难以为继
C.礼乐制注重以人为本 D.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2.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对于胡客“酒食例不取直”,还以缯帛缠树。有人感慨,“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揭露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B.说明隋朝国力强盛
C.铺张浪费加重了百姓负担 D.体现炀帝暴虐残忍
3.明朝正德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深得皇帝信任,出任内阁首辅。在皇帝长期疏于朝政的情况下,他总揽朝政,成功稳定了局势。然而,新帝朱厚熜登基后,便着手清除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集团,杨廷和很快失去了昔日的权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内阁(  )
A.制度化过程遭到了严重破坏 B.掌握着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秘书机构 D.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
4.如表为苏联部分工业品的产出(1930—1933年)。表中数据变化主要是因为(  )
商品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煤(百万吨) 47.8 56.8 64.4 76.3
石油(百万吨) 18.5 22.4 21.4 21.5
电力(十亿千瓦时) 8.4 10.7 13.5 16.4
钢(百万吨) 5.8 5.6 5.9 6.9
钢铁(百万美元) 263 268 308 353
机械(百万美元) 427 532 535 603
水泥(千吨) 3006 3336 3478 2709
工业木材(百万立方米) 96.7 104.1 99.4 98.0
纸(千吨) 495 505 471 506
棉花织物(百万米) 2351 2242 2694 2732
鞋(百万双) 75.4 86.7 84.7 82.2
肉(千吨) 550 692 458 411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推进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苏联模式的弊端已经被纠正
5.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于边境重地增置藩镇。下表为该时期边境藩镇的基本信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名称 驻营地 战略目标
平卢 范阳 河东 朔方 河西 剑南 营州 幽州 太原 灵武 凉州 成都 防御契丹和奚的侵袭 防御契丹、奚和突厥对河北道的侵袭 防御突厥、奚和契丹对河东的侵袭,控制定居在境内的契丹等民族 防御突厥对关中的侵袭,控制定居在鄂尔多斯区的部落民族 防御吐蕃和突厥对河西走廊的侵袭,维护往中央的通道 防御吐蕃对四川边境的侵袭,控制边境少数民族。
A.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B.民族间物质文化交流中断
C.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停滞 D.边疆地区的形势较为紧张
6.如图是中共党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示意图。下列表述与图中序号相一致的是(  )
A.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B.②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③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7.康有为在其所拟的关于改革科举制的奏折中说:“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号召王公士庶“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时,就在前面先写上了一句限制性的导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这折射出当时(  )
A.维新变法理论发生变化 B.西学东渐趋势日益加强
C.政治变革面临巨大阻力 D.统治阶层拒绝进行改革
8.下表所示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大会议,由此可知(  )
时间 会议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9年6月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
2002年11月 中共十六大召开
2012年11月 中共十八大召开
2017年10月 中共十九大召开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与时俱进地转移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
D.民主与法制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9.在某个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由于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该帝国是指(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原六国旧贵族和强宗大姓12万户等迁到咸阳附近,并下令拆除原六国境内城防和山川险阻地区的军事设施,还禁止民间练习武艺,收缴全国私人所藏兵器,以上举措(  )
A.引发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 B.导致了秦朝速亡
C.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1.北魏“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并取得南北一致的认同。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B.北方实力超过南方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D.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1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三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租庸调制
13.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进行过多次讨论,还 多次组织高级干部进行座谈、讨论。如1980年10月至11月就组织高级干部4000人参与讨 论。这反映了(  )
A.党内民主不断推进 B.人大加强立法工作
C.多党协商得以贯彻 D.我党健全监察体系
14.下面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该表主要表明(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朝廷更替推动选官标准嬗变 B.贵族政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制度革新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科举取士促进官员素养提高
15.在17世纪,贫困问题被放置在宗教背景下考量,慈善捐助者关心的是拯救穷人灵魂、改造其道德品质。到18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开始把贫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现象与社会问题,他们将减轻穷人的痛苦视为国家的责任,认为贫困不是来自于原罪,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社会与经济组织。这一转变(  )
A.表明教会势力失去对世俗的操控
B.源于工业化背景下国家实力壮大
C.促使国家建立起完备的福利制度
D.利于慈善思想与济贫观念的发展
16.在代晋建(南朝)宋的过程中,刘裕通过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的府署机构)网罗人才,实现禅代,推动了晋宋之间的政治结构转变。如表为刘裕的霸府僚属出身占比表。这反映出晋宋易代中(  )
  非士族 次等士族(含北人,吴地士族) 高级士族
人数 1 39 27
比例 1.49% 58.21% 40.30%
A.南方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不断膨胀
C.政治资源得到整合 D.门阀士族走向消亡
二、材料分析题
17.江南
材料 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江南”一词,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地理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那么,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江南,甚至延续千年至今不衰?事实上,江南的崛起源于它最重要的地理特征——多水,即江、河、湖、海,它们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依次把江南的四个城市分别推向历史的巅峰,也推动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以下是根据相关文章整理而成的江南四大时代的表格。
名称 时间(年) 核心 成因 诗句或俗语
长江时代 317-589 ①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金陵百万户, 六代帝王都
运河时代 605-907 扬州 ② 烟花三月下扬州
钱塘江时代 1127—1276 ③ 南宋的定都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太湖时代 1368—1840 苏州 ④ 衣被天下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在①③处填写城市(现名)的名称,在②④处填写相关的原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长江时代”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运河时代”“钱塘江时代”“太湖时代”中任选一个时代,说明其阶段特征。
1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 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效仿。
——摘编自:周晚菲《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材料二:《法兰西的兴衰》目录(节选):
第一章 “高卢雄鸡”最初的啼呜与荣耀
第二章 为法国在近现代的强盛奠基的大革命
第三章 填空1
第四章 1815——1848年: 三十年的退缩
第六章 普法战争中的失败者重新成为“伟大的法兰西”
一、 填空2
二、以改造国民的头脑为目标的教育改革
三、经济发展的步调和人口问题
四、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的巩固与发展
第七章 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
第八章 从独霸欧陆、称雄世界到走向灾难的深渊
第十章 永不消失的“大国梦”:二战结束以来的法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各举一例说明“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效仿”。结合所学,简析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完成划线处填空并简述理由,并据此指出目录研读的重要方法。
三、论述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克拉克瓷”:瓷器光泽中的战争、商贸与文化
18世纪荷兰小镇代尔夫特窑厂仿制中国明代晚期风格的陶瓷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俘获了一条船号为克拉克的葡萄牙货船,船上满载着中国青花瓷、漆器与丝绸。荷兰人把缴获的货物带回阿姆斯特丹,把中国瓷器拍卖,引起很大反响,欧洲兴起中国陶瓷热。荷兰人以致整个欧洲称这种明晚期类型的中国瓷器为克拉克瓷(原产地为中国福建漳州的平和)。荷兰小镇代尔夫特窑厂大量仿造这类中国瓷器,影响很大。早先的代尔夫特釉陶纹饰往往按照明朝晚期流行的青花瓷图案,如森林奔鹿图、亭台楼阁、山水仙女等,装饰技法多以中国装饰常见的开窗形式。那时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大量此类图案形式的瓷器。这些瓷器影响了欧洲的审美和艺术风格,和其他因素一起形成了欧洲的“中国热”。
——《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三百年》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写一个历史述评。(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条理,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 C
2. C
3.D
4.B
5.D
6.C
7.C
8.C
9.C
10.C
11.C
12.C
13.A
14.C
15.D
16.C
17.(1)城市:①南京 ③杭州 原因:②大运河的开凿④工商业的发展
(2) 背景: 政治上:多个王朝定都江南地区,提升江南政治地位。经济上:政治环境稳定且统治者支持、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优渥的地理环境,共同促进了此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北人南迁,推动儒家文化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促进儒家文化与江南文化进步的融合,再加上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丰富了江南地区文化。
(3)阶段特征举例: 运河时代: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扬州成为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政治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但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钱塘江时代:南宋定都杭州,使杭州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这一时期,南宋偏安江南,尽管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但内部统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学术文化成就突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元朝1276年占领临安,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太湖时代:明清时期,苏州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以纺织业为主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文化上也呈现出繁荣景象。这一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18.(1)例子:建筑-瑞典中国宫;服饰-面料纹样等融入18世纪法国服饰设计之中;风俗-饮茶风俗。
原因:资产阶级反对神权统治和王权专制的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借鉴价值。
(2)填空1:威震欧陆的拿破仑帝国理由:根据时序推断,第三章前接法国大革命,后至1815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帝国覆灭)
填空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1875年宪法(写出一个即可给分);理由:全面分析第六章中的各节目录,推断第一节是当时政治方面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1875年宪法;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有利于法国重新成为“伟大的法兰西”(写出一个即可给分)
方法:理解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分析目录中的关键词。(其他从材料出发、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写出一个即可给分。)
19.观点:16—18世纪是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蜜月期。
16世纪后期,一些传教士来华,他们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中国的儒家文化也传到西欧,如启蒙思想家们伏尔泰、狄德罗等从抨击封建制度和教权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成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食粮。中国的制度文明如科举制及器物文明如瓷器、丝绸和手工艺品等,深受欧洲人仰慕,当时的欧洲人将中国推举为模范文明。
总之,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体现了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具有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性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