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1 08:3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表是三星堆出土文物和殷墟遗址出土文物的对比,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古蜀文明受中原文明影响 B.华夏文化得到一致认同
C.跨区域长途贩运比较兴盛 D.四川与中原存在文化交流
2.据考古研究,敦煌汉简中大部分是汉代敦煌郡玉门都尉和中部都尉及其下属各烽燧的文书档案,内容大多与屯戍有关。青海省上孙家寨的东汉南匈奴墓,出土了“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大一统国家得到发展 B.丝绸之路引发战争
C.西北行政以军事为主 D.匈奴族实现了汉化
3.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一改旧时崇尚清谈之风。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因此由察举与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
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
4.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下达谕令:“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如闻比年,长吏多务征求,嗟怨之声,……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该谕令旨在( )
A.彰显王朝德政 B.缓解统治危机 C.减轻外商负担 D.扩大对外贸易
5.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 )
A 《明英宗实录》 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
B 《北征事迹》 英宗在瓦剌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
C 《明史》 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
D 《明史纪事本末》 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
A.A B.B C.C D.D
6.康熙时期,南郑人朱英若捐资设立义渡,创建桥船会。其子朱之茂经营桥船会数十年,“南通北达,利济行人”。乾隆年间,朱之茂得到官方旌表,其事迹被收入当地县志。据此可知,当时( )
A.宗族救助成为救济主要形式 B.民间人士自发参与社会治理
C.政府组织人力加强社会保障 D.乐善好施成为主流社会风尚
7.如表为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所借外债统计表(单位:库平两)。据表可知,当时清朝( )
年份 借款名称 贷款者 数额
1883 广东海防借款1 汇丰银行 1000000
1884 轮船招商局借款 天祥等洋行 678000
广东海防借款2 汇丰银行 1000000
广东海防借款3 汇丰银行 1000000
沙面恤款借款 汇丰银行 143000
滇桂借款 宝源洋行 1000000
1885 福建海防借款 汇丰银行 3589781
广东海防借款4 汇丰银行 2012500
援台规越借款 汇丰银行 2988862
神机营借款 怡和洋行 5000000
A.洋务派着力兴办工业 B.国家财政濒临崩溃
C.地方争夺财政控制权 D.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8.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决定,在三年之内筑成川陕、川黔、川湘、川滇四条公路干线,其中四川调动民工250万人完成了四川境内的筑路任务,至1940年基本完工,除川湘公路外,其余三条公路都是在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建成的。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意在( )
A.承袭古代中国丝路之辉煌 B.打破四川交通落后的现状
C.发挥四川抗战后方之作用 D.推动抗日民族战线的形成
9.1952年8月25日,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建筑国防工事的决定,对沿海地区防御工程作了统一规划,其中规定:第一步以东北与华东的胶东半岛(今青岛)为重点;第二步则以海南岛为主,同时协助上海地区的设防工作。这一规定主要是由于( )
A.东南沿海安全形势 B.沿海经济发展要求
C.朝鲜战争局势威胁 D.工业布局战略调整
10.《参考消息》曾刊登外国媒体评论:“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一支活跃而重要的力量,这是1978年世界事务的显著特点。”“1978年,是中国年。因为,正是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平衡。”以上评论是基于我国( )
A.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B.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
D.与美国建交打开外交新局面
11.屋大维宣称元首“权力来自元老院和人民授予”,却默认他赞助的诗人为其塑造神圣形象,其后的元首更是频繁地利用诗人和演说家鼓吹“君权神授”。民间神化现世元首的公共艺术、崇拜仪式也纷纷涌现。这反映了罗马( )
A.共和传统的衰微 B.神权凌驾于王权
C.寡头政治的恢复 D.元老院权力加强
12.1067年,英国国王威廉一世在伦敦建立一座划时代的高塔——伦敦塔。伦敦塔在军事方面起到重要的防御功能:在行政管理方面是整个国家的行政中心;在经济生活方面,它是王室居住的宅邸,是日常生活的中心。伦敦塔建造体现了( )
A.王权与教权的紧密结合 B.国家统治的政治需要
C.市民自治理念日趋成熟 D.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13.关于启蒙运动的起源,数学家达朗贝尔将这一运动的鼻祖确定为提出“归纳法”的培根,还有学者将该运动的起点定在笛卡尔发表《方法论》的1637年,或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1687年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启蒙运动推动理性思维方式形成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C.数学原理与启蒙思想的内涵一致
D.启蒙运动以科学理论为研究重心
14.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餐馆里曾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有名工人从婴儿车工厂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攒辆婴儿车,等把零件组装好一看,居然攒出了一挺机关枪。这一笑话的流行能反映当时德国( )
A.与协约国开展军备竞赛 B.工业标准化程度高
C.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 D.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5.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军火利润促使财阀与军阀结合,十大民营军需企业固定资产增值48%,广大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加工订货而成为大企业的附庸。日本政府这一做法( )
A.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 B.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C.实现了军事工业近代化 D.掩盖了对外扩张的目的
16.1966-1970年,苏联用于肉类、奶类、马铃薯等产品的价格补贴为385.5亿卢布,占国家预算支出的6%;1971-1975年的价格补贴为868亿卢布,占国家预算支出的9%;1976-1980年,仅肉类、奶类价格补贴就为1000亿卢布,超过官方公布的国防预算。这些变化表明苏联( )
A.农业生产低效制约工业发展 B.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C.与美国军备竞争已力不从心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已丧失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什么历史上中国文化能够吸收其他文化?我认为原因在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包含了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和通达的智慧等特点,适用于世界各民族。中国人“对于西方的坏东西——兽性、不安、欺压弱者和纯物质的贪欲——都心如明镜,不愿接受。而对于那些优点,尤其是科学,则照单全收”。与其他文化交流时,中国人不是傲慢、敌视,而是学习、借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国人民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紧紧凝聚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王京生《文化自信与“一带一路”建设》
材料二 中国并没有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这样一次运动,从而萌发出近代文化,而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时就遭到外国的入侵,在外国的挑战下被迫应战的。在民族危机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从学习技术层面来看,近代中国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达到“制夷”“自强”的目的,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向西方的学习被迫转向了制度层面。这时,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试图通过和平手段实现中国制度的改良,然而戊戌政变宣告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资产阶级被迫采取革命的手段来实现中国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以暴力手段掀起了一场自下而上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它坚持了民主共和的立场,促成了清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但最终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袁世凯在文化界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又迫使中国向西方的学习转向思想层面。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深刻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担当,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径。
——摘编自颜旭《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历史上中国文化能够吸收其他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的理由。请你就我国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题撰写两条宣传标语。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15世纪中叶以前属于陆地的历史,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属于海洋的历史,而空域的历史刚刚经过一个世纪。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王朝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完善了为往来使臣、官员及传递政令文书服务的邮驿系统。汉代形成邮、亭、驿、置健全的通信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国家役使百姓为“邮人”,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其承担赋役方面有一定优待。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也为来往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驿置与城镇构成了人员往来的基本停靠站点,考古材料显示,在汉代西北地区某条道路上平均每站点相距约38千米。邮驿制度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是国家统一和军事胜利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等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首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波斯帝国民族众多,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使国家治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治理国家,波斯帝国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系统的驿道网络——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设驿站,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的方式传递公函,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成熟的邮驿制度确保了波斯帝国掌控信息、军队和赋税等关键资源,有助于维护帝国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邮驿体系功用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与波斯邮驿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邮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A
3.A
4.B
5.A
6.B
7.D
8.C
9.C
10.C
11.A
12.B
13.B
14.C
15.A
16.A
17.(1)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普适性,适用于世界各国;中国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特质;中华民族具有谦虚、好学的美德;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文化认同感。
(2)特点:中国近代文化是在列强的侵略下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发展具有曲折性、渐进性;中国近代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理由: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宣传标语: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8.
示例一:
见解:赞同材料中15世纪中叶以前属于陆地的历史这一观点。
理由:在15世纪中叶以前,世界各文明之间相对孤立,彼此交流有限。亚欧大陆上的主要文明如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希腊罗马等,其发展和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陆地范围内。古代中国长期是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以发达的农业文明为基础,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等地进行有限的贸易往来。罗马帝国通过陆地扩张建立起庞大的版图。这一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统治和文化传播大多依托陆地进行。交通技术的限制使得远距离的海上交流困难重重,海上贸易规模较小,无法与陆地活动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因此,15世纪中叶以前,人类文明的发展重心确实在陆地。
示例二:
见解:赞成“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属于海洋的历史”这一观点。
理由:
1.经济层面:15世纪中叶开始的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维形开始出现。此后,欧洲列强通过海上扩张,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在海洋上进行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例如,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海上战争,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等竞争对手,成为“日不落帝国”,掌控了海上贸易霸权,极大地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上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全球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使得海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2.政治层面:拥有强大海军力量的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海洋为这些国家的军事扩张提供了便利,通过海上军事力量,他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控制。例如,19世纪的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舰队,在全球建立了众多殖民地,对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统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海洋在国家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文化层面:随着海洋贸易和殖民扩张的进行,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海洋上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欧洲的文化、思想、科技等随着殖民者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例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而美洲、非洲等地的文化也对欧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海洋成为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综上所述,15世纪中叶至20世纪,海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属于海洋的历史。
19.(1)
相同点:目的方面:两者都有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传递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传递的方式。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传递和为往来人员提供服务的功能。
不同点:管理主体方面:秦汉邮驿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对分散,文中未提及类似秦汉的地方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传递内容方面:秦汉传递的内容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多种文书;波斯官方通信对象主要是大王、总督等,传递内容以大王书信为主,偶尔波及各地族群,范围相对较窄。网络覆盖方面:秦汉交通网遍布全国,邮驿系统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主要地区的驿道网络,覆盖程度可能稍逊一筹。
(2)政治方面: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有利于中央政令下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军事方面:为军事胜利提供基础,能使军事信息及时传递,军队调度更加高效,有助于巩固国防。
经济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推动国家整体的经济文化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