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期末真题情境试卷(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期末真题情境试卷(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22: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期末真题情境试卷
温馨提示:请认真审题,细心答题,注意卷面整洁
亲爱的同学们: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隆重的佳节,是喜庆、热闹、祥和、团圆的节日。寒假与春节相伴而来,你一定过得充实而幸福。我们将在语文王国进行一次美妙的春节之旅,让我们再次回味、感受节日的丰富多彩吧!
一、品传统文化 寻中华魅力
1.回味传统,帮她们根据拼音把内容补充完整并选择正确读音(8分)
同学们,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他能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听,联欢晚会节目中pái shān dǎo hǎi( )般的掌声,主持人用最欢快的语调xuān gào( )“春节”来了。家家户户欢聚一堂,看着电视上那一幕幕bié chū xīn cái( )的电视节目,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大家一同jǔ bēi( )……看,门上张贴着寓意满满的春联,都在告诉人们春节的美好!
2.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贴春联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过春节前,小丽和小红要为家里写春联。请结合下面的两幅书法作品作答。
(1)小丽喜欢行书,简述了右面作品(局部)的作者的一个故事。(5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喜欢楷书。对右面作品(局部)从书法家、名称、书法特点三方面进行了简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节日氛围 感文化底蕴
逛庙会、大扫除、拜年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过年的味道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喜庆的味道。还不到腊月二十三,村子上下已经有了红火的年味儿,排年戏,玩社火,锣鼓敲起来。偶尔有一两声“二踢脚”或者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是卖花炮或刚买了花炮的人家,在试鞭炮。岁末年头的日子,村子的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烟花爆竹的火药香味儿。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灶糖甜滋滋的味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间的说法是,灶王爷这一天要向玉帝“汇报工作”。这天晚上,要给灶王爷献灶糖。为的就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当然,名义上是甜灶王爷,实际上都甜了孩子们的嘴。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煎炒烹炸的浓香味儿。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一早,又要张罗包饺子,蒸年糕、炸油食、煮白肉的香味儿和着剁肉馅的声音不断从各家各户传出来……
大年初一凌晨醒来,赶早祭祀的人家的鞭炮声已经零星地响起。睁开眼。感觉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屋子、新的年画、新的窗花……还有抬头就能看到的“抬头见喜”“身卧福地”的春联。因为新春的到来,一切日常所见的平常东西都好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都在眼中变得美好。晚上睡觉时脱下来的旧衣服,早被母亲收拾到一个找不到的地方去了,枕边整齐地放着每个人的新衣服,可以闻到新棉布淡淡的香味儿。这一切都是母亲等我们睡着之后一一放好的。
新年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祀。香火已经点燃,满屋子的清香味儿。母亲用郑重的目光告诫大家,不准嬉笑,不能高声说话。整个家里的气氛肃穆而又凝重首先祭天地,其次是祭财神、祭灶神,最后才是祭祖宗。祭天地当然是最隆重的,支一张桌子在当院,香要烧到五炷,放上各式的贡品:刀头肉、干果、馓子、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再丰盛一点儿还会有鸡鸭鱼,黄表、纸钱烧起来,母亲一边用根棍子拨弄着,一边碎碎祈祷,可以零星地听到“上天保佑”“岁岁平安”之类的念词。
祭祀过程中,男孩子们就开始燃放鞭炮,自家的鞭炮声跟远近各处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共同把新年喜庆的气氛推到了高潮。
文中前三段着重写了哪几种过年的味道?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4分)
品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3.新春到来,带给作者什么特别的感受?(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第⑤段主要写了过年的什么民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3分)
5.你认为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年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6.读者认为,大年初一要做的事很多,可作者只写了那天醒来时看到的景象和当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其他的事只字未提,这样安排不合理。你认同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三、尝传统美食 忆童年生活
春节期间,很多同学在欢庆佳节,参加各种春节活动,欣赏各种传统习俗之外,最让他们开心的是能吃到各种美食,大家纷纷说起自己最爱的美食。
一碗腊八粥
腊月初七的午后,祖母和母亲会把一盆泡好的青稞放在木质的碓(dui)窝里,用石杵轻轻地杵。碓青稞是有讲究的。如果青稞没有泡好或者泡过头了都是不行的:如果杵的时候劲儿太小了或者劲儿太大了,也是不行的。必须是杵到既能脱去青稞皮又不砸碎颗粒为妙,而这些都是在不可言传的生活里用心感悟的经验。
谝(piǎn)够了闲传、晒足了太阳的父亲,会在太阳西斜的时候,蹲在炕洞口,用一堆麦草把4个猪蹄慢慢地燎黄,然后用小刀仔细刮去表皮的焦灰,用碱水洗净了,交给母亲去熬制。有讲究的家庭,是不会在灶台上或炉子上燎猪蹄的,因为毛发散发出的焦臭味,是对灶神的大不敬。
腊八粥的教制,也是比较费功夫的。猛火开锅后,便要抽去灶台里燃得正旺的柴火,只留一根忽明忽暗的柴火,若有若无地舔着铁锅底,听亮晶晶的青稞粒和焦黄丰腴的猪蹄儿在锅里“咕嘟咕嘟”地说上一夜的悄悄话——那是农家人幸福日子里的悄悄话。
腊八清晨,天刚麻麻亮,祖母就在佛堂里窸窸窣窣地点灯礼佛。厚重的木门发出“咯吱”的声响,那是母亲乘着月色去远处的山沟里挑当天的第一担清水。当一缕木香开始在老木屋里萦绕的时候,熬粥的大铁锅也被掀开了。睡梦中的我们,都被那一缕诱人的肉香唤醒了,顾不上冬晨的寒冷,爬起来胡乱洗一把脸,叽叽喳喳地盛半碗腊八粥,就去给门神敬腊八粥——那些住在高处、被太阳晒褪色的慈悲佛像,也因此而活灵活现地在人间灿烂了。
那一个个贫寒的早晨是有福的!如今,毛毛躁躁、怀着急不可耐的心情长大的我们,早已忘记一碗腊八粥究竟有多香甜,唯一记得的是,吃过这碗粥,就是该回家的日子了。
小时候,每年腊月初八的下午,父亲都会带我们去结冰的山谷里掘来大块大块晶莹剔透的冰,放在场院里囤积的农家肥堆顶端,任冬日的暖阳慢慢地将其融化。据说,这样可以滋养肥分,来年会有个好收成。
从腊八这天开始,年味儿在家里就越来越浓了。年关渐近,大人们忙着扫舍除尘、烹肉炸馍,少年们则热衷于贴窗花、糊灯笼……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年三十。家里的主妇,将屋内屋外洒扫干净;家里的长者,在佛堂里点亮敬佛的酥油灯。一个祥和团圆的新年,在爆竹声中到来了。
1.在作者眼里,腊八粥意味着什么 (2分) ( )
A.年味越来越浓了。 B.来年会有个好收成。
C.能吃到香甜的腊八粥。 D.家乡和亲人的味道
2.文章详细描写了熬制腊八粥前后的过程,下列对这一过程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 )
A.泡青稞、碓青稞→燎猪蹄→给门神敬腊八粥→熬制腊八粥
B.燎猪蹄→泡青稞、碓青稞→给门神敬腊八粥→熬制腊八粥
C.泡青稞、碓青稞→燎猪蹄→熬制腊八粥→给门神敬腊八粥
D.燎猪蹄→泡青稞、碓青稞→熬制腊八粥→给门神敬腊八粥
3.这篇文章的感彩是什么 (2分) ( )
A.悲凉、凄惨 B.幸福、温暖 C.简单、平淡 D.激动、兴奋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5分)
猛火开锅后,便要抽去灶台里燃得正旺的柴火,只留一根忽明忽暗的柴火,若有若无地舔着铁锅底,听亮晶晶的青稞粒和焦黄丰腴的猪蹄儿在锅里“咕嘟咕嘟”地说上一夜的悄悄话——那是农家人幸福日子里的悄悄话。
5.在诗人余光中的眼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作者的眼中,乡愁是一碗腊八粥在你的眼中,乡愁是什么 请尝试写两个句子来表达自己的乡愁。(4分)
赏传统文化 说过去未来
亲身体验了春节的习俗活动,品尝了春节的传统美食,同学们不禁要对春节文化进行了探究,下面是他在报刊上看到有关春节的文化,请你帮他一起去探究。
春节文化的生活德育智慧(节选)
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和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种灵和祖先的底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因此,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
有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祭灶日,春节的幕布正式拉开。祭灶时家家户户都要献麻糖:一方面用贿赂的手段甜了灶王爷的嘴,另一方面粘住灶王爷嘴使其只能“上天言好事。”腊月最后一天(除夕日),则是展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火口:红红火火的窗花、剪纸、春联,叱咤威武的门种画像,迎接诺种的种像,焚香、祭品、鞭炮,全家团聚的饺子、金鱼、花糕、公鸡,为初一准备的红包糖果、点心、新衣服等等悉数登场。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春节狂欢的最后时刻:喧天的锣鼓、绚丽的烟花、高悬的灯笼、香甜的汤圆,渲染着热闹的节日氛国,自此春节行至尾声。
总之,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期,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以集中地形式呈现出来,是人们物质生活世界的集中反映。
1.根据课文判断对错。(4分)
(1)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
(2)春节期间有三个重要的日子:腊八、祭灶日、除夕。( )
(3)祭灶日要吃麻糖。( )
(4)汤园、灯笼是元宵节的标志。( )
2.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B.腊八要吃麻糖。
C.春节期间有三个重要的日子:腊八、祭灶日、除夕。
D.汤圆、灯笼是元宵节的标志。
3.为什么说“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 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 画出来。(2分)
4.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有哪些习俗 (4分)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3分)
五、写身边故事 展少年风采
压岁钱,又名压崇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通常认为可
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是汉族的传统年俗。
1.压岁钱应该怎么使用呢?请看六(1)中队拟写的倡议书,里面有4处错误,请你在原文中修改一下。(4分)
2.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关于压岁钱,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30分)
要求:题目自拟,中心明确,内容具体,不少于5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