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望洞庭》,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述诗句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诗句,丰富语言素材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构建诗中描绘的月夜洞庭山水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比喻手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诗中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体会诗人对洞庭湖和谐、宁静、秀美的独特审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教学重点
1.掌握 “庭、未、磨、遥、银、盘、螺” 等生字词,理解 “和、镜未磨、白银盘、青螺” 等重点字词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洞庭湖美景。
教学难点
1.体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 的比喻妙处,感悟意境美。
2.体会诗人贬谪途中欣赏美景的豁达心境及对洞庭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图片,展现出湖面平静如镜,波光粼粼,远处山峦起伏,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呈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片美丽的湖泊就是洞庭湖,谁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景色?” 引导学生用 “平静、美丽、壮观、波光粼粼” 等词汇描述。
板书 “望洞庭”,介绍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岳阳。
提问学生:“‘望’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站在远处眺望洞庭湖,进而引出本节课将跟随诗人刘禹锡的视角,一同去欣赏他笔下的洞庭湖美景。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贞元九年(793 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后历任多种官职。然而,他的仕途颇为坎坷,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又辗转多地任职,历经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创作。
三、写作背景
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至洞庭湖时所作。当时刘禹锡仕途不顺,人生处于低谷期,但面对洞庭湖的美景,他忘却了烦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洞庭湖独特的美,以清新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洞庭秋夜图。介绍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虽遭贬谪,却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豁达胸怀。
四、字词检测
1.出示生字 “庭、未、磨、遥、银、盘、螺”,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如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准字音。
对于易错字 “磨”,强调其在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中的读音为 “mó”,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为 “打磨”。
2.结合注释和语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 中的 “和”,解释为 “和谐、协调”,即湖水的波光与秋月相互交融,显得十分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中的 “镜未磨”,将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铜镜,形象地表现出湖面朦胧、平静的特点;
“遥望洞庭山水翠” 中的 “遥望”,表示远远地望去,点出诗人观察洞庭湖的视角;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中的 “白银盘” 指的是月光下平静的洞庭湖湖面,“青螺” 则用来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突出君山的小巧玲珑、翠绿可爱。
五、古诗理解
1.初读感知
《望洞庭》
湖光 / 秋月 / 两相和,潭面 / 无风 / 镜未磨。
遥望 / 洞庭 / 山水翠,白银盘里 / 一青螺。
教师先示范朗读,强调在斜线处稍作停顿,让学生感受诗句的节奏变化。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按照上述节奏多读几遍,读通诗句,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和朗读节奏不当之处。
2.理解诗句大意:
(1)“湖光秋月两相和”: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湖水波光粼粼,与皎洁的秋月相互辉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提问:“同学们,当你看到湖水和月光相互交融的画面时,你有怎样的感受?” 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在没有风的时候,洞庭湖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湖面比作铜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湖面的平静和朦胧。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打磨过的镜子和未打磨的镜子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遥望洞庭山水翠”:诗人远远地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 “遥望” 这个词中,你能知道什么?让学生明白诗人是站在远处观察洞庭湖,看到的是山水的整体轮廓。
(4)“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月光下的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盘中的青螺。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精致的艺术品。教师可以展示洞庭湖和君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喻的妙处。
3.总结诗意: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湖水波光粼粼,与皎洁的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风平浪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那君山就如同白银盘里的一颗青螺,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六、诗句赏析
1.比喻手法赏析:
“诗人为什么要把潭面比作镜未磨,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铜镜,既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又表现出湖面在月光下朦胧的质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洞庭湖的宁静之美;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形象地突出了洞庭湖的辽阔和君山的小巧,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眼中那如诗如画的洞庭美景。通过对比喻手法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2.意境赏析: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配乐朗诵古诗,同时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提问学生:“当你置身于这样的意境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诗人在被贬途中依然能发现自然之美的豁达心境。
七、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展示其他诗人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让学生对比阅读这些诗句与刘禹锡的《望洞庭》,思考不同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又有何差异。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创意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望洞庭》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可以是画一幅描绘洞庭美景的画,用画笔展现诗中的画面;也可以是写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洞庭湖;还可以是为古诗配上一段音乐,用旋律传达诗中的情感。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意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
八、课堂总结
《望洞庭》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像诗人刘禹锡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美好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通过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九、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 / 秋月 / 两相和,潭面 / 无风 / 镜未磨。
遥望 / 洞庭 / 山水翠,白银盘里 / 一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