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写新诗》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师:问一个问题,怕不怕写诗?
生(齐声高呼):不怕!
师:异口同声,的确很好!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新诗单元,大家能交流一下你的所得吗?
生 1 :从思维方面来说,想象和联想对诗歌非常重要。
生 2 :好的诗歌用特写手法,通过意象创设意境,能引起人感情上的共鸣。
生 3 :有些诗歌是通过写物来写出一些人生的哲理的。
……【评:导语简洁明快,复习旧知,引起新课,但趣味性不强。】
师:我给大家准备的礼物是一些集语。请同学们一起看屏幕,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大屏幕显示)①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②诗歌是文学之母。③在早期的文学史里,诗歌占了主要地位。④唐以前的文学史,可以说基本是诗歌史。⑤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⑥诗与青春携手同行,青年时代是诗的时代。⑦今天的青年人更应该具有诗心、诗情和诗的追求。
师:同学们,按照单元教学的要求,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新诗的写作训练。训练的主要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由老师教同学们“走”;第二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老师扶着你们“走”;第三步,同学们放开手脚,自己去“走”。我们期望通过这种训练,大家能掌握新诗写作的基本方法,达到新诗写作的根本目的。
(师板书课题:学写新诗)
【评:把教学构想预先告诉学生,可以争取学生的配合,是明智的做法。】
师:首先请听诗朗诵 《周总理,你在哪里》 (播放名家示范朗诵) 。
师:接着欣赏韩军老师朗诵的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片段)(媒体展示)
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 1 :诗人柯岩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思潮翻滚,想到了许多。
生 2 :她想到了总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想到了总理日理万机的繁忙,想到了总理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如今总理已离去,诗人心中怎能不涌起对总理的深深怀念以及深情的赞美之情?
生 3 :艾青在监狱的日子里,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以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悲愤、激怒的情感和深沉的爱。
(师生鼓掌)
【评:通过情感渲染,引发共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诗歌写作的氛围,让学生满怀激情地进入新诗写作的情境。】
师:可见一切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在情感沸腾的时候写就的。诗人徐志摩再次离别自己“真正愉快”时光所在的康桥时,恋恋不舍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诗篇《再别康桥》;毛泽东早年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于是就有了名作 《沁园春·长沙》。
因此我们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师板书) 诗歌特点之一:充沛的感情
【评:指出抒情的特点,适当提醒如何感受,如何体味,如何领会,就更好了。】
师:我们怎样恰如其分地表达心中的感情呢?
投影出示:
《母亲的腰》
母亲的腰
弯成一张弓
那是为了我这支箭
射得更远
母亲的腰
弯成一座桥
那是为了把我
送上坦途
师:诗篇中诗人抒发怎样的感情?
生: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师:诗人借助什么手段表达这份感情?
生 :两个比喻性形象———“弓”和“桥”。
师(小结):读了这首诗我们的眼前似乎映现出一幅母亲为子女无私的操劳和奉献的画面。诗人正是借助“弓”和“桥”这些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激和热爱之情的。
今天我送给大家的第二首小诗是—— —
妈妈的头发白了
把满头的黑发给了我
妈妈的腰弯了
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师: 诗句中,描绘了妈妈的鲜明形象,请问有哪些?
生 1 :白发、弯腰。
生 2 :妈妈的白发换来了我的满头黑发,妈妈的弯腰换来了我们挺直的脊梁。
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有些人甚至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那么请你来补充小诗的下节。
投影出示:
妈妈的……
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妈妈的……
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师:由我的“明亮的双眸”联想到妈妈的什么?由我的“美丽的青春”联想到妈妈的什么?请填在横线上。
生 1 :眼睛、面容。
生 2 :眼睛、皱纹。
师(点拨):妈妈什么样的眼睛换来了我明亮的双眸,妈妈什么样的面容 (皱纹) 换来了我的美丽的青春?
【评:必要的提示,有启发性地引导,可以使学生紧扣重心。】
生:眼睛花了、面容苍老了、皱纹深了。
师:补充得很全面了。在这首诗里,妈妈的白发、弯腰、昏花的眼光、深深的皱纹这些鲜明的形象,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妈妈为了我们辛劳一生,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师板书) 诗歌的特点之二:鲜明的形象
【评:在学生领会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自然地引导学生概括出简明的小标题来会更好些。】
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补充的成果朗读一遍。
(多媒体展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从诗的主体出发分析各个形象之间的联系。
(学生对《祖》诗形象运用的特教学全现场28课堂实录点进行讨论)
生 1 :同一组形象,彼此之间要有联系。
生 2 :同一组形象,要共同表现诗歌的主题。
师:心中有了充沛的感情,也就找到了表达感情的形象,还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语言。
(师板书) 诗歌的特点之三:精练的语言
师:投影显示: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乞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师:诗句中有两句写得非常好,耐人寻味,是哪两句?好在哪里?
生(齐):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评:这一提问设计很重要。真正好的诗,就是锤字炼意,一字一句都不易的。
生 1 : 这是《山高路远》的主题。
生 2 :这是这首诗的精髓,也是诗人要表达的发人深思的旨意。
生 3 :这两句在平淡的文字中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脚下的路程是每一个人自己走出来的,只要你充满自信,跨越自己这座“山”,那么你便为自己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辉煌在即了。
师:仅此两句便激起了我们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可见,诗歌的语言是多么精练!
【评:再度利用朗读感染学生岂不更好!】
师 :好!新诗的第四个特点—— — 和谐的音律。
(师板书) 诗歌特点之四:和谐的音律
投影出示:
无题
汪国真
年龄
总是如期而来
忧愁
总是不请自来
不幸
总是突如其来
而你
为何总也不来
旧梦之群(三十六)
刘大白
少年是艺术的
一件一件地创作
壮年是工程的
一座一座地建筑
老年是历史的
一页一页地翻阅
师:请继续读这两首新诗。
师:发现了什么?
生 1 :这两首诗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和谐悦耳。
生 2 :句式整齐。
生 3 :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师:发现了这么多东西,我们看到的都是结构上的,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三美”原则中的建筑美啊!
【评:引导学生揣摩领会,既是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又是借鉴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箭双雕。】
师:诗歌要有充沛的感情,没有感情,便没有诗歌;要有鲜明的形象,鲜明的形象,正是为了表达感情;要用精练的语言勾画出鲜明的形象;而和谐的音律,能增强诗歌语言的美感。
师:下面,根据刚才对诗歌特点的分析思路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下面这首诗能触发你哪些感想?有何认识?并把这一思维过程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
投影出示:
假如明天还在
汪国真
只要青春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 1 :此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希望青年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生 2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借助相对而有形象的事物来表意,例如“黑夜”“太阳”“沙漠”“绿洲”“冬雪”“春雷”。
生 3 :语言清新隽永。
生 4 :通过形象的比喻,抒写深刻的哲理。
生 5 :排比的句式,对应的结构,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评:这一环节不流畅,教师引导概括易于水到渠成。】
师:如果说,明确新诗写作的具体要求是掌握游泳的要领,那么“中流击水”就是亲身实践。
师: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读过、写过不少的有关老师的文章。
请同学们捕捉最动情的镜头,用最精练的语言,写一首小诗,表达心中对老师的感情。下面的工作同学们自己各显神通,进入写作空间。
(学生交流、习作)
师:有些同学写完了,还有的写了不止一首诗。那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她所写的诗展示给大家。
(一生展示)
赠老师
我是一株草,
您就是轻托起草的水。
草没有水就没有了活力。
我是一棵树,
那您就是轻拂树的风。
树没有了风就没有了生机。
师:现在你们每人都是一位编辑,四人为一编辑小组,讨论赏析点评。点评的标准就是板书的四条。
生 1 :我个人认为,小诗能够达到基本要求,是合格的作品。
生 2 :物与人契合得很贴切,也很自然,非常简洁,哲理蕴含在其中。
生 3 :意境很美,但没有收缩,表达更深刻、联系着的“理”。
师:今天,咱们共同上了一节新诗写作指导课。不仅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有关新诗的写作要求,还当了回诗人,而且有同学还过了一回编辑瘾,这都是我们努力思考的结果。因为思考,我们目光高远;因为思考,我们文思激荡!希望同学们能够大胆地拿起手中的笔,尽情地抒写生活,倾吐心灵的声音。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写作,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新诗人。
【评:教师的归纳是必要的,但也可让学生进行归纳,这样更能挖掘学生的智力潜力,在教法上更有新意。】
附:板书设计
学写新诗
—— — 写给老师
充沛的感情 鲜明的形象
精练的语言 和谐的音律
【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反观课堂,收获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
教学任务重,教学容量大,可能造成了次要点对主要点的干扰;同时课堂控制得不当,还延长了教学时间。因此,“三步法”这种有特定格式和习惯写法的作文训练,在开始初练阶段,可以实行分步进行的作法,提出一些以资参考的统一要求,使学生写起来便于下笔,有章可循,合乎约定俗成的规范。但考虑教学内容多时,可以进行分解训练,分两课时,导学熔一炉,练评在一炉,便于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况且,诗歌的创作往往需要灵感,一些学生不能当堂完成新诗的写作。
学生对诗歌在意象、结构、情感抒发、语言表达等方面特点的认识充分,但他们在具体运用意象和运用修辞来写新诗时,还是困难重重,意象不够鲜明独特,联想和想象不够丰富,少有精练的诗句,难得含蓄之美,不能自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必须多思考,考虑每一个环节的任务要明确,前后衔接要紧密,思路要畅通,要注意呼应;要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新诗的一些情况,并准备好有关的媒体资料。
诗歌作品都是语言艺术,都用精美的语言表意传情。教学时就要把握这一特征,充分利用作品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语言组织要准确,并尽可能风趣一些;重视朗读,让学生陶醉于其间;重视学生心理特征,重视潜移默化,要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劲、有用。
学生答问肯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要去指责,要善于发掘其中的“闪亮点”,多加鼓励,因势利导,目的在于调动全班同学积极而愉快地思维;学生写作成文后,如无大毛病,则不可当即求全责备,甚至大刀阔斧地削砍。宜多作鼓励,增强其写作自信心。
在学生争论之后,教师的归纳是必要的,但也可让学生进行归纳,这样更能挖掘学生智力潜力,在教法上更有新意。
学生作文,从动机的萌发到文章的形成,其整个构思、行文过程都是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只有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学会把握新诗要领,用于生活,出奇制胜,写出多姿多彩的好文章来。
写作能力也不是单一存在的,它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与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现能力和评价能力密切相关的。因此,作文教学不能只是写作知识的讲解和写作技能的训练,还应注意对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