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0 11:1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
第3课
1.【时空观念】结合地图从时空顺序描述秦统一的过程以及疆域开拓的史实。
2.【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条件分析,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与偶然性;从秦朝速亡的原因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并理解秦朝统一条件;通过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4.【历史解释】认识并理解秦朝统一条件及券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5.【家国情怀】认识秦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公元前
230年
公元前
221年
统一中国
建立秦朝
秦始皇病逝
秦朝
公元前
207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朝灭亡
公元前
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
210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
209年
楚汉战争
秦灭六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首先是疆域统一,是一个实体形态;“多民族”是这个实体的政治组织形式;“封建” 不是“封邦建国”(分封),是疆域统一的实体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时空坐标
目录

秦的统一

巩固练习

秦朝的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的统一
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
(1)客观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材料 孟子见梁襄王……问曰:天下恶乎定?对曰:定于一。 —《孟子见梁惠王》
材料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秦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顺应大一统的历史趋势
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
(2)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太行山脉
大巴山
秦岭
函谷关
关中平原
天府之国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
秦函谷关复原图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
都江堰
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
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在秦国修筑了郑国渠
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
郑国渠:以疲秦之计,造万世之功
商鞅:卫国人
李斯:楚国人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史记 李斯列传》
(3)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4)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
秦孝公 变法图强
秦惠文王 巴蜀之饶
宣太后 吞并义渠,剑指东方
秦武王 夺取宜阳
秦昭襄王 攻韩魏征楚国
秦始皇 天下归一
秦的统一
2、秦统一的过程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寿春
临淄
邯郸
大梁










咸阳

前221年
(1)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秦字小篆
秦的统一
2、秦统一的过程
(2)开拓疆域
①击匈奴:击退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②征南越: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灵渠、设南海、象郡)
③控西南: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设夜郎、桂林郡)
疆域的统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疆域范围
①北击匈奴,收河套地区,连接并修筑长城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②征服南越③控西南夷
秦的统一
(1)政治制度
我统一天下,德盖三皇,功过五帝
①皇帝制度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
左才阳陵
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本质:君主专制
特点: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
皇位世袭
3、秦统治措施
秦的统一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监察)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军事(虚设)
皇帝侍卫首领
皇宫卫戍司令
掌皇帝的舆服车马
皇室事务
司法刑狱
赋税征收管理
工商税务皇室财务
民族外交
祭祀礼教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执掌中央和宫廷各项要务
特点:
(1)皇帝任命,概不世袭
(2)三公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3)家国不分,家国同治
官僚政治
家国同治
皇权中心
家政、国政不做区分,职责重叠缺漏,表明帝国中枢权力机构尚未成熟和完善。
(1)政治制度
秦的统一
③地方行政制度官制——郡县制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守(最高长官)
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县令(最高长官)
县丞(行政、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三老(教化)
啬夫/有秩
(听讼、赋税)
游徼(贼盗)
演变:春秋出现,战国形成,秦朝全国推行。
地方官制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郡县长官一概由中央任命考核不得世袭。
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是官僚政治(任命选拔)取代贵族政治(血缘世袭)的重要标志。
特点:
(1)政治制度
秦的统一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点 不 同 点 划分标准
官员任免
官员权力
与中央关系
性质
历史影响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为巩固统治产生过积极作用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为划分基础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有封地,高度自治
无封地,只有俸禄,权力有限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官僚政治
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贵族政治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1)政治制度
秦的统一
概念辨析——区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强调皇帝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数字巧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一人集中 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中央官职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四级地方机构 郡、县、乡、里
集中
集中
地方权力
中央权力
皇帝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秦的统一
(2)其他方面:
①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②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③法律:颁行法律,以法为教
④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
直道
⑤社会:编制户籍,迁徙六国
贵族,整顿社会风俗
统一货币:秦半两
统一度量衡
小篆为国家官方文字
车轮距离统一为6尺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国家的统一
3、秦统治措施
秦的统一
4、秦统一的意义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邹纪万:《秦汉史》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的暴政
秦的暴政
1、大兴土木
2、求仙问药
3、外出巡游封禅
材料:据史料推算,按照秦朝初定时的人口以2000万计,当时服役的人数中,秦始皇陵骊山工程使用人力多达70万人,防备匈奴30万人,成守开发岭南50万人,再加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人口总数不下200万。
——黄留珠《西安通史》
5、刑法严苛
4、征发繁重
6、焚书坑儒
7、秦二世的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
(1)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政权:“张楚”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泰,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陈涉世家》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史记·项羽本纪》
思考: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起义地点为楚国旧境,楚地的反秦情绪最为激烈,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意义:
虽然失败,但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2、楚汉战争
为争夺统治权力而发动的战争
(1)性质:
(2)结果:
楚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项羽
刘邦
刘邦胜利,项羽失败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探究:秦朝为何短命而亡
不在乎人民的幸福,只追求国家的强大
——鲍鹏山:《〈商君书〉:秦王朝专制政治的黑暗心脏》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功:千古一帝
过:暴君
总评:功大于过。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千秋功过:谁与评说秦始皇?
课堂小结
条件
过程
拓疆域
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②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
③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
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刘邦项羽反秦势力的发展
秦统一的意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秦的统一
灭六国
秦朝暴政
楚汉战争
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
秦朝灭亡(前207年)
客观
主观
巩固练习
1.“(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从中可以看出,秦国能够完成统一事业的原因包括( )
①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③吏治较为清明
④数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北逐匈奴、建筑长城,南抚夷、越、修筑灵渠,并且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修长城阻止了匈奴的袭扰
B.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思想
C.修灵渠沟通了黄河和长江
D.移民屯戍有利于促进边地开发
3.秦统一前后,先后修建了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在大兴建设的同时,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秦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
C.黄老无为思想引领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4.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扩建咸阳。咸阳宫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普遍借助高台建筑,四周伴有很多宫殿群。整个建筑坐西朝东,呈现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布局。秦代咸阳宫的建筑设计( )
A.深受华夏传统文化的影响 B.旨在凸显秦王的丰功伟绩
C.具有因地制宜的地域特征 D.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统一
5.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嬴政自称“朕”,命、令分别称“制”“诏”,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最高统治者的独尊地位。这表明秦朝采用( )
A.禅让制 B.军功爵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度
6.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
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7.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C.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8.秦律规定:“失期,法皆斩。”这在秦国时期运行是有效的,而陈胜、吴广等人从家乡走到边关,路程非常遥远,路途中各种不确定性被充分地扩大,失期几乎是必然,打着复兴楚国口号的揭竿而起也就几乎成为必然。材料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在于( )
A.分封制影响尚存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秦朝疆域的扩大 D.法律不能因时而变
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此外,在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内,赵、齐、燕、魏等旧地,纷纷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秦朝( )
A.地方治理制度建设缺失 B.六国贵族主导了秦末起义
C.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D.统治严苛失去了社会支持
10.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
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
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