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山行》,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语言运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诗句。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借助诗句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诗句中字词的分析,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天山林美景,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艺术美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如 “寒山”“石径”“坐”“霜叶” 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通过描写秋天山林景色所表达的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美丽的季节。(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如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枫叶、南飞的大雁等)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引导学生回答 “秋天”)
2.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下了赞美秋天的诗篇。谁能背诵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几位同学背诵,如《静夜思》虽主要写思乡,但有秋夜的背景;《望洞庭》描绘了秋天的洞庭美景等)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他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清明》,大家还记得吗?(引导学生背诵《清明》)
(三)写作背景
杜牧生活在唐朝,那时候的社会有很多的变化。这首《山行》是他在一次游玩山中时写下的。当时,杜牧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杜牧笔下的秋天山林是怎样的一番美景。
(四)字词检测
1.出示生字词:寒、径、斜、霜。指名认读,正音。
“寒”:前鼻音,强调下面两点是 “冰” 的意思,代表寒冷。可以组词 “寒冷”“寒冬” 等,让学生感受寒意。
“径”:后鼻音,指小路,如 “石径” 就是石头铺成的小路。
“斜”:在这里读 “xié”,指弯曲、不直。在古音中也有 “xiá” 的读音,在这首诗中为了押韵,以前常读 “xiá”,但现在统一读 “xié”。可结合生活中倾斜的物体理解。
“霜”:翘舌音,上下结构,上面是 “雨” 字头,和天气现象有关。秋天的霜是白色的,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诗中的 “霜叶” 就是被霜打过的枫叶。
多种方式巩固认读,如开火车读、同桌互读、齐读等。
2.指导书写 “寒” 字。
分析字形:宝盖头表示房屋,中间是 “人”,下面两点表示冰,屋内有人却感觉寒冷,说明天气很冷。
师范写,学生书空,强调笔画顺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宝盖头要写得宽一些,盖住下面;中间的两横长短不同,下面的两点要对称。
(五)朗读节奏
古诗朗读要有节奏,这样才能读出韵味。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句:
山行
远上 / 寒山 / 石径斜,白云 / 生处 / 有人家。
停车 / 坐爱 / 枫林晚,霜叶 / 红于 / 二月花。
教师范读,读出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学生模仿练习朗读,同桌互相听读评价,然后指名读,集体评议,最后全班齐读。
(六)诗句理解
1.学习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路?(学生可能回答弯弯曲曲的路)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这条路?(石径斜)“石径” 就是石头铺成的小路,“斜” 表示小路弯弯曲曲。
“远上” 是什么意思呢?(向远处延伸)“寒山” 呢?结合注释,深秋时节,天气寒冷,山上的草木枯黄,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所以叫 “寒山”。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的寒山延伸)
2.学习第二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
再看插图,山间除了小路,还有什么?(白云)“白云生处” 是指白云飘浮、缭绕的地方。
诗人在这深山里,看到白云飘浮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他的心情会怎样?(惊讶、欣喜)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那几户人家的生活场景可能是怎样的?(可能有袅袅炊烟,人们在劳作等)
谁来试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学习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
诗人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了,他为什么停车呢?(坐爱枫林晚)“坐” 在这里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 “因为”。诗人因为喜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林景色,所以停下了车。
想象一下,傍晚的枫林会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更加鲜艳夺目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之情读一读这句诗。
4.学习第四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喜爱枫林,最吸引他的是什么?(霜叶)霜叶和二月的花相比,有什么特点?(霜叶更红)“红于” 就是比…… 更红。
二月的花是春天盛开的,色彩鲜艳,而霜叶经过霜打之后,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这说明霜叶具有怎样的精神?(不畏严寒,坚强)
谁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说清楚?(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七)诗句赏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寒山,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2.诗人为什么要写 “白云生处有人家”?(以动衬静,增添了山林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诗人通过对霜叶的赞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秋天山林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赞美了霜叶不畏严寒的精神)
4.比较 “霜叶红于二月花” 和 “霜叶红如二月花”,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红于” 更能突出霜叶的鲜艳、热烈,程度比 “红如” 更深,更能体现霜叶的特点和诗人对霜叶的喜爱之情)
(八)主题思想
1.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山行途中看到的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秋天山林图)
2.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九)拓展阅读
1.杜牧笔下的秋天枫叶如此美丽,其他诗人也写过很多关于枫叶的诗。出示
《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中枫叶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一种孤寂、忧愁的氛围)
3.对比《山行》和《枫桥夜泊》中枫叶的不同,感受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山行》中枫叶展现的是秋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诗人的喜爱赞美;《枫桥夜泊》中枫叶烘托出诗人的愁绪)
4.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更多描写秋天的古诗,如刘禹锡的《秋词》、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秋天的多样魅力。
(十)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通过理解诗句意思、赏析诗句、体会主题思想,感受到了秋天山林的美丽景色以及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十一)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秋天美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喜爱赞美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如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分析等。对于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生硬地灌输。在朗读指导方面,要多给予学生示范和评价,让学生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同时,拓展阅读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主动探索更多的古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