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
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下面为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三省六部制
吏部
户部
礼部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兵部
刑部
核
工部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任命文官担任地方一级长官,且其任期短暂,长官外设通判,使其相
互牵制。另外按照“守内虚外”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最后,发展完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
序,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政。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第5版)》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
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
书省”。《元史·地理志》中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
咸不逮元。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中书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6分)
家站旅美
组兴阁第远面宏国
大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第4页(共6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间阶层”是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集团。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
间阶层不但包括传统界定的“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还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
政官员、国有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据统计,目
前西方国家中间阶层已占社会总人口的60%~70%。他们往往具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对
国内的政策、形势、利益,以及全球问题都非常敏感,是国家选民的主体,他们的政治要求往
往可以在统治阶级贯彻其意志的过程中起到延缓或促进作用。
一摘编自穆宏佳《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个调整不仅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
化,也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化。基于此,中间阶层的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事实,西方学者也
据此认为西方国家将由中间阶层占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将随之消失。
一摘编自李其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中间阶层”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西方学者”的观点。(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中国在2009年消费了22.52亿吨油相当量的能源,超过美国约
4%,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国际社会更加期待作为联合国安
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中国,能在全球治理、区域合作以及国际冲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
用。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认为:“中国在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会议和机构中都占有一席之
地,中国的力量、财富和影响力迅速将其推向国际秩序中的一个新等级,我国以及世界上其
他国家都期待着中国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一摘编自杨泽伟《国际能源秩序的变革:国际法的作用与中国的角色定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角色定位”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
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第5页(共6页)】2025年春季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宗周镐京作为周人祖庙所在,强化了周王在宗法上的核心地位,而成周洛邑作为东
方行政中枢,有利于加强对东方广大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周成王在洛邑接见四方诸侯,更彰显了周王的权威,
两京制从东西两个方向提升了王权的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周王朝统治范围的拓展,故排除A
项;西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自主权,周王室通过诸侯间接管理地方,故排除B项:分封制以血缘为
纽带,但材料强调两京的功能分工,未体现血缘关系与贵族等级制融合,故排除D项。
2.B考查中华传统文化。材料中汉武帝将治水失利归咎于“天意未顺”,并“沉白马玉壁”祭祀河神,体现出对
“天命”的撤畏;成功堵口后“免除灾区赋税”则是安抚民生的具体措施,体现了“保民”的治理理念,故选B项。
材料仅描述了汉武帝在治水时的一些举措,并没有体现出治国理念的转变,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治水行为
与文化的平民化无关,故排除C项:“厚德载物”强调道德高尚、包容万物,与材料中汉武帝通过祭祀和赋税政
策强化天命权威、维护统治稳定的行为逻辑不一致,故排除D项。
3.D考查中国古代的货币。蜀汉铸造“直百五铢”,其面值远超实际重量,孙吴铸造的“大泉当千”面值高达
1000倍,但重量不足15克,两者均通过虚值货币掠夺社会财富,反映出其政权因长期战争或政治压力需要
快速筹措军费,被迫采取激进的货币政策。曹魏延续旧五铢钱制度,表明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基础较好,故
选D项。材料与财政收人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货币面值与重量的比例差异,未提及铸造技术的
高低或工艺差距,故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A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载和朱熹对礼的阐释是在新的哲学高度上进行的。
张载将礼与自然秩序(天叙天秩)相联系,实际上是从宇宙自然的秩序角度为传统礼制寻找依据,赋予了礼制
一种超越性和稳定性,为传统礼制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朱熹把礼定义为“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将
礼与天理相结合,把礼提升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通过重新阐释,传统礼制不再仅仅是一套僵化的礼仪规
范,而是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宋代学者通过将礼与天理结合,构建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以
礼为规范的儒家思想体系,故选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张载、朱熹等人主要目的是研究学术,
而不是通过揭露社会弊病以抨击现实,故排除C项;宋明理学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故
排除D项。
5.D考查明朝的君主专制。在“皇帝一丞相”的“一对一模式”中,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拥
有相当大的权力。丞相可以统筹各部门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而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在
政务上直接由皇帝面对六部,形成“一对多模式”。这一变化意味着皇帝需要直接处理更多的政务,皇权在行
政事务中的直接影响力扩大。“皇帝一内阁、司礼监”的“一对二模式”使皇帝可以通过控制内阁和司礼监来
掌控朝政。内阁和司礼监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平衡两者之间的权力,从而
更有效地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项,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无决策权,故排除A项:明代
中枢政治结构的演变是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权力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而非权力下移,故排除C项。
6.B考查鸦片战争。关天培戍守虎门时兵力薄弱,“守台仅羸兵二百”,且“藩篱既撤,孤立无援”,这反映出清
政府在军事部署、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暴露了清政府统治的腐朽无能,故选B项。在当时的历史
背景下,爱国与忠君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关天培的行为既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也包含了对君主的尽忠,故排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